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罢!”
伙计四外扫了一眼,神秘兮兮的说道:“西门大官人家大业大,妻妾成群。先妻陈氏过世不到半载就娶了吴夫人,最近还纳了房小妾。”
听到吴夫人这几字,王伦赶紧问道:“这吴夫人可是闺名叫月娘的?”
伙计连连点头,肯定了王伦的话。
王伦轻轻一笑,心道有这吴月娘想必李瓶儿和庞春梅也不会少。
随即王伦让伙计拿来纸笔,他写了几个字嘱咐伙计交给西门庆。
这时王信杜迁等人都已经酒足饭饱,王伦当下带着大家离开。
“走,我们去个地方!”
第五十三章紫石街()
紫石街就在狮子楼南面,东西首各有一座气势磅礴的牌坊,上面是“慎独”、“孝悌”二字。西街口还有有一座精美的观光亭,街面铺设紫色小石。
相传,北宋庆历年间,阳谷一孙姓知县筹资重修衙前商街。百姓争相出资出力,月余竣工。是夜,天降紫石于东首。众议:天降紫石,寓紫气东来,昭示阳谷兴盛昌达。故以“紫石街”名之。此街因而日趋繁华,士农工商络绎而至,抚石祈福,遂成民俗。
王伦带着众人沿着紫石街步行,一路寻找王婆茶楼。紫石街长有八九百米,宽也有三四十米,一块特大紫石立在街中央,不时还有人对石祈福。
小灵官和王信走在前头,逢人便问王婆茶楼的位置。
“这位兄台,你可知道王婆茶楼!”
“不知道。”
“大娘,您知道王婆茶楼在那里么?”
“没去过。”
已经走了一里多的路,问了好些人,也没有找到王婆茶楼。
这时从对面走来一位小童子,也就十来岁年纪,衣裳破烂,手中挎着一筐水果。这小童眼睛不住地打量王伦等人,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终于这小童忍不住出声说道:“你们要找的王干娘茶楼,我知道。”
有了小童引路,王伦一行人很快就找到了王婆茶楼。本来王伦要给小童点银子感谢,可是小童没有收,转身就跑了。
到了王婆茶楼,王伦只见茶楼不大,只有五六张桌子。此时到了下午,也有几个人在这里喝茶聊天。
王伦六人进了茶楼,早有一位老妇迎了上来。“各位客官请进,小店里瓜子茶水都有,还有糖水和果脯。”
这老妇大约四旬上下,身量不高,衣着朴素,头上插了根银簪子。眼睛里透着精明,嘴皮子也麻利。
这就是王婆了吧,王伦心想。
王伦等人坐下,点了一盘果脯,点了一壶黄山毛尖。
不多时东西齐备,王婆附身向王伦等人道:“几位客官慢用。”
王伦见王婆要退下,开口拦下。说道:“王婆稍待,在下有几句话问询。”
王婆站住脚,笑着说道:“客官有话尽管问。”
你道这王伦到这紫石街找王婆有什么事,无非是为了武松。只到后世山东人也十分敬重二哥,一位是秦叔宝秦二哥,另一位就是武松武二郎。
此时武松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但是武大郎却是好找。
喝了口茶,王伦问道:“王婆对面住的可是卖炊饼的人家么?”
王伦并不知道武大郎住在何处,但是知道是在王婆对面,于是他来到王婆这里询问。
这王婆没想到王伦问这件事,想也没想的回答道:“对面的房子现在空着,已经大半年了,还没人住呢!这附近也没有卖炊饼的人家,买个面食要走好远。”王婆嘴快,说了好一堆话。
王伦只知道武大郎住在阳谷县紫石街,却并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的,因此扑了个空。
不过找不到武大郎也没关系,提前帮助武大郎躲过危难也就是了。帮助了武大郎,以武松的性子一定会感恩戴德,以后自己交好武松的机会也大了许多。
王伦想到这里,对王婆说道:“听说咱们这狮子街上有位何九叔何团头,劳烦您帮我请来,我有事找他。”
听了王伦的话,王婆直接把头冲向茶楼里边的一桌,喊道:“何九哥,这位官人找你咧!”没想到团头何九叔就在这茶楼里。
何九叔在阳谷县是底层小民,但是在紫石街也有些实力,带着自己手下的人负责这一带的婚丧嫁娶。原著中武大郎的遗体就是他操办的,后来他还给武松作证,是这一带难得的公证人。
何九叔听了王婆的招呼,走到了王伦身前。看王伦衣着不凡,当先行了一礼,问道:“这位官人找小人有何事?”
王伦组织了下语言,对何九叔说道:“我听人说我一位朋友背井离乡到了阳谷县安身,没想到在这里没有寻着。如果我这位朋友来了紫石街,我想请何九叔看顾一二。”说罢王伦拿出了一锭银子递向何九叔。
何九叔看着银子眼热,接在手里。“官人无需如此客气,你只告诉我这位朋友姓名就是了。”
王婆见何九叔得了好处,红眼得很,一个劲的说道:“街坊邻居的,老婆子最是热心,也会帮扶的。”边说话眼睛边看着银子,这可抵得上他一年的收入了。
王伦也不小气,就当帮着武大郎破财免灾了,也拿了一锭银子给王婆。“我这朋友兄弟两人,兄长武植以做炊饼为生,弟弟武松有降龙伏虎之勇。”
何九叔和王婆连连记下了,热心非常。
想了想王伦又说道:“如果可以你们让他去济州找我王伦或者到东京去,不要在此久住。”
王伦想到如果武大郎不在紫石街住,远离了阳谷县这些人,也就会没有了之后一系列的事情,所以如此安排。
王婆到底伶俐,抢先回道:“老婆子知道了,一定办妥当。”
“我是去东京应武举的,将来少不得骑马做官,若是你们拿了钱不尽心,别怪我无情。”看着王婆,水浒中有名的妇人,王伦不得不敲打一句。“还有我那武二兄弟拳头也硬的很,你们可小心点。”
王婆和何九叔这才意识到银子不好拿,可是收了银子也没有退回的道理。再者说这事情再简单不过,万不会出现差池。
从王婆茶馆出来,王伦又去了旁边卖冷酒的店里,老板胡正卿也在。王伦也是留了银子,请他看顾。酒店对面的银铺王伦也走过去交代一声,如此他才放心离开。
却说西门庆等人在狮子楼宴饮已必,他下了楼送走知县等人。不见了王伦,于是问伙计。伙计如实回答王伦早就走了,把王伦留下来的字条交给西门庆。
西门庆接过纸条一看,见上面一首小诗——赠西门大官人。
娇妻美妾倚红楼,风流富贵西门庆,
瓶儿春梅任君娶,纳妾求财好经营。
莫要贪恋金瓶梅,三人聚齐丢性命。
莫道天理无所昭,报应到了悔曾经。
后面还有一行小字:逢木勿捡,见武要躲,切记切记!
看这诗文不似好话,西门庆脸色铁青。
装神弄鬼!想到王伦等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当真奇怪!
西门庆把纸收了起来,面色不豫的看着狮子楼的伙计。“你跟他们说我的事情了?”
这伙计意识到不妙,开口否认。“没……没……”
骄横的西门庆哪里管他,一脚侧踢就把这伙计踢出了一丈多远。“叫你多嘴!”
伙计躺在地上出了口鲜血,痛苦不已。
西门庆再想教训伙计,从门外进来了家中的管事。大喊大叫:“不好了,大官人!家中的东海珠被盗了!”
什么?一听管事的这话,西门庆急忙赶回家去。
东海珠大如鸽卵,宝光四射,足足花了自己三千贯,怎么能丢了!
第五十四章入城(求票求收藏)()
三百余里,行路非只一日,这天晌午王伦一行人终于到了大名府。大宋四京之一、河北第一重镇的大名府。
依着地址几人望北京城南门来,行无一里,却早望见城门,端的好个北京!但见:
城高地险,堑阔濠深。一周回鹿角交加,四下里排叉密布。鼓楼雄壮,缤纷杂彩旗幡;堞道坦平,簇摆刀枪剑戟。东西院鼓乐喧天,南北店货财满地。此时天下各处盗贼生发,各州府县俱有军马守把。惟此北京,是河北第一等存在,兵强马壮无人敢惹。
此时北京城城门大开,中央有拒马拦格,一队官兵把手两边,不时的对行人盘查几句。
轮到王伦等人进城时,官兵本来想检查马车和行李,趁机敛财。
王伦拿出济州衙门开具的路引和济州武举人的凭证,交给为首的官军。“济州武举王伦到此游历!”
当兵的对于读书的和有功名的人天生畏惧,为首将官挥挥手放行。
想着未来手中的武举人票引,为首的将官嫉妒不已。自己要是有武举的功名哪里会在这吃沙子。
焦挺扬鞭赶车前行,嘴里嘟囔了一句。“狐假虎威的软蛋!”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王伦示意焦挺不要惹事。
王伦几人当先而行,后边的百姓一次而过。后面过来的是一老一少,两人要入城,还赶着十几匹马。
王信回头不经意间看见了,这十几匹马,眼睛一亮。“哥哥快看,上好的骏马!”
王伦回头一看这些马确实不错,身长体壮,毛色发亮,自己坐下的马匹根本比不了。
守门的官兵一见这两人赶着马匹,相视一笑,买卖上门了。守门的都头也看见了来人,笑眯眯的示意手下上前。
两位官兵上前拦住,接过两人的路引随便看了看。一人问道:“你们从哪来?到大名府做什么?”
那位老者让年轻人照看马匹,他上前答话。“回军爷,小老儿江南人,到北地贩马路过此地。”
官兵看着老者身后的马匹,若无其事的说道:“这可是好大笔买卖啊,入城要交半贯税钱。”
老者听到官兵的话,肉痛不已,但还是掏出了半贯钱。“几位军爷笑纳!”
谁知那官兵对着老者一推搡,高声道:“你这老头戏耍咱们不成,我说的是每匹马半贯钱。”
被这官兵冷不防一推搡,老者立足不住往后倒去。王信这时离得近,抢先一步扶住了老者。
与老者同行的年轻人见官兵动手,脸上怒气一闪,赶过来揪住那官兵的衣领。
这要是打了官兵如何了得,王伦上前来阻拦住少年,出手攥住少年拳头。不曾想这少年还有些力气,王伦没用力,这少年的手纹丝不动。
那老者站住了身形,向王信点头道谢。见自家侄子又要闯祸,连忙阻拦。“三郎不要莽撞!”
听了老者的话,那少年兀自愤愤不平,冲着官兵冷哼一声。少年收回手来站到老者身边,拿眼瞥了一下王伦,并没说话。
这每匹马自己去掉税费,路上开支和损伤也就能赚到三五贯钱,这一座城就交半贯他还不赔死。
老者颤颤巍巍的走上前来给官兵行了一礼,然后说道:“军爷,每匹马半贯着实太多,小老儿拿不出啊!”
那官兵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横的很。“不交钱,就进不得!”
那少年听了这话还要上前动武,却被老者拦住。然后老者伸手又是一礼,对官兵说道;“这入城税委实太高,军爷放宽些个!”
在旁的王伦看老者年纪一大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