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三国-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飞的粗莽表现在嫉恶如仇、直率干脆、胸无宿物上,让人觉得可爱。他也用智,不过他的智也总带着莽直之气。《三国演义》和其他民间创作传说还有很多这类例子,不必一一细说。 

  这当然是历代民间艺人进行理想化再创造的结果。没有他们的精心创造,就不会有这样一个莽得可爱,个性鲜明的张飞形象。 

  第41讲张飞怎样使上了丈八蛇矛的(略)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18节:《三国演义》委屈了鲁肃
作者: 卢盛江

  第42讲江东第一谋士张昭(略) 

  第43讲《三国演义》委屈了鲁肃 

  周瑜之外,东吴还有一位头面人物在《三国演义》里备受委屈,这就是鲁肃。 

  本来,鲁肃长得体貌魁奇,少年便有壮志,好为奇计。他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以射猎为名,组织他们讲武习兵。中原乱起,他便带着三百多人奔往江东,名为避害,实际上是看中江东地广民富,可以建立基业。这时州府派兵追来,鲁肃让其他人先走,自己和另几个人留下挡阵。他对州兵说,你们应该明大义,识时务,现在天下兵乱,有功不赏,不追不受罚,为什么还逼我们呢?说完,自己树起盾牌,引弓而射,箭箭都穿透盾牌。州兵一看鲁肃果然厉害,自量不是对手,又先被他一番话所打动,都纷纷退还不追。这段故事,虽比不上张飞长坂桥喝退曹兵,倒也很能表现鲁肃的机智勇武。可惜,《三国演义》是要把鲁肃写成忠厚长者,这类事情只好忍痛割爱了。 

  当然,见于史载又舍弃不写的这类故事倒也不多。鲁肃的一些真实故事,比如赠粮,还有其他一些事迹,并没有抹掉。只是没有写出历史上那个鲁肃那种有眼光、有胆略的战略家、政治家的风采而已。 

  就拿他向孙权建帝王之略来说吧。当周瑜把他引荐给孙权的时候,孙权虽有创业的雄心,但并没有具体的战略计划。他的战略计划,是鲁肃提出来的。鲁肃为孙权分析,现在的形势,是既不可能兴复汉室,也不可能很快消灭曹操,因此只有鼎足江东,乘北方多事,曹操无暇南顾之时,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控制长江一带,然后称帝,像汉高祖一样打天下。准确的形势判断,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设想,很有些像诸葛亮向刘备进的《隆中对》。可惜的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家喻户晓,鲁肃的帝王之略却非人人熟悉,就像《水浒》里武松打虎名扬天下,李逵打虎却默默无闻。其原因,就是《演义》作者没有增饰铺写,只是平平地交代而过。 

  鲁肃提出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抗曹,也体现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孙刘联盟的建立对三国格局的确立起了关键作用,影响了以后整整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如果从诸葛亮《隆中对》提出“外结好孙权”算起,那么它的最早提出者可能是诸葛亮。但是,当曹操率师大举南下时,谁先采取主动,各家记载却不一样。《蜀书·诸葛亮传》说此计始出于诸葛亮,但按《吴书·鲁肃传》的记载和裴松之的看法,这主张则是鲁肃先提出来的。《吴书》的说法可能更准确一些。因为是鲁肃先向孙权提出这一主张,孙权派他去荆州,说服刘备以后,诸葛亮才出使东吴。诸葛亮可能是在鲁肃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服孙权,最终完成了建立孙刘联盟的工作。 

  鲁肃确实是善于审时度势。他早就看到荆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刘表一死,他立即提出到荆州去,和刘备结盟好,总之是要抢在曹操之前,把刘备拉过来,把荆州控制住。 

  鲁肃的荆州之行确是不容易。他想抢在曹操之前,但到夏口,却听说曹操已经打过来了。真是刻不容缓,鲁肃于是星夜兼程。到了南郡,刘表子刘琮已降曹,刘备仓皇逃奔,很快,曹操率兵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把刘备他们冲得七零八落。情况越来越危急,而且,两军交锋,每前进一步,都伴随更大的危险。鲁肃却冒着危险,在当阳长坂迎住了刘备。 

  体现鲁肃战略眼光的又一件事是借荆州。赤壁之战后,刘备来到京口,周瑜、吕范都主张把刘备扣下来,只有鲁肃,不但反对扣住刘备,而且主张答应刘备的请求,把荆州借给他。这是连孙权后来也一直不满的一件事。鲁肃死后,孙权评价鲁肃有两个长处一个短处,一个短处就是借荆州。他这样说,当然是因为刘备一再赖账,荆州一借不还。其实,从当时形势看,如果不把荆州借给刘备,借以牵制曹操,单靠孙权是无法与强大的曹操抗衡的。借荆州一下子使曹操多了一个足以使他疲于奔命的强劲敌手,把他并吞江东的计划全打乱了。这一着确实厉害, 

  曹操一听说此事,手上正在写字的笔都惊得掉落地下。 

  《三国演义》里,这些事件都写了。不过,建立孙刘联盟,处处主动的已是诸葛亮,鲁肃则只能笨头笨脑地听诸葛亮使唤。荆州之行的传奇色彩没有了,借荆州更成了鲁肃忠厚上当的一个笑柄。 

  让鲁肃受委屈的还有单刀会。 

  单刀会实有其事,不过,冒着生命危险赴会,义勇慷慨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理屈辞穷的则是关羽。《吴书》说,鲁肃为讨回荆州,要亲自去和关羽谈判。这时,为争夺荆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孙权派吕蒙率兵进取,刘备则到公安督阵,派关羽迎战,势在必夺。两军剑拔弩张,大家担心有变,都说不能去,但鲁肃还是毅然前往。会上关羽强词夺理,鲁肃则厉声责数,“辞色甚切”,关羽“无以答”。结果,刘备只好割湘水为界,把三郡还给东吴。可惜的是,从元杂剧到《三国演义》,鲁肃这段惊人的胆略都移植给了关羽。 

  让鲁肃变得忠厚老实,从艺术上来说是成功的,他先是衬托了诸葛亮,单刀会又衬托了关羽,而鲁肃这一形象本身也不失为一类人物的不朽典型。不过,这对历史上那个有胆有识的战略家、政治家鲁肃来说,却是太不公平了。这种情况,是让历史服从艺术,还是让艺术服从历史,恐怕是很难选择的。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19节:周瑜赚蒋干,演义成真计
作者: 卢盛江

  第44讲孙权也残忍多忌(略) 

  第45讲把蒋干借来中计(略) 

  第46讲周瑜赚蒋干,演义成真计 

  《三国演义》在清代风行一时,受到清朝君臣的一致热爱。 

  他们的太祖努尔哈赤就非常喜爱并通晓《三国演义》。早在幼年时候,作为明朝的顺民,他被父亲送到明总兵大将李成梁家侍候,在那里读书识字,就爱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给他的思想和后来的事业显然留下了不浅的烙印。不甘屈服,勇于反抗,十三副遗甲起兵,艰难中不懈地努力、创业,都能看到三国和水浒英雄精神的影子。他的政治韬略和军事权谋,与三国英雄有些地方也有相似之处。别的不说,只说他们的起兵,就都极讲策略。刘备起兵,以兴汉室为号召,并且自称是汉宗室之后,其实他不过是要成就自己的王霸之业。努尔哈赤几次起兵的实质,先是为了争夺对本民族部落的统治权,尔后是要争夺整个中国的统治权,但他每次都打着复仇的旗号,既能激励士气,又使自己政治上始终处于主动。先借着复仇,攻打尼堪外兰,统一了女真部族,尔后以“七大恨”誓师,发起征明战争。 

  到清太宗皇太极,在与明王朝的战争中,更是从《三国演义》中吸取了不少智谋兵略。最典型的,是他重演周瑜赚蒋干的故伎,巧施反间计的例子。 

  周瑜赚蒋干是《三国演义》的一个著名情节。说赤壁之战前夕,谋士蒋干过江劝说周瑜降曹,结果却反而被周瑜将计就计,让他盗去假书,报告曹操,断送了曹军这次作战最关键的两个人物——水军头领蔡瑁、张允的性命。这本来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却被皇太极巧加利用,演成了明清战争史上一段真实的事件。 

  事件是针对袁崇焕而来的。他是明朝全面负责对清(当时是后金)作战的最高统帅,是后金的一个强劲敌手。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兴兵,四十三年身经百战,战无不胜,但却在宁远惨败于袁崇焕手下,而且由于这一次惨败带来的精神的沉重打击,使努尔哈赤终于一病不起,最后被夺去了生命。皇太极继位,向宁远、锦州的明朝守军发起更猛烈的进攻,但是整整二十四天,仍不得不在袁崇焕的顽强抗击下惨败而退。有袁崇焕,大清的开创者努尔哈赤至死没能突破山海关,他的继承者皇太极也无法取得任何进展。因此,皇太极就避开山海关、宁远防线,千里迂回纵兵奇袭北京,同时想法除掉袁崇焕,办法就是和周瑜赚蒋干一样的反间计。 

  还在努尔哈赤逝世不久,皇太极刚即位,袁崇焕借议和派人探听虚实的时候,皇太极就顺水推舟,假装议和派人回访袁崇焕,给明王朝造成一种假象。当他率大军迂回千里突入北京城下时,就着手部署他的计谋。他知道明朝皇帝宠信太监,恰好前几天又俘虏了两个太监。于是,他有意把攻北京城的军队撤下来,然后命令监收这两个太监的部将夜里回营,坐在两个太监睡觉的地方,故作耳语,说:“今天撤兵,实际是皇上的计谋,刚才看见皇上一个人骑着马到敌人那边(指袁崇焕部),敌人那边也有两个人上来,讲了很久的话才离去。”这简短的一席话,暗示袁崇焕已经和后金有密约。第二天,又故意放跑了两个太监。两个太监果然充当了蒋干的角色,自以为得到了重大情报,一回北京就密告了崇祯皇帝。第三天袁崇焕就被逮捕下狱,不久便被处死。 

  《三国演义》虚构的这个计谋,竟帮助皇太极轻而易举地除掉了最令他头痛棘手的强劲敌手。也许因为兵略上得益匪浅,而清将领多不识汉字,因此,崇德四年(1631),皇太极就命达海翻译《三国演义》等书。后来,又正式将该书颁赐满洲贵族作为“临政规范”和攻战的“兵略”(见《啸亭续录》和《掌固零拾》)。 

  清世祖顺治皇帝也通晓《三国演义》。入关之前,他先征服了内蒙古的各部族。为了巩固满蒙关系,又和蒙古诸汗国约为兄弟,他还引《三国演义》桃园结义事为例,说自己是刘备,蒙族便是关羽。入关以后,又累封忠谊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赞宜德关圣大帝,以示对蒙族的尊祟。达海译《三国演义》未竣而卒,清世祖又组织庞大的阵容翻译这部小说。学士查布海、索那海、伊图、霍力、庆泰、来衮、何德等人都参加了翻译,又请大学士祁充格、范文程巴克什、刚林巴克什、冯铨、洪承畴、宁完我、宋权等人总校。满文译本《三国演义》终于于顺治七年(1650)刊刻颁行。 

  康熙自认是刘备的后身。据说一次康熙遇上危险,是关公显灵解救了他。他当政时,也曾下诏饬印满文本《三国演义》一千部,颁赐满洲、蒙族诸部统兵将帅,当作兵书。很多将领从《三国演义》中学习兵法,成为名将。平三藩时,护军统领希佛善奇谋,被人称为“赛诸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