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伦敦单身日记-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平静祥和的城市,也许整个国家都是这样。虽然在上个世纪它是那么地具有侵略性,也许那是在它的青年时代,现在却变得像一个慈祥的老人。非常宁静,非常善良。    
  周末的时候路过南部的一些街区,看到会有专职似的黑人站在地铁站外举着喇叭做热情洋溢的讲演。我听不清他们都说了些什么,但是大致能感觉到是对政府的抗议和抱怨。有时候他们还会设置小小的展台,上面放着红色的醒目的宣传手册,还有红色革命者的肖像,我知道他们是在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30节:9月11日:收到你的电子邮件(2)   
  还有几次是在莱斯特广场,看到一个女人两手空空地站在马路中间讲演,对着纷纷扰扰路过的人群大声地说话,人们匆匆而过,谁也没有认真听她讲了些什么。我停下来,站在不远的地方看着她。她一直持续着高声说话,全然不顾她的声音在喧哗的闹市街头几乎完全被淹没,路过的行人最多也只能听到她的只字片语,然而她仍然持续着发言。我尽力想听懂她在说什么,但是终于还是没法听懂。她说得有些混乱,显然只是没有经过任何准备的发言。如果在国内,这样的人在街头可能会被当成是疯子,但在这里不是。尽管没有人听她说话,也没有人知道她到底说了些什么,但人们只是匆匆地走过,没有任何人投去异样的眼神。    
  这就是伦敦,一个传统矜持而自由开放的城市。在这样的时刻我打开电子邮件,打开那个上海的地址。有一些感觉接踵而来。最后一次去上海是在两年以前。流光溢彩的外滩夜景,黄浦江晚风轻拂的夜色,记忆中,夜上海有着更多的奢靡香艳。    
  收到他的电子邮件,虽然只是短短的只字片言。    
  他说,突然知道你去了那么远的地方,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一切保重。    
  我静静地看着他的话,在伦敦9月的阳光中移动着鼠标键,心情如同阳光一样浮起温暖。    
  没有回信,是因为我同样也不知该从何说起,已经许久没有联系。    
  但记得。在记忆的湖里。         
第31节:9月13日:从晚夏到初秋(1)   
  9月13日 伦敦     
  从晚夏到初秋    
  来伦敦这么久第一次想家。想北京,想父母,想朋友,想念国内的一切生活,无论它是灯红酒绿还是忧伤快乐。    
  到这里已经有3个月的时间。3个月前的这个时候,我正在北京忙着订第二天的机票,刚刚拿到签证,行李收拾得非常匆忙。虽然从半个月前就陆陆续续地准备,但是直到拿到VISA的这一刻起才开始真正确定行程。    
  3个月前的那一天,我记得那是个大热天,北京三十几度的高温。在北京这从来都是正常温度,到了伦敦我却只碰到过有两天超过30℃的天气。就这样在伦敦度过了一个凉爽的夏天。大部分的裙子都没有来得及穿。还有从中国带来的旗袍,在建国门的裁缝铺定做的,深绿色的真丝绸缎,稍稍一坐就全是皱褶。    
  我开始大张旗鼓地收拾行装,置换所有的衣服,按照从网上下载下来的物品单。从头到尾,忙碌着采购了大部分的东西。还有一些不是没找到、就是没有时间去买。跟所有的朋友告别,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打着电话,告诉他们说我要离开北京。已经没有时间和他们见面,就只能在电话里说再见,手机第二天就会停掉,告诉他们说有事就给我发电子邮件。    
  很热的天气,我穿着平常很少穿的一件衣服。真的已经很久没有穿过,只是因为收拾行李的时候从衣柜底层翻了出来。那样的裙子是不会带到英国去的,又很可惜这么长时间没穿,就在临走的那两天穿了一下,算是对它做个告别的纪念。那几天的行程排得很满,上午去嘉里中心订好机票,说是第二天早上给我送来。第二天中午12点的飞机,早上9点钟他才能把票送到。但是当时因为时间很紧,已经来不及考虑那么多。    
  下午3点从使馆拿到签证护照,第一件事情就是给爸爸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我要走了。在此之前我一直不能确定我是否真的会离去,直到拿到签证的那一刻我都还在恍惚。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了,让我来不及有任何的心情去适应和准备。全部的过程就在那几天。那么的快,那么热的天。    
  妈妈说,行了行了,这就好了,你走了我也就省心了。我哈哈大笑,我知道我妈是盼着我早点走,好早点少个人跟她犟嘴。嘉里中心大厦外面的拥挤的街道上,高温酷热的夏日,我站在路边急不可耐地打着手机。人群在视线以外的地方流动纷杂,白花花的太阳照着,像一种有着强烈真实感的幻觉。    
  紧接着就去银行取钱,然后到国贸的中国银行换汇。之前已经打了几十个电话,坐在出租车里边等着拥堵的红绿灯边翻着电话本,手机在耳边已经打得发烫。问114查着离家最近的可以换汇的银行分理点,然后又问当天的外汇牌价。再确定是否已经带齐全部的资料和手续,然后打电话给银行问他们几点下班,可不可以等我到达。         
第32节:9月13日:从晚夏到初秋(2)   
  下午4点赶到银行,换汇业务的工作人员还有几分钟就要下班。我在差3分钟窗口关闭的时候递进去资料。银行的小姐不得不为了我这最后一份资料加了一个小时的班,我感到很抱歉,但是告诉她我已经订下第二天的机票,所以无论如何都只能今天下午办完。    
  然后就是一套复杂的手续。确认我的身份证件,确认我的外汇金额。老妈不放心,终究还是自己赶了过来。但事实上她来了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只好一个人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等着我。由于我需要的英镑金额已经超出了他们可以批准的额度,所以他们告诉我,我只能去国家外汇局申请批准。很显然我已经完全没有时间,我说那你们就给我换我可以换的部分的吧,剩下的我不要了。中行的经理小姐有些奇怪地看着我,提醒我说你的文件都已经审核过了,我必须告诉你这是你唯一的一次批汇机会,如果这次你只批了一半,那你以后也不能再批换其余的部分。    
  我说,知道了。    
  然后我说,就这样换吧,明天我就要走,没时间了。    
  她看了我一眼,然后一言不发地办完。    
  离开银行的时候我把没有换完的几扎人民币还给妈妈,说这些钱我不用了,你自己留着吧。实际上那部分钱本来也是她的,我自己的钱不够,家里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但事实我已经有心理准备,除了学费,其他的生活费我自己可以挣出来。    
  下午5点半的时候走出银行所在的国贸A座,大部分的写字楼都已经下班,长安街上挤满了匆匆而过的下班的人群。车辆穿梭而过,不断地堵车,不断地停下。酷热的夏天,炽热的阳光晃动在眼前,城市的高楼建筑无限疯长。傍晚,一阵风吹过远处的天边。    
  伦敦。我想。那样陌生的一个城市,和国度。           
  如果早些时候我想出国,就不会从高考后放下英语,到这时候已经将近荒废了10年。    
  但是那时候我没有。我从来就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来到英国。就像刚毕业的时候,如果我要申请去美国读书也并不会太困难。但是那时候没想过要出国。         
第33节:9月13日:从晚夏到初秋(3)   
  那时候刚刚毕业,21岁,毕业分配到一家中央直属的新闻机构。一去就被分派做栏目的首席编辑,自己完全负责一个专栏的组稿和发版,没有任何人管我,只直接对主编负责。同样是21岁,拿到中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正式记者证。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证件有多厉害,直到很久以后参加一个外省的活动,才知道它是无冕之王,江湖利剑无所不往。22岁,自己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出版,在传真上第一次看到那个模糊的封面。出版社的编辑打来电话说,他几乎是花了一个下午一口气读完的。同样是22岁,因为一次采访莫名其妙地得了一个四大部委颁发的优秀新闻传播奖,收到颁奖仪式通知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连主编助理都以为获奖的人是主编。    
  可以说我是一帆风顺的,那时候很多人羡慕我。拿着一个月几千元的高薪,在百货商场里选着自己喜欢的昂贵的裙子,几乎没有任何生活压力。那时候我买了很多的名牌,不管是穿的还是用的,我几乎买过所有的名牌化妆品,CD,兰蔻,资生堂,雅诗兰黛,倩碧,伊丽莎白雅顿,有一盒CD的粉盒我一直用到了现在。很少用粉,我最喜欢用的是护肤品和洁面乳,还有香水和睫毛膏。从来不画眉毛。我最喜欢的香水是CD的毒药,深紫色的那种。还有一款叫做神秘蓝沙,我只在明星会里买到过。    
  但是,那时候我过得并不快乐。    
  我可以告诉你我现在的生活。现在,我住在伦敦,每个星期付着昂贵的房租,这里我租一间房间的房租,可以在北京最繁华的地段租一个两居室的外销公寓。我每天坐巴士上学,无论刮风下雨,从巴士站到学校还要走10分钟左右的路。每天自己做饭,晚上放学回来要做好一天的饭菜,吃一半,然后用饭盒装下另一半,放到冰箱里存起来,第二天早上去学校的时候再从冰箱里拿出来,这样中午的时候就可以吃自己带去的午餐,虽然只能吃冷的。    
  我带着一叠打印好的简历去找工作,在伦敦最繁华的大街上一家一家地敲门,然后进去问:我可以在这里找到part…time 的工作吗?店员小姐开始大多不太相信,以为我是来买东西的顾客,直到我重复第二遍的时候她们才会说,哦,对不起,没有。         
第34节:9月13日:从晚夏到初秋(4)   
  由于我找的都是售货员和服务生一类的工作,所以简历写得非常简单,否则怕把他们吓着了:一看你这么高的学历,在英国读的也是顶极名校,这样的人怎么会来这里做清洁工?即使做了也不会稳定。然后人家就会觉得不合适而放弃录用。    
  我仍然没有找到任何工作。    
  在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充分体验到了在异乡漂泊的滋味。这时候我的感觉很像一个独自在北京漂泊的外地打工妹,初中没有毕业就出来工作,举目无亲,没有任何的依靠,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就是回家睡个好觉。    
  不过和她们比起来,我的确要幸福得多,至少我还可以在孤独的时候和学校的同学聊天,不管他是来自法国还是中国,至少我还可以在想家的时候给家里打个电话。最严重的一次,我在莱斯特广场的公用电话亭拿起电话就打了一个多小时,挂断电话一查电话卡余额,才知道那天我跟我妈说了80多分钟。直到说得口干舌燥,声音沙哑。    
  妈妈不断地说,挂电话吧,你怎么不怕花钱啊。    
  我说,没关系,这是打的电话卡里的钱,没有用我的现金。    
  妈妈说,你现在是在公用电话亭吗?    
  我说,是啊,我现在是在莱斯特广场,伦敦市中心最热闹的一个广场,伦敦的唐人街就在这里,我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近。这是我刚刚在中国城里买的电话卡,可以打两百多分钟。    
  妈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