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藏的论语-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代表道的名词还有很多,比如性、心、天等。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也能创造出个新名词来。朱熹弄了个“理”学,我们可以叫“狗不理”学,又香又好吃,一定更受欢迎。

  综上我们就知道:平常所认为的“我”,是“小我”,或说“假我”,那个真正的我,是周遍一切世界,融通天地万物的。他清净无为,没有对立,只有感通。打个比方,我们不同的人就象不同的灯泡,灯泡发出各色的光,不是灯泡的作用,而是灯泡后那无形的电流所起的作用。孔子知天命,就相当于明白了灯泡发光是由于“电流”的作用,这下子一通百通,与万物一体无碍了。

  天命是人的本来面目,可它又无形无相,叫人怎么印证?佛、道、儒三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修行方法,引导我们去认识、体验它。如静坐、念佛、念咒、观想等,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研究。孔子之所以能悟天命,与他四十不惑,能真正彻信人事因果规律,克己复礼,守死善道关系非常大。

  六十而耳顺。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耳顺”的其他解释非常多,有说是“听他人之言,而知他人之心”等。我这里取平等心、平等听闻,是由整章记录孔子心性修行的报告而言的,强调的不是一般的能力智慧,而是孔子的心路历程。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以上是我对于孔子修学报告的看法,至于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的解释,古今注释不一,是非难论。本篇以“为政”为题,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

  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孔子的修学报告,是以德为政观点的小结,更具体地阐述了德治的各种优势。 
 
 
 
孝治天下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就是孝。”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违背就是孝’。”樊迟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按礼的要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按礼的要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我们先来看这个“孝”字,它是“老”、“子”上下的结合。表明子女对父母、长者尊敬、报恩的行为,同时也表明,子女将来也会成为父母、长辈,也需要他的子女来孝养,是代代传承的意思。

  中国有句古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要谈孝,非要熟悉什么是难念的经。最常见的如婆媳问题、观念的代沟、利益冲突等。佛家有句话:“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无缘不聚;子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可见家就是矛盾的融合体。有时候是很小的事情,但对住在一起的人来讲,谁都不愿意退让,因为他会想“往后怎么办”?莫非要“漂亮的媳妇熬成婆”?比如夫妻关系,结婚时都欢欢喜喜,可日子一过哪有不吵架的?打架的都是多数,更有拿刀相向闹出人命的。我们回头一想,婚姻家庭怎么就成了催命符了呢?其实这就是道德教育出了问题,说到底还是孝弟的基础出了问题。

  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孟僖子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仲孙氏暗中执掌了鲁国国政,是越礼行为。孟懿子问“孝”,孔子对以“无违”大有深义,是叫他不要违背父亲的话?还是叫他不要违背国家的礼数?孔子或许是故意不挑明,好让孟懿子在心头体会的。

  接着樊迟上场,他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孔子对樊迟讲述“无违”:生则事之以礼,死则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下我们心中的疑虑打消了。如果孔子是叫我们不要违背父亲的话就麻烦了,父亲叫我们杀人是不是也去干?无违“礼”,就没什么问题。所以孔子说的孝,与后来人理解的孝不一样,不是要在父母面前毕恭毕敬,而关键是看我们的言行是否“合礼”——合情、合理、合法。

  家和、国治原理原则是相通的,真正成家的人就明白,要想家庭和谐美满很不简单,就如同让国家国泰民安那么难。别看就那么几个人,矛盾却有一大箩,根本原因就在人们不通达天命,个个自私自利,相互间不能包容。如果大家言行都合“礼”,那即便不通达天命,也可减少矛盾。孔子说孝就是“无违礼”,而礼则是“思无邪”,于是将国治、家齐统一起来了,他们共同的精神,都体现在“礼”上。正因为此,乾隆登基后第一条就是向大臣宣布他的治国纲领:“圣朝以孝治国。”表明他会改变雍正时期苛于政法的态度,转向礼敬、和顺的以德治国的方向了。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我们知道汉武帝刘彻小时候叫刘彘,彘是猪。看来中国人蛮喜欢猪的,曾国藩就说过“家”字是屋里有头猪才称家。我小时候上学,也多亏家里的几头猪供养我的学费,这是题外话。

  仲孙一家很有意思,孟僖子死的时候嘱托孟懿子向孔子学礼,现在孟懿子的儿子又向孔子问孝。这样的编排是不是编辑者要表达孝代代相传的意义呢?

  “父母唯其疾之忧”,有不少注解说孝敬就是要“特别关心父母的健康”。要是这个意思,原文最好是“其唯父母疾之忧”。那个“其”指的是谁?从现实的情况看,母亲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孩子得来是多么艰辛!一旦孩子病了,父母便紧张得不得了,所以我认为“其”指的是子女。孔子用父母对子女之情,来强调孝敬的情感基础。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最令父母忧心的,莫过于孩子的病。”

  感恩的心态是善的起点和动力,了解父母担心子女病时的心情,将心易心,子女才能深刻了解孝的内涵。用一句“无厘头”的话说:“你给个孝敬的理由先。”孔圣人叫我们孝敬父母,凭什么?就凭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人无法单独成长,没有父母的养育、国家的的教育,“狼孩”近狼,成不了企业家、政治家。所以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就不能忘记这些恩德,而要能自发地回馈父母和社会。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人以为能养父母就是孝。但是狗啊、马啊,都有人养,如果养父母而不尊重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游,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45岁,吴国人,是孔子招收的“留学生”,孔子的学校国际知名啊。子游后来当官,很认真地实行孔子“礼乐教化”的教诲,《论语》在后面还有他的戏份。

  孔子对孝的回答,与前边又有不同。既要养,又要敬!生活中很多事,我们心里不愿意做的,又不得不做,于是一边骂娘一边完成它,这样并不值得赞许。如果象养猫养狗那样养父母,哪里还算孝呢?净土宗常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就是叫我们心口合一,恭敬心行。从政的人,如果表面遵从道德礼制,心里却一肚子自私自利,上班时总黑着个脸,还算不算以德治国呢?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nàn)。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态度最重要。有事情,小辈去做。有酒食,长辈先吃。你以为这就是孝吗?”

  “色难”的色与“贤贤易色”的色是一个意思,指脸色、态度。

  这四章关于孝的阐述,步步深入。心敬是内,态度和悦是外,光心里尊敬老人,但说出来的话、表现出来的神情让人难以接受,还不够完美。这我们才知道,要做一个孝子,原来也象做学问一样没有止境。我们再回到为政以德的中心思想上来。它也有无违、恩情反刍、能养、心敬、态度和悦几个层次:

  无违。治民以礼,不要违背社会礼制和道德规范。历史上的暴君桀、隋炀帝,就是认为自己贵为天子,当然凌驾一切之上,把社会礼制也踩在脚下了。“土皇帝”的名言便是:“老子就是王法。”所以从政能遵守公务员条例,就是初步的以德为政。

  恩情反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算你才比天高,权倾天下,也是父母、老师和国家培养的结果,离开了社会的环境和条件,人还是茹毛饮血的。所以一旦走上领导岗位,要懂得国家、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不要做违法、不敬人民的事情。这算是进一步从情感上了解为政以德的内涵了。

  能养。当政者,需有利于国家人民,普惠百姓。

  敬。不要以为给大家带来了好处,就可以瞧不起别人,好象大家都该对他感恩戴德了。现在一些企业家就是这个派头,认为自己帮助企业走出了困境,就可以为所欲为。其实这里头只是他的功劳吗?没有全体职工的辛勤劳动,也不可能实现好的业绩。因此,领导者也应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国家所创造的条件,心中常存恭敬之心。

  色。态度和悦就更难了。官做大了,离百姓远了,整天前呼后拥跟着一帮说好话的,人也就轻飘飘的了,说起话来当然要有派头,脸孔一拉才够威严。我们平常接触一些企业老板,员工远远看见就躲,想必是他过分严厉,和员工就有了距离。色难哪。

  “孝”的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些小的国家,大体都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果我们自己将“孝”的传统丢掉,将来肯定会让别的国家耻笑。有人说21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那么“孝”的文化传统,就是推动中华文明复兴的最根本的力量。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总是点头顺从,好象很笨。可我私底下观察他的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