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更衣记 作者:庄秋水-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仅如此,唐、五代以来的女人们还兴起妆饰发髻的时尚。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画的便是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的豪奢生活。其中清吹一段,画面中有8位歌舞伎,其中7位的发髻都是高髻,束扎处簪珠翠花箍,只有一位舞伎王屋山是颅后挽髻,髻四周簪花和珠翠花箍。
  假发心理学
  《大长今》热播的时候,看到皇后因为整天头顶着假髻,颈肩酸痛,长今替皇后揉肩,很同情古代女人们的生活。古代儒家社会,妇人要有四德:德、言、容、工,晨起梳妆修饰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衣衫不整齐,发饰不熨贴,冒冒失失去给公婆请安,估计不是家法伺候,也要被严厉训斥一番。就是和丈夫在闺房里,也讲究个双眉画未成,哪能就郎抱。所以,三更天起床梳洗打扮,看来也是常事吧。
  周代贵族女性已经用假发来修饰自己的发型。副,是整件的假发,用丝线和铁丝把假发一缕缕地系住,制成一个半圆形的发套。编,则是用假发制成的发髻,可以辅助做出各种发型装饰。春秋时假发盛行。卫国的庄公在城墙上看到己氏的妻子头发甚美,就让人剃了去,用来装饰自己的妻子吕姜的头发。怪不得有人总结中国社会是暴力最强者说了算,居然连头发也不放过。
  好好的人,顶着诺大的高髻,行走一定极不方便。我们一定也会像唐太宗一样询问:女人们发髻加高是什么原因呢?近臣令狐德棻回答得十分讨巧:头在上部,地位高,发髻大些也有道理。当高髻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之后,就出现了借头这么一个荒诞的说法。贫民百姓拜访高门,往往就说自己无头(没有假发),为了撑撑门面,所以要去向有头的人家借头。
  但货真价实的美人,还是不屑于此种手段的。所以《诗经·啵纭匪担呼I发如云,不屑髢也。髢,就是假发。
  也因为假发流行,孳生了买卖头发的交易,便衍生出一段佳话。东晋陶侃少时家贫,同郡范逵举孝廉,投宿到陶侃家中,因为没有米粮招待客人,陶侃的母亲就剪下自己的头发,卖给做假发的人,换得数斛米,然后把柱子砍了做柴火,给范逵做饭。范逵非常感动,感慨:不是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的儿子啊!到了洛阳便替陶侃宣传。陶侃的母亲也成为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然而,这也说明一般人是不会轻易剪下头发的。市场上的假发供不应求,于是有人便想出用黑丝线来冒充假发。看来,造假之风确实由来已久啊。
  假作真时真亦假
  到了后齐,假发则完全替代了原生态的头发。一些妇女为了爱美,甚至剃掉自己的头发,来戴假发。《集异记》曰:后齐时妇人,皆剪剔以着家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被于四远。宫廷首开时尚,遂成病态流行。强剃民女的头发为髢,在唐朝已经成为一种犯罪,可以弹劾甚至处以死刑。
  据说杨贵妃就喜欢戴假髻,穿黄裙。天宝末年,京师童谣: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安史之乱接踵而来,她果然在马嵬坡被高力士缢死,一代红颜为君绝。辽宋时期的女子仍有戴花髻的习俗。南宋临安民间婚嫁,男方向女方赠送的聘礼中就有花髻,有个好听的名目催妆花髻。
  《金瓶梅词话》里多处写到西门庆的妻妾们在假髻上争风吃醋。第二十回里,李瓶儿嫁过来,检点带来的丰厚细软,又拿出一顶金丝髟狄髻,重九两。因问西门庆:上房他大娘众人,有这髟狄髻没有?西门庆道:他们银丝髟狄]髻倒有两三顶,只没编这髟狄髻。就为这金丝的、银丝的,还是头发做的髻,女人们争个你死我活,因为这代表着你是什么身份,得了多少宠爱。
  清代满族贵妇的假髻,在咸丰时发展出所谓的大拉翅,一直到民国七八年,发髻的式样开始变得平实简洁,只有所谓横S、竖S之别。幼年的张爱玲就曾经艳羡地看着对镜梳妆的妈妈暗暗发愿:我八岁要梳S头,十岁要穿高跟鞋。民国十二年左右,短发风潮席卷要女权要革命的女子。手起剪落无论老幼咸与维新地剪了短发。鲁迅说玩笑话:女子应否剪发的问题呢,因为我并不预备制造桂花油或贩卖烫剪:事不干己,是无所容心于其间的。事实上,虽然已是民国九年,而有些人之嫉视剪发的女子,竟和清朝末年之嫉视剪发的男子相同。多少短发女子遭老爹横眉冷对,被众人视如寇仇!
  然而女子们不管不顾了,放下顶了千百年脖颈酸疼的高髻,埋葬了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怨女情怀,增添了一份我的头发我做主的自在。从此,或卷或烫,或长或短,全看姑娘我的心情!
  结发为夫妻
  我得向余华竖起大指。小说《兄弟》出版,踩着一片赞美声的尸体,我认为他实在太牛了:一个写出那么好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的,余华,竟然能写出《兄弟》这样的作品!父子两代人都躲在公厕里偷看女人的屁股,那么多人为了林红的屁股请李光头吃面,一个几岁的小孩子满口性欲,李兰为了死去的宋凡平7年不洗头……余华牺牲真实性和可信性想获得娱乐大众的预期效果。我认为,余华把自己成人之后的梦想全放在了李光头身上。他用自己被压抑的童年激愤、对屁股的热爱(也许里面是受挫的情欲?)、对人性的憎恶和蔑视,制造了李光头这么一个怪物。
  我当然太偏激了。因为我读了《新唐书·列女传》里的一个故事:贾直言被贬官岭南,因为妻子董氏年轻,临行前嘱咐她,此去经年,生死无期,他走了之后就赶快改嫁吧。董氏没有说话,用绳子把头发束起来,用帛包起来,还让贾直言封识,立誓非董手不解。20年后,贾直言回来后看到妻子头上蜀帛宛然,亲手揭开;当董氏洗头发时,头发脱落无遗。不知余华是不是读了这个故事后得来的灵感?和董氏相比,李兰7年不洗头也不算夸张了。
  古代女性的爱情也真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受到的教育,害得我们总以为,现代社会个性自主之类的说法深入人心之后,摆脱经济和社会关系的束缚,始有真正的绝对的爱情出现。这实在也是把爱情当成了空中楼阁。古代中国,有结发夫妻一词,所谓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董氏们正是用最宝贵的头发来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
  结发夫妻最早只是说男女之间的初婚,因为结发代表成人,男冠女笄。到了唐代,新婚夫妇各自剪下一绺头发,挽在一起,以示夫妇同心。侬既解云环,郎以分丝发。觅向何人处,绾作同心结,唐代女子晁采写给爱人的情诗里,说到的这种同心结就是用头发结成。宋代这一风俗盛行,《东京梦华录》记载得很详细:入洞房后,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左女右,留少许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
  朝如青丝暮成雪
  古代女子最为珍惜自己的一头青丝。但古人于洗头一事,又颇为看重,总觉得洗多了对身体不好,故而平常在护理上下功夫。清代后妃们就用蘸了刨花水或头油的抿子抿头。刨花是一种带粘性木头刨出来看起来像花的东西,很薄,泡在水里三、五天,粘状般的刨花水就可以拿来抿头用。刨花水里再加上中草药,乌发、生发,效果奇好。据说慈禧太后就用过用榧子、核桃仁、侧柏叶一同捣烂了,泡在雪水里和刨花水兑着用。她因为是油性发质,经常掉发,当时的御医还专门给配了抿头的方子,用了薄荷、香白芷、藿香叶,当归等中药。结果70多岁时,慈禧的头发还像黑色的天鹅绒。
  但我总觉得,人老了,就要衬上一头白发,才显得安宁。面上如鸡皮,若一味讨年轻,染的黑漆漆的头发,看上去头重脚轻,不搭调。荣华无常原本是极自然的事啊。
  古人把白发和苍老、忧郁联系在一起。无情白发侵老境,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再怎么战战兢兢,避免不了老之将至。真正能做到旷达如鬓微霜,又何妨的人,少而又少。也只有苏东坡这样的达人,才写得出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洞房花烛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能在悲哀感慨之中有一份通脱,这种逸怀浩气,无关白发,无关红颜。
  红颜装饰了白发的梦。但装饰伍子胥白发的,却是死亡。
  俺好比波浪中失舵的舟船,
  俺好比浅水龙久困在沙滩。
  思来想去我的肝肠断,
  今夜晚怎能盼到明天!
  民间戏曲里描述,他头戴文生公子巾,身穿大笼英雄衣,云衫红彩裤,粉底靴子,套子大带,手拿马鞭,腰里挂着宝剑,徘徊在忧愁的关前。苦闷愤激,一夜之间,胡子头发全白了。
  一见白发心好惨,点点珠泪洒胸前。冤仇未报容颜变,一事无成两鬓斑。小时候,听《过昭关》的故事,就缠着爸爸问,为什么伍子胥他就能一夜白了头?愁呗。为什么会愁呢?因为有难事啊。为什么有难事就会白头呢?发愁呗。
  那愁,要多深多广?才让一个人的头发它发生了化学反应,朝如青丝暮成雪?
  女为悦己容
  对了,就是悦己,而不是悦己者。一字之差,因为时代在变,鲍勃·迪伦的解释最是精妙不过。
  我一直觉得,以化妆品之昂贵,化妆工序之繁复,化妆品对皮肤事实上的戕害,在这非理性的热爱背后,实在应该有点发自下意识的深层理由。在古代,这个理由很明显,为悦己者容嘛。在著名的段子里,李夫人不愿意让汉武帝看到她因年老生病而枯萎的容颜,说出了一番影响深远被后世女子奉为圭臬的名言: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而恩绝。为悦己者容,是比较被动的说法,积极的说法是,女人利用男人对女色的欲求,惹他来悦,这是李夫人年轻时干的勾当: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所以,在遥远的战国时代,女青年们就喜欢在脸上敷红粉,艳若桃花。《韩非子》里说: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古人在制作粉底上,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植物类的益母草,草茉莉花籽,石料类的软滑石,水产类的河蚌珠,矿物类的铅,还有用米粉制作而成的粉饼。尤其流行用烧后的白铅压成的粉。现在我们都知道,虽然增白效果显著,但含铅的化妆品用久了,对身体的害处很大。
  我们古代的文化男们不大能欣赏健康美,所以一直占据主流审美观的还是白。俗语说,一白遮百丑。晋武帝为太子选妃,看上了大臣卫瓘的女儿,据说原因之一是卫家女长得很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式化妆品传入,在上海女人中间掀起了新一轮的美容热潮。当时沪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申报》,其刊登的广告,美容医药类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夏士莲雪花膏的广告词直接明了:涂之,则娇艳嫩白,就把增白作为卖点。但是像日本艺妓那种白得耀眼的妆容,就让人不敢恭维了,说是白色恐怖,一点也不过分。
  据说,著名的大禹同志,在50岁以后,对自己脸上出现的皱纹极端不满意,于是广招贤士献计献策。有人建议用蜡涂脸,确实光滑除皱,然而蜡涂在脸上也会变得很硬,不舒服。又有人献计,用米磨成的粉敷面,果然丰肌润肤。
  像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