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书集注-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誓》”至此,又皆以申言好恶公私之极,以明上文所引《南山有台》、《节南山》之意。 〔18〕 

      君子,以位言之。道,谓居其位而修己治人之术。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骄看矜高, 

      泰者侈肆。此因上所引 《文王》、《康诰》之意而言。章内三言得失,而语益加切,盖至此而 

      天理存亡之幾决矣。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 〔1〕足矣 
  〔2〕。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3〕。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 
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4〕。孟献子〔5〕曰:“畜 
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 
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6〕”此谓〔7〕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 
  〔8〕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9〕矣。彼为善之〔10〕,小人之使为国 
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11〕〔1〕恒,胡登反。〔2〕吕氏曰:“国无游民,则生者众多;朝无幸位,则食者寡矣;不夺 

      农时,则为之疾矣;量入为出,则用之舒矣。”愚按:此因“有土”、“有财”而言,以明足 

       国之道在乎务本而节用,非必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自此以至终篇,皆一意也。  〔3〕发, 

      犹起也。仁者散则以得民,不仁看亡身以殖货。 〔4〕上好仁以爱其下,则下好义以忠其上。 

      所以事必有终,而府库之财无悖出之患也。 〔5〕孟献子,鲁之贤大夫仲孙蔑也。〔6〕畜,许 

      六反。乘、敛,并去声。畜马乘,士初试为大夫者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也。 

      百乘之家,有采地者也。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故宁有盗臣,而不畜聚敛之臣。 

        〔7〕“此谓”以下,释献子之言也。〔8〕长,上声。    〔9〕自,由也。言由小人导之也。 

        〔10〕“彼为善之”,此句上下,疑有阙文误字。 〔11〕此一节,深明以利为利之害。而重 

      言以结之,其丁宁之意切矣。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1〕 

       〔1〕此章之义,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皆推广絜矩之意也。能加 
是,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 
后六章细论条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 
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  3…

中庸章句 

…  4…

                                中庸章句序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 
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 
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 
是而后可庶幾也。 
     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 
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子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 
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 
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 
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间 
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 
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 
之差矣。 
     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 
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 
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 
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 
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 
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刚去圣远 
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 
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 
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 
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 
执中之谓也。世之相后,千有馀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圣之 
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其明且尽者也。自是而又再传以得 
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寄, 
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间;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 
理而大乱真矣。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 
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 
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惜乎其所以为说者不传,而凡石 
氏之所辑录,仅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析。至其门人 
所自为说,则虽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其师说而淫于老、佛者,亦有之矣。 
     嘉自蚤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沉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 
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衷。既为定著《章句》一篇,以俟后之 
君子,而一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以 《辑略》,且记所尝论辩取 
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 
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虽 
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然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亦庶乎升高行远之一助云尔。 
     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序。 

…  5…

                                       中庸章句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 

       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 

      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 

      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天命之谓性,率往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2〕 
也,可离非直也 〔3〕。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4〕。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5〕。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 
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6〕。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7〕 

        〔1〕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 

      人物各循其性主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 

      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看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 

      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 

      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 

      于此首发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 〔2〕离,去声。〔3〕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 

      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 

        〔4〕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 

       顷也。 〔5〕见,音现。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也。言幽 

      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幾则已动,人员不知而已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 

      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子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滋暗长于 

       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 〔6〕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喜、怒、哀、乐,情也。 

      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 

      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 

      此言性情上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 〔7〕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 

      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 

      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適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之 

      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 

      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故于此合而言之,以结上文之意。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 
实体备于已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 
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 
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1〕。君子之中庸也,君子面时中;小人 
之中庸也 〔2〕,小人而无忌惮也。〔3〕” 

        〔1〕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 

…  6…

      体之,小人反是。 〔2〕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3〕君子之 

      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 

      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 

       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右第二章。 〔1〕 

        〔1〕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文虽不属,而意实相承也。变“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