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问阁下是。。。。。。。”
“在下吴敏,目前出任给事中,奉旨巡视江南地区民情,路过贵县。”
李延庆倒听说过吴敏,此人是大观二年进士,才华横溢,蔡京想把女儿嫁给他,却被他一口回绝,李延庆连忙行一礼,“原来是吴学士,失敬了!”
吴敏笑着点点头说:“李县令应该已经知道宋军北伐兵败一事了吧!”
李延庆不知道他的来意,更不敢肯定他是太子之人,他沉默片刻道:“我专门订了一份朝报,已经知晓北伐兵败之事。”
“李县令怎么看此事?”
李延庆笑了起来,“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安敢妄议军国大事?”
吴敏知道李延庆的谨慎,若自己不能让他信任,也别想得到他的答复,他上前关了门,回头坐下低声道:“知道赵济慈这个渠道之人一共只有三位,我便是其中之一,我出发之前,太子殿下托赵济慈给我送了一颗蜡丸,让我来嘉鱼县找一找你。”
李延庆这才相信了,自己知道赵济慈这条渠道是逼迫郑胖子的结果,并不是太子赵桓主动找自己,看来这位吴敏才是太子赵桓的真正心腹。
“原来如此,不知太子殿下现在安好?”
“北伐失败,使太子殿下绝处逢生,官家已经解除了对太子殿下的监视,也准许他参与各种军国大事的商议,应该说,太子殿下已经恢复正常了。”
“官家决定放弃郓王殿下了?”
“这个还难说,只能说暂时不考虑了,现在朝中批评北伐的声音越来越大,官家压力很大,听说天子已经下旨令御史台追查郑居中的死因,李县君明白其中的含义吗?”
李延庆笑了笑,“这只是个姿态罢了,有王黼党羽撑着,恢复范党名誉谈何容易。”
吴敏沉吟一下道:“太子殿下让我来问你,北伐有没有获胜的可能?”
李延庆轻轻叹了口气,“不败可以办到,但获胜绝无可能!”
吴敏一怔,“我不太明白县君的意思?”
“和辽军打个平局倒是可以做到,但因为有金兵在,绝不可能真正获胜,金兵怎么可能把燕京拱手让给大宋,若我料不错,只要我们再次北伐,金国一定会派人来表示共同攻打燕京。”
吴敏想了想又问道:“哪怎么样才能做到不败?”
“撤掉童贯,换上有经验的大将为帅,或者不能让童贯干涉北伐,童贯私心太重,只要有他在,就算再次北伐也必败无疑。”
吴敏点点头,“我明白了,我这就把信送给赵济慈,告辞了!”
“吴学士这就要走了吗?”
吴敏笑道:“我的随从都在江夏,我是借口想看一看鱼岳山才来这里,我最多在你这里喝口茶?”
“原来如此,我送吴学士上船。”
李延庆一直将吴敏送到江边,这时,李延庆笑问道:“有一个私人问题,不知能不能开口?”
“李县君请说?”
“吴学士和太子之间。。。。。。”
李延庆就是问他,怎么成为了太子的心腹?
吴敏微微一笑,“我曾任东宫侍讲多年,我和他有师徒之谊。”
李延庆顿时明白了,原来吴敏曾是太子赵桓的师父,难怪赵桓那么信任他。
“请上船吧!祝吴学士一路顺风。”
“李县君请保重!”
吴敏上了船,抱拳行一礼,船只渐渐驶远了,这时,李延庆心中忽然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似乎历史要出现一个小小的分岔了。
。。。。。。。。。
就在耶律大石和萧干大败宋军后不久,辽国内部也发生了重大变故。
辽国皇帝耶律延禧在中京被攻陷后,率残军逃去了夹山,此时,辽国五京已失其四,只剩下南京,也就是大宋一心要夺取的燕京。
辽国群臣怨恨耶律延禧已久,若不是他短视,女真人怎么会崛起那么快,若不是他的昏庸,强大的辽军怎么会一败再败?
这时,辽国群臣终于找到了机会,借口耶律延禧已失踪,国不能一日无主,便拥立耶律延禧的叔父秦晋王耶律淳为天子,改国号为北辽。
但也是辽国气数已尽,耶律淳登基不到两个月便在六月底因病驾崩,此时距离辽军在雄州大败宋军还不到一个月。
七月初,耶律淳驾崩的消息传到了东京汴梁。
天子赵佶负手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耶律淳驾崩的消息令他怦然心动,他仿佛又看到了北伐机会,但一个月前的北伐惨败令他狼狈不堪,朝野以及民间抨击北伐之策的声音越来越响,如果自己再次下令北伐,成功了还好说,可若再失败,他真的就无法向百官和列祖列宗交代了。
赵佶心中焦虑万分,他已经考虑了整整两天,可始终拿不定主意。
这时,有宦官禀报,“梁太傅来了!”
赵佶点点头,“让他进来!”
或许梁师成能给自己一个比较好的建议。
不多时,梁师成快步走了进来,跪下行大礼参拜,“微臣参见吾皇陛下!”
“免礼平身!”
“谢陛下!”
梁师成起身道:“微臣听说这两天陛下茶饭不思,微臣很担心陛下龙体,请陛下保重龙体,有什么烦恼之事可交给臣下解决。”
“是啊!太傅说得也不错,朕是有件事拿不定主意,想听听太傅的意见。”
梁师成当然就是北伐之事而来,赵佶已经烦恼了两天,梁师成怎么可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
“微臣愿为陛下分忧!”
赵佶沉吟一下道:“辽帝驾崩,辽国已陷入内乱,朕想趁这个机会再度北伐,可又担心群臣反对,不知太傅有什么好的办法?”
梁师成现在最急于之事就是希望得到太子的谅解,他在第一次宋军北伐期间做了一件蠢事,居然跑去探望郓王赵楷,并暗示赵楷,自己愿意助他入主东宫,结果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北伐竟然惨败,赵楷被迫承担责任,辞去了北伐三军主帅之职,同时天子解除了对太子的一切限制,这便意味着太子赵桓的东宫之位稳住了。
这让梁师成懊悔万分,如果兵败的消息再早三天过来,他怎么也不会去做那件蠢事。
现在后悔也没有用了,他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来挽回太子对他的信任。
“微臣倒是愿意替陛下承担一切压力,可这种压力微臣没有资格去承担,其实,陛下可以让太子殿下主导此事。。。。。。。。”
这就是梁师成一石二鸟之计,他推荐太子来主导北伐,如果成功了,那就是他推荐有功,如果失败了,太子也会因此威望大损,郓王极有可能东山再起,更重要是,天子赵佶会感激自己。
赵佶顿时醒悟,可以把太子推到前面去,北伐成功,自己是大宋帝王,可顺理成章地摘下胜利果实,如果失败,他可以把责任完全推到太子的头上,也只有太子能替代自己承担君主之责。
想到这,他赞许地向梁师成点点头,还是梁师成深谙自己的心意,赵佶随即吩咐道:“速宣太子来见朕!”
第五百七十七章 临危受命()
不多时,太子赵桓匆匆赶到御书房,他跪下行大礼参拜,“儿臣参见父皇!”
“皇儿免礼平身!”
“谢父皇!”
赵桓站起身,垂手站在一旁,赵佶微微笑道:“想必皇儿已经知道耶律淳病逝的消息了吧?”
“儿臣已听说了。”
“皇儿不觉得这一次绝好机会吗?辽国大乱无主,人心惶惶,这个时候我们再出兵燕京,一定能收复故土,彻底灭亡辽国,一洗百年耻辱!”
赵桓大吃一惊,连忙又跪下,“请父皇三思!”
“朕已经考虑两天了,早已深思熟虑,朕已决定出兵,不过朕考虑让皇儿来出任三军大帅之职,不知皇儿意下如何?”
赵桓立刻明白了,父皇准备拿自己来当替罪羊,他心中大恨,但又不敢拒绝,他忽然又想起了李延庆让吴敏带给自己的话,有童贯在,北伐必败无疑,他沉思片刻道:“儿臣愿意为父皇分忧,不过儿臣希望能担任实帅!”
实帅就是掌握真正的军权,赵佶怎么可能答应,他沉吟一下道:“亲王虚领主帅,这是大宋立国以来的惯例,朕虽然有心让你为实帅,但又不敢打破列祖列宗的规矩,这样吧!朕准你推荐都统制人选。”
赵桓无奈,只得道:“儿臣希望能免去童太尉的宣抚制置使之职,任命种师道为北伐都统制。”
赵佶眉头一皱,“童贯掌军多年,有他坐镇河北,能稳住军心,为何要撤换他?”
“儿臣也看了高太尉的报告,童贯确实对上次北伐失败负有重大责任,他指责刘延庆贪功冒进,却隐瞒了他不肯发粮的事实,儿臣担心种师道为都统制,童贯会再一次公报私仇。”
赵佶负手走了几步,沉思良久道:“上次失败也是北上运粮不足导致,不能完全责怪童贯,这样吧!还是用攻西夏之策,种师道负责东路,不受童贯节制,童贯负责西路进攻。”
赵桓也知道这是父皇的最大让步了,童贯不能节制种师道,也算是满足了李延庆所说的平局条件,没有童贯的干涉。
赵桓没有办法,只得妥协,“那就依父皇的安排,另外,儿臣再提三个建议,希望父皇恩准!”
赵佶见太子妥协了,心中大喜,便笑道:“你说,只要合理,朕可以接受!”
“第一,需要粮食调入河北后再行北伐。。。。。。”
不等赵桓说完,赵佶欣然道:“这个方案正合朕意,朕准了!”
“其二,希望父皇调五万河东军交给种师道,由种师道统帅河东军北伐。”
赵佶还是对种家军的说法有点耿耿于怀,他沉思片刻道:“河东需要防备西夏趁机南下,军队不能全部调走,就调三万河东军吧!不足部分可以在河北募军。”
父皇说得也有道理,赵桓便答应了,“那就调三万河东军,另外第三个建议,儿臣想从各地调一批名将辅助种师道,希望父皇恩准!”
赵佶立刻看透了儿子的目的,是想趁机把自己的心腹安插进种师道军中去,以掌握军权,若是平时他早就一口回绝了,只是现在他需要用儿子当盾牌.....
赵佶想了想道:“辅臣太多无宜,朕觉得最多五人便足够了,皇儿可拟一份名单给朕,没有问题,朕就批准了!”
赵桓无奈,只得躬身道:“名单儿臣已有,儿臣推荐大名知府张叔夜、济州知州宗泽、前监察御史李纲、保安军节度使种师中、嘉鱼县县令李延庆,调这五人协助种师道。”
张叔夜、宗泽、李延庆是太子赵桓挂帅讨伐梁山时原班人马,这一次他也点名要这三人辅佐种师道,种师中也是西北名将,是种师道胞弟,有他为副将配合,种师道会更少掣肘。
李纲是赵桓极为欣赏的监察御史,因批评河北防御松弛而被贬去南剑州沙县出任税监,赵桓对他印象深刻,所以想利用这次机会把他也调回京中。
赵佶听到了李延庆的名字,不由犹豫一下道:“别人都没有问题,但李延庆可是范党一系,调他是不是有点不妥?”
“回禀父皇,种师道其实也是范党一系,而且儿臣认为李延庆在西夏之战和梁山剿匪中表现突出,是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