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弈论-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根本问题就是: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会损害整体的利益。为进一步了解大量的具有这类性质的情况,需要有一个方法来表示这些情况的共同点,同时避免陷于每个情况的具体细节,即著名的“囚徒困境”游戏。

  启示: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不料,飞来了一只鹬鸟,张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张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河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谁也不肯松口。有一个渔夫看见了,便走过来把它们一起捉走了——在对手的背后,往往还有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囚徒困境”的故事

  1950年,数学家塔克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在给一些心理学家作讲演时,他用两个囚犯的故事,将当时专家们正研究的一类博弈论问题,作了形象化的解释。从此以后类似的博弈问题便有了一个专门名称——“囚徒困境”。

  借着这个故事和名称,“囚徒困境”广为人知,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乃至生物学等学科中,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所谓的“囚徒困境”,大意是这个样子的。

  甲、乙两个人一起携枪准备作案,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警方怀疑,这两个人可能还犯有其他重罪,但没有证据。于是分别进行审讯,为了分化瓦解对方,警方告诉他们,如果主动坦白,可以减轻处罚;顽抗到底,一旦同伙招供,你就要受到严惩。当然,如果两人都坦白,那么所谓“主动交代”也就不那么值钱了,在这种情况下,两人还是要受到严惩,只不过比一人顽抗到底要轻一些。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这样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给每种情况设定具体刑期):

  如果两人都不坦白,警察会以非法携带枪支罪而将二人各判刑1年;

  如果其中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不招,坦白者作为证人将不会被起诉,另一人将会被重判15年;

  如果两人都招供,则两人都会因罪名各判10年。

  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只判刑1年。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问题就这样开始了,甲、乙两个人都十分精明,而且都只关心减少自己的刑期,并不在乎对方被判多少年(人都是有私心的嘛)。

  甲会这样推理:假如乙不招,我只要一招供,马上可以获得自由,而不招却要坐牢1年,显然招比不招好;假如乙招了,我若不招,则要坐牢15年,招了只坐10年,显然还是以招认为好。无论乙招与不招,我的最佳选择都是招认。还是招了吧。

  自然,乙也同样精明,也会如此推理。

  于是两人都作出招供的选择,这对他们个人来说都是最佳的,即最符合他们个体理性的选择。照博弈论的说法,这是本问题的惟一平衡点。只有在这一点上,任何一人单方面改变选择,他只会得到较差的结果。而在别的点,比如两人都拒认的场合,都有一人可以通过单方面改变选择,来减少自己的刑期。

  也就是说,对方背叛,你也背叛将会更好些。这意味着,无论对方如何行动,如果你认为对方将合作,你背叛能得到更多;如果你认为对方将背叛,你背叛也能得到更多。你背叛总是好的。这是一个有些让人寒心的结论。

  为什么聪明的囚犯,却无法得到最好的结果?两个人都招供,对两个人而言并不是集体最优的选择。无论对哪个人来说,两个人都不招供,要比两个人都招供好得多。

  “囚徒困境”这个问题为我们探讨合作是怎样形成的,提供了极为形象的解说方式,产生不良结局的原因是因为囚犯二人都基于自私的角度开始考虑,这最终导致合作没有产生。

  在这个游戏中,你将如何做呢?设想你认为对方将合作,你可以选合作,那么你将得到“对双方合作的奖励”。当然,你也可以选背叛,得到“对双方背叛的惩罚”。

  换言之,如果你认为对方合作,那么你背叛将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反过来,如果你认为对方将背叛,那么你也有两个选择,你选择合作,那么你就是“笨蛋”;你选择背叛,就会得到“对双方背叛的惩罚”。因此,对方背叛,你也背叛将会更好些。这就是说,无论对方如何行动,你背叛总是好的。到现在为止,你似乎知道该怎样做;但是,要知道相同的逻辑对另一个人也同样适用。

  因此,另一个人也将背叛而不管你如何做。这样,你们将是双方背叛,只能一起坐牢很久,这比你们双方合作所能得到的“奖励”(只需短期服刑)差很多。个体的理性导致双方得到的比可能得到的少,这就是“困境”。

  启示1:在“囚徒困境”中表现最好的策略直接取决于对方采用的策略,特别是取决于这个策略为发展双方合作留出多大的余地。独立于对方所用策略之外的最好决策规则是不存在的。

  启示2:“囚徒困境”是一些非常普遍而有趣的情形的简单抽象。在这些情形中,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背叛是最好的选择,但双方背叛会导致不甚理想的结果出现。

  选1还是选2

  这个问题不仅让商人们苦恼不堪,也同样折磨着商学院的学生们。一位教授让自己班上的27名学生进行一个博弈,而这个博弈会把他们带入“囚徒困境”。

  假设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家企业,现在他必须决定自己应该1,生产高质量商品来帮助维持较高价格,还是2,生产假货来通过别人所失换取自己所得。根据愿意选择1的学生总数,将收入分给每个学生。

  这是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博弈,目的是确保每个选择2的学生总比选择1的学生多得50美分,这个设定当然有现实意义,生产假货成本要比高质量商品低。不过,选择2的人越多,他们的总收益就会越少,这个假设也有道理:假货太多,就会使市场混乱,产品信誉降低。

  假设全体27名学生一开始都打算选择1,那么他们各得1。08美元。假设有一个人打算偷偷改变决定,选择2,那么,选择1的学生就有26名,各得1。04美元比原来少了4美分,但那个改变主意的学生就能得到1。54美元比原来多了46美分。

  实际上,不管最初选择1的学生总数是多少,结果都是一样,选择2是一个优势策略。每一个改选2的学生都会多得46美分,同时会使他的26个同学分别少得4美分,结果全班收入会少得58美分。等到全体学生一致选择自私的策略,尽可能使自己的收益达到最大,他们将各得50美分。反过来,假如他们联合起来,协同行动,不惜将个人的收益减至最小,他们将各得1。08美元。你会怎么抉择?

  演练这个博弈的时候,起初不允许集体讨论,后来允许一点讨论,以便达成“合谋”,结果愿意合作而选择1的学生总数从3到14不等。在最后的一次带有协议的博弈里,选择1的学生总数是4,全体学生的总收益是15。82美元,比全体学生成功合作可以得到的收益少了13。34美元。“我这辈子再也不会相信任何人了。”领导合谋的学生这样嘟囔。那么,他自己又是怎么选择的呢?“噢,我选了2。”他答道。

  政治家们也会变成同样的困境中的囚徒。1984年,大多数人都很明白,美国联邦预算赤字实在太高了。裁减必要的巨额开支在政治上并不可行,因此,大幅增税应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谁愿意担当政治领导角色带头主张这么做呢?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沃尔特·蒙代尔想要在自己的竞选活动当中为这么一个政策转变制造声势,却被罗纳德·里根打得落花流水,因为里根许诺绝不加税。里根当选之后,这个议题陷入僵局,无论你怎么划分政治派别,民主党对共和党,众议院对参议院,还是政府对国会,各方都希望把提出加税的主动权推给对方。

  双方都知道,联合起来共同倡议加税和削减开支,可以共同分享荣誉,分担谴责。这么做与同时坚守被动,眼看巨额赤字上升而无所作为相比,显然会对整个国家更有利,即便对他们自己的政治生涯从长期而言也会有好处。反过来,假如自己提出这样的政策,而对方坚守被动局面,并不附和,自己就会落得最糟糕的下场。从各方的角度看,最好的结果在于,对方有人提出加税和削减开支,并因此不得不付出政治代价。

  我们可以将这个情况变成一个博弈。双方分别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为了表示谁更加倾向于怎么做,显而易见,对每一方而言,保持被动是一个优势策略。而这正是真实发生的情况:这一届国会根本没有作出任何加税决定。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却同时又是最大的债务国的原因。

  启示:这些情景使我们回想起尤塞里安在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22条军规》当中的境遇。故事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在望,可是为了给自己捞取功劳,一个飞行大队的指挥官没完没了地提高下属的任务定额,弄得所有人都人心惶惶。投弹手尤塞里安不想成为胜利前夕最后一批牺牲者,千方百计逃避执行任务。他的上级军官问:“可是,假如我方士兵都这么想呢(意思是“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家”)?”可尤塞里安答道:“那我若是不这么想,岂不就成了一个大傻瓜?”

  学生与囚犯

  “囚徒困境”不仅可以解释政治、经济领域的竞争,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这一困境的影响也随处可见。例如,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可以说就是一个“囚徒困境”。

  最近10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为社会公认,目前要求“减负”的不仅是中小学生和学生家长,也是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以说是全社会的呼声。教育管理部门这几年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收效甚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很少有人否认,学校不断给学生增加负担是目前教育的实际状况。同样,大家普遍认为呆板僵化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无论是专家还是家长,都在呼吁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但是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教育有问题,你的小孩都必须接受这个教育。如果没有改变整体性的教育体制,个别人、个别学校、个别地方单独改变都可能使其付出代价。每个家长都会这样想:尽管这种教育不好,但是其他小孩采取的是这种教育,衡量标准(如中考、高考)也是依据这种教育,我的小孩如不这样做,在竞争方面就会吃亏。因此,每个孩子和家长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囚徒困境。

  如果我国现有的考试制度没有改变,“减负”就是空谈。现在假设国家严格规定:所有的学生都“减负”,少留作业,不补课、不做其他的练习题,是否能解决问题?可以肯定的是,规定即使一时有效,但效果会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