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节 殷商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一、商族的兴起和商王朝的建立 
殷商民族是出于东方的民族。《诗·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楚辞·天问》皆记载商先祖契的母亲简狄因吞燕 ( 或释为玄鸟 ) 卵而生契,从而繁育了商民族的故事,商民族的图腾即是玄鸟——燕子。 
《史记·殷本纪》记载:有娀氏之女简狄因吞吃燕卵而生契,契就是商祖。契因辅禹治水有功,命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商,《左传·昭公元年》云:“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又《左传·襄公九年》记载:晋悼公问士弱云:“宋灾於是乎知有天道,何故 ? ”士弱对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 
根据《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可知,商丘自阏伯之时就已经称为商丘。商人也因居于商丘而称为商人。《殷本纪》云,契“封于商。”故此商当为商丘之商,而不是“上洛商”之商。王国维先生《说商》中认为:商“始以地名为国号,继以为有天下之号,其后虽不常厥居,而王都所在,仍称大邑商。” '10' 此说甚是。商人因居于商丘而得名,商人活动的地方也多在商丘一带,商人是发祥于东方的民族。 
契是商部族的始祖,传说是帝舜的司徒。王国维先生称殷商部族在成汤以前的首领为先公,成汤以后的商王称为先王。自契至成汤,商部族已度过漫长的时代,经历了十四代先公。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的先公世系为: 
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 ( 《系本》作“核”,亦作亥 ) —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 
《诗·商颂·长发》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时期,其力量可能已达海外。商的第五代先公冥时,商部族所居的地方洪水泛滥。《竹书纪年》夏后杼十三年云:“商侯冥死于河。”《史记·殷本纪》《集解》引宋忠曰:“冥为司空,勤其官事,死于水中,殷人郊之。”冥可能治水而死,商人对其实行郊祭。 
冥死后,王亥立。《世本》曾说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此时,商人或许已开始饲养马、牛,并利用之。今本《竹书纪年》夏帝泄十二年载:“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十六年又载:“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又云:“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居绵臣,中叶衰,而上甲微复兴,故殷人报焉。”商人对上甲微实行报祭。 
从始祖契到成汤,商人共有八次迁徙《史记·殷本纪》云:“自契至汤八迁。”先商时期共经历十四世先公,商部落从东方兴起了。 
成汤时期,商部族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势力强大的部族方国。夏朝自孔甲以后,逐渐衰败,至桀时,更加奢侈腐化,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已经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了。商汤乘机征伐夏桀,一举灭夏,商王朝建立。 
二、商代前期的发展和盘庚迁殷 
商王朝建立后,汤非常注意接受夏的教训,“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商王朝有两个贤臣伊尹和仲虺辅助汤。伊尹是随有莘氏国君之女陪嫁到商王朝的媵臣。仲虺是夏后禹的车正奚仲之后,后投奔商。伊尹和仲虺得到汤的重用,说明汤能任人唯贤。《诗·商颂·殷武》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孟子·滕文公下》曰:“ ( 汤 )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这些记载都说明商王朝的强盛。 
商汤死后,其子太甲即位。《史记·殷本纪》云:“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也就是商的历史上曾发生了“伊尹放太甲”,即以臣放君的事件。《孟子·尽心上》云:“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欤 ? ”对“伊尹放太甲”事件持批评态度。“伊尹放太甲”,当为成汤死后,伊尹位高权重,故取代太甲,而主商王朝之政;后来又还政于太甲,说明“传子制”终于战胜了“禅让制。” 
自始祖契至成汤建国,商朝有八次迁徙;而自成汤到盘庚迁殷,商又迁都五次,即所谓“前八后五,不常厥土。”成汤建国后迁徙情况是:汤居亳,仲丁迁隞,河亶甲迁相,祖乙迁耿, '11' 南庚迁奄,盘庚迁殷。 
20 世纪 50 年代在郑州二里冈一带发现一商代古城遗址。这座古城的东墙、南墙均长约 1700 米,西墙长约 1870 米,北墙长约 1690 米,周长约 6960 米。这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最大的城。在城的东北部发现几十处房基遗址。其中 C 8 、 C 15 基址,南北宽约 13。6 米,东西长约 65 米,面积广大,又有一定格局,可能是商代早期宫殿遗址。另外在西城墙外还发现了制陶和制骨遗址等。有人认为这是仲丁所迁的“隞”城,亦有人认为是汤所居的“亳”城,现尚无定论。 
仲丁所迁的“隞”都,《水经注》、《括地志》等书都认为即秦汉时的敖仓城,在今河南荥阳县的敖山。 
河亶甲所迁的“相”城,在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 
祖乙所迁之“耿”,一说在今河南温县,一说在今河北邢台,一说在郑地 ( 东周 ) 邢亭。 
南庚所迁之“奄”城,在今山东曲阜。 
盘庚迁殷,即今河南安阳殷墟。《竹书纪年》卷上载:盘庚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尚书正义·盘庚》孔疏引《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史记·殷本纪》云:“ ( 盘庚 ) 乃遂涉河南,治亳。”《集解》引郑玄曰:“治於亳之殷地,商家自此徙,而改号曰殷亳。”皇甫谧云:“今偃师也。”旧说以为“居亳,亳殷在河南。”又《史记·项羽本纪》云:“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集解》引应劭曰:“洹水在汤阴界。殷虚,故殷都也。”亳殷在偃师的说法是不确的。殷在今邺南的安阳,除载于文献外,考古发现也证明这个结论。殷当在洹水之南,而非河南。殷的旧名曰北蒙,即盘庚所迁之处。盘庚迁殷以后,商王朝又称为殷或殷商。自此居殷直至灭国的 273 年之中,殷王朝基本不再徙都。都殷时期是商王朝的鼎盛时期,在这里留下灿烂的殷墟文化。
三、武丁时期的强盛
  殷地处洹水平原,地势优越,土地肥沃,水分充足,气候温暖,加上政治较为清明,所以殷王朝能长期定都于此,并得以迅速发展。“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12' 
盘庚死后,其弟小辛即位。小辛执政期间,殷朝又出现衰弱的迹象。小辛死后,其弟小乙即位。小乙是殷高宗武丁的父亲,甲骨文中称小乙、小祖乙,武丁祭祀时称小乙为父乙。武丁正是在其父小乙的教育下成为一个有为的殷王。 
《史记·殷本纪》记载:武丁曾梦见一个贤人傅说。他“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於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於傅险。见于武丁。 '13' 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胥靡,刑人也。傅说可能是被俘获的异族人,与罪犯在一起“筑于傅险。”武丁不拘一格,举以为相,使殷国大治。武丁时期选贤任能,勤于国事,殷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社会中,农业是重要的生产部门。武丁修政治国,致力发展农业、畜牧业生产。武丁非常关心农业收成的好坏。他每年春耕前或秋收前都要举行“求年”的祭祀,以祈求农业的丰收;经常卜问是否“受年。”武丁还经常派大臣去看视农田、猎地和边区的情况,卜辞中叫做“省田”或“省鄙。”“鄙”指王都以外的田野,武丁也经常到一些农牧地区去视察畜牧情况,卜辞上有“王勿往省牛” '14' 的记载。 
“王勿往省牛”,是说王这一次不去看牛,但王还是经常去“省牛”的。殷王朝周围有许多异族的方国、部落,以畜牧为生,迁徙不定,还经常到一些先进民族居住地掠夺财富。如  方 ( 约今山西平陆一带 ) 、土方 ( 约今河北西部 ) 等部落经常到殷王朝王畿内抢掠。卜辞记载,土方和方经常抢掠商王朝田野中即将收获的粮食和马牛,严重地威胁了商王朝的统治和居民的安全。於是武丁下定决定,征伐夷人诸部。 
武丁在位期间,花几十年时间,动员了大批力量去征伐四夷,殷商王朝的势力大大加强。《竹书纪年》云: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三十四年,克鬼方,氐羌来宾。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五十年,征豕韦克之。”又云:“王,殷之大仁也,力行王道,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大小,无时或怨。是时,舆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而颂声作,礼废而复起,庙号高宗。”《史记·殷本纪》亦云:“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我国文献典籍皆肯定了武丁的文治武功。武丁时期,商之版图东从江黄、淮夷、山东半岛,西至陕、甘、内蒙;北从朔方,南至江淮流域。疆域辽阔,人民安定,各方国要向商王朝贡献,或到朝廷供职。武丁对四夷的征伐,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商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保护了境内人民,促进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对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四、商王朝的政权机构 
殷商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就是商王。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商王占卜的卜辞,是自称为“王”的。如: 
丁酉贞:王作三师,左、中、右。 《合集》 33006 
[癸]亥卜争贞:旬无祸 ? 王占曰:有祟。旬壬申中师 女黾 。四月。 《合集》 5807 
乙未卜  贞:王登人三千呼伐□方。 《合集》 6640 
这些卜辞中,商王或召集建设军队,或占卜,或号令征伐,皆自称为“王。”《说文》曰:“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叁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王是天下所归往服从的人,能贯通天、地、人的首脑。 
商王朝建立之初,有时称“王”,有时称“后”,这大约与继承夏人传统有关。如《尚书·太甲》伊尹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王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又曰:“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在《尚书》中,商王或称王、或称后,但其意皆为“君王”之意。 
商王有时还自称“予一人。”《尚书·汤誓》有“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汤诰》有“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俾余一人,辑宁尔邦家。”孔安国传曰:“天子自称予一人,古今同义。”商王所自称的“予一人”,与后代帝王所自称的“寡人”、“孤”的意义相同,就是天下只有我一人,再无第二人有象我一样的权势了。商王是殷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商王之下,还有一整套的职官。《尚书·酒诰》记周公叙述殷朝官职时云:“越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