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相爷-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粤说胤剑椭辛耍咸煲越鲜孔踊拐媸遣还桨。�

    就连这样的文章都能中,我高文又不是笨蛋,也行的。

    接下来几日,高文埋头研究八股文格式,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跑去俞兴言那里请教。靠着现代人强大的理解和综合能力,倒是入了门。又试着做了几篇,给俞老板看。

    俞老先生接过来扫上几眼,便道:“还算不错,就是有些地方用词不雅,用典也不妥帖。你这文章哪里来的,不会是你写的吧,水准缘何下降至此?简直就是个发蒙童子嘛!”

    高文老脸禁不住一红,暗想:废话,我就一个普通人,敢跟状元比吗?

    就回答说是刚托人从平凉那边抄来的士子习作,俞兴言冷笑:“平凉府果然没甚人才。”

    高文也知道自己的水平不成,索性整日将自己关在屋中做练习,每日都要些上五六篇作文。一写好,就假托是抄来的,请俞兴言点评修改。

    俞兴言通常都是一声冷哼:“尔止,你本就是文章好手,这些东西的好坏你看不出来吗,找老夫做甚?”

    高文只道:“切磋切磋,交流交流。”

    好在这个时代的读书人都有好为人师的秉性,俞兴言本打算参加今年陕西省的秋闱,这也是不错的练习。当下就来了兴致,提笔修改起来。一篇八股文不但格式上有规定,连字数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没有小结和大结,通常在五百字左右。如果要写小结和大结,则最多不超过七百字。

    改到后面,几乎所有的字都被俞老先生用笔给抹掉了,相当于重新作了一篇。

    如此,十来天过去,再海量的习题下,高文作文的水平飞速进步,初步掌握了古文写作的规则。至于俞兴言,好象也有不小的提高。

    天气渐渐地暖和起来,进入二月,不再下雪,黄河也有融解的迹象。

    石献珠石廪生已经去庄浪县大半个月了,还没有消息回来。高文琢磨着现在已经是上旬,再过得十来天庄浪县试就该报名了,自己改籍的事情还来得及吗?

    一想到这里,心中就火急火燎起来,再等不下去,就到杜知县那里告假,自去庄浪。在此之前,他已经去户房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这事也没别人知道,高文如今已经入了杜知县的眼,是他最最心腹之人。六房事务都可以不用知会他人,径直处置了,真有后世县委办公室主任的架势。

    老实说,这一去庄浪就不能再回县衙了。想起杜知县对自己的关照,高文心中还是有些抱歉的。

    可还没等他开口,杜知县就有一件要紧之事交代下来,高文需要出一趟远门,这一去,一来一回至少要十余日。

    事情是这样,去年土木堡之战之后,瓦剌入侵京师,后来虽然败在于谦手下,退兵蒙古。可还是不段以小股部队犯我边境。

    于谦于尚书觉得目前大明在军事上虽然占有一定的优势,可老是这么被动挨打也不是办法,必须给敌人更大的压力。

    在之前,明朝和也先作战动用的都是陕西、河北两地的军队,主要是宣府、大同和太原三个军镇,力量稍显不足。而陕西这边还有三个军镇的兵力没有使用,如果让这三镇兵马从侧面动作,或许能够牵制一下敌人,使也先首尾不能兼顾。

第七十九章 临别感言() 
打仗这种事情,打的就是钱粮,打的就是后勤。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次韩城县需要运送到边军的物资是三百具马鞍,目的地安东中护卫。

    马鞍这种东西在现代人看来或许很普通,可在明朝制作起来却不太容易。首先需要上好木料、皮革,还需钢钉、铜钉。这涉及到冶金和制革等好几个行业,一具合格的马鞍,需要一个木匠,一个皮匠,一个铁匠,工序繁杂。偏生这玩意儿又容易坏,用不了两年就得更换。

    明朝的九边镇军和军户制度到如今已经有点崩坏的迹象,边防军军纪败坏,战斗力低劣,很多人世代当兵,将守边当成一个谋生的职业,毫无军人的荣誉感。对于军械、马匹也不爱惜。特别是装马鞍给战马系腹带的时候,你得勒紧。

    若是松松垮垮地挂在上面,战马跑上一阵,鞍子就会逐渐挪到马腹处。

    马儿一感觉不舒服,就会用脚使劲地踢。这种大畜生的力气何等之大,只需几下就能将鞍子踢成碎片。

    因此,马鞍的消耗量很大,每年都需要从关中地区送一批过去。

    韩城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又地处关中平原边沿,乃是三边物资的中转站,城中有不少匠户为军镇配套服务。在明朝严格的户籍制度下,这些匠户口的身份和地位比高文这个衙役还低。

    接到上头的命令之后,杜生辉杜知县不敢怠慢,他的座师吏部尚书王直可是朝中的主战派,自己自然不能给老师面上抹黑。立即就征收了三百具鞍子,装车启运。

    安东中护卫归陕西镇管辖,也是高文运气,卫所衙门正好位于平凉府城中,高文要去平凉府庄浪县参加县试,正好顺利,也不耽搁。

    高文心中欢喜的同时,也是觉得奇怪。按说,韩城正好位于西安府和延安府的交界处。

    而延安府正是延绥镇的治所,这批军用物资正该送去延安才是。想不通也懒得去想,反正这事对自己有利。

    杜知县这次是在后衙召见高文的。

    后衙是一县县尊的起居场所,这种地方非一等一信重的心腹不能进入。由此可见,高文在杜知县心目中的分量。

    此刻,杜生辉身上只穿了一件白色的儒袍,闲适地坐在那里,手中捧着一卷书,疏眉朗目,当真是玉树临风,叫人看得心中不禁暗赞。

    杜知县将这个差事交代完毕,笑道:“高文,此次运送马鞍去安东中护卫关系到朝廷未来对瓦剌军务事,不可怠慢了。”

    高文:“是,县尊大老爷,我办事,你放心。”

    杜知县:“这次去平凉府路途遥远,来回得二十来日。去年山西流民留流窜入陕,虽说山西战事已经平息,鞑靼人也退回漠北,陕西各州府也将流民逐一遣送回乡,可依旧有人勾留不回,甚至藏匿山林野地作奸犯科,需防着这一路上出纰漏。本官听人说你武艺高强,这差事还非你不成。”

    听到他的夸奖,高文心中得意:“大老爷,属下虽然从小练习武艺,但也就有一把子力气,当不起你的夸奖。老父母且放心,这路上虽有流民,可沿途都是军镇的卫所,出不了什么乱子。”

    杜知县:“小心无大错,此番,本官拨二十个民壮给你。另外,三班的班头都要一道押运。只李进宝的伤尚未好完全,就由你和韩隗过去。”

    听到韩隗要与自己同行,高文心中咯噔一声,却有些不愿意。

    这个时候,立在杜知县身边的林师爷一笑:“高文你且放心好了,县尊也是稳妥起见。这次去安东中护卫,以你为主,韩班头为辅。但凡遇到事情,你可一言而决。”

    林师爷今年五十出头,又瘦又是杜知县上任时带来的。

    听人说他是杜生辉的老乡兼同窗,家中穷得很。杜知县有心照应这个老同学,就招他入幕。

    此人年纪既大,身子又差,平日间也不管事。来韩城之后,主要任务就是帮杜知县看看邸报,写写公文。然后就沽上一壶酒从早喝到晚,没多少清醒的时候。

    而他在县衙门里也等于是隐形,下面的人都说这林师爷就是来混饭吃的。但高文心中却知道,这老头才是杜生辉杜知县真正的心腹,县衙门里的很多决策都是出自此人之手。

    虽然一想到要和韩隗朝夕相处十来日心中腻味,可他既然这么说了,高文只得一拱手:“谨遵县尊之命。”

    “高典史,此事关系重大,休要怠慢了,老夫也下去准备一下,安排人手。县尊,我先告退。”林师爷说完这话,自退下去。

    屋中只剩高文和杜知县二人,高文看着年轻得不象话的知县,想起自己在这两月中甚得其人信任,又想到自己这一去平凉府,交卸了差事,以后就不会回来,心中突然有些感慨。

    刚穿越到明朝的时候,高文心中难免惶惑。即便靠着西游记一书赚得第一桶金,可说到底子自己不过是这个社会的低层的低层。试想,如果没有杜知县对自己的诸多信重诸多关照,只怕韩隗那个小人就能将他折腾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当然,他高文也为杜县结结实实地捞取了一桩看得过眼的政绩。

    这个杜生辉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加上为人谦和宽厚,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不错的老板。在他手下打了两个月的工,这次突然离开,内心中有有些不舍。又想,我高文将来中秀才,中举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说不定进士也能争取一下。在未来的三年之内,必入官场,说不定就去了什么地方。拜明朝这糟糕的通讯和交通所赐,这个时代很多人一分别,说不定一辈子就再见不着面了。

    想到这里,高文突然伤感,深深一揖到地:“老父母,在你来韩城之前,属下原本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民壮,生活穷苦,三餐不继。

    若非有大老爷之提携,属下断不会有今日之光景。县尊的恩情,高文没齿难忘。”所谓老父母,来是一县治下的百姓对县令的尊称,七品知县父母官。

    杜知县微笑着将高文扶起,道:“何须多礼,本官之所以看重你,那是因为你有常人所不及的才干,尤其是在刑名一项。此番押运马鞍去平凉,乃是兵部、陕西布政使司下的令。过得一阵,兵部会派人过来巡检陕西兵备。不但兵部、太仆寺也会派人过来巡视马政。由此可见于部堂和朝廷对三边军务的重视,断不可大意了。你若是感念本官的提携,竭力将手头的事做好,不要让上头挑出错来。”

    顺势直起身子,高文正要说些“我办事,你放心。”之类的话,听到杜知县这么说,心中突然咯噔一声。

    是啊,看朝廷的情形对陕西兵备抓得非常紧。虽然说,按照真实历史来看,这一仗也没打成。在今年七月,也先见敲诈明朝无果。没个奈何,觉得手头捏着明英宗这个白吃白喝的俘虏也没什么意思,不如放回去,让明朝天有二日,国有二主,自己乱成一团。于是,就将太上皇交灰还明朝。如此,明朝和瓦剌之间的战事算是告一段落。日后边境虽有连绵不断的小摩擦,但大规模的战役是再不会出现了。

    杜知县少年得志,这次来陕西做知县,实际上放到基层锻炼的,日后必定会大用。但前提是要有拿出手的政绩,治下不出大乱子。

    如今,朝廷既然对陕西如此着紧。如御吏、巡按之类的督察官员必定纷纷来陕。这些人干的就是弹劾人的事儿,鸡蛋里都得给你挑出骨头来。如杜知县这种春风得意的年轻官员,说不定早就被人给盯上了。毕竟他背后站的是吏部尚书王直,如果能够弹劾一下王尚书,对于语官来说,那可是一桩获取名声的美事。

    韩城在杜知县的治下还算清明,可是……梅家马场那边根本就没什么马。如果太仆寺派人来查点,出了纰漏,杜生辉身为地方官,必然要承担主要责任,说不好前程尽毁。

    高文有心要还杜知县一个人情,而且那梅良人品实在恶劣,不给他上点眼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