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啦?阿道夫。阿布拉莫维奇同志,出来什么事情?”托洛茨基看到自己老朋友的面部表情后忙问道。
“柏林的消息,是关于一种名叫‘铀合金穿甲弹’的秘密武器,中国人似乎想联合德国、英国和法国一起开发这种武器,用来对付工农红军的坦克部队!”
……
中国准备开发铀合金穿甲弹来对付苏联坦克的消息是从贝尔维尤宫的酒会上最先传出来的。这座位于柏林蒂尔加滕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现在被当成临时的国宾馆,用来招待访德的中国代表团。
而抵达柏林之后,常瑞青也借着这座前德国皇帝的夏宫,频繁召开各种舞会、酒会,邀请德国的各界名流参加,并且多次强调中德同盟牢不可破,只有中德团结合作,才能粉碎苏联这个强大的红色帝国统治世界的野心。
贝尔维尤宫的大厅内,又有一个招待酒会正在举行,今天邀请的主要欧洲工业界和科学界的要人,中国电力集团总经理潘玉成是酒会的主角,这个西服笔挺的中国老头和波兰美人娜塔丽。列辛斯卡娅并肩而立,同站在他们周围的都是欧洲和美国知名的电力设备制造商的总经理谈笑风生。这些眼睛里面只看见50亿美元大订单的国际电气巨头都还没有意识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之间将上演一场相当惨烈的狗咬狗大战,而那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中国老头则会成为这场大战的最大受益者。
在贝尔维尤宫二楼的一间小会客厅内,几个身影同样相谈甚欢。除了常瑞青和中国物理研究所所长李复几、中国装甲兵参谋长潘文钊少将外,还有德国总理希特勒、德国陆军装甲兵总监马克斯。霍夫曼上将、德国化学家哈恩,英国陆军装甲兵参谋长约翰。富勒少将和英国实验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很显然,这些人凑在一起,肯定是因为那个传说中的铀合金穿甲弹了。在波斯战争后,无论是德国还是英国的军方。都一再高估苏联红军装甲部队的实力,甚至做出了苏联已经拥有十到二十个坦克军,装备了三四千辆坦克的错误判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被吹捧为“坦克克星”的武器,肯定能引起英德两国的高度关注。
但是现场的两位大科学家却有点将信将疑的样子,英国科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一边抽着烟斗,一边说道:“李教授,我虽然没有仔细研究过铀元素,但是我非常清楚工业化分离同位素在技术上的难度有多高,成本又有多高……所以我很怀疑铀合金穿甲弹实现的可能性。我们为什么不将精力放在钨合金穿甲弹上呢?我认为。钨合金穿甲弹已经足够对付二十年内可能出现的所有坦克了。”
常瑞青和李复几对视一眼,眼中并没有意外的神态。欧内斯特。卢瑟福这种级别的大科学家只要稍加思索,自然就明白铀合金穿甲弹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情了。不过。常瑞青却并不打算就此放弃:“卢瑟福先生,我相信您的分析,钨合金穿甲弹可以对付未来二十年内的坦克,可是二十年以后呢?如果托洛茨基在1950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就眼睁睁看着红军的坦克海淹没整个欧洲和亚洲吗?”
李复几也连忙附和说:“卢瑟福先生。我们中国物理研究所在对铀元素的研究中,发现了它是一种用来生产反坦克武器的理想材料,或许现在的战场上用不着这种威力强大的穿甲弹,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开始研究它,找出生产军用铀合金的办法,然后我们就可以在需要它的时候开始大规模生产。”
常瑞青、李复几和哈恩的谈话是用英语进行的,希特勒不怎么听的懂,他身边的化学家哈恩就充当起了临时翻译。当他听完哈恩转述的李复几的讲话后。立刻用他带着浓重奥地利口音的德语说道:“卢瑟福先生说生产这种铀合金穿甲弹的成本很高,那么究竟有多高呢?”
李复几不假思索地用一口流利的德语回答:“我们估计。一枚75mm口径的铀合金穿甲弹的价格将在2000美元左右!但是它能摧毁一辆价值数万美元的重型坦克……参考目前坦克发展的速度,重达几十吨的重型坦克很可能将会在未来十年内出现!所以我们需要更加犀利的反坦克武器!”
希特勒端着咖啡杯微微眯眼,思索了一会儿,又扭头看看德国装甲兵总监马克斯。霍夫曼,霍夫曼知道希特勒想问什么,立即回答道:“值得研究,同战争的胜负相比,2000美元一发的炮弹并不算什么,一发150mm榴弹炮炮弹的价格也高达数百美元。”
希特勒双眉一挑似乎被说服了,露出了感兴趣的模样:“如果要同苏联打仗,我们的陆军需要一种能克制苏联坦克海的杀手锏!我想铀合金穿甲弹的价格是可以承受的。但是一种秘密武器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而且目前我们两国所采取的对苏防御战略是不可能赢得战争的,因为没有人能靠防御消灭敌人。”
常瑞青同样听不懂希特勒的德语,李复几就充当起了翻译,逐字逐句把希特勒的话翻成立苏州味的国语。常瑞青只是静静地听着,心里面则反复琢磨着希特勒话里面的意思。
英中法德意之间虽然早就缔结了同盟条约,但是这个条约只是防御性质的,并没有进攻消灭苏联的计划。因此战略主动权完全操与苏联之手,在实力上拥有压倒性优势的五国同盟,却处处被动,处于挨打的守势,这样的战略的确不可能达到战胜苏联的目标。
可是采取主动进攻,却又不是那么容易的。能不能打赢姑且不论,单是一个战后分赃,就足以让五国同盟分崩离析了。英法意现在并不同苏联直接接壤,如果苏联被五国联军攻灭,他们三国也不大可能得到原属于苏联的领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愿意看到中德两国因为吞下大片苏联领土而变得更加强大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很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中德击败苏联红军主力之日,就是英法被盟之时……
希特勒也不是傻子。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目前的德国应该已经有了打败苏联,夺回波兰和东普鲁士的实力。却仍然按兵不动,恐怕就是在韬光养晦,积蓄实力吧?
可是希特勒又为什么突然将进攻苏联的问题拿出来当着英国人的面讨论呢?对了,今天出现在这间会客厅里的,只有中英德三国的人员,并没有看到法国和意大利的代表……意大利人不出现还好理解,作为波斯战争中最大的冤大头。墨索里尼现在的日子很不好过,恐怕根本没有心思理会国外的事情。可是法国人为什么不来呢?难道是因为英法德之间,在对苏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对了。一定和波斯和印度发生的变故有关!虽然英国表面上向苏联让步了,但是心里面肯定不服气,而且苏联也没有真正切断对印度革命的援助,这两个月。印度的战乱不仅没有平息。反而有越大越大的趋势。所以英国就想让中德两国更多地向苏联施加压力,倒不一定要真的去进攻苏联,但至少要吓唬一下莫斯科,让他们把注意力从印度和中东转回自己的东西部边境。
想到这里,常瑞青露出迟疑的表情,缓缓道:“总理先生,我同意您的意见,只有进攻才能打败敌人。如果我们想要彻底消除苏联这个威胁,就只有采取攻势。彻底摧毁莫斯科的军事力量!但是……托洛茨基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陆军,想要打败他并不容易,需要进行长期而艰巨的战争准备。而研发包括铀合金穿甲弹在内的许多新式武器就是对苏战争准备的重要一环。”
霍夫曼将常瑞青说的英语翻译成了希特勒能听懂的德语,而后希特勒就又快又急地说了一大堆德语。李复几翻译道:“希特勒说:他希望中德之间能够签订一份共同进攻苏联的协定,规定中德两国必须在十年内做好进攻苏联的一切军事准备。从1935年1月1日开始,中德之间的任何一国,只要对苏联发动战争,另一国就必须加入,并且共同进攻苏联。此外,中德英三国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军事技术合作,共同开发新型武器装备,加强军事交流……”
李复几翻译的时候,希特勒却在用眼角偷偷看着不动声色的常瑞青。常瑞青猜得不错,这一回,希特勒的确是在英国的“指使”下提出这个“十年攻苏计划”的。不过希特勒也很清楚,英国佬并不是真心要灭亡苏联,只是想给苏联一点厉害尝尝。所以希特勒很乖巧的没有提出任何瓜分苏联的方案,免得刺激英法的神经。可是这个中国独裁者能同意在这份没有多少好处,却要负担开战义务的协定上面签字吗?
不过常瑞青却没有露不满的神色,而是笑眯眯地听完了李复几的翻译,然后笑着回答道:“这样一份共同进攻苏联的协定,的确非常符合我的心意,不如就叫‘反第三国际协定’吧,我们现在的敌人可不止是苏联一国,还要加上被苏联所控制的苏维埃日本、苏维埃波兰和波斯共和国,将来或许还将面对更多的敌人。”说着他抬头看着英国装甲兵参谋长富勒少将,问道:“富勒先生,大英帝国是否准备成为‘反第三国际协定’的缔约国呢?”
听到这个问题,富勒看向希特勒,后者忙开口道:“英国并不方便正式加入这个协定,不过英国将会以向中德两国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不过能得到英国提供的帮助也算不错了。常瑞青顿了一会儿,又道:“那么英国是否准备参加铀合金穿甲弹的研发工作呢?”
“英国准备参加。”富勒和卢瑟福交换了一下眼神,又道:“我们还将负责提供三分之一的研发经费,同时也将共享铀合金穿甲弹的所有相关技术。”
“那么工业化分离铀235技术的研发工作呢?”常瑞青似乎有些不放心,又追问了一句。
卢瑟福看了眼希特勒身边的德国科学家哈恩,笑着回答道:“就交给卡文迪许实验室和威廉皇敌究院吧。”
“我们中国的科学家也要参加这相关的研究和开发,等到研发成功以后,英德两国还有义务帮助中国建立同位素分离工厂。”
“好吧,我们可以接受。”富勒回答道。他说这话的时候,疑惑地看了常瑞青身边的李复几一眼,似乎已经对铀的真正用途产生了一点怀疑。
富勒的话音刚落,希特勒也满脸堆笑着表态说:“德国也可能接受中方提出的要求,而且除了铀合金穿甲弹之外,德国还有几项正在进行的秘密武器研发也想请中英两国共同参与。”
第530章 追猎者和大众拖拉机公司上
1925年3月17日,这一天注定也要和三年前的那个3月17日一起名留青史了。三年前的这一天,就是德国三月革命爆发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德国分裂和苏联西进彻底砸碎了这个世界的凡尔赛体系,也让战火重临欧洲。之后,欧洲的一系列变局通过法德中意四国条约的缔结,又传导到了亚洲,将本来就不牢靠的中日苏三国不战条约砸了个稀烂。
而在三年后的今天,柏林又一次成了亿万人瞩目的焦点。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中**事委员会委员长常瑞青和英国外务大臣奥斯汀。张伯伦齐聚在柏林蒂尔加滕的贝尔维尤宫,在一份名为“反第三国际协定”的臭名昭著(莫斯科的评论)的条约上签下了各自大名。
和之前常瑞青、希特勒和富勒在贝尔维尤宫商议的情况有所不同,大英帝国最后居然选择了光明正大的加入这份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