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耸谑苤穑泄佟⒅啊⒉钋病J苏呔∫缘翘ǜ蟆⑸游曰拢欢灰怨僦偎傥僦汀S谑潜菹驴度挥渲疲纶樾校嫉扔廾粒晕纬刑浦疲僦浦涓铮湟撸薹鞘鞘挂磺辛炜彰撸〗园杖ィ越准穆弧9手惺槊畔滤瞎僦疲腥×浚兄笆鹿佟⑸⒐佟⒀糁畹取
王珪口若悬河,说了大半个时辰,无非是介绍中书门下的改官制方案,石越等人,早已知道读过,中书门下的方案,完全以《唐六典》为基础,再辅以宋制,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方案,三省事无大小,以中书取旨,门下审覆,尚书执行,分班奏事。这个方案,既没有任何创举,也原封不动的保留了枢密院等机构设置,并没有要求增加相权。较大的改革,是撤消了三司使,使其权归于户部。
等王珪说完,赵顼微微颔首,目光投向石越,微笑道:“翰林学士石越。”
“臣在。”石越连忙应答道。
“卿说说翰林学士院的方案。”赵顼含笑说道。
“遵旨。”石越应声出列,朗声说道:“陛下下诏厘定官制,诏臣与翰林学士韩维、元绛、张璪,以及枢密院承旨张诚一领其事。臣等以为,改官制之要义,除了名实相符之外,须要使权力互相制衡、增加效率,去除冗官与重复设官,故此臣等所定官制,是以唐制与国朝旧制为基础,权衡古今利弊得失而设……”
吕惠卿早已读过石越等人草拟的方案,这个方案颇有出人意料的设想,而且他也能感觉其中的智慧与见识,但他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个方案其实并不完全,例如军事方面,枢密院等一切,完全因袭旧制,毫无更改,因此他一直在揣测着石越的用心。一面听着石越侃侃而谈,一面低着头,偷眼回觑韩维等人,只见韩维脸色沉稳如常,元绛从容自若,惟有张璪面有得色,他心中略一思忖,便已知石越必有一个更详尽的方案,只是暂时没有公布。想通此节,吕惠卿连忙细心听石越向皇帝阐述其要旨。
“……究其实,臣等所拟之方案,与中书所拟方案,大同而小异。”石越说了一句照顾中书面子的话,便接着说道:“臣等以为,凡一国之官制,无非是由朝廷与地方组成。而中央朝廷,又可细分为数部分,三省与枢密院、门下后省,可称为中枢;各部、寺、监,可称为辅枢;学士院、翰林院、秘书监,可称为附枢;御史台为监察;诸殿阁学士修撰等,可统称为贴职;另外又有宫廷官、东宫官、王府官;除此之外,枢密院以下,可以细列为军事系统;大理寺等,又可细列为司法系统。如此划分,则朝廷官员烦要职掌,便可以一目了然。除此之外,又别有崇官、散阶、勋、爵等等,臣等统称为勋爵体系……”
“……而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中枢。臣等细考古今,究其得失,定中枢制度如后:中枢以尚书省掌全国大小政事,以枢密省掌军事,以门下后省掌上下封驳之权,以中书省掌外制宣敕,谏诤人君;以门下省掌谏议……”
虽然石越等人所拟的官制,众人早已知详,但是他在朝堂上公开宣读,依然引来了众官的侧目,若非皇帝在面前,殿中侍御史虎视,只怕早就一片哗然了——石越所定的制度,虽然是三省之名,实际上却又是一次千古未有的大变局。韩维与元绛见到众人表情,不由相顾点头,嘴角微微泛出冷笑,张璪却是愈发连下巴都扬了起来。
“……尚书省,有决策、行政之权。设尚书令之位,虚位以待储君监国、学习政务之用,为使上下得所,储君非监国,不掌印不决策,非储君,纵亲王亦不得为尚书令。于尚书省设政事堂,掌大小事务决策,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领政事堂;另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列政事堂议事,然参知政事不单授,可使辅枢各部尚书、寺卿之贤能者,加参知政事衔,以为副相。参知政事除六部尚书例加外,各寺卿、知监事中择三四人兼任,如此,宰相虽只两人,副相却有约十人,尚书省位权虽重,而有参知政事相制衡,则臣下不能擅权。另设尚书左右丞,列席政事堂,分监辅枢各部寺监之行政,以为行政监督之职……”
“臣有事启奏!”班列中,忽然有人大声打断了石越的禀奏。
赵顼皱了皱眉,问道:“是哪位卿家要奏章?”
崇政殿上,所有的大臣,都不由自主的把目光往说话的方向聚集过去,所有人都想知道究竟是谁这么不给炙手可热的新贵石越面子,居然当廷打断他的话。殿中侍御史们早已蠢蠢欲动,有人已经在筹算着趁此机会送石越人情了。
一个脸色金黄的中年人走出班列,昂声道:“臣宝文阁待制孙览有事启奏。”
见到此人出列,所有的人都吃一惊。吕惠卿眯着眼睛,亦不由自主的在脸上挂着嘲讽的笑容——原来这个宝文阁待制孙览,是最近新除的。此人一向转任地方,颇有治迹,但说起来,却应当是更偏向于旧党一面,因为石越得势,才能够再入中央,为宝文阁待制,他的哥哥,便是在白水潭学院威望甚高的孙觉!没有人料到,竟然会是一个被隐隐打着石党标记的人,出来向石越发难!
赵顼见是孙览,脸色稍稍缓和,他对孙览有印象,数年之前,便是赵顼亲自调他入中央做司农寺主薄的,后来被判寺事舒亶弹劾才又离开中央。此人是个虽然有才干,却经常与执政者意见不和的人物。赵顼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问道:“卿有何事?”
“臣以为翰林学士院所拟官制,甚为不妥。”孙览亢声说道,总算他对石越还有一些情份,并没有去点他的名。
“哦?有何不妥?”赵顼的脸色开始变得难看,张璪也开始不自在起来。石越与韩维、元绛六目相交,亦只有摇头苦笑。
“自唐以来,向是以中书为决策,以尚书为行政,以门下驳议,这是千古之典范。翰林学士院诸学士,都是饱学之士,不给足够的理由,就直接让尚书省身兼决策、行政之权,破坏三省平衡,未见其利,先见其弊,再用增加参知政事之法来制衡相权,更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臣不以为然。”孙览一面说,一面摇鼓似的摇着头。
张璪早已忍耐不住,跨出一步,向赵顼躬身说道:“陛下。”
“张卿但说。”
张璪侧着身子,觑了孙览一眼,高声说道:“石越开始就说了改官制之宗旨,臣等以为,改官制,还得能增效去冗。使各部尚书、寺卿兼参政,有决策之权,于决策之时,诸相便能深知各部寺内情,凡有大事,各部尚书、寺卿同时站在本部寺之立场表达意见,而左右仆射则协调融和,使大小政事决策之时,政事堂皆能尽知其情弊。这样的制度,好过中书、尚书互不相闻,虽然有制衡,却互相缺少了解。而且各部尚书、寺卿既然兼参知政事,隐然便可以与左右仆射分庭抗礼,左右仆射虽然官高位重,却也无法擅权。如何又可以说是画蛇添足?”
这种种制度,虽然多出自石越的创议,比如尚书兼参政,就类似于二十世纪之内阁,虽然难说尽善尽美,但较之三省分权,却也是不遑多让的。张璪校对《唐六典》,精通故事典章,在这份方案中出力甚多,他知道只要这份方案最终采用,凭借种种创制,他张璪便可以籍此名扬万世,因此倒成了为官制辩护的急先锋。
孙览虽然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但心中却尚不服气,又问道:“如此,将置中书省于何地?”
张璪见孙览有退让之意,得意的扬起下巴,高声说道:“以中书省掌外制宣敕,谏诤人君,有何不可?”
“这,这不合祖制。”
“三代以来,何曾有中书省,何曾有门下省?秦汉之际,中书省又在何处?制度因循变化,本是天道之常。况且国朝以来,官制混乱,太祖、太宗征战四方,真宗、仁宗、英宗皇帝休养生息,无暇厘正。逮至本朝,皇帝英明,遂有此盛事,此祖宗留给皇上做的事情,如何说是不合祖制?臣以为,皇上如此,正是要给后代,立千秋万代之规模。上及三代,下至汉唐,其制度规模,善者可循,恶者可改,合时者可用,不合时者可去,这才是道之所在。”张璪舌辩滔滔,说得孙览哑口无言,他这才知道,所谓的“翰林学士”,其中并没有浪得虚名之辈。
赵顼也听得连连点头,颇有得色,笑吟吟的望着孙览,道:“孙卿,你还有意见吗?”
“臣孟浪,请陛下恕罪。”孙览本是直率之人,见说人家不过,而且人家也不是强辞夺理,便干脆伏首谢罪。
赵顼含笑,摇了摇头,道:“卿无罪。今日朝议,本就是要讨论官制,若有不妥,诸卿尽管直言。孙卿之失,不合太心急,且待石子明读完再说不迟。”
“陛下圣明。”
一片拍马屁的拜贺声落下之后,吕惠卿突然开口说道:“陛下,臣有个问题,想问石学士。”
赵顼微微额首,目光转向石越,石越连忙笑道:“吕参政请说。”
吕惠卿与石越四目相交,忽的一笑,问道:“石学士,依学士之方案,则政事堂除左右仆射之外,另有参政十人左右。便是说,朝廷多则有十二位以上的宰相,少则有八位以上,政事堂决策之人如此之多,难免众议纷纷不能决,若意见分歧,无法全堂画诺,又当如何是好?难道事无巨细,都要陛下亲断吗?若如此,则宰相之体何在?皇上设宰相又有何用?”
“吕参政问得好。”石越含笑道:“左右仆射轮流值日,诸参政亦轮流值日,小事由左右仆射与诸参政决断备案;大事召政事堂会议,若不能全堂画诺,亦由左右仆射决断,但若决策失误,左右仆射便当为此负责。若左右仆射之间亦有分歧不能决,或者参知政事之间意见纷争,则可各将意见表达,由左右丞整理成记录,上交皇上裁决。如此,左右仆射亦不敢逆大多数参政的意见而轻率决策。”
吕惠卿略一思忖,颇有风度的微微笑道:“如此甚好。”
石越又继续说道:“何况无论大小事务,尚书省皆不直接草诏敕,大事由学士院草拟,小事由中书省舍人院草拟。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若以为不妥,可以说明理由,拒绝拟诏。除此之外,更有门下后省给事中,上可封还诏书,下可驳正百官章奏,诸诏敕无给事中画押,不得颁行,此唐制之善者也。给事中者,位卑而权重,由人主择清介出众之士任之,凡诏敕,给事中认为不合理者,说明理由,封还之。执政再思,修改之后,再至门下后省,给事中画诺则可。若否,则不得颁行。若一份诏书封还三次,则当付诸廷议。廷议许给事中,则执政当辞职;廷议许执政,则给事中当辞职。如此,臣等以为,朝廷之诏令,必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
殿中诸人,都知道给事中历来便有封驳之权。但是石越的三次封驳,便有一方要为此付出乌纱帽的代价,却是无形中加重了给事中的权威性。众人自然不知道石越是因为看见后世的给事中,因为不要负责任,就滥用职权,所以想出此策来防患于未然,同时也迫使执政们正视给事中的权威。皇帝自然乐于看到臣子们互相制衡,而且以宋代之皇权,赵顼也根本不介意给事中有权力封还他的诏书——皇帝被臣子扫面子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众大臣一面听着石越滔滔不绝的介绍着他的官制改革方案,便是连韩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