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2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这个道理那就不善。
  所以世出世间法不是定法。又何况这个座标它还会变,现在科学家已经证实,地球在空中运转有个轴心,南极、北极,这个轴心不是固定的,它振动,振动的时候也稍稍有差异,若干年它有个周期,这个稍稍学一点天文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从小的。我们知道太阳系是绕著银河系转的,银河系是个大的旋转的星体,也是围绕著一个中心在旋转,那个中心也不稳定。银河究竟绕著什么圈子在旋转,现在科学家还没证实,我们相信将来一定会发现,因为它太大了。这些事,《华严经》我们前面讲过,「世界成就品」里都说过。
  无论世界多么大,无论微尘多么小,总不出性相、理事、因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用在人事里面,这一句话显得更重要。我们对於一个人没有疑惑,对於一桩事没有疑惑,你真的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这个疑惑才能断。如果没有搞清楚、搞明白,你怎么能不疑惑?试想想看,不想别人想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对於什么没有疑惑?对宇宙、对天地、对大自然,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可以说没有一样不疑惑。为什么会有疑惑?没有一样我们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所以有疑,惑是迷惑。有怀疑、有迷惑,於一切法统统都有疑、都有惑,这是凡夫,六道凡夫。四圣法界里面有没有疑惑?还是有疑惑,比我们少一点。六道里面的疑惑他清楚了,他没有疑惑了,他超越了。四圣法界、一真法界他有疑,他有惑。所以他还不能超越十法界,还不能够证得一真法界,什么原因?疑惑。所以佛经上常常讲「断疑生信」,生信就除疑,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
  「於法无疑惑」,我们就现前来讲两种人。一种人上根利智,他确实於法通达明了,这种人在佛法里面称为法身菩萨,他没有疑惑了。法身菩萨就是一般人讲的明心见性,见性就是对於性相、理事、因果通达明了,他证得了。没有见性的那些修行人还有疑,所谓是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疑要是断掉了,彻悟。大彻大悟,华严会上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於法无疑惑,十法界里面於法统统都有疑惑。所以这个偈子不是对普通人讲的。
  在我们这个世间,刚才讲了两种人,一种人是上根利智,虽然他不是明心见性,没达到这个境界,他对一切法虽然不知道,他也不疑,他也不迷惑,这是什么原因?善根深厚。他对於经教里面所说的,他能接受。虽然对於佛所讲的这些性相、理事、因果不甚明了;不能说他不明了,不甚明了,能了解个几成,百分之二、三,十分之一、二。其余的呢?其余他不疑。为什么不疑?相信老师,对老师具足了信心。所以对於老师的教诲,他肯定是依教奉行。这个人善根深厚。
  另外一种人他完全不知道,对於性相、理事、因果,他完全不通,但是他有福报。什么叫福报?佛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他也不问什么道理,绝不追究,他没有疑问。佛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那还会有错吗?什么道理不懂也不问,依教奉行。佛叫你万缘放下,他真放下;叫你一心念佛,他就准一心念佛。这个人念几年佛,真的站著、坐著预知时至往生了,福德深厚!这不是普通人,大福德,我们常讲下愚。所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好教。
  下愚是有福,上智是真有智慧,麻烦就是当中这一截。当中这一截人数特别多,既非上智又非下愚,他对於宇宙之间世出世间一切法充满了怀疑,对佛、对菩萨信心生不起来,这是我们常常讲的业障深重,障碍了他的福德因缘。这没有法子,这就是佛法里面讲「无缘之人」,佛不度无缘之人。佛也没有办法叫他相信,必须等待他的业障消得差不多,生生世世修积的这些善根渐渐成熟,这个时候他才能生起信心,那个时候佛菩萨会来教他,会来帮他忙。「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些事跟理我们都要明了。所以清凉在注解里头,善决性相。
  我们今天说老实话,学上智学不到,学下愚也学不到。早年我年轻的时候跟著李老师学,李老师就给我讲过好几次,他说他想学愚,学了几十年都学不像。学愚不是容易事情。古德常常这样劝人,这上智是你没有办法勉强的,下愚可以学。不管能不能学到,对自己肯定有好处。为什么?你能学下愚,你一定会谦虚,你对一切人事物会恭敬、会尊重,会降低你的贡高我慢,这对你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真正那个愚叫愚不可及,在这个世间自古以来,就在现前我们也看到不少,老实人,真干!你问他教理他不懂,他没有听过经,甚至还有不认识字的。他们真的相信,一门深入,真的是长时薰修,他的光阴不空过。
  我相信我们同学许多都听说过倓虚法师所说的,谛闲法师有个徒弟锅漏匠,那就是愚不可及,我们一般人比不上他。你看看他就是相信老师,他的老师是谛闲法师,师父教他放下万缘专念阿弥陀佛,他就真念,他真放下。师父教得好: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告诉他:将来准有好处。他也不问什么好处,他就听话,他没有疑惑,这一点难得。死心塌地念了三年多,果然有效,他站著往生了。预知时至,站著走的,走了以后还站了三天,等待谛闲法师来替他办后事,不得了!这个事情距离我们还不算太远,半个世纪之前的事情。念佛往生的,在近代这种人占大多数,而且那个成就、往生的瑞相不可思议。我们仔细再看看这些人,多半是很苦的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吃尽了苦头,怕苦不想再吃苦了。所以遇到一个善知识、遇到一个好老师教他,他百分之百的顺从,一丝毫疑惑都没有,真的是如大经所说的「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他信。
  我们今天学佛岁月时日不少了,有人学了七八年、十几年、二十几年,我学了五十三年,为什么没有他们这样成就?不说跟别人比,跟锅漏匠我们就比不上他,他三年都成功了,我们搞了五十三年。原因在哪里?他百分之百的信心。我们今天搞这么多年,说老实话,对佛法能有百分之五十的信心,不错了。百分之五十的信心,那功夫稍稍能得力;要是不到百分之五十,功夫不得力。到什么时候你才有成就?最低限度要有百分之五十九的信心,你才有成就。在百分之五十,不错了,这得力了,加速度向上提升,一点都不怀疑。经论上所讲的,我们每天在读诵,有些我们能懂,很好。不懂?不懂也不怀疑,也无须去研究,研究没得用、没用处,读过就好。一遍一遍读过,阿赖耶识里头种子落下去了。等到哪一天信心清净了,则生实相,就豁然大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定能开慧。
  二、三句『永绝诸戏论,不生分别心』。这两句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的是「契理绝想」,说得好。契是契入,理是什么?理就是诸法实相。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你体会到了,你契入了,你明白了。契入是个形容词,真的有没有入?没有出入,有入就有出。老老实实说就是觉迷。长时间在迷,一旦觉悟,那个觉就叫做契入,不是真的有个入。你要真的讲找个入找不到,那你就错了。前面一首偈讲到「无性无所转」,无性,哪有出入?所以没有出入。在自性里头,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一法不立,一法不生,法尔能现,这不可思议。法尔是自自然然它能现(能变现)一切法。虽变现一切法,你不要以为这一切法是真的,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有能入、有所入,它就不是虚妄的。所以虽然给你讲入,入不可得,那真的入了。
  我们凡夫最难的,对这个大乘佛法,尤其是向上一著没有办法体会,什么原因?我们不离分别心,我们所用的都是分别,都是在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怎么学习都没有办法觉悟。因为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妄想,妄不能破妄。一切妄相是从妄生的,妄怎么能破妄?离了妄,妄才没有。所以这个事情总得要离妄想分别执著。你要不能离这个,你怎么会契入境界?你怎么能契理?所以契理,想就断了。这一个想就是我们讲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没有了,这契理了。
  下面说的,「以生分别想,即戏论故」。戏论,我们一般讲开玩笑,不是真的。戏论就是不是真的,说著好玩而已。佛给我们的示现,给我们说的一切法,我们要是在形色、言说上起了分别执著,错了,你永远不能体会它的真实义。开经偈上所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永远不能够理解它的真实义。什么原因?因为你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你没放下。如果放下?放下就是。那个真实义你自然就明白,这个时候叫豁然大悟、豁然贯通,这个时候「於法无疑惑,永绝诸戏论」。因为什么?不生分别心了,分别执著、起心动念都没有了。所以分别执著都是戏论。
  「具斯二义」,前面讲的一个是无疑惑、一个是无戏论,无分别这叫念菩提。念,有没有念?有没有天天去念菩提、菩提,是不是这样?不是这样,这不是念菩提。菩提也没有。菩提是印度话,它的意思是觉。佛是觉者,菩提是觉,佛菩提,觉者之所觉。怎么个念法?不是口念,不是心想。你看「念」这个字,中国文字了不起,智慧的符号。念是什么?念是今心。现今这个心就是觉者之所觉,这叫念菩提。你懂得这个道理,念阿弥陀佛也不例外,现前这个心就是阿弥陀佛,这叫念阿弥陀佛;现前这个心就是极乐净土,这叫离念。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有没有念在口上?没有。有没有念在心上?没有。因为念在口上是戏论,念在心上是分别执著。这个事,难!现在的心,心是什么?心是法界虚空界。念佛念菩提,就是觉心遍法界虚空界,觉心遍一切刹土众生,这真的在念佛。心行跟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合成一体,这叫契入,此地讲契理,所有一切妄想戏论都绝了。
  这些觉者示现在九法界,行大慈悲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他有没有违背菩提?给诸位说,没有。何以没有?他的示现有无不二,现即无现,无现即现;他的说法,说无说不二,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要怎样契入他的境界?至少要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个话意思很深,而且很容易误会。一误会,那就完了。听而无听,听就是不听,不听就是听,那我就不听,不听就是听。这是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完全不了解真实义,真正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万里。
  大师在此地引用《大般若经》,这段话说得很好「觉法自性,离诸分别,同菩提故」。《大般若经》里面有一个小故事,《钞》里面注出来了,也很不好懂,可是我们把它念一念。这段经文在「文殊分中」,前面所讲的「心绝动摇,亦是此经,次后那伽室利分」,那伽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龙。那伽室利,室利是吉祥,完全翻成中国意思是「龙吉祥菩萨」。「妙吉祥菩萨,欲入城乞食」,那个时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到外面去托钵乞食。文殊菩萨入城乞食。「龙吉祥问云,我欲入城,为有情故,巡行乞食」。巡行就是沿门托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