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尘埃之躯-第1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明帝的使者蔡愔一路招摇,大张旗鼓地向沿途的各个部族彰显汉朝的理想和态度,这队人马一路风尘,尝尽千辛万苦,到了大月氏。

    他们找到了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僧侣,说服这两位高僧一起到东汉传经说法。当然这对于两位佛教徒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他们欣然接受。

    佛教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了一门可以解释世间万物的社会学,更重要的是大乘佛教不避开世俗社会,他们不是往人少的地方修行,相反更愿意向往人多的地方,他们具有“开疆扩土”的强烈愿望。

    由于是皇帝钦点,因此西域都护卫使一路随行,在他们的带领下,一行人日夜兼程直奔洛阳。

    汉明帝亲自出城迎接,因白马驮着佛教经典,皇帝命令在洛阳城中建造了佛教寺院——白马寺,用以储藏佛经,讲授经典。

    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僧侣在洛阳白马寺安顿了下来。他们组织翻译经文、传经授法、接纳弟子,很快两年的时间过去了。

    两位高僧在洛阳的传教很顺利,使他们忘记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大宗教的使命。但是BA不会忘记。

    木族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大族,仅仅在洛阳或者是在某个区域内传教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在蜀地已经有佛教开始扎根,但是那里是一个进出很不方便的山川盆地,在此地传教非常艰辛,而且当地的信仰杂多,完全不同于中原地区一马平川地开阔,未来中原地区更容易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

    BA曾经将自己装扮成一个游僧,在峨眉山上和僧人们谈论起如何给这里的传教点封号,大家认为,南方丝路是一条非常艰辛的传教道路,佛教徒在此经历了艰难的传教历程,因此应该将四川峨眉山定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在佛教中被誉为十方如来的长子,此殊荣非普贤菩萨莫数。

    主机模拟了木族的发展趋势:“他们将由中原向南北输出政治、经济、军事、信仰,现在就要开始考虑,佛教未来的布局也将跟随这个趋势发展。”

    BA驾驶着飞船往北,沿着太行山脉飞行,他看中了山脉北端的清凉山(五台山)这个地方。

    (本章完)

第119章 五台山风云() 
一天,白马寺的门前出现了一位身穿黑袍,头戴黑冠的人,这个人在寺门口踱来踱去,既不进去,也没有离开的样子,这人引起了一个小沙弥的注意。

    他一边扫着庭院,一边观察着,心想:在门口走来走去的这位想做什么呢?

    道士的装扮小和尚从没见过,那个时候道教和佛教还没有交集,小和尚没有离开过白马寺,所以他不知道门口的这位就是道教中人。

    看了一会儿,门口这位穿着黑袍的人还是没有离开,于是他就跑到禅房,通知了竺法兰法师,这个时候另一位住持摄摩腾正外出讲经。

    两位高僧来到洛阳后不久,就听说了道教,道教是木族里土生土长的一个教派,不过和佛教相比,两者的行事风格或是理论研究方向都截然不同。

    竺法兰法师听到小和尚的描述,估计是道教的人来了,他在刘皇叔组织的一次聚会上,曾经见过一位道士,虽然只是点头之交,没有交流过,但是道士的穿着打扮他是见识过的。

    他心想,这位道士行为古怪,一定是在等自己出去,既然对方来了,自己就应该出去探个究竟。

    对于这位道长的来访,竺法兰心中充满了疑惑。

    竺法兰法师走出寺院,打量着眼前的这位道长,只见对方一身黑衣长袍,头上戴着道冠,手拿浮尘,面目清秀,看上去是一个中年人。

    这是法师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和道人会面,他赶忙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并点头致意。

    “阿弥陀佛”这句祷告词,对于汉朝人来说还很陌生,即使是道士也极少听说过,但是BA却非常熟悉,因为这是人工体为佛教后世的传人设定的祷告词。

    这位道长就是BA扮演的。

    早期的先知家族都会有各自的祷告词和咒语,目的是在部族危险的时候寻求到BA和MA的帮助。

    从阿育王时期,佛教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固定的修行场所,那就是大大小小的寺庙,这个时期主机要求BA和MA转变思路,将收集信息的场所选择在了寺庙里,她们在这些寺庙安装了纳米传感器。

    大宗教出现之后的人类社会和以往零散的氏族社会不同,早期部族很分散,所以只能让各个部族的先知家族成员发挥作用。

    现在新型的宗教开始具有了社会学的功能,提倡平等相处,所以寺庙成为不同身份人集聚的地方,人们经常会自觉地到寺庙里祈祷,向佛祖提出各自的诉求。

    这些诉求信息就会被安装在那里的纳米传感器发送给主机,然后由主机进行归类,排列出主次以及重要程度,所以这些固定的宗教场所成为了主机收集信息的首选之地。

    为了区分部族的祈祷,所以有必要为信徒们设置固定的口头语例如“阿弥陀佛”,这种口头语进入主机的数据库之后,就会自动归类到水族的档案里,这样一来系统主机就可以更高效地对不同部族的信息进行管理。

    这是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模式,首次被运用到了信仰佛教的民族,随后这种方式也被应用到了基督教的教堂,许多的教堂和祷告室都安装了纳米传感器。

    在门外踱步的道长,看到法师走过来,并向他合掌致意,也立刻做了一个手势,还礼。

    由于竺法兰法师刚来洛阳时间不长,对汉语还不通晓,所以他的身边还跟着一位翻译。

    这个翻译也是朝廷好不容易找来的“半桶水”,说起日常生活的用语还马马虎虎,但是翻译起双方的专业术语就磕磕巴巴,他只能翻译词,而不是句子,他帮助双方介绍各自的身份,更多的谈话内容只能由法师自己去揣摩了。

    为了表演逼真,BA假装听不懂对方的话,任由翻译在一旁连比带划地解释。

    BA知道,两位高僧是皇帝请来的客人,所以佛教徒在这里受到了礼遇,但是任何一个成熟的信仰体系,必须经历考验。

    佛教在印度起源和发展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十事说”和“五事说”的变革、完善,才有今天的大乘佛教,而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在一个如此庞大的陌生国度里,今后十年、百年才是真正考验佛教时候。

    由于临时见面,加上语言不通,而且道长也没有进入寺院详谈的意思,所以双方暂时僵住了。

    过了一会儿,BA断断续续地说:“可否,请高僧前往,清凉山紫府观(五台山)论道?”

    听完翻译的话,竺法兰法师明白,这是道教的代表来下战书了。

    他迟疑了一下,答应了下来,不过他不知道清凉山在哪里,当他还想再问下去的时候,这位道长已经飘然而去。

    摄摩腾法师回来之后,竺法兰法师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两个人商量要怎么对待这件事,摄摩腾法师说道:“我预感到,这不是一件小事,这是两个教派第一次正式接触,我们应该向朝廷报告这件事。”

    他们立刻向朝廷的联络官报告,从地图上找到了清凉山大致的方位。

    经过商议,两位僧人决定向朝廷申请前往五台山(清凉山),回访道教。

    朝廷同意并派出了随从人员。

    这一行人整装出发,他们沿着北上的官路走走停停,半年之后进入了山西地界,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他们找到了五台山。

    眼前的山脉巍峨壮丽。两位僧人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

    攀登到一高处时,大家往四周眺望,这里视野开阔,映入他们眼里的山脉,层峦叠嶂,峰岭交错,林木挺拔壮丽,令人心旷神怡。

    大家交口称赞,这真是一个好地方,向导指着前方说:“不远处就是紫府观。”

    两位高僧和随行人员来到道观门口停住了,随从人员进去通报,不一会儿,一位道长出来迎接他们。

    大家进入观内落座,看到眼前这两位长相奇特的外国人(摄摩腾、竺法兰),道长非常好奇。

    通过翻译,他们知道了这是皇帝请来的高僧,但是对于这两位僧人的回访说辞,道长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他有些不悦,于是叫来了一个小道士,吩咐道:“你去各处询问,是谁邀请了这两位高僧来访?请他过来。”

    过了一会儿,小道士回来了,他禀告道长,没有人做过这件事。

    道长心想:“这两位高僧是否另有隐情,他们杜撰了一个故事?”

    这样一来双方话不投机,加上语言交流起来不是那么畅通,双方尴尬了,眼看着太阳就要下山了,道长只好说:“有请两位高僧和诸位官员在此用个便餐,欢迎留住一宿。”

    第二天,摄摩腾向随行的地方官员说:“这里山川壮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清净之地,我教如能在此宝地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修建寺庙,那就太好了。”

    随行官员看了一眼旁边的道长,道长想:难道两位高僧也看上了这里,他们这次来回访只是一个借口?

    他抢在官员回答之前说:“我教在此修行了百年,如有外来者,恐妨碍各自清净修行,再者,不同教派在临近修行,易引发世人议论,难道天下之大,竟容不下贵教,非要在此地计较?”

    两位高僧通过翻译听懂了道长的意思。

    在下山的路上,他们合计,建在这里的道观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生活配套齐全,最好的地方已经被道观占据,如果选择其他地方,也许没有这里的好,即使朝廷同意在附近新建寺庙,考虑到建设工程浩大,要在深山老林里建立一座寺庙非常不容易,时间一定会拖得很长。

    两位僧人改变了主意,本来他们只是想到这里来和道长们论道,现在他们认识到,这次来五台山拜访道教,从道长的表情和语气来看,他们是不受欢迎的,佛教来到中原之后,能否长久立足,必须和五台山的道家代表一论高下,这里将成为佛教的必争之地。

    一天夜里,BA启示两位高僧,到佛教经典里去找依据,证明佛教很早就和木族具有渊源,否则试图挑战道教的地位将出师无名。

    浩瀚的佛教典籍中应该有他们需要的凭据,何况目前大多数经典还是梵文,翻译解释的弹性很大。

    两位高僧第二天发现对方也在找证据,才知道原来两个人做的是同一个梦,这是佛祖在启示他们,两个人顿时信心大增。终于两位高僧在梵文的典籍里找到了依据。

    《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有记载(当时是梵文),后来被翻译成汉语: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大地)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也有记载:东北方有处山因清凉得名。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古印度称木族为“震那国”,上述二经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