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嘟嘟糖和小雪灯 屠再华著-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丰子恺先生的故居,就坐落在这水乡画图之中。重建的“缘缘堂”,只有一对墙门是原旧的,在墙门上留着当年日本侵略者一块块乌黑黑的杀人放火的铁证,也留着当年丰子恺先生表示要以“五寸不烂之笔”,回击敌人的一团团怒火!
  “缘缘堂”的旧墙门,如打开的一本厚厚的教科书。老师带我们走进门去,听讲解员的介绍,读着教育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勤俭好学,不畏强暴,忠于教育,和热爱我们孩子的一生。

  丹柿
  秋深了,渐渐地,在街头巷尾出现了一挑挑红柿儿,让我眼睛一亮,兴致勃勃地追随着这一条条流动的“虹”
  红柿儿是经不起碰撞的,在薄薄的皮里装着一包“蜜”,卖红柿儿的,总是一簏儿、一簏儿的装着。“卖红柿儿噢!卖红柿儿噢!”小心翼翼地走着。后边跟着一大群小伢儿,仿佛它比别的水果都要有魅力似的。
  柿的品种很多,有方柿儿、油柿儿、瓣柿儿等等。许是我出于对家乡的偏爱吧,在众多的柿儿中,我尤爱那种由火柿儿焐成的红柿儿。尽管火柿儿略小于其他品种,但焐成的红柿儿色泽要鲜亮得多,口味要甜蜜得多。
  火柿儿,顾名思义,有如火一样的鲜红、耀眼。
  在我们家乡有个谜语:“红灯笼,绿宝盖,十人见了九人爱。”这就维妙维肖地画出了火柿儿的形态和家乡人爱火柿儿的心情。
  记得在孩提时,我家河边有一棵老火柿树。
  一近中秋节,树上的柿儿便由青转黄,由黄转成橙色。只有个别的早熟,在树上便红彤彤的,大人管它叫“蛀壳儿”。一般都给鸟啄得一个窟窿一个窟窿的,采下后总是我们小伢儿肚里的食。也有半成熟的柿子经不起风雨,扑通一声掉进河里的。
  大人不留意,我们留意。或扎个猛子儿下去摸出来,浸水柿儿吃;或过几天去河里游泳时,顺便摸起来吃,是一种很有趣的“野食”。
  火柿儿和其他柿儿一样,可以水浸浸吃,如撒上一些石灰,涩味就去得更快一些。但我们家乡人总是喜欢焐红柿儿吃。成熟一批采一批,在长长的竹竿上装个网兜儿,一个个地从树上捞下来。
  大人们先在树下捞,而后爬上树去捞那树顶上的。
  我们小伢儿就站在下边乐滋滋地看,帮着大人们一兜儿一兜儿地装进箩筐里去。
  老辈儿都这么说,孩子不能上柿树,在柿子的核儿里有一把枪,从柿树上掉下来必摔死。那时候我们还真信,咬开核儿来看看,是有一把白尖刀似的枪!大人还管它叫“银枪”,并说古时候的枪和刀差不多,是没有子弹的。可我们孩子才不怕吓呢,躲过大人的眼睛,一骨碌爬上柿树去,像小猢狲那样地攀来攀去。直至上学读了几年书以后,才知道那“枪”是柿核里的胚芽,有幸的还可能长成棵大柿树!也才明白老辈儿的说法,是害怕像我这样的伢儿去闯祸。可不,老柿树上青苔多,滑得很,下边一般不是河便是尖角嶙峋的乱石堆,万一摔下来是很危险的。
  在我们家里,焐红柿儿要数祖母最内行。
  她先将瓦罐子洗净晾干,再摘来一片片金黄的老桑叶,而后,便一层桑叶、一层柿子地摆好。
  过了十天半月,便焐成鲜艳夺目的红柿儿。每焐成了一坛红柿儿,祖母总是先给我们孩子尝尝新。随即,她将红柿儿装进一只只小竹篮,唤我和堂妹去分赠给村上几户没有柿树的老爹老太。
  当我从遐想里驰骋回来的时候,我已从小伢儿堆里挤进去买了几斤红柿儿。而且凑巧这卖红柿儿的姑娘是我们家乡人。我捧着红柿儿,仿佛捧着家乡火红火红的生活—那样的甜,那样的香!

  稻花飘香
  水稻也开花。家乡人谓云“浪稻花”。日当正午,白雪雪的稻花,便从青青的谷苞里钻了出来。
  一穗穗,一浪浪的稻花,随风摇曳,溢着幽香,让庄稼人看了心醉!
  儿时,我那年迈的祖母,总要在热辣辣的盛夏里,用芭蕉扇遮挡着一头银发,摇摇晃晃地出门望田。有时候把我也带了去。她每每喃喃地告诫我:“这花那花,没有比这稻花最宝贵了!吃饭不能忘记种田人啰。”祖母见到有倒伏的水稻,就找根小竹棍把它支撑起来。她望田,要一畈畈的看过去,角角落落都望到。
  水稻放花后不久,便灌浆了。这当儿,轻轻捏一下谷苞,会滴出牛奶似的乳汁来,那么的白,那么的香!而后,慢慢地成熟,凝结成一粒粒晶莹莹的嫩米。再过些时候,一穗穗的稻谷,就沉甸甸地垂下来!家乡人见到这“弯弓稻”,是最开心不过的了。
  种田真辛苦!从选种育秧,到脱粒收获,不知要花多多少少的工夫。—而日晒雨淋的,都在露天劳作。尤其是耘田,是最苦最累的活儿了:那时没有机械操作,耘田要跪在水田里,一畦畦地爬过去,把杂草拔掉,将细石子捡了,投进耘田者腰里系着的小竹篓里。还要去捧一捧每颗稻,将周围的烂泥护护拢。耘田时,有锋利的尖尖的稻叶子戳到脸上,手脚上也有蚂蝗叮咬,全身是泥,湿淋淋的!
  每年吃新米饭,祖母看得很庄重,要备好的酒菜款待耕耘者。第一碗饭要祭祖宗。传说我家的太公公,是一位创家立业的庄稼汉,他起早摸黑种田地,黑脸黑身黑手脚。即便那时我还很幼小,可听了也有感动!第二碗饭要盛给耕耘者。接着,大家你一碗我一碗的,开始吃香喷喷的新米饭了。
  吃新米饭时,祖母不管我听得懂听不懂,也总要向我念几遍那首古老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长过了十岁,就去外地住校念书,可家里一次次捎给我的棉袄衣角里,总缝进那么八九粒稻谷。祖母故世后,妈妈接着这样做。我先还不知道硬硬的是什么东西,有一回被老鼠咬破了衣角,才发觉它是稻谷。以后长大了,经历了多次因自然灾害的粮食歉收年,尤其是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吃饭成了问题,我才真正悟出了祖母的良苦用心:祖母和妈妈,缝进衣角里的那么八九粒金灿灿的稻谷,是希望我走到哪儿、干什么,都不能忘记农业。可不,“民以食为天”呀!没有饭吃,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了。
  雪雪白的稻花,香喷喷的白米饭。
  一穗穗,一浪浪的稻花啊!你是生命之花。

  啊!金缸
  我的童年是在故乡度过的。
  那儿有个很大的河,叫金缸漾。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大河的水面上浮着一只金缸。当地农民曾喝到过这金缸里的甜甜水,后来强盗知道了,要去喝这甜甜的水,金缸就当啷啷一声响,摇摇晃晃沉下去了,再也没有浮到水面上来。
  从此,金缸漾的水不再甜,生活也是这样。
  都说金色的童年,而我的童年却很苦涩。我不大点儿时,日本侵略者已占领了杭州,鬼子常出来杀人放火。我随同全家人到处逃难,几乎过着流浪生活。那时,我患上“百日咳”,一咳没完没了,可什么药也买不到。有长者说,挂在屋檐下的风干麻雀能治“咳”,但找来吃了也不顶用。
  我病得很严重,却没有安身之地!每日里东逃西躲,跟着妈妈钻荒坟堆,蹲在有茅草掩蔽的水沟里,我要咳又不能咳出声来,外边有鬼子扫荡。
  于是便捂住自己的嘴,憋出一脸的鼻血!等到鬼子兵走了,回到避难处的叔叔家里,妈妈给我洗脸时,洗在面盆里的水,总是殷红殷红的。
  在那苦难的日子里,家乡的长者们还是常常对我们孩子娓娓动听地诉说着这金缸漾的美丽传说。但,盼呀盼!不知盼了多少年,就是没见这金缸升上来。妈妈偎着我说:“那金缸沉落在很深很深的水底里,浮上来会被鬼子抢走的。可它每天早晨都要往上冒一次金光,让我们高兴。”
  因此,每天一大早,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我便忙着打开屋子的门扉,望望这金缸漾。啊!水面上果真闪烁着一道道金光!可是不一会儿,这金光就看不到了。每当这时候,我总要撅起小嘴,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但妈妈也每每这样安慰我:“孩子乖!只要明天不刮风下雨,这金缸又会向上冒金光的。”听了妈妈的这番话,我也总是乐呵呵地笑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挂着块小小的“V,字纪念章上了学。可开心啦!谁知道打败了鬼子兵还有土匪。他们敲诈勒索,横行霸道!家乡人仍不得安生。金缸漾里的金缸仍不见升上来。可是妈妈对我说:“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没有了土匪,金缸会升上来的。”
  盼啊盼!一年又一年。
  一直盼到1949年5月3日,这金缸终于升起来了!共产党、毛主席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经过了我的家乡,解放了杭州。我们村里的人都摇着小红旗迎到大路口,噼哩啪啦放着鞭炮!热泪盈眶地欢呼着解放。
  那一天,我的妈妈从金缸漾里提回一小桶清澈的水来,烧开了给全家人尝尝,也叫簇拥着的小弟弟小妹妹尝尝。妈妈说了声“甜的!甜的!”大家都说:“甜的!甜的!”
  妈妈听了,频频点头微笑,把两条弯弯的眉毛笑得月牙儿似的,我从来没见她这么开心过。
  当啷!当啷!金缸永远在我的心中回荡。

  赏月
  儿时,临了农历八月,我盼呀盼,盼着中秋节。
  我的眼睛总是跟着月亮走的。每晚要望好几回月亮。可不是嘛,十一的月亮还拉长着脸,十三的月亮已微露笑颜,到了十五月亮一定圆。
  奶奶常说,“月亮嘭嘭,女儿望娘。”到了中秋节,出嫁的姑母也赶回来了。全家团团圆圆。姑母难得一年回这么一次娘家,在家里饲猪喂羊的,忙里又忙外。她除了捎月饼来,每每还要带许多自己种的土产。蜡黄的老南瓜呀,“千头芋艿”呀,要“吱、吱”地挑一担儿。我最喜欢吃“千头芋艿”了!这品种只有姑母家那里有。“千头芋艿”拎起来一大团儿,长着许多红红的芋艿子儿,晒几个太阳后连皮煮了吃,特别香甜!是我们孩子的消闲食。
  中秋节吃了晚餐,全家人总是坐在场院里赏月。如把它作一回事的,一年也只有这么一回。
  遇上刮风下雨,我们孩子最伤心,天气晴朗朗的,那就开心得蹦呀、叫呀的了。叫奶奶,叫姑母,叫爸爸和妈妈,仿佛他们不知道似的。妈妈每每要嗔怪我几句,“你又要发人来风了!”人一多,孩子们凑热闹,家乡人称“人来风”。
  一家人赏月的时候,各自手中掂着圆圆的月饼。爸爸说,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圆满。全家人在一起叫团圆,一件事做成功了叫圆满。奶奶在赏月时,喜欢一遍一遍地,讲那“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传说。这赏月真可是一次有意义,又有趣的家庭活动。
  而后,我慢慢地长大起来,更觉得我们中华儿女与圆有缘,连看古装戏也喜欢看大团圆的戏。
  “落难公子中状元”了,观众们就一个劲地拍手。
  至今,我仍觉得这是一种传统美德。我们炎黄子孙总是希望安定团结、事业圆满成功。
  又见中秋月!皎洁的月亮挂在蓝天。有人说它金色,有人说它银色,我都不在乎。使我为此一颤的,是我能见到的中秋之月,总是投来一片清辉,是那么高洁,那么囫囵,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