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相爷-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清朝以后,考官为了不让应试者猜中试题,便在命题上想办法,出现了所谓的截塔题,截塔题就是把不同章节的上一章节的最后一句或半句或仅仅两三个字,与相连的下一章节的开始一句或半句或两三个字,硬扯到一起,捏合成一个试题。还有一种叫隔章截塔题,就是用不同章节的两句话组合成为一个题目,被读书人称为“隔章无情截塔题”。

    这还不算特别的怪题,更荒唐的,是从四书中随便截割两三个字就可以作为考试题目,比如科举历史上有名的“大草。”

    所谓大草,指的是中庸中的一句话,“及其广大,草木生之”。考官就将及其广大的最后一个字和草木生之的第一个字合在一起,变成一个题目。

    换成一般的考生,若不是将儒家经典背得滚瓜烂熟,并有点小机灵,上了考场还真要蒙逼了。试想,如果高文这种心大的现代人遇到这种考题,就算如古人一般十年寒窗苦读,也只能在心中叫一声“我那个大草!”

    此刻的高文没有范文可抄,就只有靠真本事自己作了。

    可问题是,这学文和习武一样,得有童子功。

    他在前世读大学的时候,虽然是个国学爱好者,可也仅仅停留在能够不依靠辞典将一篇古文顺畅的程度。真正接触八股文,真正开始自己写作,也就是穿越到明朝之后的这几个月,水准自然不佳。

    更何况,家中出了那么大事,自己却无能为力,心绪已然乱成一团,又如何静得下心来作文?

    当日,高文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就挨过了那一场考试,又究竟写了什么。好不容易等到第一次放牌,就交了卷出了了考场。

    回到住处之后,高文有点灰心丧气,心道:看来这次府试悬了,如此,接下来该怎么办,就得重新考虑了。

    他甚至想过要不送点银子给知府,看能不能买通关节。县、府两场考试非常不正规,可以说,中不中只是考官一句话的事儿。可是,就算要行贿,也得事先准备。这个时候,估计知府已经将卷子审完,开始排名次,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如果过不了府试这一关,我高文又该如何面对石廪生,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危机?

    这个时候,一向豁达的高文竟忍不住长吁短叹忐忑不安起来。

    三日之后,府试放榜。高文虽然心中有不好的预感,还是提起精神去贡院看榜。

    这一看,高文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原来,自己在考场里胡乱涂鸦一气,却是过了关,高中平凉府本届府试乙等第三十名,上了轮榜。

    这次平凉府试共录取五十名考生,分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后四十名为乙等。高文得了第三十名,不前不后,倒是中庸。

    不过,府试的用处主要是获取五月份院试的资格,名次倒是无妨,哪怕是吊车尾。当然,在考前自己自信满满要拿头名第一,最后在院试在得个案首,来个小三元,轰动整个平凉的目标是完不成了,也不知道那刁知县知道这事会失望成什么样子,要知道,刁化龙可是对我高文寄以厚望的。

    莫名其妙过了府试这一关,接下来两日高文都有些懵懂。后来,中式的童生们到访,出席了几场文会之后,高文才想透其中道理。

    原因有两个。

    首先,平凉实在太缺读书人了。就拿这次府试而言,别说是江浙那种满大街都是书生的文教发达这地,就算是西安府,每次府试都有上千童生进考场惨烈厮杀,那才真真是大浪淘沙。可这次平凉府考,进考场的也就区区四百人出头,而且这些人的水平好象都不怎么样。十中取一,难度降低,你只要文章格式对了,字写得不错,多半是会中的。

    其次,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刁知县提前给平凉知府打了招呼,因人成事。还是那句话:论人脉在人治社会中的重要性。

    看来,无论是捞世界还是,跟对了人真的会占很多欺头啊!

    只是将来若是见了刁知县,须有些不好意思。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于本月的院试高文不敢大意,当下调整好心态,闭门谢客,每日除了读书,就是打熬筋骨。

    对他来说,真正的挑战马上就要到了。院试可不比县、府两场考试,那可是要凭真功夫的。

第一百一十四章 主考官() 
相比起县试和府试,出题人是当地正印官,不糊名,看你顺眼就能取了不同。百度搜索乡村 院试是童试的最后一关,中式士子称之为生员,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秀才。只要到这一步,你才获取功名算是一个读书人了,也具备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童子试说到底,就是公务员考试的预赛。只要等到在下一场的乡试里中了举,就有做官的资格。

    明朝乃是皇帝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读书人身份自然极高。只要你做了秀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到那个时候,就算军资被劫一案查到自己头上来,官府也好不对自己用强。也就是说他高文可以和官家站在同一个层面,与敌人斗争,初具自保能力。

    和县试、府试一场一篇八股文就考完不同,院试的主考官由一省的提督学政主持,出题人和考官由距离考试地六百里外的书院的山长担任。考试的时候,考生的卷子要糊名。另外,交卷之后,还得由专门的誊录将你所作文章誊录下来,送到考官处判阅。等录取之后,拆去弥封才知道中式之人姓甚名谁。

    只有到这一步,才算是正规的科举考试了,全凭真功夫硬本事,毫无人情可讲。毕竟,府试之间关系到读书人的功名,而且,名次靠前的士子可是要送进官学读书,按月发给廪米,吃公家饭抱铁饭碗的。

    老实说,在府试考场上受到打击,高文对于接下来的院试有些不塌实。他虽然记了一肚子状元八股文,可怕就怕等到时候上了考场,考官出的题目如府试那样,自己手头根本就没有范文,就算想抄袭也抄无可抄,只能靠自己的真本事硬写。

    平心而论,平凉府文教落后,府中几县的士子中也没有什么人才,如果不靠抄袭,高文的八股文写作水平也就中下游程度,运气好面前挤上榜,运气不好说不定就名落孙山了。比如这次,自己就是霉运当头,被民为贵当头一棒。

    最麻烦的时候,院试这种关系到读书人功名和切身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试并不只考八股文写作,还要考策论,就是考核一个读书人的行政能力,类似于后世公务员考试的行策。

    另外,还得写诗贴诗一首。这些玩意儿,高文手头可没有范文,以前也没接触过,需要从头学起。当然,策论什么的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对考试成绩没多大影响,只作为参考。

    另外,院试考两场,正试一场,复试一场。第一场正试过关之后,你还不算是正式的秀才。得参加复试,中了才算是出案。

    到这个时候,科举考试的难度陡然增加。也因为如此,百分之八十的读书人在这一关被刷了下去,很多人考院试多次落第,考了一辈子,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甚至还有祖孙三代都是童生,同场科考的美谈。

    清朝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官府觉得老童生们再这么考下去实在是不妥当,劝又劝不住。没个奈何,只得上奏朝廷,请皇帝赐他们一个功名了事。否则,老人家这么大年纪,进考场见到大草这种怪题,一但有个三长两短,考官也要跟着吃挂落。

    当然,平凉的因为经济落后,考生实在太少。因此,整个陕西省,除了西安府和汉中府有复试之外,其他几个府的院试都是一场过。

    这让高文禁不住长出了一口气,多考一场对他来说就是多了一个变数。一场过,一锤子买卖自然是最好不过。

    过了府试一关之后,高文算是正式的童生了。在府衙报了名之后,就买了一大堆书,呆在家中整日苦读。也学着人作过几篇策论,写了几首试帖诗,可总觉得味道不对。具体什么地方不妥当,他也想不出个所以然。

    这一日,高文如往常那样练完拳,正要读书,想起自己的神射工夫,心中一动:看来,这具身体的原主人虽然武艺不成,可对于弓马一项却有过人的天赋,如果可以,倒是可能加强一下这门武艺。百度搜索乡村

    只是,自己一个读书人,成天背走强弓硬弩满街走也不象话。

    再说,真遇到敌人,人家也不可能等你跑回家拿了大弓再同你公平较量。

    顿时,他心中就有了个主意,就出门上街,找了个银匠给自己打了一个弹弓,又用做了一袋钢珠。为了实验弹弓的威力,高文在那个匠人的院子里拉开弹弓,劈劈啪啪地打了一气。果然如他所预料的那样,练得十几丸之后,手一热,那弹弓就好象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心念一动,指哪打哪,例不虚发。至于威力也不竟将人家的一口粗瓷酱钢给打破了。看到四分五裂的大酱缸,高文心中一颤,这力道已经相当与后世的复合弓了,寻常人中了这么一记,相比立即就会失去反抗能力吧!若那夜我有这具弹弓在手,要杀那梅良自不在话下,也用不着云摩勒出手。

    到这个时候,我总算有了一定的自保力了。

    付了工钱,又赔了人家的酱缸钱,高文怀揣利器,这才满意地应约去城中一家有名的酒楼参加文人聚会。他这一段时间闭门谢客,本就不打算和本府的士子有过多接触。毕竟自己有血案在身,认识他的人少一个,就多一分安全。

    可这场集会他却不能不参加,因为,还有五日就是本年的院试。考官姓甚名谁,习惯的出题方向,喜欢什么样的文字,他都一无所知。这些,都需要打听清楚。今日,恰好有一个与自己同期过了府试的童生相邀请,说是已经打听到了,请他过去吃酒。

    高文自然是欣然前往,和他们作了一场文会,吃了一台酒。这才知道,这次的府试考官姓徐,名珵,苏州吴县人,宣德八年进士及第,后来又考中庶吉士,做了翰林编修。

    明朝非进士不得为官,非翰林不得为相。更何况,这个徐大人还是翰林编修。编修是什么人,那可是天子身边的秘书。如果混得好,一旦放下去做官,起码是一个副部级的侍郎,手握重权,前途一片大好。

    这样的人不好好儿地呆在京城熬资历,养人望,跑陕西里当考官,这就叫人想不明白了。

    见高文不解,一个童生笑着道:“这个徐大人只怕要糟糕了,按说,咱们如果中式做了他的门生,那可是前世修来的福份。

    可是,眼见着徐主考的官儿估计也当不了几日。咱们若是被他取了,以后就算中了进士,估计也没有什么前程。”

    “什么要糟糕了?”高文又问了半天,这才知道。原来,这个徐大人为人比较糊涂,行事荒诞不经,常有匪夷所思的奇谈怪论,加上人品不好,名声极差。朝中的大人物早就想将其赶出京城,远远打发掉安静。

    去年瓦剌也先入侵大明朝,土木堡一战,生擒了太上皇帝,京师大震。郕王继位之后,重用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于谦和吏部尚书王直等一众肱骨忠臣,与入寇的瓦剌大军在京城对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