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次发榜和得奖,茅盾拿回家给日愈消瘦的父亲看。30多岁的父亲,瘦得活像一个 50 多岁的老人,撑起病体,苦
涩地笑了笑,鼓励几句,又拿来看看,还给茅盾。病魔折磨得他十分痛苦,脸色蜡黄,消瘦。只有儿子得奖回家,他脸
上才浮起笑容。有一次,茅盾独自在楼上侍候父亲看书。忽然,父亲把书朝床角落里一丢,忿忿然说,“不看了!”正
专注地替父亲翻书的茅盾吓了一跳,“怎么?”“拿把刀来。”茅盾起身把桌上那把西瓜刀拿来给父亲。
“刀,做什么?”茅盾有些怯生生地问,眼神里露出天真的惊讶。“唉,剪指甲。”茅盾父亲拿着刀看了半天,叹
口气,放下。“去将你妈妈叫来。”
茅盾不明白父亲的用意,忙下楼去喊妈妈上楼,还在河边洗衣服的母亲听得儿子说,忙上楼去侍候丈夫。茅盾则回
学校去上课了。这天放学回来,茅盾上楼去见父母,见母亲坐在父亲的病榻边垂泪,眼睛红肿着。父亲则闭着眼,疲倦
地躺着,脸色蜡黄。事后,母亲偷偷告诉茅盾,那天他父亲要刀,原来想自杀。后来经母亲劝说,他才打消了自杀的念
头。茅盾听说,心里着实一惊,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直到晚年,依然鲜明地记着父亲想自杀这件事。
在茅盾 10 岁那年,茅盾父亲沈永锡病逝了。那时,弟弟沈德济 6岁。茅盾母亲担起抚育两个儿子的责任,望着丈
夫的遗像,泪如断了线的珍珠滚下脸颊,她含泪恭写了一副长联,表明自己的心志:幼诵孔盂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
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身莫赎,从今誓守誓言,
管教双雏。
母亲的一片苦心坚志宏愿,在茅盾昆仲兄弟心里,印下了深深的烙印。茅盾父亲逝世后,茅盾依然在立志小学读书。
有一次,因为学校教算学的老师病了,学校提前放学,这时一位大同学要拉茅盾去玩,茅盾却急于回家。于是那个大同
学追过来,结果自己不小心绊了交,擦破点表皮。那个大同学知道茅盾母亲管教严厉,便拉着茅盾到隔壁茅盾家里,反
咬一口,说是茅盾绊了他一交。茅盾母亲见状,安慰那个同学,并给他几十个制钱,说是医治他那个早已血止的手腕。
这时,茅盾那位最爱挑剔的二姑母说了几句讥讽茅盾母亲的话,母亲脸色铁青,拉着茅盾上楼,关上门,拿起戒尺,便
要打茅盾。茅盾满腹委屈,见母亲受屈要打自己,便夺门而逃,奔下楼去。背后传来母亲那忿恨声:“你不听管教,我
不要你这儿子了。”这事惊动了茅盾祖母,祖母让叔庄(茅盾三叔)去找,三叔回来说没有找到。一时全家人急得团团
转。茅盾在街上走了一会儿,觉得还是回校请沈听蕉替自己辩诬。沈听蕉听了茅盾诉说,就陪茅盾回家。进门后,沈先
生站在天井里,朝楼上喊,请茅盾母亲出来说话。茅盾母亲开了房门,走到窗口,却不下楼。沈听蕉就站在天井里对茅
盾母亲说:“大嫂,这事我当场看见,是那孩子不好,他要追德鸿,自己绊了交,反诬告德鸿。怕你不信,我来作证。”
茅盾母亲坚强的性格和知书达礼、办事果断的作风,在乌镇青年中是出名的,深得大家的敬重。沈听蕉把情况说了以后,
又想起刚才德鸿出走之事,又说:“大嫂知书达礼,岂不闻孝子事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乎?德鸿做得对。”茅盾母
亲在楼窗口听了,默然片刻,说了句“谢谢沈先生。”回房去了。沈听蕉后面这句话,茅盾母亲是听懂的,沈先生引用
孔子的话,来赞扬茅盾夺门而逃的举动。古人有“父慈,子孝,非谓子当孝而父可以不慈也。夫义,妇顺,非谓妇当顺
而夫可以不义也。晏子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孔子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但这个出典,茅盾祖母听不懂,
见沈听蕉说了几句后,茅盾母亲便进房去了,以为媳妇的气还未消,于是送走沈先生后,便亲自拉着茅盾上楼去。推门
进去,见茅盾母亲背窗而坐,祖母忙让茅盾跪在媳妇面前,茅盾知道今天的事伤了母亲的心,跪着哭道:“妈妈,打吧。”
茅盾母亲转过身来,扶起茅盾,泪如雨下,只说了句“你的父亲若在,不用我??”哽咽着说不下去,拉过儿子,搂在
怀里,泪水滴在儿子的脸上。
这一件事,在童年茅盾的心灵里,留下了创伤,他第一次自己直接感受到社会的险恶,也直接体会母亲哺养两个儿
子的艰辛。
1907年,茅盾从立志小学毕业,升到乌青镇高等小学继续读书,后来更名为植材小学,地点在北宫。校舍是由道教
场所改建的。这个学校当时除讲授古文外,还开设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课,英语采用《纳氏文法》为教材,所聘
教师,大都是从上海。日本进修回来的高材生。教国文的是王彦臣和张济川,及本镇两个老秀才。植材小学是 1907 年
3 月 27 日开学,茅盾便进了植材小学读书。或许由于家境日愈衰落的缘故,茅盾对悲壮歌曲印象特别深,对忧国忧民
的英雄特别崇拜。同时,茅盾的作文也大有长进,步入少年时代的茅盾,心底里萌生出救国拯民的进步思想,也萌生出
成名成家以报答父母的愿望。
有一次,植材小学上音乐课,老师教唱一首叫《黄河》的歌,少年茅盾一听,觉得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这首歌里,骋
驰在祖国旷远大漠之中,昂扬悲壮,很有民族风骨,与茅盾思想一唱即合,这首歌词是这样的:“黄河、黄河,出自昆
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河白草无人烟。思
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饶吹,观我凯旋。”
这首歌的歌词是杨度所写,沈心工谱曲,是当时的一首校园歌曲。沈心工,名庆鸿,号叔逵,字心工,上海市人,
生于 1869 年。1903年曾东渡扶桑,考察教育,回国后一边在南洋公学执教,一边创作了大量校园歌曲,为当时学校传
诵一时。这首歌,反映出来的气势,十分契合茅盾当时的心态,但少年茅盾对歌词内容却不甚了了。于是放学回家,他
去问母亲,请母亲作详细解释。
几乎和在立志小学时一样,茅盾的作文仍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赏识。他在作文《武侯治蜀王猛治秦论》中,老师
称赞他“思想深沉”,认为他写此文“确是史论正格”。在作文《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中,老师在批语中称赞少年茅
盾“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在《祖逖闻鸡起舞论》中,老师给
予评语是:“慨祖生不遇其主,壮志莫酬,确有见地。行文之势,尤蓬蓬勃勃,真如釜上之气。”
在作文《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中,老师的评语是:“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
入。国文至此,亦可告无罪矣!”这些史论作文,大都是写有作为的英雄;而这些英雄,又大都是从磨难中来。因此,
当少年茅盾了解了这些史事以后,同情,感慨,仿效,构成了少年茅盾内心世界的一部主旋律,形成了一种奋发向上的
力量。所以老师对他寄以厚望。在议论《学部定章学生毕业以学期为限论》中,老师兴奋无比,评价茅盾“生于同班年
最幼,而学能深造,前程远大,未可限量!急恩升学,冀着祖鞭,实属有志。”
在史事议论中,对时事也十分感慨,其中一篇《青镇茶室因捐罢市平议》道出了少年茅盾对清王朝政府的不平和不
满,这篇作文是这样写的:警察,有益之事也;茶室,消耗之所也。以消耗无谓之钱,办有益地方之事,亦其宜也。吾
青镇茶室,因捐罢市,论者汹汹,以为茶室乃无谓空费之地,本应出捐以助公款,何其无良狡猾,一至于此?然余以为
茶室业小资薄,一日所赚之钱几何,既担任城镇学堂之捐,今再益之以警察费,宜其不能任其职矣。且加一捐,其茶之
价亦必增一倍,吾恐吸茶少而益致亏矣。吾故谓警察之抽茶捐,事出苛求,而茶室之罢市不从,不得谓以私念而败公事。
且办警察非一二千元不能,则区区茶捐,何足敷用?况警察非所以卫大商及富家耶,则此款宜大商家出之,又何必与小
民缠扰不已哉?(眉批:不错!不错!)
老师在文后批语道,“办地方之事,必宽以筹之。作者谓与小民缠扰不已,至论至论!”当时学校里的民主空气由
于受老师维新思想的影响,还是非常浓厚的。因此,针砭时事能有此深刻,实属难得。有一次,卢学溥主持乌镇各学校
的童生会考,题目是老气横秋的《试论富国强兵之道》,茅盾觉得这个题目正好抒发自己的宏愿大志,最终以“大丈夫
当以天下为己任”结尾。卢学溥见了,十分认真,立刻批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生发一番自
己的感叹。
茅盾在植材小学时,不仅对史事作文娴熟深刻,而且对记叙述事也已十分老到,这期间写的《选举投票放假纪念》、
《悲秋》两篇作文,无论叙事状物言情,都达到生动和新颖的水平,不能不说其文学天才初露端倪,这里不妨把这两篇
作文辑录下来以共赏:其一是《选举投票放假纪念——四月十五日浙江咨议局初选举投票日期》:四月十五日,天晴气
朗,风气宜人。有绅士数辈,奔走慌忙往来之人,皆喜色满面,欢声雷动。嘻!今日何日,而士民之喜若是?今日乃咨
议局初选举投票日也。学堂某门洞开,龙旗高悬,学生出入,问之,则放假日也。问何以放假?则亦因选举投票而然也。
有学生数人,晤言一室之内,谈论雄豪,其兴转浓,春风满面而喜气扬,欢溢眉宇而谈愈雄。移时一学生自外来,举手
道喜曰:“恭喜今日资议成立矣!今日咨议局之成立,即他日我党享自由之幸福,敢为诸君贺。”于是众人益喜,互相
庆贺,有曰:“今日实行预备立宪,选举投票,实乃我国四千余载未有之盛举。从此我国民可以脱离苦海,而跳出专制
范围,享自由之福,可庆!可庆!”有曰:“恭喜!恭喜!我国黑暗已至极点,而近日实行预备立宪,乃我侪所额手相
贺。今日之放假,乃选举投票之纪念。”
一时庆贺之声,不绝于耳,良久始各散去。余睹此情状,不觉大悦。深念近日之咨议局,即他日之议院可知。如是,
则民情可张,舆论必重矣!思己更喜,时已至家,乃默坐复思,愈觉可喜。乃援笔记之,以为纪念。这一篇记述乌镇选
举的作文,写得活灵活现,神态毕至。状物状情,已相当娴熟了。其二是《悲秋》紫燕去,鸿雁来,寒蝉互噪,秋虫凄
切,衰草遍野,木叶尽脱悲夫!何秋声秋色之伤怀欤?忆夫!艳李红桃,芳草绿荫,春光明媚,藻丽可爱之际,忽焉秋
风萧萧,荔丹蕉黄。曾几何时,万物肃杀之秋至矣。呜呼!人孰无情,谁能遣此!而况万里长征,远客他乡,又何能禁
秋风雨之感其怀抱。(眉批:语可动人)伤矣哉!秋之为秋也。夫秋,天地肃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