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2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他即将睡着之时,忽然‘啊!’一声尖叫,将李延庆猛地惊醒,一下坐起身,只听声音是从隔壁传来,隔壁士子似乎用头撞墙,‘咚!咚!’直响,只听他哭喊道:“我该死!我完了!墨汁打翻了”

    这时,两名膀大腰圆的士兵冲了过来,将这名士子一拳打翻,各抓一只脚拖了出去,他们动作十分熟练,配合默契,显然是常做此事,一名瘦小的士子被拖出考房,直接用破布堵上嘴,两名士兵便将他拖走了。

    李延庆不由暗暗摇头,在考场叫喊是扰乱考场,最轻的处罚也是停考一场,这名士子下一次科举也没有机会了,这一转眼就是六年,人生有几个六年?很多读书人都在科举中熬白了头。

    李延庆又躺了下来,慢慢闭上眼睛,在一阵胡思乱想中了梦乡。

    一晃两天过去了,第三天吃罢早饭后,李延庆用士兵的清水洗了一把脸头脑清醒,李延庆瞥了一眼放在匣子里的卷子,他是在昨天下午做完了经文的全部试题,又仔细检查了一遍,没发现错误,他便糊上了卷子,小心卷起后装入试卷匣内,每个士子都有一只这种**式的试卷匣,便于考卷存放。

    ‘当——’云板声再次敲响,发卷的时间到了,今天发卷会将明天的诗考卷一并发下,如果说头两天的科举在于熟练和数量,那么后两天的科举就在于难度和深度了,量不算太大,要求写论一篇,策五篇,每篇的字数在千字左右,最后一天诗作两首。

    一般考生平时都已准备了不少各种类型的诗作,总能挨到一点边,所以第四天的时间基本是多出来的,等于用两天的时间来写六篇策论,所以大部分士兵都能完成,关键就看质量。

    论是对已完成的事情进行评价,发解自己的见解,而策则是对各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所以策论是科举的关键,尤其是其中的一篇策,被称为题眼,也是整场科举的核心题,大家都很关心这道题。

    二十五巷的考官开始依次发卷了,李延庆很快便拿到了卷子,和士子一样,他首先看策的第五题,也就是题眼,题目正是李延庆事先猜到的:《宋辽金之对策》。

    这时,左边的考房内低低发出一声惊呼,显然,这位仁兄也猜到了题目。

    题目虽然猜得到,但未必答得好,李延庆在几年前的发解试上也答过这道题,不过当时金朝是略写,现在要成为主角了。

    这时,李延庆又翻了翻其他题目,议论题是《人命至重,是以圣贤重之》,这道题其实是讨论大宋司法恤刑慎杀制度。

    其他几道对策涉猎甚广,有要求应对保甲法之改进,有要求谈酒盐专卖制度,有要求写廉政之策,有要求写平寇之法,每篇对策都非常务实,这就是考士子的真才实学了。

    最后是诗作,诗作属于捎带脚儿的,不是很,在王安石科举改革前,诗赋是决定考生命运的题目,但王安石却认为考诗赋看不出士子人品和能力,便取消了诗作,改考经义和策论,学圣人经义以修德,做天下文章安民,这种务实的思想便一直延续下来,这次虽然增加了诗作,但它远远不能和策论相比。

    诗作之题为,‘战罢沙场月色寒’。

    这是出自王昌龄的出塞诗:‘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其中以‘战罢沙场月色寒’一句破题,赋诗一首,不限韵脚。

    这显然是呼应《宋辽金之对策》这道对策题,其实对策题的意图已经明显了,朝廷已有北伐之意。

    李延庆沉思良久,科举的格局已定,如果他写联辽灭金,恐怕第一轮就要被淘汰。

    他低低叹了口气,提笔先写了一首诗作,用陆游的一首诗修改而成

    《关山月》

    和戎诏下已百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幽燕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第二百七十一章 省试落幕() 
随着交卷的鼓声敲响,为期四天的省试科举终于结束,士子们纷纷交卷了,李延庆将几份卷好的试卷放入匣内,插上封口木板,交给了前来的收卷的考官,他也长长松了口气,虽然其后还有殿试,但那至少是半个月后的事情。

    他走出了呆了四天的考房,正好隔壁的士子也出来,李延庆吓了一跳,原来竟是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但细看也就五十余岁,可背已经有点驼了,难怪四天来一声不吭。

    老者笑着向李延庆拱拱手,“老弟应该考得不错吧!我感觉得出来。”

    “彼此彼此!”

    李延庆也回礼笑道:“兄台应该也押到题了。”

    “我押到两题,宋辽关系和诗作,不过我估计很多人都押到了。”

    这时,有人在远处招手叫这名老者,老者笑道:“同乡叫我了,我们后会有期!”

    “祝兄台高中!”

    老者向李延庆行一礼,“也祝老弟金榜高中!”

    他转身便快步走了,李延庆也跟着人流向贡院外走去,刚走出后院大门,便听见身后有人叫他,听声音应该是周春。

    李延庆回头,只见周春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李延庆笑着迎上他,“兄长考得如何?”

    “马马虎虎,这里人多,我们过去说话。”

    两人走出贡院广场,找了一个人流稍少之地,周春笑道:“贤弟说得没错,按照贤弟的判断,五道对策题我押中了三道,连论题我也押中了。”

    “连刑罚慎杀兄长也押中了?”

    周春心情极好,“这是我们书院的一个教授押中的,去年这个问题在朝廷中讨论了很久,连续开三天朝会,影响很大,他便根据经验判断,关于刑罚慎杀很可能会在科举中出现,结果真被他说中了。”

    李延庆暗叹,不愧是四大书院,确实有水平,太学虽是最高学府,但在学术上却不如四大书院,他听了一年的课,太学的教授只管授课,根本不屑于押题。

    “走!我们喝一杯去,我请客。”

    周春不由分说,拉着李延庆便向宜男桥方向兴冲冲走去。

    。。。。。。。。

    两人在相州酥骨肉小店里坐了片刻,洪大志便匆匆赶来,一见面就悲嚷道:“我今晚就收拾行李回乡!”

    周春将他硬拉坐下,关切地问道:“是考得不好吗?”

    洪大志抓过桌上酒壶,一口气给自己灌下半壶酒,忍不住潸然泪下,“兼经题没有做完,对策有四题没做,根本就不会,太难了,那些东西平时就闻所未闻。”

    经文题没做完肯定就会被淘汰,更不用说对策题了,洪大志这次肯定名落孙山,李延庆心里明白,没有经过太学和四大书院的学习来开阔视野,思路还是留在州县那种狭隘的小地方,怎么能做天下文章。

    李延庆便安慰他道:“一百三十人才录取一人,不仅是洪兄,我们都有可能落榜,象我的诗作题就有点偏激了,有对朝廷不满的情绪,很可能第一轮就过不了。”

    “这倒不一定!”

    周春对李延庆道:“就是刚才我给贤弟说的那个教授,叫做郭鞅,岳麓书院的首席教授,他之前就给我们说过,如果天子决定北伐,那一定会批判过去的绥靖之策,把责任推给过去,占领道义高地,所以他要求我们在对策题中多少带上一些批判过去对辽绥靖之策语句,这样会符合朝廷的风向。”

    李延庆默默点头,确实有点道理,他并没有想到这一点,倒误打误撞着了。

    “那我该怎么办?洪大志痛苦地抱头道。

    李延庆对他颇为同情,便想了想对他说:“太学有一万多旁听生,他们都和洪兄一样,觉得州县太闭塞,听不到朝廷的声音,如果洪兄还想考科举,我觉得可以效仿。”

    停一下,李延庆又问道:“不知洪兄成家没有。”

    “我倒是没有成家,就是。。。。。就是住在京城花费太大,家里负担不起。”

    “除非是大富人家,一般中等人家的子弟都要在京城找点事情做,赚钱补贴食宿,不可能让家里负担的。”

    “让我去哪里找事情做?京城我一点都不熟悉。”

    “这个我父亲可以帮忙,他是汤阴同乡会的会长,他可以给兄长介绍一些文案方面的活,当然,我父亲认识的人都是商人,不是权贵人家,可能会在店铺里做事,不知洪兄能否接受?”

    对在太学当旁听生的建议令洪大志极为动心,只要能有机会学到真正的才学,吃再多的苦他也愿意,再说也是贫寒农家子弟出身,哪里在意做什么事情,他连忙起身向李延庆长施一礼,“我愿意接受,恳求贤弟帮忙。“

    “好吧!等会儿你跟我走,我带你去见我父亲,我看看他那边是否需要人手。”

    。。。。。。。。。

    三人吃完饭,又是李延庆抢先结了帐,他知道周春就那么几贯钱,也不忍心让他破费,不过他们从考场出来,都同样是身无分文,李延庆和店主很熟悉,他便签字押单,以后一并结帐。

    李延庆又叫了一辆牛车,三人坐上牛车向御街而去。

    牛车停在宝妍斋店铺前,车夫回头笑道:“三位小官人,十五文钱!”

    “稍等一下。”

    李延庆向店铺门口喊道:“孙大娘!”

    正在店铺前迎客送客的孙大娘子看见了李延庆,连忙笑着走上前:“小员外考得如何?”

    “这个回头再说,先帮我付一下车钱。”

    孙大娘子捂嘴轻笑,“小员外穷得连几文钱都拿不出来吗?”

    “考场没法带钱。”

    “这倒也是啊!”

    孙大娘子取出一锭银子递给车夫,车夫吓得连忙摆手,“我找不出!”

    “那就稍等片刻,我去店里拿钱。”

    孙大娘子转身回店里去了,这时,周春和洪大志瞪大眼睛指着李延庆道:“原来。。。。。原来宝妍斋是你们家开的?”

    “是我父亲开的,和我没有关系。”

    两人都异常震惊,赫赫有名的宝妍斋竟然是李延庆家的产业,那他家该多么巨富,两人都不约而同有了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拜。

    李延庆微微一笑,“回头我拿两只宝盒给你们,带回去给家人。”

    “那就多谢了!”

    两人大喜,宝盒要二十贯一只,他们可买不起,周春想着送给舅母,他去岳麓书院读书就是舅父资助的,洪大志没有成亲,打算送给师娘。

    这时孙大娘子匆匆走了出来,后面跟着李延庆的父亲李大器,他听孙大娘子说儿子回来了,连忙赶了出来。

    “延庆,考得如何?”李大器上前便急不可耐地问道。

    “还行吧!算是发挥了我的水平,但能不能考上就不知道了。”

    “那就好,只要没有遗憾就是成功。”

    李大器又看了周春和洪大志,觉得他们有点眼熟,“你们是。。。。。。”

    两人连忙上前躬身行礼,“晚辈向世叔请安!”

    李延庆笑道:“爹爹忘记了吗?在安阳县见过的,临漳县的两位朋友,他们今年也来参加科举。”

    “对!对!对!我想起来,你们都住在汤记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