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重生之战神吕布-第5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么短时间内突破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更要知道地是,孙策今年还只有十七岁,十七岁的一流武将有多难得,看看吕布就知道了,按照他印象中的,自己十七岁的时候,也就大概这个水平了。

    孙策的潜力毋庸置疑,他的上限很难说,也许可以一直进步到吕布那个程度,也许只能到曲阿这种程度,但无疑如曲阿这种超一流武将,已经算是孙策的潜力下限,可想而知有多可怕了,可以说如果单论潜力爆发的巅峰期的话,那完全实现潜力的孙策绝对是三人当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太史慈反倒要排在第三。

    当然三年下来,曾经几乎可说是实力在三个不同阶层的三人,如今彼此之间差距其实已经不那么大了,而太史慈和孙策二人之所以现在能够越来越接近曲阿,一个是他们自己的确在不断成长,像是如今还差四年就到而立之年的太史慈,正在逐渐迈入属于自己的武将巅峰,孙策限于年龄稍逊一筹,但进步速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起点的不足;而另一个方面,则是因为曲阿自己的年龄问题,在三年前的时候,他便已经年届不惑,那时候可算是他的巅峰期,而如今三年过去巅峰期也随之过去,接下来如果没有特别大的机缘,不止没得提高,状态不可避免地还会慢慢滑落,就算是现在他能够胜过太史慈,也更多是依靠经验,虽然经验也是实力的一种。

    不过三人之间有一点不变地,却是他们的交情,当初一次偶然、一次机缘,凑成了后来名震扬州的庐江三虎,尽管到现在为止他们还是只能够畏缩在庐江这一隅之地,还要随时面临来自于袁术那边的刻意压迫,但之前曾受到过一次重大打击之后,现在孙策的势力也慢慢恢复了,尤其是东部吴郡刘繇、王朗那边躁动不安,吸引了袁术更多的注意力,完全没有打蛇就应该打死觉悟的袁术放松了对孙策这边的压迫,给了他很好的休养生息之机。

    现在虽然孙策手底下地盘还是不见增加,但麾下三军步、骑以及水军人马都是阵容齐整,孙策有意的养精蓄锐只是针对外部,对于内部不管是针对那些世家还是附近贼寇的惩剿都从未有过丝毫的放松,这每一次也都是磨砺兵马的好机会,相比较驻防在丹阳与庐江接壤边界享受安逸日久的袁术军,孙策手下军队不管是从士气还是战力上,都绝对要胜之,最多就是人数逊色。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仅据着庐江一郡,即便曲阿更多将心思放在治理地方上——这也是曲阿实力不进反推的另一原因,毕竟习武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将政务都打理的井井有条,令民生安定、百姓充实,另外自然就是繁衍人口增多,可短短一两年的时间,还是很难就见到成效地。

    当然,孙策现今不只是防着袁术,还要防着之前借机侵入九江郡北部、更在逐渐向南渗透的曹操,虽说是姻亲关系,可孙策可是从来没有在他身上放松过警惕,对于他的忌惮也一直都是在在扬州这地面上始终压制着自己的袁术,毕竟当初若非是一些意外,那袁术都早成了他一统扬州道路上被踢开到一边的绊脚石了。

    对于现在的孙策来说,他在再一次拥有了撑起底气的势力之后,却并没有再像上次那样张扬,说起来这就是一个成熟的标志,他就像是一条蛰伏起来的大虫,暂时收起獠牙、伪装掩饰,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出击。

    不过他有预感,这一天也快了,到那时候,像是今天这样让他们兄弟二人悠闲在这儿比武切磋的机会都会少很多了。

    “三弟进步实在是骇人,估计过不了多久,赢下我就不在话下了。”

    只约莫斗了大概五六十回合,两人就已经罢手了,他们是切磋武艺,说好听点这也叫共同进步,双方在这短短五六十回合中,已经各自使尽了浑身解数,最终结果自然还是如今的太史慈要略胜一筹,不过他这番带着苦笑的感慨却不是虚言,因为每一次二人切磋的时候,太史慈都会发现自己要胜过对方难度越来愈大了,这放在同样处于上升期的太史慈身上,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孙策的进步速度远快于他,二人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不过这是太史慈乐意见到的事情,只是又想到三弟之所以能够进步这么快,应该还是与那人有关系,他就又忍不住叹了口气。

    这世间最令心气高、自尊强的男儿郎无法接受的事情,不外乎就是父母之仇、夺妻之恨,那人在孙策心中自然是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这不是什么好的地位,但是因此成为了孙策前进的真正动力泉源,这却也是事实。

    尽管这不是什么坏事,但太史慈看到孙策这个样子还是会觉得心酸,小小年纪就已经担负起了整个家族的重任,还有仇恨,相比之下自己好歹还有老母亲,现在也能安享天伦,实在是幸运太多了。

    孙策果然如太史慈所想那般,听到他的话没有丝毫得意和满足的申请,反倒是摇摇头,虽然没有说什么,但神色间的遗憾表露无遗。

    作为结义大哥的曲阿就在旁边,又怎么能不知道孙策心中所想,与不善言辞的太史慈不同,曲阿平素虽然话也不多,但每每出言,却往往一阵见血、字字珠玑,这时候就听他开口低喝道:“三弟,这么多磨难都撑过来了,难道就因为眼前这点挫折,就意志消沉了?须知你如今可不仅仅是孙将军或是孙家长公子,你还是一方之主,我等所有人身家都算托于你了,除非你已将我等当做了累赘,不想再扛起孙氏这份重担了。”

    曲阿越说,孙策渐渐抬起头来,眼中的光芒也越来越亮,只是一瞬间就好像恢复了原本那江东小霸王的气魄。

    太史慈见着这幕也不由在心中暗道:大哥果然是最了解三弟的人,每次劝说都能把准脉,一开口就见效,不去做纵横家都有些可惜了。

    这时曲阿又说道:“今次那吕奉先这一劫难,不知能否避过去,不过不管对方如何,咱们只管壮大自己,否则便是此刻有人将那杀父仇人缚到你面前来,你又能拉得下脸下得去手么?”

    他的语气有些沉重,孙策眼中光芒稍稍收敛,已经完全从片刻消沉中走出来,重重一点头,旋即却突然将目光转向了东方,那便是袁术所在方向。

    如今曹孟德那边被青州事情拖住,再加上吕布那边似有可趁之机,怕他也会热不住趁火打劫,实是再好不过的动手机会;一旦此次功成,他才有真正的底气也才敢说自己可以去向那吕布发起挑战。

    孙策深吸口气,不知那袁术,可做好准备了么?(。)

第六十五章、南方双刘望雒阳(上)() 
(这两章可能介绍性的文字比较多,不过这两位之后都会有不少出镜,而且里面也牵扯出了一些东西,也算是挖坑吧,说这些就是为了给大家打个底,俺绝对不是在水、不是在水~)

    益州、绵竹,州牧府。

    益州牧是为大汉宗室刘焉,他乃汉景帝与后妃程姬之子鲁恭王刘余之后,不过与其祖宗声色犬马、不务正业不同地是,刘焉却是个行事果敢、颇有见地和野心之人,初时以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其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而汉灵帝中平五年有名的“废史立牧”,就是出自其手笔。

    昔年一代天骄汉武帝承袭文景之治、黄老之学治理天下后逐渐恢复过来的大汉江山,雄心勃勃,因为头疼地方郡国并行制度带来的后患,以免发生之前“七国之乱”以及淮南王一脉动乱这类的兵祸,于是做出了两项举措,其一便是在谒者主父偃建议下施行的“推恩令”,意即为了彰显帝王手段、天子恩典,特此令往后各封国世子皆有继承权,在封国国王死后,其子嗣各自分得不定量土地作为各自封邑,以此推向后世,待得几世、十几世之后,各封国领土被瓜分的越来越小,最终完全无力再起兵祸对抗中央,但此举在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还是被很好地执行了,理由便在于封国中各世子为争夺继承权争权夺利,对于部分国王而言并不乐见这种情况,倒是乐得各子有得其所,至于那些得到实际好处的世子们自然更没有理由反驳,或许唯一有意见的就是那本应该继承全部封国的一个,但毕竟人少势寡,在武帝之后基本没再发生地方王侯作乱之事,便证明了此举的可行和有效;而另一个举措,便是推行刺史制度。

    大汉建立之初,文帝便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各人出刺各地,只是当时还未常置,只作为一种必要的监察手段;及至汉武帝元封五年,方被置为常职,专门在地方检核问事,是为“刺”,汉武帝还分天下为十三部,每部设置一人,称为“刺史”,只不过当时只是代天子监察地方、巡检州县,而且武帝常用低级官员任职刺史,所以实际上刺史都是以低级官来检查高官,而随着刺史制度的发展,其维护皇权、澄清吏治的作用渐渐显现,并对之后的“昭宣中兴”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成、哀二帝时期,刺史制度一度反复改为州牧制度,这说明“废史立牧”其实是有历史根据的,这也是刘焉的提议能够得到通过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待到东汉初期,因为帝国初定的缘故,建武帝刘秀重推刺史制,并且刺史的职权进一步扩大,不仅拥有了固定驻地,且奏事可以计吏代行,不必再亲自前往,这意味着其真正进入了“地方长官”的范畴,甚至还拥有调遣地方的兵权,对于郡县长官的约束和威慑力都得到空前加强,甚至还发生过因为畏惧刺史而解印弃官之事。

    不过到得此时,刺史制度其实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刺史本身已经形同于天然地方长官,监察职能反而变弱,王莽称帝时期,甚至直接改刺史为州牧,使之化身为地方一州部的军事行政长官。

    不过王莽死后,他的那些激进变革都化作无用,这“改史为牧”也不例外,不过正因为有了这第二次的铺垫,到了灵帝中平五年时,宗室刘焉提出“废史立牧”。

    是时朝廷政权衰弱天下大乱,刘焉提出以朝廷可信的重臣、宗室为州牧,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以安定百姓,助朝廷稳定大局,由是才有宗室刘虞任幽州牧、刘表任荆州牧、刘焉任益州牧、刘岱任兖州牧,重臣、名士陶谦掌徐州这类往常不合常理之事,而若说此前已经有过先例,但是此次才算是真正确立下来,变立汉之初的郡国并行制(东汉之初同样是为了政局稳定,恢复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为州郡县三级制度,州牧为一州最高长官,掌一州军政大权,统御州内四方,各郡太守直接对州牧负责。

    可惜大汉早已失其权威,派任州牧非但没有起到稳定政局的作用,反是形成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本在黄巾之乱后就已经越加发达的地方军事势力渐渐走到台面上,包括刘焉在内的众多州牧上任后便因各种自主不自主的原因,渐渐形成割据一方的格局,并不受到朝廷控制,这其中尤以刘焉这个提议者为甚。

    其实刘焉虽说是宗室,但若说提议此事对自己无甚好处,也是不可能去为之地,就看原本他是打算去交州避祸,只因听闻这益州之地有天子之气,遂改领为益州牧,由是封阳城侯,前往益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