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倘怂担啥幸恢嫒饲娜恍似穑粤晒渎惺印E率橇晒鱿侄遥挂任页缒兀 �
听了这一消息,朱武一拍大腿,说道:“如此正好,也是咱们的机会!若是咱们在大宋起事,也不怕辽国来掺和!”
朱武却是怕自己等人真造起反来,与大宋鹬蚌相争,让辽国这个渔翁得利,那样不是成了民族的千古罪人!
见朱武松了口,王伦乘机问道:“王伦等人如今在梁山聚义,立誓要成就一番大事,救济黎民于水火,不知兄弟可愿意助我?”
听了王伦这一席话,朱武深知王伦胸有沟壑,志向高远,值得追随。朱武起身离了座位,拜倒在王伦身前,说道:“朱武等呼啸山林,也是有志难展。哥哥于天下大势了如指掌,雄才伟略,朱武生平仅见。情愿鞍前马后,跟随哥哥!”
终于说动了朱武,自己心愿得偿,又得一员大将,王伦喜不自胜。亲手将朱武扶起,王伦对朱武说道:“神机军师,韬略无双,以后还需兄弟随身参赞,时时提点!”
此时朱武打定主意追随王伦,一抱拳,诚恳的说道:“朱武定当尽心竭力!”
王伦也要试一试朱武的本事,当即问道:“如今天下将乱,我欲成大事,不知军师有何教我?”
朱武此时与王伦已经有了君臣名分,屁股只坐了半边椅子。听到王伦问询,马上进入军师的角色,思考了一番。
思考了一会,朱武说道:“但凡欲成大事,必要考量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外加上三分人谋,方有成功机会。”
王伦听了朱武的话,细细品味,这好像与诸葛亮说的如出一辙。点点头,王伦示意朱武继续。
朱武继续道:“所谓天时,并不是特定的时间,而是一个时机。如今大宋弊病从生,百姓生计艰难,可谓乱相已显。更有诸如大辽、西夏强敌环伺,可谓危机四伏。不过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照我看来,此时贸然起事,并不明智。而如今江南百姓苦于花石纲,淮西百姓迫于括田所,怕要日久生变。到得那时才是我等时机,此前还是蓄积力量的好。”
朱武的这一番见解说的头头是道,对于未来的规划与王伦的举措也不谋而合。王伦心想神机军师果然不凡!对于朱武之后的话更加期待了。
“大宋此刻乱相已生,之后怕是要狂风骤雨,风雨飘摇。哥哥占据梁山泊,官军进剿困难,也是一时之选。不过梁山泊虽好,却是四战之地,不得发展。为今之计,还要早早谋划一块地盘……”
朱武关于梁山泊的分析当真让王伦拍案叫绝,自打上了梁山以来,还真没人说梁山地位不好。但是王伦却是知道梁山四面水泊,利于防守,不利于进攻。而即使自己从梁山占据了山东,也地势不利,三面环敌。
王伦没有出言阻止,朱武依旧滔滔不绝。
“依在下看来,一旦天下有变,最可能出乱子的地方四。第一是江南,此地民怨沸腾,若是有人举事,不怕不一呼百应。第二是河北,此地民风剽悍,历来多于官府作对。第三则是关中,关中四塞之地,千里沃野,是兴王取霸之所在。第四则是淮西和山东,淮西有官吏为虎作伥,山东有哥哥这般好汉蛰伏,都是容易生变之地。”
听朱武着一番话,差不多把之后大宋造反的地方都说了出来,王伦啧啧称奇。江南方腊,淮西王庆,河北田虎,山东王伦这些是大家熟知的。还有山东史斌,太行山八字军,河北忠义社,洞庭湖钟相等等,莫不与朱武所说的地方相应。
王伦终于坐不住了,起身问道:“那依兄弟之意,我等在何处立足最佳?”
朱武见王伦动问,不敢怠慢,当即回答道:“若是照我看来,有两处是上上之选,一是关中,本朝太祖也有心迁都长安,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一是江南,长江天险足以自守,更兼民心可用,难能可贵。”
对于朱武推重这两处,王伦毫不奇怪。北宋末,赵构重建宋室社稷,在选择巡幸之所时,李纲就建议道:“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南宋张俊经营川陕时,也有人建言“天下者,常山蛇势也,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将图恢复,必在川、陕。”
不过王伦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只听王伦说道:“兄弟有所不知!江南之地,文风昌盛,民不习战。更有摩尼教徒遍布境内,关系错综复杂,非是我等佳地。况且千年以降,还未有立足东南,而全有天下者。”
在王伦的印象中,占据东南,席卷天下的只有一位朱元璋。
其实朱武也不太看好江南,只是说出来供王伦参考罢了。他最看重的却是关中,否则也不会占据这少华山。见王伦否定了江南,他倒是满脸希冀,希望王伦选择关中。
不过王伦接下来的话,让朱武远望落空。“关中虽好,可如今也是大不如前。再加上紧靠战力强悍的西军,朝廷重视,怕是难以起事。而且此地距离我等老巢太过遥远,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见这两处王伦都不认可,朱武倒是有些心急了。“那依着哥哥要经略何地?”
王伦凑近朱武跟前,说了一番话。
朱武听罢,抚掌大笑。“原来哥哥早有计较,甚妙甚妙!”
与朱武分析完这地利,王伦又向朱武请教人和的谋略。“还请兄弟再与我说说这‘人和’要如何做?”
朱武刚刚歇息一会,这时见王伦又来考教,心道这真是六月债还的快!他考教完对方,对方便马上来考教自己。
干咳一声,朱武继续说道:“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欲要争雄天下,人心向背至关重要。朝廷赋税繁重,百姓怨声载道,这是他将民心推给我等,自取灭亡之道。而我等反其道而行之,救济百姓,惩恶扬善,自有民心归附。在势力范围内,施行善政,爱护黎民,将势力范围经营得如铁桶一般,自然百战百胜……”
两人原本就是义薄云天的人物,如今相谈甚欢,一问一答之间,就连明月高升也不自知。
第一章治军之道(求首订,多谢!)()
第二日朱武便把要跟随王伦到梁山泊安身的事情,对陈达和杨春说了。两人敬重王伦的本事和义气,早就心生向往,如今能投奔梁山大寨也十分高兴。
将少华山三杰收入囊中,王伦也为梁山的壮大感到高兴。为了不使朱武三人寒心,承诺给朱武三人每人千两银子作为后用。同时承诺给一起跟随到梁山去的兵士,每人五两银子安家。
这时王伦也将梁山上已经有了一位军师的事情对朱武如实相告,便是金剑先生李助。朱武头一日就听石宝提到过金剑先生李助,知道是以武艺见长,因此并不以为意。反而下定决心要在梁山,大展手脚。
这日王伦吩咐石宝、史进跟随陈达去把少华山的兵士登记造册,让张青跟随杨春清点山寨大小物资。他与朱武得了空闲,在少华山聚义厅中喝茶谈心。
少华山如今普通兵士也有七百多人,如何把这些人也全部收为己用,是王伦现在考虑的重点。
朱武智谋出众,兵法精通,王伦便向他请教带兵之道。
“统兵的关键,在于威信二字。无威令不行,无信行不果。所以对带兵者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王伦所说的,还是兵法中的内容:赏小取信。
解试开来就是要取得下属的信任,最有效的方法是“赏小“,在一些众人不在乎或是不注意的小节上进行奖励。这样效果最明显,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哥哥说的是!“朱武喝了口茶说道,“这赏小是取信之不二法门,秦朝商鞅变法时便用了此招。传说当时商鞅担心贸然变法,百姓不会相信。于是就在城门里放了一根木桩,承诺谁扛起木桩搬到另一个城门,就赏金子。众人都觉得此事简单,不知真假,一时议论纷纷。正在大家议论的时候,有一个人大胆地扛起木桩到了另个城门,果然就得到了金子。从此,百姓对朝廷的信心就增加了,变法进展十分迅速。“
听了朱武的话,王伦暗暗反思。他现如今能做到的还是在散财聚人的阶段,如何赏小取信还要多多学习。现今梁山头领日益增多,已经有二十多人,等将来除了梁山原本的一百零八将,还会有其他许多英雄。如何取信于人,拉拢人心,身为上位者必须考虑。
朱武讲了一个典故,王伦平时就好讲古,此时也按捺不住。“军师讲了一个战国的事例,王某也讲个亲下得人的掌故。”
朱武知道王伦学识渊博,也想听听王伦要说的故事。“哥哥请讲,在下洗耳恭听。”
“非是其他,这是名将吴起的事情,想来军师也知道。吴起担任将领期间,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吴起是战国初期军事家、改革家,是中国古代兵家的代表人物。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他的兵书《吴子》与孙武的兵书《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之后的历代兵家必首推“孙吴”,被尊为兵家“十哲”。
这个事例王伦还是在后世各种的心灵鸡汤上看到的,当时看了也心有感触。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别人奇怪,这位母亲对人解释说当年吴起替她丈夫吸吮毒疮,她丈夫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死在战场上。如今吴起又替她儿子吸吮毒疮,她怕她儿子也战死沙场,所以才哭。“
“哥哥这个掌故恰到好处,为将者雨不披蓑雪不穿裘,能与士卒同甘共苦,自然军心所向。”听完王伦的话,朱武肯定了一句。
紧接着朱武又叹息了口气,转过话来说道:“不过此事也有个难处,难就难在火候难以把握。和下边的人亲近,倒是得了人心,可是往往紧要处震慑不住他们。而若总板着脸,冷眼相对,倒是能震住人。可是手下又会怪你不近人情,人心就散了。”说完朱武不住拿眼睛看王伦。
朱武这话倒是让王伦警醒起来,自己梁山的队伍都是义气兄弟,就是太过亲近了。如今人少还都罢了,可是将来人多了,自己如何自处!原来梁山的轨迹中就有李逵冒犯了宋江,违反了军法的事情。后来梁山头领一求情,便什么事都没有了。
现今梁山也只是起步阶段,王伦还要依仗山上的各位好汉。可这些人鱼龙混杂,心性不一,当真难以管理。虽然王伦早就颁布了山规和军法,但是执行的力度和效果如何他也吃不准。
念及此处,王伦郑重的向朱武一行礼,说道:“这却是个要紧事,军师有何高见?“
这事朱武原本就是特意说给王伦听的,见王伦果然重视,朱武斟酌着说道:“有时候‘亲’与‘威’确实是矛盾的,此消彼长。不过凡事都在一个度上,而能因对象而区别对待,一切问题则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