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湔ㄔ斐闪思蟮钠苹担鹆搜现氐目只拧T谖魑骼锏旱钡兀谰谟赂业陌投俳牧斓枷陆诮谇敖K堑牡谌奖偷诙凹资Τ械A松ǖ锤玫何鞫说娜挝瘢衷谀抢镏皇O乱獯罄木恿耍凰怯傻谝皇偷谒氖迨ψ槌傻牡诙蠲フ急泵娴暮0叮缓笱刈磐ㄍ髂玫牧教踔饕废蚨唤0屠漳�7月22日被占领,到了月底,美军到达了尼科西亚至切法卢的一线。他们的第三师,在完成了西西里岛的西部任务后,被调来支援沿海岸的追击,同时又从非洲调来了第九师。这支军队和我们的第七十八师一样,是留在北非的后备部队。
最后决战的战场,这时已经部署好了。这些战斗必须是很激烈的,因为除了原有的意大利防守部队外,还有三师以上的德军,在作战经验丰富的司令官休比将军的指挥下,将参加作战。但是意大利的迅速崩溃已经变得非常可能。我们在白厅的人员情绪上有了显著的变化。我们决定采取更大胆的计划,即直接进攻意大利的西海岸,以便夺取那不勒斯。华盛顿表示同意,但是坚持在“三叉戟”会议所商定的兵力以外,不能再派军队。美国人主张,不应该由于在地中海采取更加激烈的军事行动,而使其他地区的作战受到损害,特别是“霸王”作战计划。这种保留条件在萨勒诺登陆时,将引起我们的极大不安。
艾森豪威尔将军和他的主要司令官,现在都同意把意大利作为立即进攻的下一个目标。他们仍然想先在趾形地区登陆,因为他们缺少登陆艇和飞机;但是,他们也第一次开始赞成直接进攻那不勒斯。那不勒斯离开我们在西西里岛新近占领的空军基地非常远,因而会大大地削弱战斗机掩护登陆的作用。尽管如此,大家马上集中考虑的仍是拿下那不勒斯。
迅速击溃意大利的时机,似乎可以作为理由,来推迟对缅甸的作战;海军部已停止将进攻的舰艇从地中海调往印度。
7月22日,英国的参谋长委员会敦促他们的美国同僚,在假定可以获得额外的船舶和航空母舰的条件下,制定直接攻打那不勒斯的计划。美国人采取了不同的见解。他们同意进攻,但又坚持他们原来的决定,即为了这次进攻或任何其他的目的,美国不能再派军队增援艾森豪威尔将军。他应当以他现有的部队尽力而为。此外,他们坚持要把他们的三个重轰炸机大队撤往英国。因此,冲突发生了。美国的三军参谋长不相信征服了意大利就能威胁德国,而且他们还担心德国人会撤退,从而使我们扑空。他们认为,从意大利南部的机场去轰炸德国的南部不会取得多大的收获。他们要求把进攻德国的一切力量,集中在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最短的路线上,虽然在十个月以内,在英吉利海峡不会有任何战事。
英国的参谋长委员会指出,华盛顿会议已经明确地议定,从战争中消除意大利是盟国的首要目标之一。进攻那不勒斯——现在的密码代号是“雪崩”——是完成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而意大利的崩溃,可以大大地增加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的机会,保证它不仅能够成功,而且具有决定的意义。空军参谋长波特尔强调说,对于德国工业,特别是对于生产战斗机的工厂,进行最大规模的袭击,只能在意大利飞机场的帮助下才有实效。因此,占领那些机场,对于顺利地进攻法国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贡献。但美国人仍然无动于衷。可是,“雪崩”作战计划中规定要使用的各种部队,绝大多数是英国的,所以我们决定尽一切力量保证计划的成功。为了克服远程战斗机方面的弱点,海军部派遣了四艘护航航空母舰和一艘轻型舰队航空母舰协助登陆,而空军部也把我们原定提前撤走的三个轰炸机中队,拨给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
正当这些有点尖锐的讨论正在进行时,墨索里尼在7月25日垮台,局面完全改观。进攻意大利的论点,看来占有压倒的优势。正如下文中即将看到的,德国人作出了迅速的反应;我们攻入意大利,特别是进攻那不勒斯等军事行动,并没有变得轻而易举。“雪崩”作战计划好不容易才取得成功,幸亏我们提供了额外的英国海军和空军力量。我们认为在登陆后,为了加快整个部署,还必须有额外的船舶,如果这些船舶能拨来使用,危险还可以更加减少。在这方面,我们未能使美国采纳我们的意见,在这个战役开始以前,许多美国船只都已撤回去了,而英国的一些用于进攻的舰只也已调往印度。
※ ※ ※
现在,我们应当重新回到西西里战场。亚历山大8月3日在电报中说:
攻势顺利地展开了。……我刚刚拜访了巴顿将军回来,他很勇敢豪爽。美国第七集团军的工作非常出色,打得也确实漂亮。加拿大人初显身手,很令人满意,仗也打得不错。进展可能迟缓,但是,当地的情况若非亲眼目睹,是难以相信的。岛上只有穿过峡谷和绕过悬崖的几条山道。它们容易防守,而且也更容易破坏。
我们新开到的第七十八师,非常出色地攻下了琴土里佩,这次战斗标志着最后的阶段。卡塔尼亚在5日攻克,此后,整个英军战线向前推进到埃特纳火山的南面和西面的山坡。美国第一师经过顽强的战斗以后,在8月6日占领了特罗伊纳,他们的第九师在1日穿过了第一师,于8日进入了切萨罗。美国第四十五师和接踵而至的第三师,沿着北面的海岸前进,在两路小规模的、巧妙的两栖作战包围运动的支援下,于8月10日到达了奥尔兰多角。在朗达佐于13日被攻克后,敌人在所有的战线上停止了接触,并在他们墨西拿海峡的猛烈的防空炮火掩护下,在以后几天的夜晚,逃往本土。我们的军队迅速地向墨西拿推进。敌人破坏了从卡塔尼亚开始的海岸公路,因而使第八集团军的进展缓慢,仅仅以有限的差距而使战利品落到美国人的手中。他们在8月16日进入了墨西拿。
亚历山大将军致首相 1943年8月17日
下列事实是很有趣的:
7月10日进攻西西里。8月16日进驻墨西拿。三十八天内占领了全岛。西西里有六百哩的海岸线和一万平方哩的面积。全岛布满了混凝土的碉堡和铁丝网。轴心国驻军计有:意军九个师,德军四个师,合共十三个师;兵力总数:意军三十一万五千名,德军九万名,合共四十万零五千名士兵。我方的兵力:第七集团军六个师,包括空降师;第八集团军七个师,包括空降旅和装甲旅,盟军合共十三个师。……
我们可以这样推断,7月10日驻守在岛上的全部意大利兵力现已就歼,虽然有极少数溃兵可能已逃往本土。现在还不可能估算出缴获的战利品和军用物资的数字。大炮、坦克、步枪和机关枪散布在整个岛上,遍地皆是。
在整个作战过程中,空军始终保持着制空权,因而它们的战术空军部队能够集中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支援在战场上的陆军。在飞机场缴获了敌机一千多架。皇家海军保持海路畅通无阻,并支援我们所需要的一切物资。
后来,他又来电报说:
亚历山大将军致首相 1943年8月17日
1943年8月17日上午十时,最后一名德军已被逐出西西里岛。全岛现已在我们手中。
※ ※ ※
这次成功的和巧妙的持续三十八天的战役,就此结束。敌人从最初受到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以后,曾经一度顽强地进行战斗。地形造成的困难是很严重的。道路狭窄,若要穿过田野行军,只有步行的人才有可能。在第八集团军的前方,埃特纳火山的高峰峻岭堵塞了前进的道路,但却能够使敌人监视我们的行动。第八集团军的士兵驻扎在卡塔尼亚平原的洼地,因此疟疾在他们中间蔓延。尽管如此,当我们一旦平安地实行了登陆,我们的空军利用占领的机场展开了活动以后,胜负的问题已经没有值得怀疑的余地了。据马歇尔将军报告,敌人损失了十六万七千人,其中三万七千名是德国人。盟军死、伤、失踪人数合在一起,共损失了三万一千一百五十八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紧缩包围圈……第三章 墨索里尼的垮台
第三章 墨索里尼的垮台
墨索里尼落入圈套——对意大利人民的联合宣言——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在里米尼附近会谈——格兰迪的登场——7月24日法西斯大委员会开幕——格兰迪要求罢免墨索里尼的提议获得通过——7月25日墨索里尼被捕——二十一年独裁统治的告终——希特勒愚蠢地分散兵力——他获悉意大利传来的消息——我在1942年11月25日所作的预测——我和罗斯福通讯谈及意大利即将求和一事——我对墨索里尼垮台的感想——在意大利的英国战俘的命运——英美关于停战条件的讨论。
墨索里尼统治意大利多年,最后给国家带来了战争的灾难,他现在必须对此负主要责任。他一直行使着几乎绝对的统治权,所以不能把责任推卸到王室、议会、法西斯党或总参谋部的身上。一切都归咎于他。现在在意大利国内消息灵通人士中间,散布着一种认为战争已经失败的情绪,于是曾经非常专横地把国家推向错误和失败的一方的那个人物,自应受到谴责。在1943年的最初几个月中,这些信念逐渐形成,而且广泛地传播开来。孤独的独裁者坐在权力的顶峰,而军事上的失败以及意大利人在俄国、突尼斯和西西里岛遭到杀戮等事实已经清楚地表明,这些是直接进攻意大利本土的序曲。
他枉费心机地在政界人物和军事将领中间进行一些人事更动。2月间,安布罗西奥将军继卡瓦勒罗任意大利总参谋长。安布罗西奥和宫廷大臣阿奎罗纳公爵,都是国王的私人顾问,并获得王室的信任。几个月来,他们希望推翻法西斯党的领袖,结束法西斯政权。但是,墨索里尼仍然留在欧洲的政治舞台上,仿佛他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角色。当他手下的新的军事首脑提议立即从巴尔干半岛撤回意大利师团时,他感到受了侮辱。他认为这些部队是对德国在欧洲的优越地位的补充力量。他没有认识到,由于在国外的失败和国内的民心涣散,他已经失去了作为希特勒的同盟者的地位。当现实情况已经消逝时,他依然眷恋于权势和个人影响的幻想。因此,他拒绝了安布罗西奥的重大要求。但是,由于人们对他的权威的印象以及对他个人的极端行动的畏惧是非常根深蒂固的,因此,关于如何将他驱逐下台,意大利的所有社会力量都长期地犹豫不决。谁愿意冒险去“把铃铛挂在猫的脖子上”呢?春天已经过去,拥有海陆空三军优势的强大敌人对意大利的进攻,也越来越逼近了。
7月间,高潮来到了。从2月以来,沉默寡言和谨小慎微的立宪国王,一直同由于1940年在希腊的惨败而被罢免的巴多格利奥元帅保持着联系。他终于发现后者是一个可以受他委托、掌管国政的人物。于是制定了明确的计划,决定在7月26日逮捕墨索里尼;安布罗西奥将军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