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桑熊很愤怒,回到军营,他就在自己的大帐一个人大帐生闷气。他真的想不通,吐蕃骑兵征战多年,都是从血与火中锤炼出来的勇士,今天怎么会碰到唐军的火攻时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还有他觉得唐军的火攻他惊奇,吐蕃勇士着火,可怎么扑救都于事无补,还会引火烧身。桑熊一边生闷气,一边在思考昨天和今天的攻城战,思量良久,他认为两次攻城之所以让唐军这么轻易的打退,就是攻城的士兵没有给唐军足够的压迫感,然他们守城太过从容。
那怎么才能形成对唐军的压迫感呢?
桑熊思考很久,还是觉得两战派出的兵力少问题,唐军人数就比较少,只要多派出人去攻城,等到唐军乏困的时候不就是自己一句拿下凉州城的最佳时机吗?
心里这么想,桑熊有了主意。
第二天,他召集诸将到大帐议事,就提出派出吐蕃和吐谷浑各一万精骑组成步卒方正攻城。他的提议让憋了很多怨气的诸将很赞同,大家一致认为该多派大军轮番进攻,消耗唐军的战力和石头、箭矢等守城工具,再抓住机会一举拿下凉州城。
商议完毕,点齐大军,桑熊率领八万大军杀到了凉州城下。
李恪看到城外在意出列的两万攻城步卒,他的表情很凝重!要是桑熊一直敢于这么不顾死亡的攻城,十天半月之后没准真能攻破凉州城呢!只是,他不敢确定桑熊是否有这个魄力。他很清楚作为一名骑兵战的将领,看到自己亲手训练出来的充当步卒去送死,这是不能忍受的。所以,他也在赌桑熊的魄力,看他是否敢于牺牲几万人换取这样的一次有可能破城的机会。因为,现在已经是十月份,十一月份的西北就要进入冬天,吐蕃和吐谷浑大军不可能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攻城,西北的寒冷不容许他们这样做。
“呜呜——”
沉长的牛角号吹响,就见吐蕃和吐谷浑两万大军缓缓向凉州城移动,快到八百步的床弩的射击范围时,他们加快了不发,开始奔跑。
“放箭——”
孙贰朗果断的挥动令旗。
三百驾床弩开始标准,射击!
呼啸而过,划破清空的嘶鸣声,长箭狠狠的洞穿了吐蕃和吐谷浑步卒的身体。
“砰——”
在长箭洞穿身体的瞬间,鲜血喷涌而出,就想是冬日既要枯萎的玫瑰花,殷红而又凄凉。
攻城大军的身边是数百名手持长刀,督促作战的士兵,只要发现畏缩不前或者怯战的士兵,他们就会就地正法。
所以,即便的床弩震撼性的长箭能够洞穿三人的身体,甚至能将两人活生生的钉在地上,吐蕃和吐谷浑步卒还是不顾生死的向凉州城冲了过来。
“弓箭手准备——”
孙贰朗喊道。
看到吐蕃和吐谷浑大军到了弓箭的射击范围,孙贰朗令旗再次挥动,就见数千支羽箭一排一排的射向了吐蕃和吐谷浑步卒。
“砰砰砰——”
冲在最前面的吐蕃和吐谷浑士兵中箭倒地,但他们身后的步卒依然奋不顾身,拼命的向凉州城冲来。这样不顾死亡的冲锋,这样不计死亡的攻城,自然破除了唐军的弓箭设下的坚固的堡垒。
“火油——”
孙贰朗挥动令旗,大声吼道。
守城的士兵抱起瓷罐,摔向了城下的吐谷浑和吐蕃士兵。
“碰——”
瓷罐破碎,火油淋湿了吐蕃和吐谷浑步卒,但也撒在了地上。
“放火——”
孙贰朗沉稳的下达命令。
就见一支支带火的箭射向了城下。
顿时,城下大火熊熊燃烧,惨叫声不断。
“放箭——”
孙贰朗继续下令弓箭兵射杀没有中箭的攻城士兵。
等到半个时辰过去,大火熄灭,整个凉州城下一片焦黑,尸体灼烧的气氛异常难闻。
可是,桑熊再一次发动了攻击命令,就见又是一个方阵的吐蕃和吐谷浑步卒杀向了凉州城。
孙贰朗依旧是不但的指挥守城!
可是,李恪看到攻城的这阵势,就清楚这天必将是一场恶战。桑熊是想通过这样不断攻击的方式让自己守城的将士疲惫,再寻机攻破城池。
“王中长——调集一万预备队上城墙!”
李恪果断的下达了命令。
他觉得这样连番的攻击,守城的这一万多士兵肯定支撑不住,必须要早点将预备队调到城墙以备不时之需。
惨叫声!
喊啥声!
凉州城下上演这一幕残杀,大唐守城将士在残杀吐蕃和吐谷浑攻城步卒。
可是,吐蕃和吐谷浑步卒就想发了疯一样往上冲,就想不知道生死和痛苦一样。
李恪静静的目视着眼前的屠杀,沉默不语没有说话,他身边的王中长和李愔、李宗三人就这么静静的目视这一场屠杀。
时间一分一秒的在过去,吐蕃和吐谷浑的攻势有所减慢,气势也弱了很多,但还是不断的向前冲杀!
“命令王中长,节省箭支和石料及其火油!”
李恪淡淡的说道,“将吐蕃和吐谷浑步卒放上城墙!”
“三哥——”
李愔开口,但有没有继续说话。
“放一部分上来让将士们见见血吧!吐蕃和吐谷浑的攻势弱了,士气散了,这个时候放他们上来在一举歼灭,肯定会打击他们的士气!”
李恪淡淡的说道,要不是自己的亲弟弟李愔问他,他都不想解释。
“诺”王中长领命离开。
“你们也去守城吧!”
李恪淡淡的说道。
“诺”两人领命。
孙贰朗接到李恪的命令,便立即执行,放了一部分吐蕃和吐谷浑的步卒攀登城墙,然后有下达弓箭和床弩继续射杀其他想登上城墙的吐蕃和吐谷浑步卒。
吐蕃士兵不愧是天生的战士,攀城的速度很开,瞬间就爬上了城墙,可他们的双方刚放到墙垛上,就见白光一闪,“啊——”
的撕裂的惨叫声响起,五根手指留在了墙垛上,伟岸的身躯摔下了城墙。
有的速度快的吐蕃士兵登上了城墙,可还没有站稳就被唐军的长刀砍掉了头颅,鲜血喷涌而出,无头尸体摔下了城墙。
惨烈!
这才叫真正的惨烈!
吐蕃和土吐谷浑士兵简直成了唐军城墙上的活人靶子,任由一柄柄长刀划破自己的咽喉,割断自己的头颅。
厮杀一开始,便注定了以悲剧收场。
半个时辰,冲上城头的吐蕃和吐谷浑步卒被大唐守城士兵杀向了城墙,城下堆满了无头尸体和大颗大颗的头颅,场面异常的恐怖和血腥!
看到这一幕,还想冲锋的吐蕃和吐谷浑步卒本能放缓了步伐,有点恐惧而不敢前!
孙贰朗抓住这一时机,果断的下令弓箭兵射杀,凉州城下又倒下了一片尸体。
但是,桑熊一直不为所动。
两军就这般厮杀,从早晨到中午,从中午到下午,到旁晚黄昏的时候,在夕阳的余晖之中,凉州城下堆满了吐蕃和吐谷浑步卒的尸体。
“桑熊将军,不要进攻了吧!我们损失太大了,都已经死了一万两千多名将士了!”
图巴开始劝阻道。
“将军,收兵吧!将士们士气溃败,已经攻不下城池了!”
吐蕃军中将领也劝阻道。
图巴的话一开,很多将领都劝阻桑熊。
因为,他们真的不忍再看了,不忍再看自己的骑兵充当步卒去送死!
“哎——”
桑熊叹气道,“收兵!”
“呜呜呜呜——”
牛角号吹响。
听到号声的吐蕃和吐谷浑步卒开始撤退!
有一场攻城战失败!
看到像潮水一般退去的吐蕃和吐谷浑的大军,李恪依旧沉默不语,只是淡淡的看了诸将一眼,离开了城楼。因为,他清楚这样的攻城只是一个开始,今后的十多天,吐蕃和吐谷浑联军还会这样疯狂的攻城。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拼人数,拼意志力,赌凉州城存储的守城工具箭支、石料和火油等的储存情况。
凉州城楼上的诸将,看到眼前堆成小山一般的吐蕃和吐谷浑士兵的身体,也是沉默不语。
第五百八十一章 大相,想出了攻城的办法
桑熊退兵,回到营地,看到大军的士气很低落,他的心情就很不好。
俗话说,最难打的就的攻坚战,特别的攻城,只要受到一两次挫折,大军的士气必将影响很大。而且,在攻城的时候,也需要一鼓作气,才能拿下城池,要是在这过程中出现士气低落的问题,那就必须撤兵,否则损失将会很惨重。
所以,桑熊看到三天三战,三战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自己还是白白损失了将近两万人时,他发现是别说是军中将士们,就是吐蕃和吐谷浑一些底层将领的情绪也不乐观。不过关于这个问题,桑熊多少也知道一点,那就是快到冬季了,西北的天寒地冻的吐蕃和吐谷浑都品尝过的。所以,要在入冬之前攻不下凉州城,那就意味着今年的进攻只能放弃,只有等到来年再战。这对士气的影响也很大,特别的底层将领们。
桑熊心里这么想,不知不觉见便已经来到了禄东赞的大帐。
禄东赞今日的起色比往日好了很多,就见他斜靠在一方虎皮坐垫上,正在翻看一部书,书名叫《孙子兵法》桑熊走进禄东赞的大帐,禄东赞看了一眼就清楚桑熊的心情很糟糕。因为,自从桑熊率军会营,他就清楚今天的攻城又失败了。
“大相看书呢?”
桑熊淡淡的问道。
“将军今天攻打凉州城不是很顺利啊!”
禄东赞问道。
“确实,凉州城易守难攻,但三十万大军攻下凉州城也只是时间问题!”
桑熊淡淡说道。
“可我们的时间所剩无几,要是十一月之前攻不下凉州城,就要等来年了!”
禄东赞说道。
“大相,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桑熊终于听出了禄东赞话中另有它意。
“我们的攻城设备太过简陋,根本给唐军造不成多大的压迫和损失,我们要再见几辆攻城云梯!”
禄东赞话很慢,但声音很响亮。
“攻城云梯?”
桑熊惊讶道,“管用吗?可这东西我们不会做啊?现在做还来得及吗?”
“我们是不会,可唐人肯定会,只要现在立刻建造云梯,还是能来得及,会敢在入冬之前攻下凉州城。”
禄东赞很有信心的说道,“所以,将军你还要继续率军攻打凉州城,建造云梯的任务就由我来负责吧!我们既要攻城的同时消耗唐军的体力,麻痹他们意识,还要抓紧建造云梯,这样等到云梯建造成功,我们就能一举攻下凉州城。”
“哈哈哈哈——”
桑熊大笑道,“那就这么办!”
禄东赞没有继续说话,而是又在翻书,桑熊心里舒畅了很多,也就不在打扰禄东赞,他跟禄东赞告辞,离开了禄东赞的大帐。
凉州城,李恪的将军府,书房!
李恪和诸将都在讨论着三天的攻城情况和出现的问题。
李恪觉得很憋屈,虽然每天都能斩杀不少吐蕃和吐谷浑的攻城士族,可自己一方的石料和箭矢还有火油的消耗也不小。要像桑熊第三天这样整天攻城,石料和箭矢还有火油也只够用半个月的。其实,李恪认为他自己能够率军出城跟吐蕃和吐谷浑打游击战,即便不能全歼这三十万大军,但打退他们还是能做到。可是,李恪也舍不得自己的精骑被消耗殆尽啊!现在,整个朔方前线,除了几万步卒的朔方军外,骑兵都是黑衣卫,消耗的都是李恪八年的家底,李恪看到自己的大军不断的消耗时,他的心里也很不淡定。
所以,他才采取被动的防守的策略!
诸将听李恪分析完当前的形式,便开始沉思。
半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