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颜氏家训--人情世故大全-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过?俗僧之学经律②,何异世人之学《诗》、《礼》?以《诗》、《礼》
之教,格朝廷之人,略无全行者;以经律之禁,格出家之辈,而独责无犯哉?
且阙行之臣,犹求禄位;
    毁禁之侣,何惭供养③乎?其于戒行④,自当有犯。一披法服,已堕僧
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⑤,犹不啻山海也。
    【译文】
    第三:自开天辟地以来,不善良的人多而善良的人少,怎么能够要求每
一位僧人都是清白高尚的呢?有些人明明看见了那些名僧们的高尚德行,却
抛在一边不予称扬;但若是看到那些平庸的僧人的粗俗行为,就竭力指责诋
毁。况且,学习的人不用功,难道是教育者的过错吗?那些平庸的僧人学习
佛经、戒律,与世人学习《诗》、《礼》有什么不同?如果用《诗》《礼》
中的教义,来衡量朝廷中的官员,恐怕没有几个是完全够格的;同样地,用
佛经、戒律中的禁条,来衡量这些出家僧人,怎么能够惟独要求他们不犯过
错呢?而且,那些缺乏道德的臣子们,仍在那里追求高官厚禄;那些违犯禁
条的僧侣们,又何必对自己接受供养感到惭愧呢?他们对于佛教的戒行,自
然难免有违犯的时候。但他们一旦披上法衣,就算进入了僧侣的行业,一年
到头所干的事,无非是吃斋念佛、讲经修行,比起世俗之人来说,差距又不
止是山高海深那样巨大了。
    【注释】
    ①开辟以来:相传盘古开天辟地。开辟以来,就是指有天地以来。
    ②经律:佛教徒称记述佛的言论的书叫经,记述戒律的书叫律。
    ③供养:佛教徒不事生产,靠人提供食物,称供养。
    ④戒行:佛教指烙守戒律的操行。
    ⑤白折衣:佛教徒穿黑衣,故称世谷之人为白衣。
    【评语】
    自己言仁义道德,行非礼之事,却要求他人清白高尚,如此做为,岂能
使人心悦诚服?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一三二、忠孝在心不必削发
                                    
    释四曰:内教多途,出家自是一法耳。若能诚孝在心,仁惠为本,须达、
流水、不必剃落须发;岂令罄井田而起塔庙,穷编户以为僧尼也?皆由为政
不能节之,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穑,无业之僧,空国赋算,非大觉①之一
旨也。抑又论之:求道者,身计也:惜费者,国谋也。身计国谋,不可两遂。
诚臣徇主而弃亲,孝子安家而亡国,各有行也,儒有不屈王侯高尚其事,隐
有让王辞相避山林;安可计其赋役,以为罪人?若能偕化黔首②,悉入道场,
如妙乐③之世,禳佉④之国,则有自然稻米,无尽宝藏,安求田蚕之利乎?
    【译文】
    第四:佛教修持的方法有很多种,出家为僧只是其中的一种。如果一个
人能够把忠、孝放在心上,以仁、惠为立身之本,像须达、流水两位长者所
做的那样,也就不必非得剃掉头发胡须去当僧人不可了;又哪里用得着把所
有的田地都拿去盖宝塔、寺庙,让所有的在册人口都去当和尚,尼姑呢?那
都是因为执政者不能够节制佛事,才使得那些非法而起的寺庙妨碍了百姓的
耕作,没有正业的僧人耗空了国家的税收,这就不是佛教救世的本旨了。再
进一步说,谈到追求真理,这是个人的扫算,谈到珍惜费用,这是国家的谋
划,个人的打算与国家的谋划,是不可能两全的。作为忠臣,就应该以身殉
主,为此不惜放弃奉养双亲的责任,作为孝子,就应该使家庭安宁,为此不
惜忘掉为国家服务的职责,因为两者各有各的行为准则啊。儒家中有不为王
公贵族所屈、高尚其志节,隐士中有辞去王侯、丞相的地位到山林中远避尘
世的人,我们又怎么能去算计这些人应承担的赋税,把他们当成罪人呢?如
果我们能够感化所有的老百姓,使他们统统进入佛寺,就像佛经中所兑的妙
乐国度。禳去所治理的国家一样,那就会有自然生长的稻米,数不尽的宝藏,
何必再去追求种田、养蚕的微利呢?
    【注释】
    ①大觉:佛教语。指佛的觉悟。此用以指佛教。
    ②黔首:老百姓。
    ③妙乐:古代西印度国名。
    ④禳去:即襄去。印度古代神话中国工名,即转轮王。
    【评语】
    佛是一仲精神象征,假如心中有佛,仁惠为本,未必削发为僧,罄田起
庙。在其它事情上,不也是如此吗?做事应重内容,轻形式,重实际而轻虚
名,如今某些人穿必洋服,行必洋车,开业必剪彩……,风光虽风光,实效
谁人知?如此形式主义,可以休矣。
                                     
一三三、形体虽死精神犹存
                                    
    释五曰:形体虽死,精神犹存。人生在世,望于后身①似不相属;及其
殁后,则与前身似犹老少朝夕耳。世有魂神,示现梦想,或降童妾,或感妻
孥,求索饮食,征须福,亦为不少矣。今人贫贱疾苦,莫不怨尤前世不修功业;
    以此而论,安可不为之作地②乎?夫有子孙,自是天地间一苍生耳,何
预身事?而乃爱护,遗其基址,况于已之神爽③,顿欲弃之哉?凡夫蒙蔽,
不见未来,故言彼生与今非一体耳:若有天眼④,鉴其念念⑤随灭,生生⑥
不断,岂可不怖畏邪?又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治家者欲一
家之庆,治国者越一国之良,仆妾臣民,与身竟何亲也,而为勤苦修德乎?
    亦是尧、舜、周、孔虚失愉乐耳。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
罪累?幸熟思之!汝曹若观俗计,树立门户,不弃妻子,未能出家;
    但当兼修戒行,留心诵读,以为来世津梁,人生难得,无虚过也。
    【译文】
    第五,人的形体虽然死去,精神仍旧存在。人生活在世上时,觉得自己
与来世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等到他死了以后,才发现自己与前身的关系就好
像老人与小孩、清晨与傍晚的关系。世界上有死人的魂灵向亲人托梦的事,
或托梦于他的童仆侍妾,或托梦于他的妻子儿女,向他们索要饮食,求取福,
这类事是不少的。现在的人若是处在贫贱疾苦的境地,没有不怨恨前世不修
功业的,就这一点来说,怎么可以不早修功业,以便为来世留有余地呢?一
个人有儿子、孙子,他与儿子、孙子各自都是天地间的黎民百姓,相互间有
什么关系?而这个人尚且知道爱护他的儿孙们,把自己的房产基业留传给他
们,何况对于自己本人的魂灵,怎可弃置不顾呢?一般人的眼睛却被蒙蔽,
看不见未来之事,所以他们说来生、前生与今生不是同一个人。如果有一双
天眼,让这些人通过它照见自己的生命在一瞬间由延生到消亡,又由消亡到
诞生,这样生死轮回,连绵不断,他难道不感到畏惧吗?再说,君子生活在
这个世界上,贵在能够克制私欲,谨守礼仪,匡时救世,有益于人。作为管
理家庭的人,就希望家庭幸福,作为治理国家的人,就希望国家昌盛,这些
人与自己的仆人、侍妾、臣属、民众有什么亲密关系,值得这样卖力地为他
们辛苦操持呢?也不过是像尧、舜、周公、孔子那样,是为了别人的幸福而
牺牲个人的欢乐罢人。一个人修身求道,可以救济多少苍生?免掉多少人的
罪累呢?希望你们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你们若是顾及世俗的责任,要建
立家庭,不抛弃妻子儿女,不能出家为僧,也应当修养品性,恪守戒律,留
心于佛经的诵读,把这些作为通往来世的桥梁。人生是宝贵的,可不要虚度
啊。
    【注释】
    ①后身:佛教认为人死要转生,故有前身、后身之说。
    ②为之作地:为他(后身)留余地。
    ③神爽:神魂,心神。
    ④天眼:佛教所说五眼这一。即天趣之眼,能透神六道、远近、上下、
前后、内外及未来等。
    ⑤梵语刹那,译为念。念念:指极短的时间。此句是说生命在极短的时
间内不断产生又不断消亡。
    ⑥生生:佛教转轮回。
    【评语】
    来世也许虚无,但岂能因此而施纵自身;佛也许过于虚幻,但岂可因此
而背弃佛的劝诫。一人修身可以救济多少苍生,一人自律,可以带来多少祥
和。多做善事,于人于己功不可没。

一三四、儒家君子不尚杀生

    儒家君子,尚离庖厨,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高柴、折像,
未知内教,皆能不杀,此乃仁者自然用心。含生之徒,莫不爱命;去杀之事,
必勉行之。好杀之人,临死报验,子孙殃祸,其数甚多,不能悉录耳,且示
数条于末。梁世有人,常以鸡卵白和沐,云使发光,每沐辄二三十枚。临死,
发中但闻啾啾数千鸡雏声。江陵刘氏,以卖鳝羹为业。后生一儿头是鳝,自
颈以下,方为人耳。王克为永嘉郡守,有人饷羊,集宾欲讌。而羊绳解,来
投一客,先跪两拜,便入衣中。此客竟不言之,固无救请。须臾,宰羊为羹,
先行至客。
    一脔入口,便下皮内,周行遍体,痛楚号叫;
    方复说之。遂作羊鸣而死。梁孝元在江州时,有人为望蔡县令,经刘敬

躬乱,县廨被焚,寄寺而住。民将牛酒作礼,县令以牛系刹柱,屏除形象,
铺设床坐,于堂上接宾。未杀之顷,牛解,径来至阶而拜,县令大笑,命左
右宰之。饮噉醉饱,便卧檐下。稍醒而觉体痒,爬搔隐疹,因而成癞,十许
年死。杨思达为西阳郡守,值侯景乱,时复旱俭,饥民盗田中麦。思达遣一
部曲守视,所得盗者,辄截手腕,凡戮十馀人。部曲后生一男,自然无手。
齐有一奉朝请,家甚豪侈,非手杀牛,噉之不美。年三十许,病笃,大见牛
来,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江陵高伟,随吾入齐,凡数年,向幽州淀中
捕鱼。后病,每见群鱼啮之而死。
    【译文】
    儒家的君子,都远离厨房,因为他们若是看见那些禽兽活着时的样子,
就不忍心杀掉它们,他们若是听见禽兽的惨叫声,就吃不下它们的肉。像高
柴、折像这两个人,他们并不了解沸教的教义,却都不愿杀生,这就是仁慈
的人天生的善心。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爱惜它的生命的,不杀生的事,
一定要努力做到。好杀生的人,临死会受到报应,子孙也跟着遭殃,这类事
很多,我不能全部记录下来,姑且抄示几条于本章之末。梁朝有一个人,常
常拿鸡蛋清和在水里洗头发。说这样可使头发光亮,每洗一次就要用去二三
十枚蛋。他临死时,只听见头发中传出几千只雏鸡的啾啾叫声。江陵的刘氏,
以卖鳝鱼羹为生。后来生了一小孩,长了一个鳝鱼头,从颈部以下,才是人
形。王克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有人送他一只羊,他就邀集宾客来打算举办一
个宴会。那羊突然挣脱绳子,奔到一位客人面前,先跪下拜了两拜,便钻到
客人衣服里去。这位客人竟然一言不发,坚持不为这只羊求情。一会儿,那
只羊就被拉去宰杀后做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