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文化上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不同学术观点和艺术风格无法开展竞赛,不少文化人士销声匿迹。在民族关系上,加深了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的隔阂,打击了斯洛克民族的积极主动性。大国际上降低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声誉。
136
421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第二编 苏联模式试验的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基础”
概 述
1948~1949年,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加剧。
1949年4月4日,美、英、法等西方12国外长,在华盛顿举行《北大西洋公约》签字仪式。西方的军事集团正式成立。苏联外交部谴责北约是“美国和英国统治集团推行侵略政策的主要工具”。
1949年8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德国从此分裂为两个敌对的国家。
1955年5月,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苏、波、捷、匈、罗、保6国代表于1949年1月5日~8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合作问题,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1955年5月11~14日,苏、波、捷、匈、罗、保、阿和民主德国代表在华沙举行会议,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在东西方冷战加剧和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下,东欧
137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521
国家从1948年起进入了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基础”
的时期。
所谓苏联模式,是指30年代苏联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下,为了维护本国独立和迅速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和突进的方式进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在经济体制方面,其特征是: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地方和企业很少有自主权;指令性的计划经济,限制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追求高速度,经济和社会效益低。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同一般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产业转换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的顺序不同,苏联沿着“重工业——轻工业——农业”
的顺序进行工业化。
苏联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压低人民消费水平,特别是损害农民的利益来积累资金,达到高速度的工业化目标。在政治体制方面,其特征是:高度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以党代政,党内民主和人民监督机制均不健全。苏联模式的设计师是斯大林,所以又称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在生产关系方面的要求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东欧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基础”的目标,就是斯大林在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条件。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说:“到1936年,资本主义成分已完全消灭,社会主义体系已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获得了胜利。
138
621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斯大林把消灭私有制当成确立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志,而没有考虑到生产力的标准,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大相径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①所以,消灭私有制毫无疑问是共产党人的一项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内容。但是问题在于在什么条件下消灭私有制。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能不能立刻消灭私有制?回答是否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废除私有制的基本前提是必须具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所谓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恩格斯提出了这样一个标准:“既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又有剩余去增加社会资本和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②而所谓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是指“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③
列宁是在俄国这样一个落后国家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伟大领袖。他在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问题上经过一段曲折的过程。由于国内战争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不得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企图一举消灭私有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26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218页。
③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79页。
139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721
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来,列宁发现,消灭私有制的政策脱离了俄国低下生产力水平这一基本国情。
他认识到,在没有建立现代化大工业的情况下,不能急于废除私有制。从1921年起,苏维埃俄国开始执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其目的在于“加强大生产来反对小生产,加强先进生产来反对落后生产,加强机器生产来反对人力生产。”
①列宁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以私有制为辅的经济结构计划,规定了发展而又限制资本主义的措施。列宁还制定了通过合作社把农民和小生产者引向社会主义大生产的计划。列宁认为,只有在最新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大大提高耕作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用榜样的力量促使小农为了自身的利益过渡到大规模的、集体的、用机器耕种的农业上去。”
②列宁估计,“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人人参加合作社,这就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
③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过早地放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他在1927年联共(布)第15次代表大会上,就提出了“消灭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份”的口号,并突击式地实行农业集体化,过早地在苏联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东欧各国共产党在1948年举行的代表大会上制定了“建
①《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卷,第212页。
②《列宁文稿》,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卷,第224页。
③《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3卷,第364页。
140
821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立社会主义基础“的纲领,即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捷克斯洛伐克已经拥有比较发达的工业,是一个工业—农业国。波兰和匈牙利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是农业—工业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基本上是农业国。阿尔巴尼亚则是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在东欧各国生产力水平互不相同的情况下,要求在同一时期内建立划一的“社会主义基础”
,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先后开始执行五年计划。
波兰从1950年起实行六年计划。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东欧国家的经济具有闭关自守和粗放的特点,只能在经互会范围内进行交流合作。
各国党的领导人遵循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不顾国情和国力,订出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把绝大部分资金投入重工业。这种唯意志论的蛮干,很快地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引起了市场供应短缺和人民生活困难。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出现了强迫命令和违反自愿原则的现象。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7月,朝鲜战争结束。国际形势转向缓和。
在苏联和东欧开始了所谓非斯大林化的过程。
东欧各国在1953~1956年着手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增加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提高职工工资,改善人民生活。
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20大,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破坏法纪的错误。东欧各国加速了民主化的过
141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921
程并着手为成千上万的受害者恢复名誉。苏联模式的推行和经济政策的失误,伤害了东欧人民的民族感情。人民的不满情绪导致了1956年6月波兹南事件的发生。同年10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匈牙利事件。
从1956年起,东欧各国开始执行新的五年计划,继续以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为主要目标。到1960年左右,东欧多数国家完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基础”的任务,由农业国和农业——工业国变成了工业——农业国。阿尔巴尼亚成为农业——工业国。
捷克斯洛伐克提高了工业现代化的程度。
除波兰和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都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当东欧各国在试验苏联模式并遭到挫折时,南斯拉夫断然摒弃了苏联模式,大胆地探索以工人自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自治模式。
142
031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第一章苏联模式在波兰的试验和受挫。波兹南事件
第一节 六年计划(1950~195)的任务、指标和执行情况
1948年12月由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发展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基础的六年计划(1950~195)”
,标志着苏联模式在波兰推行的开始。
六年计划的具体任务是: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限制资本主义因素并排除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大影响;在自愿的基础上把小商品经济纳入社会主义轨道,从而逐步杜绝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大力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六年计划的具体指标是:工业生产将比1949年增长85%到95%,煤的产量增长28%,达到9500万吨,钢的产量增长90%,达到380万吨,发电量增长125%,达到175~180亿度;农业生产将增长35~45%;国民收入将增长70~80%;劳动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将提高55~60%。六年计划
143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131
的指标是很高的,它要求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为11~12%。
尽管如此,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和国际形势的紧张,1950年7月举行的波兰统一工人党五中全会又提高了各项指标:工业生产将增长158%;农业生产将增长63%;煤产量计划达到1亿吨;钢产量计划达到460万吨。
1950年7月21日,议会通过了修改后的六年计划。
六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