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有苏俄的全力支持,我们成功的可能性无疑就要高得多了。”提亚·巴克塔第一个响应道。
“罗易先生,除了武装起义之外,我们就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吗?”高士问道。
“这是我们唯一的办法了。在印度,国大党的影响力比我们高得多。如果进行选举的话,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斗得过他们的。因此,只有发动武装起义,用武力的方式打败英国殖民者,赶走他们。我们才能够成功。借助武装起义,我们的力量也能够迅速的压过国大党和绿教联盟。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顺利的获得国家政权。”罗易的眼中,闪耀着野心的光芒。
掌控了军队,才能够掌控未来的国家权力,这是很显然的事。印度布尔什维克发动武装起来,如果能够成功的话,未来印度的军队,也会被他们控制的。到时候,国大党和绿教联盟,拿什么去和他们斗呢?甚至,他们可以像苏俄一样,直接宣布其他的党派都是非法的。这样的话,那整个印度就都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天下了。而他,也可以像斯大林一样,成为印度至高无上的领导人。
“只要我们发动武装起义,赶走了英国人,夺取了国家政权。苏俄会帮助我们迅速的实现工业化的。到时候,我们将迅速成为一个大国。不会再有人敢奴役印度了。”罗易说道。
当然,罗易也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苏俄不可能白白的支持他们的。但是,他并不害怕。只要印度实现工业化,强大起来之后,完全可以不用怕苏俄,更不用听他们的命令了。毕竟,印度可是一个有着三亿三千万人口的大国。仅次于中华帝国,比苏俄的人口还要多得多。
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印度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都接受了罗易的这个计划。
一个月之后,印度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秘密会议,罗易正式出任印度布尔什维克党的总记。同时,他制定的发动武装起义的方针,也贯彻下去了。印度布尔什维克党开始积极在英印军当中发展党员,以便能够掌控更多的军队。
同时,在苏俄的支持下,印度布尔什维克党也开始在南方的山区秘密建立军队,以便能够在发动武装起义的时候,有足够的精锐部队。
整个印度的局势,开始变得越来越混乱了。(。)
:
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元首的冒险()
黄帝纪元4632年8月2日,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这给了阿道夫·希特勒一个绝好的机会。通过他这近两年的执政,已经迅速的赢得了民心了。
阿道夫·希特勒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做得相当成功。反对党被不违反民主的程序和手段取缔了,莱茵河西岸重工业区的工厂相继恢复了正常运转,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权。除了被取缔的那些政党的忠实追随者外,大部分德国人民对反对党和工会的消失都并不反对,甚至很赞成。魏玛共和国的14年统治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场丧权辱国的灾难,人民生活水准比一战前的帝国时期大大下降,所以他们对这个民~主政体及其政党并无好感;旧工会连起码的就业率和工人最低生活保障都争取不到,更遑论其它。黄帝纪元4631年,希特勒除了把少数反对党成员打入监狱以外,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兴登堡总统逝世后,阿道夫·希特勒成为了德国的最高领导人,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正式成为了德国的元首。这也就使得阿道夫·希特勒的野心,进一步的开始膨胀了。
黄帝纪元4631年10月14日,德国政府致电裁军会议主席,声称“拥有庞大武装的国家”既不裁军,又不满足德国军备平等的要求,德国决定退出裁军会议。10月19日,德国又宣布退出国际联盟。这样,它就摆脱了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对它的束缚。
黄帝纪元4633年3月16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颁布了《国防法》公开违反凡尔赛条约的军事条款,宣布国防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和平时期拥有12个军36个师,共约50万人。德国的借口是5天前法国改变了兵役法(将适役年龄从21岁降为20岁,把1年服役期增为2年),其实法国的做法只能弥补因一次大战期间出生率下降所造成的兵源“空年”,但是德国趁机公开撕毁了《凡尔赛条约》的军事条款,使德国扩军备战公开化和合法化。
这使得德国,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正常国家,而不再是一个战败国了,当然,英法比三国在莱茵非军事区驻扎的军队,依旧使得德国蒙受了很大的屈辱。如果不能够收回莱茵非军事区的话,德国始终无法成为真正的正常国家。
德国的经济日益强大,军事实力也在不断的扩张,这使得元首心中的野心,像是野草一样开始疯狂的生长起来。他将目光放在了莱茵非军事区上面,希望能够将这块土地夺回来。
黄帝纪元4634年2月27日,元首苦苦等候的时机,终于来了。就在这一天,法国众议院批准了《法苏互助条约》。法国人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因为德国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开始重振军备之后,给法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虽然,在上一次的世界大战当中,法国打赢了战争。但是,他们却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这一次,如果再爆发战争,法国人都不确定能否再一次获胜了。就算是再一次获胜,但付出的代价太过于惨重,也是极度不利于法国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国人找上了苏俄,希望能够像几十年前一样,由法国和俄国组成针对德国的联盟。一旦战争爆发,就能够夹击德国了。
当然,法国人这么做,也自然就给了德国人一个借口了。
2月28日这一天,元首召集德国的军政高官们,商议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先生们,卑鄙的法国佬又和苏俄人搞在一起了,他们意图形成联盟,对德国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们必须要向他们发起反制才行。否则的话,我们将遭受战争的威胁。”阿道夫·希特勒歇斯底里的咆哮,就仿佛是德国遭受了什么背叛一样。
“我的元首,您想要怎么反制法国人呢?”赫尔曼·戈林问道。
“这里我们的军队必须要开进这里,收复这里才行。这样的话,我们才会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才能够与我们的强敌周旋。更何况,我们生活在这里的同胞,正在遭受外族的欺压。我们有义务将他们解救出来,这是我们的责任。”阿道夫·希特勒说道。
但是,其他的军政高官们,一个个脸色已经有些难看了。进军莱茵非军事区,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啊搞不好的话,就会引爆战争的。而现在的德国,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
“尊敬的元首阁下,我们撕毁《凡尔赛条约》,重新扩充军备,这已经引起了英法等国的强烈不满了。如果我们再一次进军莱茵非军事区的,这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更加激烈的反应的。说不定,战争很快就会爆发了。我们现在,根本就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我们的陆军,只有五十万人。并且,严重缺乏坦克、装甲车和重炮。我们根据从中华帝国那里得到的技术而研制的坦克,还处于试验阶段。空军方面,我们也严重缺乏先进的战机。如果这个时候爆发战争的话,我们的军队,根本就没有获得胜利的可能。”德军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上将一脸担忧的说道。在他看来,阿道夫·希特勒这样的做法,根本就是在找死。
“不,我的总参谋长阁下。英国人和法国人,根本就没有胆子和我们开战的。至于比利时人,他们虽然一直对我们保持高度警惕。但是,他们的实力太弱小了。如果没有英法两国,他们根本就不敢和我们开战的。英勇的德国*军队,只要开进莱茵非军事区的话,他们一定会妥协退让的。”阿道夫·希特勒自信的说道。
“可是,元首阁下,这样实在太冒险了。万一出现了一点疏忽的话,德国将立刻陷于万丈深渊,摔的粉身碎骨。”路德维希·贝克上将说道。
显然,军方是非常不赞同阿道夫·希特勒这样的冒险行动的,认为他这是再将德国拖入一场战争当中。并且是不可能获得胜利的战争。
阿道夫·希特勒的脸色,立刻就变得不太好看了。成为了德国的元首之后,他是越来越不能忍受其他人的质疑了。这对于他的威信,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懦夫你们这群胆小鬼。你们都被英国人和法国人那群纸老虎给吓到了吗?如果你们连开进莱茵非军事区的胆子都没有,将来怎么敢向他们发起复仇作战呢?”阿道夫·希特勒愤怒的咆哮道。
路德维希·贝克等军方的将领们,一个个低着头,脸上满是羞怒。
“元首阁下,我们或许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办法,试探一下英国人和法国人。如果他们没有太大的反应的话,我们就可以行动了。”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说道。
阿道夫·希特勒点了点头:“可以试一下。对了,别忘了和我们的中国朋友联系一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取得他们的支持。当然,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支持我们的。”
“是,元首阁下。”里宾特洛甫点了点头。
接下来,德国就频频开始就莱茵非军事区发表过激的言论,他们声称英法比等国在莱茵非军事区驻扎军队,这是对德国的限制,更是对德国的侮辱。生活在莱茵非军事区的德国人,正遭受英法比三国的欺压,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德国政府必须要想办法解救那些悲惨的同胞。
德国民众对此,也是十分的愤怒。德国经济的全面复苏,各种自主权利的收回,使得他们越来越迫切成为一个正常国家了。莱茵非军事区的存在,就好像是一道天堑一样,挡在了他们的前面。只有翻越这座天堑,德国才会成为真正的正常国家。因此,他们必须要努力翻越这道天堑才行。
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也秘密拜会了中华帝国驻德国大使蒋雨岩,将德国意图收回莱茵非军事区征询了中国方面的意见。
对此,蒋雨岩大使告诉德国人,中华帝国支持他们的行动。莱茵非军事区本来就是不应该存在的。如果德国因为进军莱茵非军事区而遭到了英法比等国的打击,中华帝国将全力为他们提供支持。
中华帝国本来就是想要一步步的刺激德国人的野心,让他们成为整个欧洲的搅屎棍。德国人主动向莱茵非军事区进军,这正是中华帝国希望看到的。
得到了中华帝国的保证之后,阿道夫·希特勒欣喜若狂,立刻命令德国*军队开始准备起来。
黄帝纪元4634年3月7日,阿道夫·希特勒命令德军19个营和12个炮兵连,共3万余人,进驻莱因非军事区。当天中午,他在国会发表演说,攻击法苏缔结互助条约违反了《洛加诺公约》,宣布德国不再受有关条约的约束,决定在莱因区恢复自己“完整和不受限制的主权”。(。)
: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强大的帝国海军()
德国*军队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收复了整个莱茵兰。%而英法比三国的军队,面对德国的强势入侵,最终的选择却是撤退。之前叫嚣的和德国开战,根本就没有爆发。不管是英国还是法国,都不愿意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