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间道-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类自诞生那天起,就为两件事奋斗着:自由和爱情。它既是生命的本能,也是亘古不变的性格遗传(科学认为人类的基因100万年才可能改变一次)。只要你的生命还在,只要你一息尚存,只要你的热血在流,自由和爱情就像火药库,要么爆发要么毁灭。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消灭人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即使是动物,即使是蝼蚁。

  自由暂且不论,那是个大概念。与民族、信仰和社会形态有关;个体的生命在追求自由的 

过程中,常常会被社会族群的共同利益和追求覆盖。但爱情彰显的却是生命本体极具个性的万千色彩。爱有千面,每一面都是一部书;爱有千条,每一条都有起始和归途。然而,在爱的千人千面的后面,有一个千古不变、人人都拷问自己和他人的问题:真。我“真”的爱他(她)吗?她(他)“真”的爱我吗?我们的爱是“真”的吗?

  “真”是爱的充分必要条件。“真”也是衡量爱是否存在的唯一客观条件。爱之所以难辨真假,被男人女人千遍万遍的拷问,是因为现代人的爱,乃至于由爱而生成的婚姻和家庭,揉进太多的社会因素:金钱、荣誉、地位和权力。这些因素与爱无关,与能够调动某些激情分泌的化学成分无关。在这点上,人类不如动物那么单纯和美丽。即便它们占山为王,即便它们妻妾成群。于是人类的爱,就有了肉体和灵魂分离的悲剧。就有了诗,有了歌,就有了流传千古的传说。这些诗、这些歌、这些流传千古的传说之所以动人,是因为肉体和灵魂的分离悲剧———在我看来———并非人的本意,而是命运使然。一种被称之为宿命的东西所造成的悖论。命运的不可改变(或者难以改变)与真我的灵魂追求,现实的挤压和对爱的至死不渝,这些反差撕扯的伤痛,无不使人对命运产生茫然,对上苍发出质问。于是,同情、怜悯、恐惧和祈祷产生了,也许这就是美,这就是宗教。

  这就是贝拉要在本书中讲给我们的故事。一个差不多真实的故事。

  苏州姑娘可忆早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贫穷使小小的人儿就发誓要通过读书、出人头地来使改变生存环境,孝顺老父。这是一个最最普通的平民要求,一个合理而动人的爱的理由。一次外企圣诞聚会中,可忆着了英国人的道,在不知情不情愿的情况下,与之发生肉体关系,怀了孕,又堕了胎。在开放的今天大学里,好像这也不足以改变什么。问题是,同寝室的女同学将之曝光。于是,读日语可忆只好留学日本。一切好像又恢复了平静。但是有一天,可忆的父亲突然病危。可忆想尽了办法,但是因为借钱,连最好的朋友都躲得远远的。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可忆无奈只好做一个日本老板的小情妇,筹到了钱。这仅仅是一个交易,交易的结果是可忆更加的怀念她在网上认识的心理学家———情爱大师千野君。这是一份纯粹的无私的、堪称是高尚而美丽的爱。于是,可忆把身体交给了富商,把爱和灵魂交给了千野。随着灵与肉分离的越久,主人公对这份纯粹的爱的期望和依赖就越浓烈。甚至是扭曲甚至变态。可忆父亲终于挺不住了,可忆回到父亲的身边。令人心碎的是,受了一辈子穷的父亲,爱女心切,根本就舍得花钱治病,而是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将钱一分一分地替女儿存了起来!这份爱苍天可鉴,却使主人公和我们读者欲哭无泪。女儿有错吗?父亲有错吗?爱有错吗?为了爱,为什么还有错?那么是谁的错?更深刻的悲剧是,可忆回到日本发现,实际上,现实中好色的富商就是互联网上那个高尚无私的千野!千野同样过着灵与肉分离的生活,在现实和精神上有着双重的面孔。书中的另外一个传统型的上海姑娘同样是过着心里心外两重天的生活。贝拉的小说视角让我们同样发现,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网络时代,灵肉分离、同床异梦的人们似乎是前仆后继、乐此不疲。。。。。。这使我们惊悚之余,蓦然警惕起来。假如爱情是只不死的鸟,谁能肯定你心中的巢落的就是你钟情的鸟?

  贝拉的小说给肉体与精神分离爱情的判决是毁灭,主人公最后自杀身亡。但比毁灭更残酷的是煎熬。看上去,每个人都有他生命的轨迹,都有他(她)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每一个存在,都是一个客观,是一个事实。当我们阅读中油然生出同情和怜悯之后,唯一能够做到的是祈祷自己:别碰上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让我们交上好运气。应该说,作为一部纪实性小说,贝拉的任务在本书中已经完成了。但是,当我们掩卷沉思,我们还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云翳:当我们确定爱的悲剧是宿命的安排,当我们为我们心中的巢和那只不死的鸟,惴惴不 

安的时候,当我们无法避免身体和灵魂的冲突与背叛,每个人都要面对这堵墙的时候,我们如何将面对和超越?毁灭和死亡作者已经给了书中的可忆,但是,活着的我们该怎么办?

  于是,当我们细细地品味贝拉的故事,我们发现这部小说里所有的命运走向和现实形态,都充满宿命的悖论和无奈,每个人都有他们爱的理由和轨迹。你无法给每个人都下一个道德或者非道德的定义。而作者的笔墨甚至是无节制地集中在他们动机和愿望的铺排和挖掘上,我们甚至在可忆的身上看到托尔斯泰作品中玛丝洛娃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子。无论是堕落还是死亡,无论是背叛自己的身体还是心,我们都能够站在上帝的立场,给予足够的宽容和理解。

  也许,这是本书要传达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主题和信息。

  何光宁

  2004年11月

引 子

  这是东京大学晚间开设的爱情心理学班,被称为“藤井的课堂”。

  时间是2003年10月的某一天。

  刚好7点整,暮霭之中,教室里已座无虚席了,来自本校和外校的学生们提早来到了教室,不少学生边吃着汉堡包、喝着可口可乐,边拿出笔记本来温习。

  “今天是提问课,不需要拿书本的。”一位戴眼镜的男孩提醒他的邻座,一个脸蛋胖胖的女孩。

  “哦,是吗?我都忘了。”女孩腼腆地一笑,露出一对俏皮的虎牙,忙把厚厚的心理学书塞进了书包里。

  “我都不知道该问些什么?”坐在前排的一位梳着两条长辫子的女孩转过头来问那戴眼镜的男生:“桑岛桑,对不起,你的提问能让我看看吗?”

  “好啊!”桑岛从一本书中取出那张小卡片就递上了……

  藤井老师到达教室的时候是晚间7点10分,他通常都是这个时候到达的。当然以前他总会比较早地来到教室———那是一个叫可忆的美丽女生在的时候。

  藤井老师个子很高,人也长得粗壮,在没有身形优势的日本成年人中显得鹤立鸡群;他皮肤黝黑,不像一般教授那样有白净儒雅的气质,倒像个政党的领袖,举手投足十分有感召力;他的眼睛非常亮,且目光里透着坚毅和宁静;他的额头饱满,有着一种桀骛不逊的气度,但他平易近人,幽默的语言常常从他那一张宽厚的嘴唇中吐出来,加上他独有的低沉、略带磁性的嗓音,相当受学生的欢迎。

  “同学们,晚上好。”

  藤井总是这样开场白的。他站在讲台上喜欢将双手交叉在胸前,目光会朝前排左边的那个位置瞥一眼,这好像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其实他害怕看那个座位,但总是会忍不住地去看一眼。有时他看着那座位的时候,讲到一半的课会戛然而止,眼圈会发红。当然他是个成熟的男人,会掩饰得很不错,“对不起,我又伤风感冒了。”

  最初他就是在那个位置上看到可忆的。那是前年的9月,之后可忆在藤井的课堂一直是坐在那里的。自从可忆离开之后,那个位置就一直是空着的———哦,不是空着,而是被他堆积了大量的讲义,也就是说———他不想再让别人去坐那个位置了。

  除了藤井,没有人会知道那个长得精灵一样的中国女孩现在在哪儿。也没有人会知道那个留下了空座位的女孩,走进的却是藤井的心中———她在那儿牢牢地占据了一个座位;当然更没有人会想到那个可怜的年轻女孩已经长眠在远乡的一个墓园了。

  但是,所有的同事和学生都知道藤井老师在这一年中迅速地老了,他不过五十七八岁的年龄,两鬓却几乎在朝夕之间染了白霜一样,眼角的皱纹一如陈年树皮。不少人在背后窃窃私语,暗中为藤井打抱不平,以为是藤井遭遇了情变,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妻子是个小他十多岁的漂亮女歌手。

  “演艺界的人嘛,怎么能娶来当妻子呢?藤井老师明摆着是吃亏的。”那个系里管人事的幸子对女会计爱子抛出暧昧的眼神,眉毛本来就刮得细长,挑动时完全像柳叶吹拂一样。

  “是啊,藤井老师肯定受了不少那个小妖精的气,有好几次我走进藤井老师的办公室,看到他一个人在发呆,目光直直地看着窗外,神经好像受到了大刺激。你看他头发一下子都白花花了,就像一夜樱花盛开似的。记得前年圣诞节后的‘忘年会’上,我还与他开过玩笑呢,说藤井老师的头发怎么这般乌黑发亮,可以当镜子来照了。”爱子也摆出一副对藤井老师同情的姿态。

  这样的传闻也不时传到藤井的耳朵里,但他没有去理会,外人怎会知道真正的原因呢! 他和妻子的感情好得很,妻子尽管是个艺人,但骨子里具有东洋传统女子的妇德,婚后两人一直都很恩爱。当然那个聪明伶俐、人见人爱的女儿更是藤井夫妇的骄傲了。

  课开始了,藤井对学生说:“同学们,这堂课分两个部分,上半堂课由你们提问我来作答,下半堂我来提问大家,希望课堂气氛活跃、自由辩论,内容都是围绕爱情心理学展开。好,现在就开始吧。”

  话音刚落,那个叫桑岛、戴眼镜的男生率先提问了:“藤井老师,我们目前生活的时代已经是e时代了,然而我们的心灵却处于一种迷惘和麻木中。生活中的一切按着被规范好的人生模式走,就连爱情也都追逐着快餐时尚,是不是那些亘古不变的的人类情感都远离现代人了?”

  “不,还是有声音在我们心中回荡不息的。比如那驿动不止的心,比如在我们动物遗传 

中那延续百万年的求偶信息,比如那男女痴爱刻在大脑的排他记忆。当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呼唤强烈到不可思议的爆发时,有的人会逃离人生的模式而遵从内心的节奏生活,成为爱的行者,但最后……他们不是发疯,就是成为传奇。”

  “藤井老师,当银幕上的特雷斯坦在原野和熊、马匹和高山的伴送下接近我们的时候,当我们的母亲一次次陶醉在《远山的呼唤》中高仓健那迷人的眼神时,我们需要灵魂出来抵挡;所有对于原野的想象、对于激情的梦幻,以及所有必然伴随浪漫而来的痛苦,眼泪和死亡……都由灵魂来承担了;我们为此深深沉醉、悲叹和绝望,这是不是也说明你刚才说的我们的内心还有声音在回荡不息呢?”一位扎着马尾巴小辫的女孩站起来说,她说话的时候,一条小辫在她脑后左右晃动,像个摇摆的时针。

  “正是!文学艺术中的人物在拨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