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嘟嘟糖和小雪灯 屠再华著-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常是从这个果园奔到那个果园,把小肚子吃得鼓鼓的还俏皮地边吃、边唱、边蹦着腿儿:“桃梅李果,阿爹走过,摘个吃吃勿罪过”如此倒来顺去,没完没了。
  这次回乡,见到故土上新栽这么多的红樱桃苗,自然益发动情:你看,它挺立在厚厚的雪地里,包裹着大半截稻草,露出那么一节树梢,在小枝叉上萌发着几片水灵灵的翠芽儿,稚嫩得几乎不敢碰它。仿佛是一首吟春的诗,一支撩人的歌!此情此景,使我勾起许多往事
  这红樱桃,在我们家乡是唤“樱珠”的。它春初开花,三月红熟,同春笋一起上市。记得在五十年代,到了阳春三月,年轻力壮的忙于春耕,一些白胡须一抖一抖的老爹,便大清早肩起青竹小扁担,一头挑“红”一头担“绿”地咯吱咯吱赶到小镇上去。他们卖完了红樱桃和春笋,走进茶馆,笃悠悠架起二郎腿喝淡了茶,拉一回家常,就转回村去打杂工。多半是在地上干些培植果木的活儿。
  由于樱桃开花结实快,抢在百果之先,经济效益高,因此在我们家乡有“樱桃报知”的说法。意思是:看全年的水果收入高不高,首先要看樱桃好不好。足见农民历来重视红樱桃的栽培。民谣里有这么两句,叫“蓬头赤脚赶一春,光头滑面吃一年。”虽则说得有点过分,但把水果时鲜在农家的经济地位讲出来了。在水果出售上,向来有自产自销的习惯,外地载,近地挑,故而小船多,箩筐多,歌谣也多。我们樱乡人一捏上划桨就想哼唧几句。
  红樱桃既好吃,也好看好玩。尤其是我们家乡的品种,尽管只有布纽扣那样丁点儿大,但特别鲜红透亮,小巧玲珑。它长在纤细的绿色果柄上,像用丝线拴着的红玛瑙球儿,红珊瑚珠儿。有时阿妈采撷几串放在白瓷盘里招待客人,那就更好看了!所以,我们在孩提时吃红樱桃,就不大大咧咧的,总要先将它放在手心里玩赏一回,左看右瞧地翻几下个儿,待到“馋佬虫”钻上喉咙口了,嘴里溢满了口水,才闭紧眼睛把它“阿乎”一口塞进嘴里。
  樱桃是鲜红透亮的。樱乡的小河也是鲜红透亮的,家乡小孩的嘴唇是鲜红透亮的,樱乡游子的回忆也是鲜红透亮的。

  杀猪
  我的祖母很善良,杀猪不让我去看。杀猪师傅一到,她就拖住我坐在外屋。等到听见杀猪声了,猪在“呜哩!呜哩哩!”叫了,祖母便“尼尼尼尼”地呼着猪,仿佛在缓解猪被杀时的痛苦。可这时候,我的心却“痒痒”的动,真想看一看,杀猪是怎么一回事。
  有一回,我终于逃避了祖母的目光,从后门进入院子里去看了杀猪。原来杀猪是把猪捆绑在我夏天打赤膊睡着纳凉的那条大板凳上杀的!这条叫“杀猪板凳”的大板凳,非常光滑,也特别阔,我睡在上边能一骨碌翻身。可在这之前,我却一点儿不知道,这条大板凳上没有血迹,也很干净。但从此以后,我就不要睡这条大板凳了。猪肉很香,我很爱吃,还养成了留一块肉下最后一口饭的习惯,可这猪在被杀时的挣扎,惨叫,太可怕了。
  家里每杀一回猪,祖母都要敦促我的妈妈向就近的三四户邻居去分“肠血汤”。那时只有过年杀只猪自己吃,平时杀猪只留下内脏,猪肉是整只卖给肉店的。所谓“肠血汤”,是用猪肠和猪血混合煮成的,妈妈放上黄酒、生姜、大蒜叶等佐料,煮得又鲜又香!这几户邻居杀猪时,也向我们分“肠血汤”。
  我至今想起这碗“肠血汤”,还心里美滋滋的!
  它体现了我们家乡人的淳朴民风,亲密的睦邻关系。这岂不也是一种传统美德?

  采木耳
  一下雨,我就想起了木耳。
  我们的家乡,桑树地很多很多。一遇上雨天,我就同小伙伴去老桑树上采木耳。一下雨,不显眼的木耳,便一朵朵绽开来了。黑黑的木耳,采一兜儿回家,让妈妈煮豆腐。我祖母最爱吃木耳豆腐了。
  那时候,祖母是在我家和叔叔家吃“轮饭”的。
  三天一轮。要轮到我家里吃饭了,妈妈就盼着下雨,我也这样,好采了木耳给祖母煮豆腐吃。
  妈妈总是把木耳煮得很酥软了,才投下豆腐去合着煮。开始,我对妈妈很有意见。这木耳煮得酥软了,看上去就不多了,这岂不抹煞了我采木耳的成绩。后来,妈妈悄悄地告诉了我一个秘密,说祖母已不剩几颗牙齿,不酥软的东西咬不动了。
  我这才不噘嘴了,巴望妈妈把木耳煮得越酥软越好。
  回忆儿时采木耳,很有趣。我第一回跟小哥哥去桑树地里采木耳,却还不认识木耳。一到桑树地里,见了老桑树上的木耳,我就要拉着小哥哥奔出桑树地去说悄悄话。小哥哥说,这儿只有我们俩,要说就大声地说好了。我说,不行,不行!
  硬是拉他奔出了桑树地。
  我说,小哥哥,桑树长耳朵呢!他说,还有别的悄悄话吗?我说,没有了,就是这句悄悄话。小哥哥当即哈哈哈笑得直不起腰,我觉得真奇怪:桑树不是长了耳朵嘛!我又没有骗人。好一会儿,小哥哥熬住了笑,拍拍我的头说,这就是我们要采的木耳呀!
  我现在想想,这老桑树上的木耳,可也是老桑树奉献了一生后的“余热”!它像操劳了一辈子的祖母、妈妈;也像支撑着我们生活的,默默无闻的,做到老奉献至终的,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
  凤仙花
  在我们家乡,没有一个小姑娘不种过凤仙花的。我们小男孩也种。小伙伴们都喜欢凤仙花晶莹稚嫩的杆儿,红艳艳或雪雪白的花骨朵。
  我开始种凤仙花时,还十分幼小。第一次种的花秧,是邻家阿姐捎的。我原先种在菜园里,后来她告诉我,这凤仙花“能防蛇虫百脚”,于是,我就将凤仙花秧移种在墙角小路旁。那地段潮湿、阴暗,又偏僻,出现过可怕的蛇壳,和肚皮腊黄的老蜈蚣!
  我种下十数天,就长到一尺多高,轮生着尖尖青青的叶片儿,仿佛传说中的“凤眼”似的。那透明般的杆儿,像大人张开的手指,摸一把却光滑滑的。待到主杆儿下端红得玛瑙似的,便绽开出鲜红、粉红的凤仙花来,也有乳白色的。此后,我每天要去看几遍。越看越可爱!
  凤仙花老了,结子了,我就学着别人的样去收取花子,以备来年下种。这收子真不容易!凤仙花子藏在绿豆大的花苞里,我手才碰着它,这花子便簌地向四处弹去卷拢的花苞只剩下个空壳
  儿,怎么也找不到这小不点儿的宝贝了。我呜呜地哭过几回鼻子。邻家阿姐教我用手帕轻轻捂着苞儿去收取,这凤仙花子就逃不脱了,她还对我说:“凤仙花子像个勇敢的小跳伞员,它跳在哪里,长在哪里,生命力很强。其实,你不收子,明年也会在这里长出来的。”
  就这样,我把收到的花子,分赠给别的小伙伴们。每年夏天一到,果真能在老地方长出一大片凤仙花来,密稠稠的。到时候,去浇几瓢清水,也不需施肥料。夏去秋来,凤仙花由鸡冠花来接班。
  采红色的凤仙花染红指甲,是儿时的一件乐事。小姑娘染在手指甲上,我们小男孩却染在脚趾甲上。为了使爸爸妈妈“震惊”一下,小伙伴们染红指甲,每每在睡前进行。悄悄地采来红凤仙花,在碗盏里捣捣烂,再掺入些明矾屑屑,便用桑叶包扎在手指甲或脚趾甲上。这样睡过一夜,第二天一早,就迫不及待地,把染得红红的手指、脚趾,“哇!”地向爸爸妈妈展示出来。我有一回把十个手指甲和十个脚趾甲都染红了!妈妈说,真好看!爸爸却瞪了我一眼。准是小男孩不该染红指甲吧,可爸爸只一会儿便咧开嘴笑了。
  至今,我仍爱凤仙花的顽强生命力,扶正压邪的特殊作用,和芳香的泥土气息!

  古老的门铃
  在我家老屋的门背后,至今还挂着我出生时剪下来的那根脐带。这脐带用染成红色的丝棉絮包裹着。谁把这扇门一推,那脐带就连同门角上的马蹄形铜铃,啷啷地晃荡。
  我发觉后感到很奇怪,妈妈却对我这样解释:
  “我们一家人都希望你一生下来就有胆量!经得起响动”可我那时候怎么能领会全家人的一
  番心意呀!我只是觉得好玩,时不时去折腾那扇装着铜铃、挂着红丝棉絮兜儿的门,拉进推出,啷!啷!仿佛在把玩着手中的铃。
  爸爸上街去买小菜,无论这天买不买猪肉,总要特地给我买两颗猪乌珠回来让妈妈煮熟了,叫我躲在门背后吃。我见到这猪眼睛很害怕,乌溜溜白皑皑地真吓人!头几回不想吃,在门背后暗洞洞的越看越害怕。又是妈妈开导我说:“我们一家人都希望你胆子大!害怕的东西多看看也就不害怕了”当然,那时候我怎么也理解不了大人这一番苦心。但后来吃是吃出味道来了,说是猪乌珠总带着一团香喷喷的精肉儿,几乎吃上了“瘾”。
  除这之外,我儿时每逢端午节,全家人还争着用筷子蘸着浓浓的雄黄酒,在我眉宇间画个大大的“王”。娘一竖爹一横地集体创作。他们都对我这样说:“画上了这个‘王’字,你就是一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老虎了!”我对头上画“王”字没有反抗过,说我会变老虎也似没有怀疑过。那时候我能见到的是穿在身上的花衣服上的老虎,挂在颈项里带着长长红流苏的香袋儿老虎。它们的头上都有一个“王”字。
  现在想起这些事,我仍没有以为过去大人的这些做法有什么愚蠢。
  螂!啷!人生有个童话世界。

  打年糕
  我幼时盼过年,倒不是盼几个可怜巴巴的“压岁钱”,而是盼着打年糕。打年糕总是热热闹闹的。“年糕,年糕,年年高”,这是长老们对幸福生活的祈求。日子一长,春节打年糕已成为我们家乡的一种习俗。
  打年糕,要十几户人家合伙着打,日夜地干。
  先是用大石磨磨粉,大人磨到深夜里了,就取些磨好的糯米粉来煮菜汤团子吃。能加一匙猪油,就吃得更香。看热闹的孩子们也挤进去吃,然后继续看大人磨粉。第二天一大早,就去看打年糕。
  大人先把糯米粉在旺火上蒸熟,随即把蒸熟的粉团儿丢进大石臼里去打。两个人用木榔头对着打,吭唷!吭唷!一上一下。力气好的汉子能把六七百斤重的大石臼打得转来旋去。接着,再将打得韧稠稠的熟粉团儿捧到一块洗得清清爽爽的大门板上。吱啦、吱啦地用杠子压平了熟粉团儿,就可以用苫麻线儿切成一条条的年糕了!一些手巧的大人,还当场将年糕团团捏捏,做出猪头、羊头和一条条鱼来。打年糕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在白白的年糕上,活灵活现的动物年糕上,印上一个不大不小的红点儿。好看极了!
  按照我们家乡的习俗,第一锅蒸出来打成的年糕是祭祖宗和给长辈尝新的,从第二锅开始分年糕团儿。簇拥在那里看热闹的孩子们,都能分到一个年糕团儿。就着雪里蕻咸菜吃,就着麻酥糖吃,我们孩子吃糕头儿都是有所准备的。我孩提时去看打年糕,大人们看我胖乎乎的长得有趣,每每被叔伯们嘴巴上打个“年糕攀儿”回家:他们先给我一个年糕头儿,尔后拧一点儿年糕,搭在我的小嘴巴上。

  学写字
  上了小学,爸爸就要我一大早起来学习写字。
  他说,一定要好好学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