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器时代-第2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歪理的论点为大家津津乐道,姜戌俨然成为一代思想家,正是因为如此,满清朝廷才会派他担任使节,到南京商讨议和大事。

第七卷 北方 第18章 五阿哥游南京

姜戌的名声再大,官职再高,也只是一个包衣,所以使团里必须有一个高等级的人物来撑场面,尤其是皇族最好。所以大玉儿挑选了一位身份尊崇的贝勒爷担任名义上的正使,这位贝勒爷名叫玄琪,也是皇太极的孙子,今年才二十出头,在同辈中排行第五,所以又称五阿哥,五阿哥生的一表人才,头脑也算灵活,拉出来总不至于丢了爱新觉罗家的面子。

满清使团进入南京的时候,排场弄得很大,玄琪贝勒爷带领一干满汉大员,在正黄旗骁骑营的护卫下,招摇过市,满清官员们都不坐轿,起着高头骏马,穿着蓝色的官袍,头戴黑色的暖帽,骁骑营的士兵们一身黄色的布面铜钉铠甲,帽盔上的黄缨子顶的老高,好像头上插了一根标枪,弓箭佩刀挂在腰间,出于外交礼仪,并没有携带长兵器。这些士兵相当于满清最精锐的御林军,身量武艺都是一流的,派来护卫使团,隐隐含有显示武力的意思。

明朝派出迎接使团的队伍也不含糊,清一色的大汉将军部队,换上普通禁军的衣甲簇拥在清国使团的两侧,一为保护,二来也是为了显示武力,大汉将军们虽然没打过硬仗,可是气势很足,平均身高在一米八五左右,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丝毫不差于满清的军队。

五阿哥身穿团龙蟒袍走在队伍的前列,南京的天气太热,才四月天就已经热的戴不住帽子了,明朝官员们戴的是网眼式的乌纱帽,穿的是薄绸子的官服,自然不觉得甚热,可是满清的官员们却不同了,他们一路自北方而来,穿的还是冬季官服,头上也是黑色的暖帽,被春天里的阳光一晒,浑身都是臭汗,骁骑营的士兵们军容严整,谁也不敢乱动,可是贝勒爷就没有那么严肃了,他很随意的将头上的大帽子摘下来,露出一个青皮鸭蛋一样的大光头,后脑勺上留着一块铜钱大小的头发,由这块头皮上引出一束发辫来,这就是所谓的满族标准发型金钱鼠尾了,看到五阿哥带头,其他的满汉大员们也将帽子摘了,骄傲的向南京人民展示他们丑陋的发型。

“前面那个小哥,生的好俊,怎么剃了个和尚头,脑后垂个小辫子,活像猪尾巴?”大路两边围观的人群中发出评论。

“你不懂了吧,这叫老鼠尾巴,鞑子们就喜欢这个调调,要是和咱们汉人一样留个发髻,那还叫鞑子吗。”立刻有见多识广的人出来给大家解疑释惑。

南京城内并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鞑子,以前从北方逃难来的贵族们当时也是望风而逃,没有见识过满清的残忍,再加上最近明军在山东的战事还算顺利,这种民族之间的对立情绪并不如以前那么强烈了,老百姓们看着满清的使团更像是看北方来的马戏团。

满清使团却不这么认为,自豪的他们以为自己的英姿打动了南朝京城的百姓们,以五阿哥的为首的文官们频频微笑着向两边的百姓拱手致意,却遭来一阵嘘声,百姓们再无知,也知道这些人是大明的敌人,都不是什么好鸟。

五阿哥和姜戌一行先来到馆驿下榻,由于两国的外交关系并为确定,所以朱由校不会急于接见他们,而是由内阁、兵部、礼部联合出面接待满使,鉴于目前两国的交战状态还没解除,兵部安排了大批禁军守在馆驿周围,既防止满清使节到处乱跑,也阻止百姓们盲目的抗议示威冲击馆驿的行为。

对于这次满清的出使,明朝上下都很重视,因为天下格局又发生了变化,清朝已经平定了蒙古的察哈尔部,抽回了大量精锐的兵力,并且将蒙古科尔沁部落的五万骑兵也拉了回来,实力已经大大增强,新帝登基,惩处腐败,减免赋税,消除民族矛盾,和西夏、朝鲜友好通商,已经不是去年那个似乎一触即溃的满清了。

现在的形势和南宋时期宋金长期对峙的局面很类似,双方都虎视眈眈的想将对方一口吞下,但是又都没有那个实力,所以大家心照不宣的整天和谈,谈来谈去的不过是互相摸底,拖延时间,等自己的实力积蓄够了再开阵仗。

礼部负责具体的接待工作,侯询认为我堂堂大明礼仪之邦,不管对方是什么来头都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大礼款待,才能彰显大国风范,让尔等蛮夷知道天威,所以对玄琪和姜戌并没有限制行动,相反还派出礼部官员和随从护卫,任由他们到处游走。

五阿哥和姜戌好不容易到了江南,自然要好好游玩一下,他俩换上了方巾蓝衫,在礼部官员和锦衣卫的陪同下游览久负盛名的秦淮风光,当然骁骑营的官兵也换上了明朝的服饰跟随护卫。

汉族文化博大精深,满人入关以后大力的吸收汉文明,管制礼制都师从明朝,汉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就是江南,作为汉学高手的玄琪和姜戌穿上汉族人衫,学着南人的模样拿了把扇子在手里晃着,倒也有几分江南才子的风韵,尤其是玄琪,模样生的俊俏的很,在秦淮河边一走,引得花楼上的姑娘们一阵阵的尖叫,貌似比当年的江南四公子还要受欢迎。

游了一阵子,两人觉得和北京八大胡同差不多,有些无趣,于是沿着秦淮河继续向东,出了东水关之后又一片建筑物,正是名闻遐迩的东林书院,五阿哥和姜戌相对一笑,对陪伴的礼部官员说想进书院参观一下。

东林书院原本位于无锡,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号龟山)长期讲学之地。“东林书院”名称来历与杨时游庐山时所写“东林道上闲步”这首诗有关。后来到了明朝中期,被罢黜里居的顾宪成,偕弟允成,及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史孟麟、薛敷教、钱一本等人,为继承杨时讲学遗志,共同倡导仪捐款重建兴复。并相继主持其间,聚众讲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期各三日。在讲习之余,间或指陈时弊,裁量人物,锐意图新,自称“东林人”,引起朝野倾慕。当时海内学者多以东林为楷模,影响极大。

阉党当权之后,枉法祸兴,诏毁全国书院,东林首受其难,先毁依庸堂。次年,书院被严旨全部拆毁,不许存留片瓦寸椽。东林讲学等人亦被斥为“东林党”而蒙遭迫害。

去年东林党人夺取政权之后,钱谦益派人重修东林书院,无锡原址上建设一所书院,南京东门外也建造一所,称为二部,伴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东西长廊、来复斋、道南祠、东林报功祠等主要建筑,和无锡的一部完全一样,而且由于二部在京城郊外,所以前来就读的学生比无锡的一部还要多些,整日里充斥着莘莘学子的身影,书院的大门外就是秦淮河的小码头,乘着小舟可以直接游览秦淮十里烟花地,正适合风流才子们居住学习。在这里学习的年轻人都是全国青年学子中的翘楚,不论是才学还是家世,都不比城内国子监的学生们差,如果说国子监是北大的话,那东林书院就是清华。

一行人弃舟登岸,五阿哥仰望着山门旁的对联抑扬顿挫的念叨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东林始祖顾宪成老先生的名联。老先生真乃天下读书人的楷模啊。”姜戌卖弄着说道。

“姜兄所言极是,本贝勒对东林的故事也很感兴趣,咱们不妨进去一游吧。”五阿哥一拍手中的折扇说道。

陪他们游览南京的礼部官员就是东林书院出身,听到满清官员赞扬自己的母校当然非常开心,再加上侯询交待过,只要不是牵扯到军事秘密的地方都可以让他们去,所以对于五阿哥的要求他欣然允诺。

一行人大摇大摆进了书院,此时正是书院休息的时候,只见满院子的方巾乱晃,众多的年轻人捏着书本摇头晃脑的吟着走着,看到有官差打扮的人进了书院,书生们并不惊讶,天下人都喜欢到东林书院里来转悠转悠,不管是外国王爵还是封疆大吏,还是寻常的读书人,只要是尊崇儒家文化的人,那东林书院就是他们心中的圣地,来个把微服私访的官员实在是太平常了,他们根本连接待工作部不屑于做,要知道书院的山长可是当今内阁首揆钱谦益。

可是这一次的客人有些不同,尤其是前面几个护卫模样的家伙,一身的腥膻气味,脑袋后面还垂了根辫子,蛮横的推搡着挡在前面的书生,气焰极其的嚣张。

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将这群来历不明的家伙挡住,只听那群人中爆发出一声质问:“你们大明的读书人就是这样招待友邦贵客的么?”

第七卷 北方 第19章 狼图腾

“你们是哪里的友邦?分明是鞑子。”有胆大的书生毫不买账的喊道,随即更多的书生围了上来堵住道路,这时候陪同的礼部官员和锦衣卫开始出面,清开了一条道路,让五阿哥和姜戌走进去,面对不友好的书生们,两位清朝高官保持了良好的气量和风度,一边微笑一边颔首,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书院最大的礼堂。

这时候书院的执事已经接到通报赶了过来,想请客人到后堂奉茶,可是五阿哥却说想和书生们在一起交流交流,执事面有难色的看了看陪同的礼部官员,那官员心道让番邦人士见识一下东林精神未尝不是好事,于是便点头答应了。

五阿哥向姜戌点了点头,后者微微一笑,在护卫的搀扶下爬上了礼堂的讲台,大声说道:“诸位东林学子,鄙人乃是大清国礼部侍郎姜戌,久闻东林乃是天下书院之首,现在有些问题想和各位探讨一下,不知道有没有这个荣幸。”

下面乱哄哄的学子们听到姜戌的大名,不由得静了下来,有人朗声应道:“还请赐教。”接着更多的人随声附和。

姜戌站在台上,扫视着下面众多年轻的面孔,老一批的东林书生大多已经考中了进士等待吏部分配去了,这些人都是新来的贡生秀才,甚至童生,无论在学识还是经验上都无法和姜戌对抗,不过这些人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想在他们面前大放厥词也是自找出丑的行为。

“在正式开讲之前,我想先说两个小故事。”姜戌说道,有护卫找来一张椅子塞在他屁股下面,又沏了一壶茶端在旁边,姜侍郎这才正儿八经的开讲:

“从前有一座山,山的两边分别是两块草原,草原是一般无二的丰美,有一望无际的草场和清澈的河流,羊群在草原上过着祥和的生活,忽然有一天,山北面的草原上来了一群狼,一群靠吃羊为生的狼,从此北草原上血光四现,羊群被残忍的捕杀,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而山南的草原没有狼,羊群依旧过着安详平静的生活。你们说,三年以后,这两块草原分别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这还用说,北面的草原上已经没有羊了,光剩下狼了,而狼没有东西吃也全饿死了,南面的草原依旧如此,原来咋样还咋样。”一个书生在台下答道,旁人对他的回答都点头称是,深以为然。

“非也!三年以后,北面的草原依旧生机盎然,草原、河流、羊群、狼群,一切井井有条,而南面没有狼的草原已经变成了荒漠,河流干涸,草原沙漠化,羊群没有草吃,全都饿死了。”姜戌眨着狡黠的小眼睛说道。

“一派胡言,没有狼的草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