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四书五经合集之孟子-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解】
  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的鼓吹与呐喊。具体落实到两个方 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选贤才。
  “法先王”是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 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 过者,来之有也。”正反两方面的道理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一定 要“法先王”。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祖述 尧舜,宪章文武”思想的继承。
  选贤才是因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一旦不仁者窃据了高位, 奸邪当道,残害忠良,必然就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世风日下, 天下大乱。历史依据不胜枚举。所以,一定要注意领导干部的选 拔。
  这两个方面在《论语》、《孟子》中都不是什么新思想,而近 乎老生常谈了。倒是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 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尤其是面对日益紧张激烈的市 场竞争,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冒出来,其是与非,正与邪,往往使 人感到困惑,感到难以评说。这时候,大家对“不以规矩,不能 成方圆”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所以,要求健全法制法规 的呼声日益强烈。据有人统计说,当前的中国,几乎每天都有法 规出台。这种说法不知有没有夸张的成分,但大家对“规矩”的 重视,全民普法教育的进行,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说起来,所 有这些,不都是在“以规矩”而“成方圆”吗? 
  

  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原文】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 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①;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 不仁,是犹恶醉而强②酒。”
  【注释】    
  ①宗庙:这里指采邑(封地),因为卿大夫先有采邑然后才有宗庙。 ③强:勉强。
  【译文】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于不 仁.诸侯国家的兴衰存亡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天子不仁,不能 够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够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够 保住祖庙;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够保全身家性命。现在的 人既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这就好像既害怕醉却又偏 偏要拼命喝酒一样。”
  【读解】
  依然是对“仁”的呼唤。
  道理一说就清楚,勿需多谈。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孟子雄辩的 句式: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现在的人既害怕死 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这就好像既害怕醉却又偏偏要用喝 酒一样。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公孙五上》3· 4)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 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离 娄上))7·7)现在的人既想无敌于天下却又不行仁道。这就好像 既热得受不了却又不愿意洗澡一样。 
  这一类相同的句式,指出生活中的悖逆现象,以此来说明抽 象的道理,往往如以掌去背,令人幡然猛醒,尤其具有启迪意义.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原文】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译文】
  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 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 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用应反 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 反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诗 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读解】
  我们在《公孙丑上》里已听孟子说过:“仁者如射:射者正己 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意思都是一样的。从个人品质说,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 事多作自我批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 怨矣。”(《论语·卫灵公》)
  从治理国家政治说,是正己以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儒家政治,强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所以,多与个 人品质紧紧连在一起。而自我批评则是其手段之一,其相关论述, 在《论语》和《孟子》中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当然,古往今来,真 正能够做到的人又的确是太少了,所以仍然有强调的必要。
  

  人有恒言,天下国家
  【原文】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 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译文】
  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语,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基础 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
  【读解】
  我们今天常说:“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
  似乎与孟子所说的路数恰恰相反。 
  关键是出发点不同。
  我们今天面对利益,要求奉献,所以强调公而忘私,先人后 己;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
  儒者则是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要求修身为本,所以是先己 后人,推己及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大学·经》) 
  可见,路数虽反,道理却是相通:都是要求为他人,为集体, 为国家,为人类作出贡献。这才是最根本的。
  

  水清濯缨,水浊濯足
  【原文】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 ①,乐其所以亡 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②之 水清兮,可以濯③我缨④;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 ‘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 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 甲》曰⑤:‘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解】
  ①菑:同“灾”。②沧浪:前人有多种解释。或认为是水名(汉水支 流),或认为是地名(湖北均县北),或认为是指水的颜色(青苍色)。各种意 思都不影响对原文的理解。③濯(Zhuo):洗。④缨:系帽子的丝带. ⑤《太甲》曰:《公孙丑上》(3·4)已引过这句话,可参见。
  【译文】
  孟子说:“不人的人难道可以和他商议吗?他们对别人的危险 心安理得,从别人的灾难中牟利,把导致家破国亡的事当作乐趣。 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和他商议,那怎么会有国亡家破的事发生呢?从 前有个小孩子唱道:‘沧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 浊呀,可以洗我的双脚。’孔子听了说:‘弟子们听好了啊!水清 就用来洗帽缨,水浊就用来洗双脚,这都是因为水自己造成的。’ 所以,一个人总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一个家 庭总是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一个国家总是先有 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尚书·太甲》说:‘上天降下 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了。’说的就是 这个意思。”
  【读解】
  水的用途有贵有贱(“濯缨”与“濯足”),是因为水有清有 浊成的,人的有贵有贱,有尊有卑又何尝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呢?
  不仅个人如此,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莫不如此。
  人因为不自尊,他人才敢轻视;家由于不和睦,“第三者”才 有插足的缝隙;国家动乱,祸起萧墙之内,敌国才趁机入侵。所 有这些,都有太多的例证可以证实。我们今天说“保垒最容易从 力部攻破”,其实也正是这个意思。
  所以,人应自尊,家应自睦,国应自强。祸福贵贱都由自取。 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 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①。民之归仁 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②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③ 者,鹯 ④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亡者,则 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 病求三年之艾⑤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  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6)。’此之谓也。”
  【注解】
  ①尔也:如此罢了。②圹:同“旷”,旷野。③爵:同“雀”. ④鹯 (zha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⑤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 时间越久,疗效越好。(6)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 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 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 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 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 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 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 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 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 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诸侯喜好仁 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就是他不想统一天 下,也会身不由己了。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 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 终身都得不到。同样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 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诗经》说:‘那如何做得好,不 过是相率落水罢了。’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读解】
  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 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 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 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 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 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 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比 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 之心而发生,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