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何让你略感兴趣的电视节目?你还会出门,花一两个小时用餐,到处说其他经理的闲话?你必须痛下决心,在你离世的那一天,不把光阴虚掷于这等事物之上,那么此时此刻亦是如此。因为坦白地说,今天可能真的就是你的大限之日。
在这一过程之中,你将开始审视你的事业。如果你今晚即将死去,它仍旧是你真心想要从事的工作吗?你是否宁愿从事其他工作,却害怕尝试,因为你不确定你是否能够从中赚取足够的金钱,或因为你怯于尝试新事物,或只是因为你懒得尝试?人生真的苦短,你的工作年龄——最精力充沛,最健康,最敏锐的时期——也十分有限。如果每一天你能够从事一些你真正感觉十分重要的工作,那么少赚一些钱也是值得的。
第36节
死亡冥想(2)
到了死亡冥想的最后一个阶段,“今晚即是大限之日”的想法将触发你的本能,开始深受人生最美好、最饶富意义的事物的吸引。通过内在思考与冥想的过程,你已经把思维往前推进,从万事万物皆有尽头的角度来看待你的人生与事业。
你或许已经拥有了可观的财富;你已经满足了生活的基本需求,甚至过得舒适,并且提供家人同等的享受。在工作方面,即使你的体力与精神已不若巅峰时期的强健敏锐,你仍旧拥有丰富的经验,足以成功地完成任何的工作挑战。
就在此时,一些成功的商业家在晚年开始醉心于慈善事业。这不是因为他们无所事事才投入慈善工作,而是因为他们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之后,具备了某种智能,得以准确地看出,慈善事业是运用累积多年的财富、权势以及经验,所能从事的一个最有意义的工作。这种类型的人,即是我们先前所谈论的,从事业有其尽头的观点回顾他们的事业,然后开始了无可避免的过程,自问:“这么做值得吗?”
死亡冥想的要点在于,事先预期未来几年的演变,并且在当前做出一些决定,以便在未来能够以欣喜满足的心情回顾过往。此举不仅仅使最终的目标更加有趣,也使得整段旅程——你的整个事业生涯,更加乐趣横生、更加愉悦。因此,你不妨立即尝试死亡冥想。我相信,最后你将获得一种心境。我们在下一个章节将加以描述,这一心境被称之为“自他交换(exchangingselfandndothers)。
在死亡冥想的过程中,你的心态必须前进至未来,如此你才能够用万物皆有尽时的心境回顾人生,并且带着欣慰满足之情,明白自己已经完成了整个事业生涯中最重要、最具意义的事情。公司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差异;如万物的本质一般,它们被成立、被创造,它们拥有自己的生命,经历种种过程,然后它们走下坡,最后结束营运。你必须用评价人生的观点来评估你的事业;你必须走到事业的终点,然后加以审视回顾。
而事业却有终了之时。一个商业家即使在事业登峰造极、如日中天之际,也能够真正认清世事无常,繁华皆有落尽之时的事实,那么他在商场上将站得更稳、更强。这种“万物皆有尽时”的态度,使你的头脑保持清晰明澈,人生的优先次序、轻重缓急也了然于心。佛陀清楚深入地洞见了他事业的尽头——佛教的尽头(即末法时期的来临),并且经常提及佛教的衰亡,以保持自身和信众的清明。《金刚经》包含了佛陀对于佛教衰亡的宣讲。这段文字以须菩提向佛陀提出一个疑问为始:
喔,世尊,在未来,佛陀殊胜的教法即将被摧毁殆尽的最后五百年之中,将发生什么?任何一个在末法时期的人,如何能够正确地了解如《金刚经》这般的古老经典的含意?
世尊回答,喔,须菩提,你不应该问如你刚才所问的问题:“在未来,佛陀殊胜的教法即将被摧毁殆尽的最后五百年之中,将发生什么?任何一个在末法时期的人,如何能够正确地了解如《金刚经》这般的古老经典的含意?”⑤
此处的争议在于,在未来是否有任何一个人相信如《金刚经》这般阐释佛之身相本质的古老经典,或有任何人对如此的经典产生极大的关注与爱好?为了提出此一争议,须菩提以“喔,世尊,在未来,佛陀殊胜的教法即将被摧毁殆尽的最后五百年之中,将发生什么?”作为问题的起始。
世尊回答:“喔,须菩提,你不应该问如你刚才所问的问题。”佛陀如是说的意义在于,须菩提不应该抱持不确定的心态,怀疑未来是否有任何人相信如《金刚经》这般的古老经典;而且,如果须菩提从未有此怀疑,他绝不会提出这一问题。
于是佛陀又说:
喔,须菩提,在未来,在末法时期的最后五百年,当佛陀殊胜的教法趋于毁灭殆尽之时,将出现伟大的胜者;他们持有戒律,持有美好的品质与智能。
这些胜者伟大崇高。喔,须菩提,他们不仅仅恭敬地供养承事一位佛,或仅仅从一佛处积聚福德资粮,相反地,他们恭敬地供养承事无数无量、千千万万的诸佛,从无数无量、千千万万诸佛处积聚了福德资粮。在那时,如此伟大的胜者将来到世间。⑥
《金刚经》记载,喔,须菩提,在未来,当佛陀殊胜的教法趋于毁灭殆尽之时,将出现伟大的胜者。他们将持有无上的戒律;他们将修持无上的禅定而拥有美好的品质;他们将持有无上的智能。
这些伟大崇高的胜者不仅仅恭敬地供养承事一位佛,或仅仅从一佛处积聚福德资粮,相反地,他们恭敬地供养承事无数无量、千千万万的诸佛,从无数无量、千千万万诸佛处积聚了福德资粮。世尊说,这是我目前能够洞察的事实。
针对“末法时期的后五百年”,迦摩罗什罗大师的阐释如下:
此段经文中的“五百”是指一群五百,即如一句著名的话所指:“世尊的教授将持续五五百。”
就迦摩罗什罗大师的阐释而论,“五五百”意指佛法将在世间延续两千五百年。
单单是“佛法将在世间留存多久”这个问题,就有来自各种古老经典的不同解释与评注,其中包括佛陀的教授将延续一千年,或两千年,或两千五百年,或五千年。当我们仔细思量这些阐释与评注背后的含意,就会发现其中并无冲突相悖之处。
不同的阐释互不抵触的原因在于,有些经典把“五五百”解释为:人们将持续修持佛法的长度;其他的经典则解释为:佛教经典实际留存世间的长度;最后还有一些经典则认为是佛法在证悟者之地(LandoftheRealized,即印度)流传的时间长度。
在经典之中,关于各种胜者的描述不胜枚举。在证悟者之地印度,有所谓的“赞布洲六胜者”(sixJewelsoftheWorldofDzambu),以及其他类似的胜者。在西藏,则有班智达(SakyaPandita)或布汤仁波切(ButonRinpoche)或三位国王——父亲宗喀巴(JeTsongkapa)及其两位嗣子。
对于西方人士而言,阅读此段经文,知悉世界主要宗教的创始者在该宗教创立之时,即预言他的宗教将在2500年之后从世间消失,是多么令人瞩目。所有的机构,包括企业、政治团体、家庭,以及个人,皆普遍深信,任何成功运作的事物,其荣景将持续下去。
然而,佛教哲学却指出,万事万物皆受我们心中铭印的驱使,以及铭印所造成的观感的驱使。而铭印如同树木——树木的种子被播入土中,发出嫩芽,长成树木,开花结果。
当种子的能量消耗殆尽之时,树木将不可避免地枯朽死亡。既然周围世界及我们自身都是受到心的种子的力量(业力)驱使所形成的观感,那么我们自身与周遭世界,也将如同树木的种子一般发芽茁壮,最后步入无可避免的死亡尽头。
即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如日中天,即使我们的公司在市场上所向无敌,我们必须时时谨记万事万物皆有终了之时的道理。为了能够从最清晰透彻的角度经营我们的人生与事业,我们在心理上,必须先行至我们退休的那一天,行至我们死亡的那一天,以及行至我们的公司告终的那一天,然后审视回顾我们的所作所为。它值得吗?它充实而有意义吗?它是我们度过短暂又难得的人生的最佳方式吗?
在下一个章节中,我们将提供几个审视人生是否充满意义的方法。别担心,事情一定能够两全其美,你既能坐拥财富,又能拥有丰足的心灵。
你的目标在于:(1)赚取巨额的财富;(2)保持强健的身心,如此才能够享受财富;(3)用日后你将引以为荣的方式善用你的财富。善用金钱的最佳方式,往往也是经营公司、经营家庭,以及经营人生的最佳方式。
译注
⑤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第37节
终极的经营法门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
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我不相信,在美国,有哪一个经理人员不清楚地明白“意义非凡”与“毫无意义”之间的差异。我们的心时常被财物或自私的人际关系所占据,但是很快地,我们的心又开始对这些事物感到厌倦——对于任何有思想的人而言,这些事物的毫无意义是必然的。古老的佛教典籍指出,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有发掘“什么是真正的充满意义”的欲望,而惟有找到答案,否则我们无法获得幸福快乐。对于何谓真正的、终极的意义,《金刚经》有相当清楚的说明。
我们先引用《金刚经》中的一段文字作为起始:
须菩提,那些在菩萨道上,拥有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的善男子善女人应该如此思维:
我将使所有的一切众生进入涅,①诸如依卵而生的生命;②在母腹中受形成胎的生命;③因温暖潮湿而形成的生命;④无所依托,仅因其业力而形成的生命⑤等等;有色、⑥无色;⑦有想、⑧无想、⑨非有想非无想等等。
尽管有许许多多的众生,不管是哪一界的众生,只要有“众生”之名者,我将把他们全数带入无余涅,⑩断除他们的所有烦恼。
然而,即使我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把他们带入无余涅,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真正地获得救度,进入涅。
这段文字背后的观点是清晰的,但是其中许多用语却不容易明白。让我们看一看邱尼喇嘛如何解释,以及如何应用于公司管理:
《金刚经》说道:须菩提,那些在菩萨道上,拥有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的善男子善女人应该如此思维:
尽管有许许多多的众生,不管是哪一界的众生,他们是无数无量无边的。如果有人依照出生的形态来区分众生,那么可以分为四种:依卵而生的生命;在母腹中受形成胎的生命;因温暖潮湿而形成的生命;无所依托,仅因其业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