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2 没有白送的玉璧
智伯想攻打卫国,先送卫君四百匹好马和一只白玉壁。卫君非常高兴,群臣纷纷庆贺,南文子却一脸忧愁。
卫君说:“全国人都非常高兴,而你却面露优色,为什么呢?”
文子说:“无功劳而受赏赐,不出力而得礼物,不可不仔细察究一番。四百匹好马和一只白玉壁,是小国应送大国的礼物,如今反而是大国送来的,君王应该要有所考虑、有所准备了。”
卫君听了,就将这些话告诉边境,命令他们严加防守。
智伯果然暗地起兵,到卫国边境才又退军,说:“卫国有贤人,预先知道了我们的计谋。”
73 限期弥即时停止砍树
齐国大夫隰期弥会见田成子。田成子与他一起登上城台,向四方了望,三面都非常平阔通畅,向南望去,隰子家的树却遮蔽了视野,田成子当时并没说什么。
限子回去以后,立刻派人将树木砍去;才砍几下,斧头就裂了几个地方,子马上又叫人停下不砍”。
他的属僚说:“为什么改变得这么快呢?”
隰子说:“古人有句谚语说:‘知道深水中有鱼的人,不吉祥。’田子即将有一些行动,这个行动非同小可,而我却提示他我知道一些,那我一定会有危险。不砍掉树木,不会有过错。知道了人家所不说的,这样的罪过才大。所以才不再砍树了。”
74 黄袍加身不吉祥
西汉时,陈婴家住东阳,年轻时励修德行,在乡里间备受赞誉。秦末天下大乱之际,东阳人想奉陈婴为王自立。
他的母亲说:“不可以。自从我嫁到你们家当媳妇,一向都是过着贫贱的日子,一旦突然享有富贵,不是一件吉祥的事,不如以手下的兵归收属他人,事情成功了,多少受到一些好处;失败了,灾难也有别人去承担。”
75 王陵之母为子目杀
汉朝王陵,沛县人。原先纠合徒众数千人,聚居在南阳。到后来才率领所有手下的兵士归属汉王刘邦。
项羽于是派人把王陵的母亲带到军中,王陵的使者来到之后,就请王陵的母亲朝南而坐,以尊重王陵母亲,想借此招降王陵。
王陵的母亲趁着送走使者的时候,私下一边流泪,一边对使者说:“希望代我向王陵说,好好的替汉王做事。汉王是一位长者,不要因为我这个老妇人,而怀有二心。”
于是用剑自刎而死。
76 匈奴示弱必有诈
汉高祖(公元前 200 年)想要攻打匈奴,于是派人探察军情。
匈奴将健壮的士兵及肥大的牛马都藏起来,表面上只能看到者弱妇孺及瘦弱的牲畜。派去探察的十个人都表示可以攻打匈奴。
高祖再派刘敬前去,刘敬回来报告说:“交战的两国,正该夸示炫耀自己的长处。现在臣下前去,只见瘦弱老小的,这一定是匈奴想现出弱小的一面,而埋伏奇兵,借以臻胜,臣下认为不可以袭击匈奴。”
当时汉朝三十万大军已经出发,皇上很生气,骂刘敬说:“你这个齐国的奴才,凭着一张嘴得官,现在竟敢乱说话,坏我军队士气,触这军队霉头。”
于是把刘敬用刑具羁禁在广武(今山西附近),大军就出发了。
到了平城,匈奴果然派出奇兵将高祖包围在白登,前后被围了七天。
后来逃离重围,高祖到了广武,赦免刘敬,并说:“我没听你的话,因此被困平城(山西大同县)。我已杀了原先说可以出兵的十个人。”
于是封刘敬三千户,为关内侯。
77 先见之明没功劳
刘朝宣帝时(公元前 73~前 49 年),霍光家族生活奢侈靡烂,茂陵的徐福说:“霍家一定败亡。在众人之上,而生活奢侈,这是败亡之所在。”
于是上书皇帝,表示:霍家生活奢靡,陛下即使疼惜他们,也该适时的加以抑制,不要使他们走上败亡之路,三次上书,都获回报知晓此事。
后来霍家果然因谋反被除(公元前 66)。董忠等人因为发现霍家谋反的行为,而被封为侯。
于是有人替徐先生上书说:
“臣下听说,有一位客人去拜访朋友,看见烟囱是笔直的,旁边又有一堆木柴,就对主人说:‘要把烟囱弄弯,把木柴搬开,否则会引起火灾。’主人听了不作声,也不理这些事。没多久果然失火了。邻里的人好心的纷纷过来救火,终于把火扑灭。于是杀牛摆酒席,宴请帮忙救火的人;头发被烧,
身上被火的伤的人坐在最上位,其余依各人的功劳入座,但是却不去请建议弄弯烟囱的那位客人。早先若是主人听那位客人的话,根本不必浪费牛、酒,也不会有火灾发生。
‘现在茂陵的徐福几次上书,提醒霍家可能会有叛变的行为,应该加以防范、杜绝。若是先前依徐福的话去做,那么就不会有割地封爵的耗费了,并且国家一样安全平静。如今这件事情已以结束,而徐福去得不到封赏,盼望陛下能明察那位客人搬开木柴、弄弯烟囱的建议,而让他居于那些头发烧焦、身上的伤的人之上。’
书信上秦,皇帝就派人赐徐福帛十匹,任命他为郎官。
78 甜酒不再有,穆主赶紧走
西流时,楚元王(刘交)对申公(及鲁穆生、白生)等人非常礼遇。穆生不喜欢喝酒,元王每次设酒席,经常为穆生特别准备甜酒。
到了汉戊继位以后,起初也时常特别准备甜酒,后来就渐渐忘了。
穆生退席之后说:“可以离去了。甜酒忘了准备,表示侯王的心意已经懈怠;再不走,楚人可能铁枷把我送到刑场。”
于是借词生病留在家中。
申公、白生一意的劝他,说:“难道就不顾念先王对待我们的恩情吗?现在侯王偶然疏忽小小的礼节,也还不至于严重到要这样的地步。”
穆生说:“《周易》上说:‘知道事情变化的征兆契机,谓之神。’征兆契机,是一切变动的隐微表现,也是吉凶事先可见的表征。君子发现征兆契机,就要有所行动,不可等到最后。先王之所以礼遇我们三人,是因为道义犹在的关系。现在疏忽这些礼节,已经是忘了道义。忘了道义的人怎可以长久相处呢。”
后来刘戊因荒淫暴乱,和吴国共同计划叛变(公元前 154 年),因失败自杀。
79“屠杀道长”没好下场
汉朝的太守严延年主持政务,阴狠毒辣,曾经把各县的囚犯集中到郡府,全部处死,血流长达好几里路,河南人都叫他为“屠伯”(屠杀道长)。
他的母亲从东海郡(在山东一带)来找他,刚好看见秦报要处决犯人,非常的震惊,就停留在城下的亭里,不愿进去郡府。
后来严延年去迎接她,她就责备儿子说:“天道神明,一个人不可能只是杀人而不被杀的。没想到活到老了,要看到自己盛壮的儿子犯刑被杀。走了,我要回东方去,去为你把墓地先准备妥当。”
于是,就回到东海郡。过了一年多(公元前 58 年),严延年果然因案被杀,东海的人无不称赞他的母亲贤德明智。
80 自古文人祸从口出
申屠蟠,东汉末人,当时游学京师的人士,如汝南范滂等人,经常批评攻击朝廷的政治措施,从公卿大夫以下各阶层的人,都降尊纡贵以礼遇他们;
大学生纷纷推崇钦慕他们的风范,认为这是学术文风鼎盛,在野读书人被重用的时候。
申屠蟠却慨汉说:“以前的战国时代,在野知识份子放言批评,各国诸侯,甚至做到持帚扫门来迎接他们,最后却有坑杀读书人、焚烧书籍的灾难。今天的状况和当日可以说差不多。”
于是就隐居在梁国砀县的地方,靠着树干搭盖一间屋子,日子过得像仆役一般。
过了三年,范滂等人受“党锢之祸”牵连(公元 169 年),有的死了,有的被刑,只申屠蟠一人幸免于难。
81 华歌远见,废君无成
东汉末年,陶丘洪与华欲同郡,自认为眼光见识高于华歆,当时王芬等人企图废了灵帝(公元 168~189 年)。王芬叫华歆、陶丘洪来共同策定大计。
陶丘洪准备前去,华歆制止他说:“废立君主是非常的大事,伊尹、霍光都觉得艰难而不轻易为之。王芬才性疏略且不够武勇,一定不会成功。”
王芬后来果然失败,陶丘洪才对他心服。
82 顾雍识破公孙渊诡计
三国时、公孙渊(据有辽东)想欺诈魏国,认为如果不和吴国绝交,魏国必定不会相信,若是诱骗吴国的使者来杀了,那么魏国就会相信,并且可以得到宽缓喘息的机会,慢慢地再自立为王。因此就对吴国称藩,并且献马给吴国。
吴王孙权非常高兴,讨论要派遣张弥、许晏等人,率一万随从兵士前去为公孙渊赐爵封位。
议论决定之后,群臣纷纷庆贺。
顾雍却哀吊说:“太过份了,上下竟然互相欺瞒。这是件可悲可叹的事,竟然为它庆贺。”
孙权说:“远方的藩国向慕公义,首先臣属于我国,世祖(曹丕)即位之前得到了河右(河西)之地,比起我们今日,哪些比得上呢?而丞相一人却为此哀吊,为什么呢?”
顾雍回答说:“臣下哀吊张、许两位使者回不来。陛下虽然威名恩德远播,比起魏国,哪个力量强大呢?现在公孙渊不称臣于魏,而称臣于吴,如此舍弃邻近的强大外交援国,却结交远方穷乏的国家,这不人之常情。”
吴王说:“那为何要称藩(臣)于我国呢?”
顾雍说:“公孙渊想自立为王,怕魏攻打他的后方。想要臣事魏国,又因已经称臣于吴,怕被认为立场摇摆不定;如要进贡一些物质,臣事吴国,那么吴国一定派使者回报,并且加以册封。如此一来,他一方面既可图得我们将送他的金银宝器等贵重物资,同时趁此扣留我国的使者,再向魏国输诚。魏国必然认为他已经断绝和吴国的关系,一定更加重视公孙渊,而不去讨伐他。公孙渊便可借此得到休兵养民、称雄辽东的机会。”
“陛下如果不相信,只要去一封信责备他过于轻率,他的诡计马上就拆穿。依臣下的办法,只要派遣士兵百人护送使者就好。魏国知道此事后,一
定认为公孙渊奉事吴国非常诚心,最后依然不会相信公孙渊,那么他的诡计就不能得逞了。”
后来,公孙渊果然背叛吴国,完全如顾雍所预测的一般。
83 何曾知晋必乱
晋朝何曾(公元 199~278 年),字颖考,晋武帝时为丞相,加赠侍中,又进位为太傅(侍中、太傅都为荣街),每天三餐要花上万钱之多,还嫌说不知有哪样菜好吃。
何曾侍奏皇上宴饮,回去之后,告诉他儿子何遵、何劭说:
“国家承顺天命,接受了魏朝的禅让,创立基业,延续正统。可是,我每次与皇上宴饮,不曾听皇上提起治理国家的大政计划,只是谈一些家常琐事,这不是为后世子孙计谋着想的现象,这一番基业大概自身过去就结束了,后世子孙可能不堪设想。”
又告诉何遵说:“你们大概可以平安的过一生。”
随后指着诸位孙辈说:“这些孩子一定会遇到动乱危亡。”
后来,何遵的儿子何绥被杀,何绥的弟弟何嵩悲伤的说:“我祖父真是圣明啊!”
84“痴姨”因痴免祸
晋朝姚某人的太太杨氏,是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