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动力时代-第3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是华夏绝密工程之一的6地下巨型核军工生产基地。

    本世纪六十年代华苏关系恶化后,中央军委决定在西南地区建一个大型核工厂。

    966年夏,周恩来任主任的中央专委会批准6工程上马,有关部门在重渝涪陵白涛镇选址修建地下核工厂,它的主要作用是为生产原弹服务。

    6洞库基地洞体于967年2月动工,这项工程,由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4师与兄弟部队,和由全国各地近万名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代为“22公司”,共同承担。在白涛镇开凿洞体,建设重水核反应堆,主要生产钚29原弹、氢弹中最关键的核装药。

    几乎在一夜之间,白寿镇所在的这个偏僻山区涌入了2万多工程兵,成为三线建设的大工地。工程兵主要负责在乌江边上被当地人称为尖山的区域打一个巨大的地下洞体。他们一干就是年才出洞,而前前后后参加工程建设的有6万多人。

    战备需要,洞体工程设计可以预防00万吨氢弹空中爆炸冲击和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还能抵抗级地震的破坏。洞体内有许多钢筋混凝土浇铸的石拱,石拱外是一层特制不锈钢板,它们的作用显然是支撑加固洞体。洞体内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50米以上。

    为修建6工程,整座大山被挖空,洞厅共9层高达796米,总长2公里。核反应堆主厂房总面积万平方米,洞体施工挖出的石方量有5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500公里。

    山体周围共有大小9个洞口,根据不同规划,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里面共有大小洞室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等0多条。

    如果不是杨卫平极力坚持,这个洞体已完成建筑工程量的5%,工程量的60%,总投资达74亿元人民币的大型工程即将面临停工下马的困境。

    其他工业可以不搞,但核工业绝对不能停!

    基于这个理念,杨卫平力排众议,用个人名义,将这个被国务院决心废掉的地下核工厂承包下来,与联邦德国电站联盟kwu合资,德方压水堆核电站技术,注资八千万美元,杨卫平注资五亿美元,华夏政府用地皮及原有投资折算入股,三方按三四三,组成了总装机容易为一百万千瓦的白寿大型核电站开发股份公司,杨卫平私人持股40%成为最大控股股东。

    6原有的核工业设备,已经都被拆除迁到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秦山核电站建设工地。

    杨卫平接手6工程的时候,除了一个空荡荡的巨型地下洞库,就是还在这里施工的三万七千多名解放军工程兵和核工业技术人员、工人。

    经过差不多一年时间,联邦德国电站联盟提购的全套新设备,基本上已经调试到位。

    这里,将是华夏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同时也是华夏第一座百万千瓦级的大型核电站。

    白寿机组装机容量94万千瓦,计划于9年月并发电。白寿2机组装机容量94万千瓦,预计在94年2月并发电。

    白寿核电站建成并投入实用后,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解决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电力短缺问题。(。)

第408章 核工业事关核动力的研究必须抓!() 
对核工业,杨卫平的潜意识里一直心存着敬畏之心。

    他的父母,当年就是因为长期跟核工程打交道,而身染核辐射,不治而逝。

    尽管知道搞核工业存在许多风险,但杨卫平更清楚,如果核工业不发展起来,搞核动力就是一个奢望。

    我国的核工业虽说起步还算比较早,但华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全部撤离后,我国靠自行摸索发展起来的核工业,其整体技术还是相对比较粗糙的。

    联邦德国的核工业质量体系,相当健全,其压水堆技术,核电站蒸发器更换技术,辐照燃料运输容器技术,核电站换料及核燃料服务,包括反应堆放燃料元件技术,目前都属世界一流水平。

    目前华夏和联邦德国早就签置子战略同盟合作关系,引进联邦德国的核工业技术和模式,早就被杨卫平当成重点项目交由国防科工委下属的核工业办公室负责。

    杨卫平坚持要把6工程并加以扩建,国务院考虑到中央财政的现实状况,就一句话,要钱没有,要政策可以。

    既然杨卫平愿意私人承包,而且牵头从联邦德国引进先进的核工业技术和设备,与其让一座耗资近八亿rmb的工程放在那里荒废,当然不如通过商业核电站的运营模式来盘活。

    加上圳深特区的大亚湾核电站建设项目目前也在跟港英政府洽淡白寿核电站先搞起来,总结出一套经验,这对国家从宏观层面掌控商业运营的核电站肯定是有诸多好处的。

    6工程原来的规划是作为泛燃料处理生产基地,也就是从报废的u25原料里提炼pu29再利用。但洞体工程是按生产和发电两用设计施工的。

    除了石墨水冷反应堆部分,还有废料处理部分,包括废水、废燃料棒等有污染废物的处理。

    而这方面,此次白寿大型核电站的德方股东,联邦德国比波利斯核电站都有着非常成熟的技术和经验。

    此次技术引进,除了合资兴建白寿大型核电站。还在中小型压水堆的科研与安全、铀工艺、铀矿地质和矿石处理、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国防科工委还与联邦德国电站联盟和反应堆燃料元件联盟达成协议,由德方对我国宜宾元件厂如何改造以便生产大型核电站元件进行投资考评。

    可以说,白寿大型核电站项目,对杨卫平个人,对西部大开发。对国家。对联邦德国,是一个四赢合作。

    加强白寿大型核电站的技术团队,杨卫平动用了国防科工委的特权,将兰洲气体分离厂整体搬迁到了白寿镇。针对我国核工业从第一代气体分离法。向现代化的离心机研发进行技术积累和储备。

    毫无疑问,杨卫平已经将白寿大型核电站项目,当成了华夏未来核动力航母、潜艇、舰艇的孵化基地。

    在这里,借助6工程的现有建筑和安全保密性,杨卫平组建了一个专业的天工核动力研究室。的实验设备全是从欧洲采购回来的当今世界一流的仪器设备。

    早在杨卫平上任国防科工委主任之初,他就把关心核工业从业科研工和技术工人的身体健康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此举无疑赢得了国内从事核工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和技工的无比感激和尊重。

    杨主任要组建核动力研究室,自然是一呼百应。

    在国务院有计划的削减核工业单位和研究经费的同时,许多被遭到忽视和冷落了的核工业技术人员,现在都聚集到了白寿镇。

    从重渝市涪陵区城区出发,一支由五辆奔驰g型越野车组成的车队,沿着刚修筑完成的9国道涪陵段,在盘山公路上绕行。

    一边波涛汹涌的乌江。一边是叶茂枝密的山梁。春雨绵绵中,整个山区都被笼罩在一片蒙胧雾气之中。

    透过迷蒙的雨雾,无数数不清的小山包若隐若显,白寿大型核电站的主体工程,也就是原6地下核工厂基地。就隐匿在这片海拔一千一百多米的山腹里面。

    由于核电站还没有投入运营,目前这里依然被划为军事禁区,驻有一个团的武警部队负责保护,没有国防科工委出具的特别通行证。外人根本就没法靠近。

    在对外公布的华夏地图和重渝地图上,也没有这片山区的坐标和地名显示。

    透过车窗玻璃。杨卫平默然地望着远处被雨雾笼罩的山林,两眼微眯着,眼神显得格外的深邃。

    在当前国家提倡全力加快发展经济工作的大环境下,对核工业技术研究这种既烧钱,又不到明显效益的大工程,自然不是很待见。

    中央甚至有人公开喊出我们已经有原子弹和氢弹,为什么还要浪费国家搞什么核工业?集中资金和发展轻工业,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才应该是国家当前狠抓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

    急功近利,只顾盯着眼前利益的功利风气,在东南沿海地区变得越来越盛行。

    许多立竿见影挣到快钱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的项目和单位,渐渐地也影响到了中央高层领导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判断。

    说实话,杨卫平现在是真的感觉心太累太累了。他真不想参合到国内的政治斗争中去。

    你们爱折腾就尽管去折腾吧!

    老子集中精力把西部大开发搞起来,把九大新型产业链建立并完善起来,将来再跟你们秋后算总帐!

    白寿镇,除了大型核电站项目,还有一座天工国际重工集团投资的天工建峰化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吸收了原6工程中的六千多名军转民技术人员和官兵,下设二十多个生产经营性质的分公司,以及一个天工化工研究设计院。属于典型的集生产、科研、教育和贸易一体的综合企业。

    经营的项目涉及化工、电力、电冶、机械、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建材等七大类二十八种。

    该公司是由原6国营化工总厂改制而成的新型现代化工企业。

    主要生产项目有年产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大型化肥厂、装机容量为万千瓦的自备热电厂、年产00万只子午线汽车轮胎的生产线、年产600吨电解金属锰的生产线、年产000万条塑料编织袋的生产线、年产20000吨水玻璃/5000吨沉淀法白炭黑生产线、年产2万吨氮、磷、钾三元素高效复合肥的生产装置,以及填补国内当前空白的聚丙烯酸酯特种橡胶及橡胶制品装置等等。

    车队途经白寿镇和天工建峰化工实业股份公司所在地的时候,没有停,而是按照杨卫平的指示,先去了镇郊的油坊村烈士陵园。

    雨不大,下车后杨卫平没让孟守正给他撑伞,身披着式野战风衣,来到烈士陵园的主碑前,怀着虔诚的心情,对长眠在这里为6工程建设而牺牲的5位烈士和位病逝同志,进行了凭悼。

    松枝环绕的墓碑丛中,一个拄着拐杖年轻四十来岁的中年残疾男子,停下了手里的锄草工作,眼显惑然之色地望着在主碑前凭悼烈士的这一群陌生人。

    王春茂是油坊村的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当年也参加过6工程的援建工程,他的左腿就是在一次塌方事故中被山石砸断的。

    他有很长时间没见有外乡人来这座烈士陵园凭悼烈士,从这伙人的穿着打扮,以及停在陵园门口的那五辆吉普车,得出这一行人应该是大有来头的干部。

    王茂春拄着拐杖,一蹶一拐地缓缓朝主碑方向走来。

    杨卫平这时也到了这位衣裤都打着补丁的中年残疾农民,四下打量了一圈,没再到其他人,他脸色肃然地朝对方点头打招呼,很是随和地说道:“老乡,你是这里的守陵人吗?很抱歉,没有跟你打招呼就冒然进来了。”

    “听你们的口音应该是外地人吧?”王茂春用浓浓的川蜀口音问道。

    “是的,我们来自京城。”杨卫平点了点头。

    “京城来的啊,那是大官了。”王茂春喃喃自语地说道:“难得你们还记得躺在这里的这些人啊!”

    “为国家牺牲的烈士,国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