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 命 奇 葩-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现凝集团的,用“—”号表示。当他把六个人的血清按照同样的方法试验 

一遍后,就得出了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格。这张著名的表格,包含着现 

代血液分型的一些基本原理,又被称为“棋盘法”: 



          红细胞 

                  Dr。 St。Dr。 P。Dr。 S。 Dr。 E。  Z。                             L。 

      血清 



      Dr。 St。 —               +         +          +          +         — 



      Dr。 P。  —               —         +          +          —         — 



      Dr。 S。  —               +         —          —          +         — 



      Dr。 E。  —               +         —          —          +         — 



        Z。          —         —         +          +          —         — 



        L。          —         +         +          +          +         — 



     (表格中的外文字母为各实验者的代号) 



     兰茨坦纳对这张表格着了迷,一连几天,他对这张表格凝神思考,苦苦 

分析。他发现:每个人的血清和自己的红细胞相遇,都不会发生凝集;而不 

同人的红细胞和不同人的血清相遇,就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产生凝集, 

那絮状团块就会堵塞毛细血管,造成输血反应。这一点充分证实了他原先的 

猜想。他抑制住内心的兴奋,继续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六个人的反应恰 

巧呈现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和第六例,全部红细胞都不发生凝集反应,兰 

茨坦纳把它们划为A型;第二和第五例的凝集反应相同,划为B型;第三和 

第四例也相同,划为C型 (即现在的O型)。 

     根据上述结果,1901年,兰茨坦纳正式宣布:人类有三种血型,不同血 

型的红细胞和血清相混而产生的凝集,是导致输血反应的真正原因。他指出, 

这一发现对于临床输血有潜在的重要意义。他还用A型和B型的血清,制成 

用来测定人类血型的标准血清。只要输血前预先测定血型,选择与病人相同 

血型的输血者,就可以保证输血的安全。 

     1902年,狄卡斯德罗医生对155名正常人重复了兰茨坦纳的实验,发现 

151人的反应类型与兰茨坦纳宣布的血型反应完全相同,而另外4人的红细 

胞,除了和自己的血清不发生凝集以外,对其他人的血清都发生凝集,这说 


… Page 62…

明还有第四种血型存在。由于这种血型的人较少(约占人群的1/10),兰茨 

坦纳只做了6个人的实验,所以没有发现它。当时狄卡斯德罗医生将这种血 

型称为D型 (即现在的AB型)。 

     1907年,捷克医生扬斯基,1910年美国医生摩丝也各自独立发现了血型 

系统,但命名不一致,曾一度产生过混淆。后来,国际命名决定采用兰茨坦 

纳的命名法,把血型统一划分为:A型、B型、O型和AB型。捷克医生扬斯 

基还总结出了四种血型的相互关系。O型血无论输给哪一种血型的人,都不 

会发生凝集反应,所以被称为“万能输血者”;相反,AB血型的人,除了同 

型血的人以外,不能输给任何别的血型的人,但他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输血 

而不致产生凝集反应,所以被称为“万能受血者”。但临床上最好是遵循输 

同型血液的原则。 

     几十年来,许多医学工作者在ABO血型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又发 

现了人体的许多种血型类别。至今,已发现15个血型系统,90多种血型。 

     ABO血型的发现,为临床输血铺平了道路,使它成为一项有效的治疗手 

段。兰茨坦纳以他划时代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兰茨 

坦纳1868年6月14日出生于维也纳,1943年6月25日在纽约去世。在他 

的一生中,发现了ABO、MN、P、Rh等许多血型,对人类血型研究作出了重大 

贡献,赢得了“血型之父”的誉称。 


… Page 63…

                        果蝇杂交试验后的新发现 



                        ——摩尔根创立基因学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一切生物都有着把自 

己性状传给后代的本领,这叫遗传。19世纪时,孟德尔在多年观察、研究了 

豌豆的杂交试验后,发现了两条重要的遗传规律:遗传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 

由组合规律。但在1900年以前,孟德尔的发现一直不为人知。这是因为,孟 

德尔一生中只有一次在一家不引人注目的杂志上发表过他的文章,当时许多 

生物学家又不懂数学;再者,孟德尔是一位修道士,人们不把他看作是一位 

科学家。 

     1900年,三位植物学家发现了孟德尔1865年写的论文,这给整个生物 

学界带来了很大的生机。许多科学家卷入了这个讨论。孟德尔的定律正确吗? 

假定他的定律是对的,有着多大的普遍性? 

     当时正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生物学研究的托马斯·亨特·摩尔根也被这 

些十分激动人心的发展和讨论吸引住了。最初,他对此学说及其相应的理论 

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他决定亲手做一做试验来推翻或证明这个理论。 

    据说,幼年的摩尔根就喜好收集自然标本和做一些乱七八糟的实验。 

     1866年9月25日,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出身在美国肯塔基州列克星 

敦城一所豪华而古老的房子内。摩尔根的父亲是美国驻西西里岛墨西那的领 

事,他巴望这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勇敢高尚的名人”,多次情不自禁地用 

双手把摩尔根托过头顶,高兴地说:“长大了他会成为一个外交家的。”孩 

子的母亲则讲,像他叔叔一样也不错,因为孩子的叔叔是美国南部联邦的一 

位将军,战功累累,名声显赫,为这个家族增加了不少风光。这是一个名门 

望族,在其精心保存的所有家谱中,以出过外交家、律师、实业家、军人而 

自豪。但是,摩尔根成了“例外”和“变种”。许多年以后,他成了一位科 

学家,一位著名的胚胎学家和遗传学家。 

    摩尔根自幼就寻觅着自己的爱好。他整日东跑西逛,一副“吊儿郎当” 

的样子。带着一副逮蝴蝶的网,或去列克星敦郊区,或进出于不远处的山里, 

采集着他喜欢的动、植物标本。一次,他与堂弟抓住一只猫,他建议,把这 

只猫解剖一下,看看它肚子里有些什么东西。他们用绳子把猫系在桌子上, 

在用刀切割猫的肚子时,猫痛得叫了起来,终于挣脱了绳子,怒气冲冲地跳 

下桌子,逃之夭夭了。这一次失败的实验说明摩尔根的研究技术尚不到家。 

    摩尔根不断地收集着各类标本,几年下来,东西越来越多,鸟、鸟蛋、 

蝴蝶、化石等堆得到处都是。在摩尔根10岁那年,家里决定专门把住宅顶楼 

上的两间房子给他作为标本室。这真是一件梦寐以求的大好事。摩尔根将这 

两间房间油漆裱糊一新,把各类标本搬了进去,分类整理后,工工整整地贴 

上了标签。这可是他的专属领地,不经同意,家里其他成员不得改变里面的 

任何摆设。 

     1880年,摩尔根14岁生日一周后,他考上肯塔基州立学院预科。1882 

年转入本部学习。对摩尔根来说,博物学是全部课程的精华所在。“尽管大 

家都认为当时的条件非常原始,但我们确实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摩尔根是 

这样评价他的大学生活的。 

     1886年,19岁的摩尔根进入了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时,霍 


… Page 64…

普金斯大学建校才10年,但在美国和欧洲教育界已享有盛誉了。当时美国的 

大学不太重视自然科学课程,而霍普金斯大学有别于此,特别强调生物学等 

自然科学。已建立了一座新的生物实验室。摩尔根在这儿,潜心研究着海洋 

生物,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论海洋蜘蛛》。 

     传统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是描述性的,科学家观察一个有机体时,注重于 

它的外形和结构如何,它们各部分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然后,如同林奈那 

样,把它归入所属的某一个类别中去。新一代的生物学家不满足于此,他们 

想知道活的有机体是如何产生并怎样活动的。生物学家马丁认真地告诉他的 

学生:“生命不可能在死亡的躯体中观察到。”坚持实验和注重观察生命体 

的动态改变,这在当时美国甚至欧洲大学中是领风气之先的。 

     这一次,摩尔根做的是一项非同寻常的实验。他选择了果蝇作为实验动 

物。果蝇的叫法五花八门,亦称醋蝇、果渣蝇、香蕉蝇。这是一种小型蝇类, 

仅米粒般大小,喜欢在腐烂水果和发酵物周围飞舞。 

     据说,果蝇求爱方式奇特。雌果蝇能利用自己的触角来聆听雄果蝇发出 

的求爱“情歌”。 

     有一种雄黄果蝇,会用翅膀来唱“情歌”。不同种属的雄果蝇各自演唱 

着不同曲调的“情歌”。这种“情歌”表示两种信息:一是诉说自己的同族 

在求爱,其次是告诉雌果蝇自己正是它的意中人。雌果蝇听了“情歌”以后, 

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情投意合,双方结成“情侣”;另一种是,知道曲调不 

对头,就扬长而去。 

     最为重要的是,果蝇是一种近乎理想的实验动物,只要给点烂香蕉就可 

毫无节制地、迅速地、广泛地繁殖,产量极高。 

     这一研究过程需要成千上万只果蝇,它们都放在一种小玻璃奶瓶里,这 

是摩尔根专门从哥伦比亚大学自助食堂里“借”来的。 

     摩尔根先用乙醚将果蝇麻醉,然后,将麻醉的果蝇摊开,用放大镜或简 

单的显微镜进行计数。计数完毕后就把它们弄死;若还要进一步繁殖试验, 

则将它们重新放回瓶子中,待苏醒后再让它们饱餐一顿烂香蕉。 

     每一次实验都需要对成千上万的果蝇计数。果蝇研究高峰期间,在哥伦 

比亚大学附近的地铁车站,常常可看到一群群学生带着一瓶瓶果蝇回家,以 

便在厨房灶桌上摊开计数。一次,有人问摩尔根的一个学生的孩子,“你爸 

爸是干什么的?”这个孩子骄傲地回答:“我爸爸是替哥伦比亚大学数苍蝇 

的。” 

     摩尔根让一些果蝇终日不见白昼光线,至第69代时出现了眼睛暂时昏花 

的果蝇,但是这些果蝇很快就恢复了视力,向窗户飞去,似乎什么也不曾发 

生。 

     摩尔根又用一些射线照射果蝇,繁殖了无数代后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发现。 

     许多年中,摩尔根和他的助手不断使果蝇经受“大幅度温度变化、盐、 

糖类、酸类、碱类的处理”,却一点也没有引起突变。有一段时间,摩尔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