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3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欢迎。所以我就想到,我们如何能够把《了凡四训》提升到高水平,做成二十集,电视台可以接受。《感应篇汇编》里面的故事就太多太多了,内容非常丰富,可以精选三十集;《安士全书》分量也非常丰富,也可以做三十集。如果我们把这个八十集做出来之后,印光大师慈悲救世的愿望可以落实了。他老人家往生了,这个事情留给我们在做,我们做这个事情,真正是报佛恩、报祖师恩,真正是为利众生供养佛,我们用这个来供养阿弥陀佛,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经文提示我们,我们知道怎样学习,怎样认真努力。「因」要遍法界虚空界,因要深,深入到微尘世界。日常生活当中知道守法,还要知道忍辱,《金刚般若经》上教导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成就,你不能忍耐是没法子成就的。无论什么都要忍,忍是禅定的前方便。你不能忍,你怎么会得定?我们念佛,念佛目的在哪里?在一心不乱。小小事情都不能忍,你怎么会得一心?为什么不能忍?放不下!果然能放下,那你就能忍。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要放下,只抓住一句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掌握住就行了,其他的全都放下了,哪有不能忍的道理。
  忍,才有精进,才能够精进,就能够提升,提升以后,这进入状况,禅定般若现前。第二句,『入深禅定观法性』,这是六度里面后面三条,精进、禅定、般若。你能不能「入」,确实就在乎你能不能忍。忍,实在说是有限度的,忍无可忍的时候你就爆发了,那个麻烦就大!所以忍里头一定要有定、要有慧,为什么?定能伏烦恼,能伏住,慧能化解。忍是定慧的初步功夫,开始修就得修这个,什么都要忍,对人什么都要让,让不会吃亏。
  中国古大德常常教人,吃亏是福,你懂不懂这意思?吃亏真的是福。到最后你才晓得,忍,原来不吃亏,占好多便宜;不能忍的人,亏可吃大了,都是实话。所有一切的灾祸,最初都是不能忍,最初稍微能忍让一点,什么祸事都不会形成。菩萨就是修这六门功课,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佛在此地教我们,一切都要往深处。深因,忍要深,定要深,慧要深,你才能见到法性;如果没有甚深禅定,你见不到法性。
  「观法性」,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里面所讲的大开圆解。我们前面说得很多,底下一卷还要细说,为什么这样反覆的说?没入境界,没入境界那就得反覆说。这两句是自己成就,自度,自度而后才能度他。所以说到自度,只要是大乘法,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念佛法门也不例外,念佛法门如果没有六度的修学,你念佛不能往生,充其量只能够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一生往生没有指望。为什么?往生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放下身心世界,念佛堂堂主常常讲的,勉励大众,警策大众,这句话是堂主的口头禅,时时刻刻提醒大家,六波罗蜜是放下。布施放下悭贪,持戒放下恶业,忍辱放下瞋恚,精进放下懈怠,禅定放下散乱,般若放下愚痴,你看看是不是放下,为什么?这些东西统统障碍你一心不乱,统统障碍你真信切愿,你要是不放下不能往生。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六波罗蜜就具足了。
  菩萨行,六波罗蜜用在家庭里面、用在工作里面、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你要能活用,那你就真的会修了。用在家庭里面,现在都是小家庭制度,一般都是夫妻带著儿女,如果你一家人各个都懂得,六度、四摄都懂得,你的家庭就是道场,你的家庭里面都是菩萨。布施就是你能够为家人服务,布施供养用现在的话就是服务。财施、法施,财布施在家庭里面内财布施,用劳力!煮饭、洗衣服、扫地、抹桌子,都是布施波罗蜜,把家庭做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让一家人都能够欢喜,过的生活很舒适,这不是布施供养是什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个规矩,有个程序,那就是持戒。煮饭有煮饭的程序,一点都不乱,守法。炒菜有炒菜的规矩,扫地有扫地的规矩,抹桌子有抹桌子的规矩,你都懂得,都很如法,这持戒波罗蜜在里头。我举这个最小的例子,然后你就晓得,日常生活,菩萨行!
  忍辱就是有耐心,你没有耐心事情做不好,草草率率没有耐心,很认真负责把事情样样都做得很好,忍辱波罗蜜。精进是什么?改进。明天会比今天做得更好,天天有进步,你怎么会不生欢喜心?家里面只要有一个人带头,全家都动员起来。为家人服务,这个家庭做得好,是你邻居的好样子,一家和睦,家庭里面整齐清洁,一尘不染,邻居的好榜样!日久天长,你就影响到邻居,影响到邻居是度他,自行化他,化是教化。禅定,在家庭生活里面就是有主宰,不轻易变更,有原则。般若是智慧,前面你都能够做得很如法,你就开智慧,智慧就提升自己生活品质,这个家庭真正是佛化家庭。
  在家庭里面,如果父母没有学佛,你学佛了,你把菩萨六波罗蜜表现在你家里,你家里人看到一定:学佛好!他会赞叹,他也会学,自动的他就会宣传,告诉人说我家里小孩学佛非常乖巧,尤其学佛跟不学佛完全变成两个样子,这叫真学佛;不是口头上学佛,不能做到,你说到做不到,人家轻视你,不相信你。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四首偈:
  【从初供佛意柔忍。入深禅定观法性。普劝众生发道心。以此速成无上果。】
  前面两句是六度自利,已经跟诸位介绍过了。我们再看后面这两句,这两句是利他,『普劝众生发道心,以此速成无上果』。自行跟化他,大乘佛法里面说不一不异,不能说自行化他是一样,也不能说自行化他是两样,自行里面有化他,化他里面有自行。在初学,就是自己还没有得度,自行是主,化他是助,正助双修,要以自度为正,正修,化他是助修;到自己修行有成就了,化他做为正修,自行做为助修,这个行的。什么样的标准要自己定,不是别人给我们定的,看你自己用什么样的标准。
  你看智者大师为我们所示现的,这很普通的,过去许许多多祖师大德都是这样的示现,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那他这个自行决定能往生。我们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肯定有把握,然后就可以多一些时间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有帮助别人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华严》文殊菩萨所讲的十波罗蜜,方便、愿、力、智。这句「普劝众生发道心」,这五个字都具足。你没有这个方便,你很难做到!但是这些方便是以六波罗蜜做基础,没有六度自度,你怎么能度人?古大德讲得很好,「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度人首先要知道自度。我劝人学佛,自己总要学得像样子,别人能相信;如果自己学得不像样子,人家一看学佛是这个样子,算了,别学!那你就错了,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方便,方是方法,便是最适合的方法,什么方法?佛教我们,我们要会用,四摄法,摄是摄受,我们常常希望佛能摄受我们,我们能不能摄受众生?这是因果。我们不能够摄受众生,佛怎么会摄受我们?你不能不懂这个道理。再把这个意思引申,我们自己冷静的反省,一身都是罪业,这一点许许多多同学都承认。我造的业太重了,我们希望佛菩萨原谅我,能包容我;那你回头想想,我能不能包容别人?我能不能原谅别人?看到别人造罪业,我要不能包容,我要不能原谅他,佛菩萨能包容我吗?能原谅我吗?所以古人常常教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就对了。这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你才会成功,你会得到群众的爱戴,得到别人的欢喜、尊敬。所以一切是从自己本身做起。
  四摄法里面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爱语,第三个是利行,第四个同事,这是「普劝众生发道心」,这四个原则,佛教我们的。这个布施跟六度里面的布施意思不一样,六度布施是放下,此地的布施意思是结缘,跟一切众生结缘。所以我常常讲四摄法的布施,落实到实际上,那就是多请客、多送礼,我常常这样讲法。请客送礼是人与人之间关系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关节,谚语常说:礼多人不怪。财施、法施、无畏施看需要,他需要什么,我们尽心尽力帮助他,他生欢喜心,关系从这个地方建立。所谓是一次生,再次就熟了,三次就变成朋友了。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得要带一点礼物,中国、外国都一样!送礼要预先要多打听一下,为什么?每个地方风俗人情不相同。这个地方的风俗,一般哪些礼物是人家欢迎的、尊重的,这个要懂,你搞错了可不行。譬如在我们东方,过年、过节招待小朋友,送一个红包都非常欢喜,东方人的习俗。在澳洲就不行,澳洲是过年的时候,你送小朋友红包,人家很不欢喜、很讨厌,说是你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叫人贪财?所以这是习俗,我们要懂得。他们喜欢什么东西?他们喜欢小卡片、小玩具,这些东西他们欢喜,决定不要送红包,入境随俗!风俗习惯不能不知道,各个地方它不相同。
  中国古时候入门问讳,避讳,他这个地方风俗有些什么忌讳,你一定要懂得,你才不会在举止言语当中,有意无意犯了人家忌讳,惹起人不高兴,这就不好了,这是属於常识。我们到一个地区国家去访问,一般现在旅游,这个旅游团会给你介绍,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会给你做一个介绍,你到那里去的时候,你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事情。东西方习俗、忌讳不相同,就是在中国,中国幅员这么大,南方、北方每个省分,甚至於每个县分都不一样,真要搞清楚,不搞清楚就常常闹笑话。这是交际上的布施,不能够不知道。
  那我们佛门,佛门布施总是以法宝为先,学佛的人,这大家都欢喜的。经书、佛像,现在的这些读经、讲经光碟录相带,这都是一般人很欢喜的。今年这个书展刚刚过去,每一年我们参加书展,就是广结法缘。我们在那个地方布施供养法宝,希望年年有进步,为这个地区佛门弟子做出一份贡献。
  所以,这个布施在家庭。这四摄法的布施,我常常讲,四摄法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公关法,公共关系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方法,佛讲这四个原则。怎样能够维持长时期良好的友谊,这个法子妙绝了。由此可知,这四摄法是道,是自然的,不是佛菩萨发明的。人悟道明理之后,自自然然的跟一切众生交往,他就是这样的,一丝毫做作都没有。在交往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懂得礼尚往来,这个做法是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老师教导我们的。发心学讲经最重要是法缘,结法缘,结法缘要懂四摄法,用真诚心、用恭敬心去修,随分随力就是圆满的功德,这里头最重要的是个诚意、敬意,你布施一些财物,那都不足以为道,表你的诚敬。
  所以与人往来,颜色柔和比什么都重要,颜色,你要笑脸迎人,你板起面孔不行,谁欠你的,言语柔和。所以佛门,你看看在中国寺院庵堂,你进门第一个看到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是教你笑面迎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