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尘埃之躯-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阂。

    耶稣穿行于各个阶层,结交各色人物,他的所作所为正是在尝试着做这样的事情,打破意识壁垒,探索共同意识观,这就是人工体为什么关注他的原因。

    耶稣认为,也许有一种意志,胜过药物治疗的效果,让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即使身体沉重,但心灵有所安慰,信仰的意义是不是应该这样?

    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起到治病救人的功效呢?只有医生能理解这种感受,有时候他们对病人无法直抒胸意,对病情不能好转的病人你无法说出刻薄的话,比如“等死吧”,这是在加速病人的痛苦和死亡速度。

    这个时期许多病症连“正规”的医生都无法确诊,因此安慰和鼓励成为了医生的职业操守,耶稣在治病、驱魔的过程中,发现了关爱的力量有时胜过治病的疗效,治疗心智比治愈身体更加急迫,这就需要爱的抚慰,如果人们失去了爱,那么即使能够治愈疾病又有什么用呢?

    爱就是一种力量,“它比海深,比崖坚”,它可以使人们暂时忘却痛苦,变得乐观,甚至病痛明显好转。

    如何宣传这种带着温暖的信仰?用什么方法来宣扬?成了耶稣苦思冥想的问题,他和弟子们做了一些配合。

    在大庭广众前,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旧约中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

    但他的许多举动都违反当时的常规,这里的纠结点在于他的思维太过超前,跟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多数人一时半会儿难以理解他的中心思想,他要宣扬一种大爱,突破杂乱狭隘的民族篱笆,创立理想世界,但是世俗社会包括宗教集团对他的理解却是他想建立犹太国,自立为王。

    因为在世人眼里,如果不是以现实利益为目的,争取民众的所有行为就是骗子,就是在耍流氓,就是在犯罪,耶稣一定是有利益可图,比如立国称王。

    在罗马帝国殖民时期,这就是死罪,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意识更多地停留在利益得失上,例如权力,如果一个人有意争取民众,就意味者这个人要夺取权力,准备分享他们的既得利益。

    耶稣对旧约有深刻的理解,由于犹太教相对狭隘,他在寻找一种出路,放之四海的准绳,这个准绳就是耶稣有生之年传播信仰的中心思想,这个思想的前提是遵循旧约的“尽心尽兴尽力爱上帝”,然后加入自己的观点“爱人如己”。

    神爱人不太现实,不便于在不同种族间传播,因为那个年代,多神教遍布伯利恒周边地区,有拜太阳的,有拜月亮的等等,不同的族群各有各的神,犹太教在这个多神教地区只是其中之一。

    只有凡人自己最了解自己,而不是期待着神来眷顾,只有自己爱自己才是可执行的信仰,耶稣试图用凡人的身份来打通这个环节。

    耶稣的想法,MA和BA现在可以理解了。这种新信仰不同于她们早期为金族制定的“十诫”等律法,而是要传递一种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相处之道。

    耶稣的传教就此挑起了人们内心的觉醒,这是人类世界的底线,MA知道没有爱,人类就没有希望,他们随时都会被自己打败,被自然界消灭掉。

    它比那些清晰的、精密的律法条文还重要,只是还没有人敢于大胆地出来印证。

    MA担心,耶稣的理想和行为,在这个世界上,犹如一块石子投入大海,即使翻起一朵浪花,很快又会恢复原样。

    MA跟在耶稣的身边,很想帮他直接达到目的,但是最终被BA劝阻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只能交由他们自己去体会,去接受考验,才能最终印入他们的内心深处。

    耶稣私下认为神对人的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神本来就不是人,他们对人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没有耐心,而且是高智商的,你还没说出口他们已经知道你要说什么,这种印象是从典籍和先人们的口中获得的。

    如果耶稣发现自己有神相助,就不会苦口婆心的和弟子们坐在一起,聊着“粗浅”的话题。

    他自己经常忐忑不安,考虑要不要到外地去躲避一段时间,他的12个门徒也不是什么权势人物,不是打鱼的,就是放羊的等等。

    MA在远处看着耶稣站在海崖边,眺望着地中海,他面对着深邃的大海,摊开双手,深情地呼吸着。

    耶稣有时会到海涯边远眺,对苦难人生进行思索。

    他告诉马利亚:“在我医治的病人中,深刻地感受到人的渺小,偶感风寒就可能要了一个人的命,有什么东西可以伟大到和大自然的力量相比呢?如果一切对我们都是残酷的,无法选择的,那么人和人之间的爱凝结成力量,就是我们的归宿,是我们面对未来的依靠,可以使深陷苦难的人们获得新生,许多人的命运将会改变。

    从垂死病人的眼中,我看到瞬间的光亮,我要让这点儿光亮燃成火焰。但是我所见到的世界,现在还有太多的隔阂,这些障碍阻断了爱的传播。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突破。”

    马利亚偎依在他的怀里,抬头看着他,然后坚定地点点头,说:“不管他们的病治好了没有,人们非常开心地和你走在了一起,希望跟随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里渴望着爱抚和笑容,这种渴望都被无情的现实、追名逐利的欲望压制住了。”

    MA控制住自己不要再说下去。

    耶稣:“我坚信,不管是持有怎样心态的人,即使是恶行多端的人,或是异教徒、异见主义者,相信他们最终都能理解和皈依到爱的门下,我要告诉他们,我是为他们而来的,可以为他们承受一切。”

    一个“爱”字,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平民对爱,感到温暖,非常珍惜,希望它永久留驻,就像他们喜欢看到耶稣灿烂的笑容,温暖的拥抱;权贵们对爱,理解为欲望的实现过程,可以不择手段。

    他逐渐领会到传播信仰的意义,他终于愿意代表人们去完成这个艰辛的索爱过程,付出也是一种爱的享受,唯有天下父母可以体会,这一身肉体值得为追求理想而献出。

    他变得无所畏惧,大胆地斥驳虚伪的犹太教条主义,为出轨而被石刑的寡妇据理力争;勇敢地为麻风病人擦洗,和他们拥抱在一起;走向嘈杂如市场的圣殿,把那些见利忘义的伪教徒们都驱赶出去,因为这是净化心灵,孵化爱的地方。

    BA:“有了意识觉醒,还要有信仰体系的支撑,这就是大宗教的特殊性,因为现实利益的诱惑,往往使得理想半途而废,必须有先进的,能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张和内涵,否则信仰将变为空谈。”

    MA:“要在不同的部族之间实践,并能够大范围的传播,就必须抓出各个部族期盼的底线,所以平等、博爱、互助就是耶稣追求的境界,这种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和释迦摩尼有相似之处,就是宣扬众生平等,正因为如此,他已经吸引了一批追随者。”

    人工体明白,耶稣试图将“尽心尽兴尽力爱上帝”的信念转变为“爱人如己”。

    (本章完)

第115章 临终() 
耶稣正在淋漓尽致地体验着索爱的艰辛和被爱的幸福,他在为世人“索爱”的同时,自己也沐浴着爱的春风(门徒们甚至妒忌他和马利亚的关系)。

    新信仰的发起,正是试图拯救社会模式进化过程中,因残酷竞争,而导致的人类生存危机。

    耶稣曾经说过,他的国不在这里,他向门徒们提起过他的理想,憧憬着建立一个众生平等、互敬互爱的理想世界。

    经过几次交锋,耶稣预见到未来的路途充满了艰险,他没有想到许多人对他的“爱意”表现出咬牙切齿的痛恨,随着交锋越来越激烈,耶稣发现自己已经无路可走。

    他没有想到,为了信仰,自己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其他人那样与家人尽享天伦之乐:美酒和爱人、攀谈与争执。

    马利亚看出了他的担忧和恐惧。

    她知道,在权贵和不少部族人的眼里,像耶稣这样一个不入流的人,不配谈“爱的信仰”,在他们的眼里,爱是要付出现实利益的。

    一个处在底层社会的人,如果你要和上层社会的权贵们,谈爱、谈公平,那就只有你死我活的一条路可走,因为跟你谈爱,他们就要破财;跟你谈公平就会失去维持秩序的能力,可能就此失去社会地位。

    殖民者和当地的权贵,他们今天享有的一切,是用鲜血换来的,而耶稣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穷光蛋,光凭着动动嘴巴就已经获得了不少人的拥护,这是在煽动敌对,争取民心,这是他们是无法容忍的。

    BA听到了祭司们的密谋,他们要置耶稣于死地,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MA。

    MA问道:“是不是要提醒耶稣知难而退,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BA缓慢地对着MA摇了摇头,说道:“对于人类的未来,这是没有选择的。你想想看,如果耶稣现在妥协了,那么这个美好的信念就算是失败了。

    在淫威和阴谋下,小火苗般的新信仰将被扑灭,人类可能还要经历更长的黑夜和曲折,才能再次点亮这盏明灯,才能直面自己,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人类走到这个阶段,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新信仰的建立如果能够跟上社会结构变革的脚步,这将是很难得的机会。”

    MA:“但是如果他坚持下去有可能会死,他是我来到地球后第一个爱恋的人,第一个用心相处的人,我有些舍不得。”

    BA叹了一口气:“没有想到你会对他动了真感情,他会老去的,而你不会。”

    MA辩解道:“我可以调整形体和外貌,和他的衰老同步啊!”

    BA厉声说道:“MA!请你清醒一下,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人类还需要我们的引导,没有你,我一个人做不来这些事情。”

    MA无语地看着BA,坐在了椅子上。

    BA:“当然也有可能不会死,判决必须经过罗马总督的同意,最重要的是,我认为,我们可以成为新信仰的传播者,我们已经理解他的信仰逻辑,他还有不少的追随者,我不会让这个火苗熄灭的。”

    MA:“释迦牟尼佛的感悟正是揭示了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动力源——爱生欲望,而生众劣源。爱和恨,这两种情绪相互缠绕,使人类的私欲无限膨胀,从那个原始人的眼睛里流下的第一滴单纯的眼泪开始,到泪水中充满了各种可能,爱早已变质了。

    耶稣试图通过自己创立的新信仰来唤起人和人之间真诚的互爱,这种互爱不建立在世俗的利益交易中,而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这就是耶稣基督为后人准备的社会准绳。

    他希望这种爱是通用的,佛教是避让,眼不见为净,基督是直白地迎接,这将产生两种不同的民族性。”

    在漆黑的地牢里,耶稣反反复复地告诉自己:“我没有做错什么,在世人的眼里,爱是相当昂贵的。只有那些王公贵族,才配被呵护,市井草民如破衣烂衫被随意抛弃,没有任何底线,世人罪孽深重而不自知,导致人们对爱的本意发生了偏差,欲望得到满足就是爱,求而不得就会恨之入骨,谋财害命。”他自言自语地念念叨叨。

    这不是耶稣寻觅的爱,所以他耿耿于怀。

    他相信旧约中的历史记载,他们部族的历史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