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特性。〃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社会要求妻子对丈夫的忠诚从实质上来说仅仅只是因为财产继承这一目的只有纯正的血统才能保证财产继承得到真正的实现,也只有妇女对丈夫绝对地忠诚,才能保证丈夫对妻子绝对地行使其将妻子作为财产而单独占有的目的。经过数次妇女解放运动,当代妇女由衷拥护一夫一妻制婚姻,认为这是比一夫多妻制更为平等合理的家庭体制,妇女地位也因此获得了提高,她们认为这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占有的关系。
一夫一妻制,一个男人占有着一个女人,同时一个女人也占有着一个男人,以至于使妇女感到,家庭的〃性〃占有在将忠诚从妇女对丈夫的单方面义务,转化为丈夫对妻子以及妻子对丈夫的双方面义务之后已经变成了平等的相互关系。就此,她们认为一夫一妻制婚姻是约束丈夫的最好的手段,以前单纯由丈夫严格监视着妻子,现在改变为夫妻双方相互严密监视婚姻家庭生活的男女之间高度警惕地相互防范,形成了20世纪末的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也就是说,现代一夫一妻制的夫妻忠诚关系,从古代家庭关系到私有财产的继承财产要求,演变为男女双方纯个人的心理上的占有关系。
这也就是说,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不仅仅是生殖和财产继承的婚姻关系,而且还是男人和女人之间实现相互〃性〃占有的婚姻关系,它是一种现代化了的〃性〃分配模式。在平等、公平的现代社会这种模式成为主流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人类之间的性分配从当初的依靠暴力、金钱,转化为依靠文明社会的一夫一妻制,每个人只能拥有一个性对象,这就是平均的现代社会。这种性分配的均等不是依靠法律,例如法律就不主张惩罚通奸,这种性分配的均等,其得以存续的监督体制来源于每一个家庭的内部,事实上每一个家庭不仅仅是一个性分配的单位,同时也是一个性监督的单位,家庭中夫妻双方互相监督,从而为社会完成了对性的监控。但是单身者以及单身群落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均衡和监控。
单身者拒绝婚姻家庭的生活方式对现代人类以家庭婚姻为核心的性分配制度提出了挑战,性生活作风自由的单身者,他们实际上是摆脱了婚姻家庭对性的限制和监控,而为自己的性活动寻找到了自由的空间。这样,这些单身者实际上就越出了主流社会对性的监控和驾驭,她们挑战了主流社会对性的分配和监控,使得主流社会不便管理和驾驭。报载某驻上海的日资公司负责人(日本人),宣布他提升下属职务的标准,除了工作能力和学历、资历外的重要一条就是绝不提升未婚职员(即单身者)。这位负责人这样解释他的用人哲学:〃一个有家庭的人才是一个尽责的人,一个人如果连家庭婚姻的责任和义务都抛弃,那么他绝对无力胜任公司工作,因为他还没有学会承担责任和义务。〃他的说法代表了东方传统主流文化的思想观念。世界上有很多不负责任的已婚者,也有很多极端负责的单身者,单身者在负责方面并不比已婚者差,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任职期间单身)和奥尔布莱特、世界级时装设计大师范思哲、美国著名电影演员阿尔柏西奴,他们辉煌的事业不仅代表了他们的天资也代表他们的敬业。终身过着单身生活的名人和伟人还有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尼采、萨特、维特根斯坦,著名的作家简·奥斯丁、安徒生、萧伯纳、卡夫卡。用婚否来鉴别一个人的事业心、责任感是非常愚蠢的。
但是,从上述日资公司负责人的观念中,我们却可以看出主流社会对单身者的一般看法:主流社会对单身者以及单身群体怀有精神上的恐惧。
为什么呢?单身者在什么方面侵犯了主流社会的利益?性。这是惟一的答案。于是在中国,单身者往往被视为既有家庭的潜在破坏者。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本书的第三章中介绍过了。
单身者的性活动,脱离主流社会一人一性的均等原则,进而脱离了主流社会对性的监控,这是主流社会对单身者所感到的最大的恐惧。如果单身者占有了更多的性就可能显示主流社会成员占有了更少的性,从而造成了单身者和主流社会成员之间在性上的不平等,尽管单身者的性可能绝大多数不来自主流社会,而是来自和他们自己一样的单身者。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这种不平等面前是以其结果来看原因的。主流社会的观点是:你占有得多了就会损害占有得少的人的利益;因为你占有得多了就会使占有得少了的人失去心理平衡,进而造成社会不稳定。不能容忍单身者的现代人,绝大多数都是这种潜意识在作祟。
尽管,主流社会之中也存在这种性多占的情形,以〃第三者〃、〃二奶〃、〃金丝雀〃、〃小蜜〃、〃情人〃来实现性的多占,其形式可能更为荒谬和不合理,但是人们依然更为关注单身者的性多占。上面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从性分配、生殖、财产继承等方面分析了主流社会对单身者、单身群落之看法形成的历史,探讨了主流社会对单身者、单身群落之看法形成的逻辑。此处,我们无意对此作出价值判断,我们客观描述主流社会对单身者和单身群体的评价,只是提供读者一个分析问题的视角,分析问题的方法比结论更重要。事物是发展的,就婚姻家庭而言,从男人对女人的占有形式到男女相互占有的形式是一大进步,在此过程中婚姻家庭的进步意义不能抹煞。但是,已经进步了的事物也在退步之中,人类也许会找到更为合理的解决男女关系的方式,婚姻家庭关系会有更大的发展也未可知,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单身者及其生活方式能够给予婚姻家庭生活一定的启发,这是绝对有可能的。就如怀疑论哲学总是给决定论哲学以启发,反面的势力总是会激发正面势力的奋发图强,其道理于单身者和已婚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也是一样的。
…
认同者的语言
…
只要人类社会仍然保持着一夫一妻婚姻家庭的主流体制,另外任何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不可能真正地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同。但是现代社会毕竟不是中世纪,没有宗教裁判所,也不再有火刑。21世纪已经来临,人类对自由的渴求更为强烈,而对奴役的反对也更为决绝,在政治的领域是如此,在社会生活的领域也是如此。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人们充分领受了自由所带来的舒畅感觉,因而也分外地珍惜自由,许多人已经充分地意识到保护自己所反对的人的发言权利就是保护自己发言的权利,理解和尊重少数者的生活方式是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他们将这些理念当成了自由的最为宝贵的理念。因而,当代中国,单身者也逐渐地获得了言说自己的机会、实践自己生活理念的机会。虽然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有不赞同的观点,有不认可的看法,有反对的意见,甚至出现了集团式攻击,但是,单身者的思维和行为毕竟被允许表现了,并且受到主流社会的容忍这也是事实。
这是时代的进步,这样的进步,即使是很小一点,也是非常宝贵的。
…
宽松的空间
…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单身个体是孤立的、封闭的、禁欲主义的,社会主流对他们的态度是改造他们,将他们纳入婚姻家庭的大社会、大圈子中来,或者彻底地将他们抛弃到社会的最底层。在那样一个时代,单身者如果想要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更加封闭地与社会隔绝,过一种近似苦行僧的独居生活。
80年代之后,随着离婚潮的兴起,单身阵营迅速壮大。从婚姻家庭中分裂而出的一大批单身个体,加上原来就潜存于主流社会之中的单身者,汇合成为一个人数众多的社会群体,他们走出了传统的封闭自守的禁欲主义(也就是独身主义),发展成现代的追求个性、生活开放的自由主义单身者。社会自由理念在他们那里和生活自由理念最先结合起来,这不仅仅对于中国单身个体、群体史具有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社会史、中国公共生活史都具有潜在的意义。自由的因子在这里显示了它丰富的内涵和对生活的微妙力量。
根据中国社会事务调查所(SSLC)进行的《90年代独身女人的公众调查》报告,关于独身女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性行为方式的理解度的调查结果,依次为大专48%,高中38%,初中以下的13。72%,在如何看待独身女人的情感依托上,被调查人显示学历愈高者对于独身女人这一社会现象理解的程度也就愈高。另外一组数据:被调查人中有84。48%的人不认为独身女人只能从自己的父母和亲属那里得到安慰;对待独身女人是否可以享受性生活的态度,赞成的24。25%,同情的24%,说不清的24。13%,不赞成的16%。上述资料说明,对于独身者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情感方式的选择、性方式的选择,公众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持理解态度的,特别是对于单身者是否可以享有性的权利这一问题的回答,赞成加同情的是多数,反对的是少数。
社会对单身群体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尽管这种宽容不等于欢迎,但是比之于轻视和鄙视这到底是进步。中国民众正逐步适应开放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专家认为,这是一个转型时期,竞争更加激烈,形势更加复杂,主流文化再也不可能具备60年代和70年代那种强硬的倚靠和悠闲的心态去寻找挑起事端的对手当时经济发展滞后,文化生活单调,没有社会竞争,舆论一统,民众无所事事,具备悠闲心态寻找异己者,借用主流文化意识,利用多数人力量去攻击对方,以达到一种近乎变态的娱乐心理。,主流文化本身也必须在社会竞争中寻求自己的道路;主流社会中的民众也不再是中世纪在火刑场上围观,一边看热闹,一边往捆绑在施刑台上的异端分子投掷石块的民众,现代民众对单身者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了一定的容纳力。
专制环境下对人的异议可以由有形的社会力量干预而变成人身排斥,而在开放社会中异样思想和行为仍然有可能被允许存在这就是〃容纳〃的含义。台湾歌手林志炫2000年的新歌《单身情歌》,被宣传为在娱乐界刮起了〃单身〃的旋风,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为了爱孤军奋斗,早就吃够爱情的苦,最终失落的人到处有,而我是其中一个。〃它体现了单身者的感情和情绪,它被允许公然传唱,而且为听者所欣赏接受,可以说明现代社会的文化包容。
《我是中国的单身女性》一书的作者调查了一系列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的中国女性,将她们的个人状况简单地统计如下:主动不结婚者:63%;被动不结婚:37%;大专以下文化程度:2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73%;有异性伴侣:30%;有同性伴侣:10%;指与被调查总人数之比。
被调查者中,有一人出家皈依宗教。书中还有关于她们生活、工作、爱情和性爱的比较详细的谈话记录,从中可以看到这些单身者虽然人生道路坎坷,但是她们仍然能够在她们所在的环境里生存下去,甚至还有可能生活得更好,单是这一点,也说明她们在社会上所受的压力减轻了。
这本书的写作始于2000年6月,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