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说,投资回报率高,对投资者的心理刺激和信心建立都是好事。
《阎瑞生》当然不是最早使拍摄者赚钱的影片,事实上,从电影诞生那一天起,就和金钱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拍摄电影都需要相对较大的投入,没有良好的产出支撑,“电影”这一行当估计早就烟消云散了。《阎瑞生》的意义还在于其“独立制片”的姿态——出资拍摄《阎瑞生》的几个人并不属于任何影业公司,他们的操作方式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一次完美的商业策划。
有论者认为:《阎瑞生》、《海誓》和《红粉骷髅》,从叙事动机看,都注意到取材的商业价值,所以采用所谓的爱情片和侦探片样式。尤其是影片故事的结局,迎合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阎瑞生》的结案伏法处斩,《红粉骷髅》和《海誓》的有情人终成眷属……《阎瑞生》的编剧杨小仲与《红粉骷髅》的作者管海峰更模仿美国侦探片,讲究剧情的紧张、新奇和场面的热闹、刺激,调动多种剧作元素吸引观众的好奇心理。
很多年后,音乐人李宗盛说:“听歌的人喜欢什么,现在社会流行什么,我就写什么。”意识形态产品的所谓商业化,说白了无非就是这样,即在世人可接受的道德标准及律令的框架内尽量去迎合使用者(观众)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即使在20年代,这样的尺度也不是人人都把握得住,在《阎瑞生》后不久的《张欣生》,就因为开棺验尸的镜头过于血腥而遭到禁演的命运。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意思吧。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1922年 明星电影公司
“明星”既出,谁与争锋
中国人兴办电影制片业始于“一战”前夕,不过直到上世纪20年代中期才出现了创办民营电影公司的热潮。掀起这波热潮的还是当年拍摄《难夫难妻》的先驱者。
1922年3月,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等人在上海建立了明星电影公司,先后拍摄了《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火烧红莲寺》、《十字街头》等著名影片。至1937年因“抗战”而停止营业,“明星”公司在近16年时间里推出了200多部影片,是当时中国营业时间最长的电影公司,也是中国电影业最早出现的“霸主”。
电影大历史:是热爱,而不是投机
说起明星电影公司,不能不提到张石川这个传奇人物。套用一句老话,张石川是“典型时代的典型人物”。张石川属于那种没有什么宏图大志,但是敢想敢干,往往根据一时的直觉和粗略的分析就能做出决定的人,被称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注定是他的舞台。
张石川一生中办砸的事业比办成的要多得多。他1913年成立“新民公司”,承包“亚细亚影片公司”,次年公司随着一战爆发而倒掉;1916年,成立了“幻仙电影公司”,同年就倒掉了;后来又经手“新新世界”游乐场,在分隔“新世界游艺场”和“新新世界”的马路下修了地道,这个巨大的工程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人们蜂拥而来,结果造成了很多踩踏事故和刑事案件,加上地道渗水,不但地下通道赔本,连“新世界游艺场”和“新新世界”都先后赔了进去;1920年,他创办的“和平新剧社”一年内又倒掉了;1920年前后,任“瑞慎洋行”经理,组办“大同交易所”,但上海突然刮起了交易所倒闭之风,便立即决定收手;之后利用交易所1万元的资金(对外号称5万),组建了明星电影公司。
有趣的是,张石川不但是个商业上的冒险家,同时又是一个颇有建树的电影导演。在亚细亚电影公司时,他完全出于兴趣拍摄了《难夫难妻》,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拍摄了十多部短片,其中的《一夜不安》运用了特写镜头和动画特技,而《横冲直撞》中使用了多机位剪接手法,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张石川之所以在屡遭挫败后最终决定回到电影的怀抱,恐怕还是因为这种强烈的爱好。
在明星影业公司期间,张石川不但任总经理,而且还亲自导演了《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啼笑因缘》等几十部影片,据同事讲,张石川“日里晒在太阳下指挥,力竭声嘶了不算,到了夜里终是叙集了五虎将研究到深夜;有时甚而至于直到天明”。
作为“明星”的总经理,张石川非常重视影片的娱乐性和商业价值,提出“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然而他也并非只是个唯利是图的商人,张石川前五个孩子分别起名为“张敏吾”、“张敏求”、“张敏知”、“张敏华”、“张敏书”,连系起来就是“吾求知华书”,从中可以知道他对知识的尊重;而在辛亥革命时,他曾经率领商团出防,表现出爱国热情。
明星影业公司的编剧郑正秋和他是“心志同和情逾骨肉的朋友”。郑正秋更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郑正秋的影响使“明星”制作的影片多数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和教化功能。需要指出的是,“明星”的成功证明了社会教化功能和商业性绝非矛盾,在中国当时的国情下,针砭时弊、教化人心的作品更容易获得普通观众的认可,从而获得可观的商业价值。关于影片的思想性和商业价值关系的一个佐证是,1932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张石川感到形势发展,如影片内容不改变,怕赚不了钱,于是聘请了几位左翼作家进入公司。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要表明,“明星”的成功经验今天仍然有效——中国影业需要有商业头脑,同时热爱电影的企业,需要不打一枪就走,精诚创业的实干家,同时需要摆正娱乐性和社会教化的关系,做到了这些,在上世纪20年代能成功,在现在或许也能成为中国影业上空的“明星”。
口述影像:中国电影第一人
中国电影的开拓者、先驱者张石川先生,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但现代人知之甚少,就连很多从事影视工作的人也了解得不多,甚至在他们的影视作品里涉及到张石川先生的形象,也被描绘成油头粉面、一副流氓气的“张老板”。知识的残缺,不求甚解的学风,真令人汗颜。
张石川先生幼时丧父,家境贫寒,13岁即随舅父赴上海赚钱养家。由于他的聪慧、好学,17岁就学得一口英语,当了买办和经理。从1913年23岁开始从事电影事业至1953年去世,他为了中国电影献出了毕生的精力。35年的历程,他编导了156部影片,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第一个电影事业家,第一个电影企业家非他莫属。
作为一个电影导演,他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反帝片《黑藉冤魂》,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等等。
作为一个电影事业家,他把自己创办的“明星影片公司”办成了赫赫有名的影业公司;他创办《明星月刊》以求加强电影宣传;他开办了中国最早的电影演艺训练班,着力培养、发现新人。
作为一个电影企业家,他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以娱乐片为主,寓教于乐。他对公司的管理以及与同事的合作也非常人性化,每筹拍一部新片,他必将全厂演职员召集一起,宣读、研讨剧本,全体通过即投入拍摄;他又十分重友情,倡仁义,非常关怀演职员工。除了影片摄制外,他也重视发行,着力发展院线。他还改进拍摄设备,与国际接轨。
1937年“八一三”日军攻打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毁于战火,张石川先生的心血也毁于一旦。他曾力图恢复“明星影片公司”,但时局的变化,人事的变动,财力的枯竭,他也没有回天之力,之后只好在其他影业公司从事导演工作,以求生存。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1922年 《劳工之爱情》
眼见为实的爱情喜剧
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之后,把摄制滑稽短片作为最初的尝试。1922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推出了《滑稽大王游沪记》、《劳工之爱情》、《大闹怪剧场》等三部影片。
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劳工之爱情》,因为在经历了80多年的岁月风霜之后,此片的胶片得以保存至今。
电影大历史:不讲“劳工”,只讲“爱情”
从电影史的纸面记录跳跃到银幕上可见的黑白影像,作为我们能够看到的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中国电影,尽管《劳工之爱情》短得只有22分钟,尽管这22分钟是无声中度过,但也是一种“亲临”的幸福。因为中国电影从此跨越了一道鸿沟,从此活生生地摆在了你的面前,而那些远逝的形象也将在各种放映机器的旋转中得以生还。
正像现有的研究中所发掘的一样:影片所体现的早期喜剧形式显得朴素而成熟,电影语言的多样和基本分镜头都有着直觉的表现,同时,郑正秋作为戏剧舞台实践和批评领域的领军人物,把多年的舞台经验圆熟地应用在影片的场景设置之中,这一切都使得本片在中国电影批评领域不断被重新定位和阐释。
1922年,正是“五四”运动由北向南,影响逐渐普及,势力逐渐巩固的时期,“劳工”、“爱情”都是当时的时髦观念,郑正秋与张石川抛出这样一部影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呼应之势,不言而明。然而“劳工”这个拥有特定阶级内涵的主体在片中却是似是而非。如果说卖水果的郑木匠,原来还有做“劳工”的可能,却主动转化成了小业主;他所追求的姑娘的父亲本应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但他却是个高度近视“连触霉头”的江湖郎中;对门的茶水店老板以及三个无赖混混,还有常泡俱乐部的游客无一是“劳工”,也不见挥汗如雨的劳作,更没有受压迫和反压迫,影片倒像是一幅混杂的城市“市井图“。其中祝郎中的女儿祝小姐倒是行为颇为大胆,身为小家碧玉,又是未出嫁的姑娘,不仅光天化日下大胆地与郑木匠眉来眼去常来常往,而且在郑木匠唐突地向父亲征求婚事时不但不回避,更是笑嘻嘻地接收并清点“聘礼”,甚至还引来茶水店里的一场争斗。
当“劳工”身份被有意无意消解掉的同时,“爱情”一词便具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五四”运动不仅带来了“德先生”和“塞先生”,更带来了一位曼妙的“罗曼蒂克”小姐。不同于以往的套路模式或者陈规戒律,爱情开始与一种内在的心灵沟通和完整的自我实现有关。《劳工之爱情》也把着力点放在了郑木匠获得“爱情”胜利的实践过程中。
如果说《劳工之爱情》还有点名不符实,那么本片的另一个名字《掷果缘》便来得自然而美妙。“掷果缘”所谓的“掷果”一词缘自《世说新语》,而在刘孝标注引《语林》中注到:“晋潘岳,美姿容,每出门,老妪以果掷之满车”,“掷果”拥有了“爱慕”之意。关于西方宗教所述亚当夏娃偷食禁果所获“原罪”,到中国历史掌故中“掷果盈车”的要义,似乎有点殊途同归的意味。
口述影像:电影胶片保存——为电影找到家
《劳工之爱情》被誉为“尝试时期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的压卷之作,也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