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友;朝鲜重臣柳成龙保举);一样在次要战场上高奏凯歌;却被主战场的猪队友给抵消了战果;一样被自己人坑害得憋屈至极;最后却还要他出来收拾烂摊子——正如《窃明》之中黄石的感叹:“我只是一个武官;我可以尽我最大的努力去东征西讨;我可以挖掉帝国肌体上一块又一块的毒疮;但我也就力尽于此了。无数的贪官就像蛀虫一样;他们盗窃着国家的根基。把祖国弄得千疮百孔。”
在《窃明》的文中;曾经写道:“大明病了;病得很重”。而在壬辰战争之中;李舜臣所在的朝鲜王国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样的重文轻武;一样的**无能;一样的遍地内奸;一样是党争到了疯狂的程度。
李舜臣的背后是一个腐朽衰颓的朝廷;身边是一群嫉贤妒能帮倒忙的猪队友;面前却是空前彪悍的强大倭寇;虽然一次又一次取得海战的辉煌胜利;却终究无法拯救被日寇蹂躏的国土和人民——由于对马海峡的特殊性;从日本到朝鲜是顺风顺流;从朝鲜到日本却是逆风逆流;在那个航海技术落后的年代;朝鲜水师即使掌握了制海权;面对釜山—对马岛航线上的日本运输船;也经常是追不上又堵不住。如果要攻克对马岛;截断日军交通枢纽;又超出了李舜臣的能力:即使在他实力最强的时候;战舰数量也不如日军;一旦出兵对马岛;背后的全罗道就海防空虚了。而且他麾下的陆战部队实在太少;未必攻得下日本的城堡。
即使是这样;为了毕其功于一役;李舜臣还是曾经发动釜山之战;企图通过夺回这座关键性港口;在朝鲜本土切断日军补给线;将二十万倭寇置之于死地;但最终却未能成功;充分验证了日后纳尔逊那句“战舰不能跟炮台对射”的名言——所以;他的胜利永远只是战术性胜利;改变不了被动的整体战局。正如《窃明》里的黄石虽然取得许多奇迹般的胜利;但终究距离收复辽东;歼灭建奴的终极目标还很遥远一样。
更要命的是;尽管在海洋上从不畏惧任何强敌;打得对面的日军恐惧到了骨子里;但不管取得再多的战术胜利;李舜臣也无法改变这个腐朽到了骨子里的国家;甚至连自己都躲不开背后的暗箭:党争之中;他被自己的政治靠山抛弃——当时李舜臣跟提拔他的柳成龙发生了冲突;因为对方改不了“文视武如仆役”的坏习惯——被倭寇和政敌合谋构陷下狱;拷打得遍体鳞伤;倭寇没有做到的事情;朝廷的狱卒却做到了。
接下来;他苦心经营的强大舰队被人一朝断送;最后却又要他用剩下十几条船跟三百倭船拼命。更可怕的是;上面还朝令夕改;突然又要他弃船登陆;不给他提供海战必须的物资和兵员补给;而明朝援军还要过很久才能到——就像黄石浴血奋战、苦心扭转的辽东战局;被袁崇焕轻而易举地再次推进深渊一样。
电影《鸣梁海战》之中;李舜臣面临的各种绝境;与史实相比;基本没有夸张——藤堂高虎、九鬼嘉隆、来岛通总、胁板安治、加藤嘉明、岛津义弘、宗义智这些老对手;已经在他的正面摆开浩浩荡荡的舰队准备一举上京擒王;而那位胆小无能的朝鲜国王宁愿再度蒙尘出逃也不同意李舜臣出击;在陆地与加藤清正展开激战的都元帅权栗;又规劝李舜臣率领水军余部编入陆军一同抵御陆上之敌;即使在他的部下当中;恐惧也早已弥漫;每天都有士卒脱逃的报告;更有甚者;身为全罗道水军指挥使的裴楔临战脱逃……
电影《鸣梁海战》中的裴楔;在脱逃之前还放火烧毁了刚刚建造好的一艘龟船——这可是最后一艘龟船啊那些原先准备与日军拼死一战的水军将士;就是亏得在这艘龟船身上勉强能看到一丝胜利的曙光;但现在连这一缕微弱的曙光也没了。朝鲜的全军上下;全国上下;似乎都在劝李舜臣弃船避战……
这时的李舜臣就好像跟全世界为敌一般;在最孤独的绝境之中;展开一次最狠男人的誓死挣扎
他几乎是连哄带骗加恐吓;靠着个人威望才勉强没让队伍散掉。交战之时其余各船躲在后面;他自己被迫率领旗舰一骑当千、客串兰博的事情也都是真的;全都写在他的《乱中日记》里;赢得实在悬之又悬。
历史上;鸣梁海战之后;李舜臣也是靠着乡绅募捐和大明皇帝的赏赐在维持水师(万历皇帝直接送给了他几条龟船);汉城方面几乎没给他什么资助;倒是有一堆人给他使绊子;就像《窃明》里的黄石为朝廷打仗;却要自己办“平蛮大借款”和“靖海大借款”;还得挨弹劾一样。如果是陆军;或许还有想要趁乱割据一方当军阀的可能。但作为海军;李舜臣在这样悲催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估计只能是出于爱国情怀了。
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之中;李舜臣失去了老母亲和一个儿子;另外的一个儿子;就是《鸣梁海战》电影里出场过的那个;则在数十年后的清军入侵之时战死(在《最强兵器:弓》里面貌似有出场);可以称得上是满门忠烈——纵然国家和朝廷辜负了他的牺牲;他也绝不会背叛自己的祖国和民族:这就是真英雄
最近有一本关于李舜臣的传记上市;名为《孤将》;以第一人称描写了李舜臣在鸣梁海战到露梁海战之间;这段李舜臣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心中不断徘徊的各种孤独、绝望、悲伤、无奈、挣扎的纷乱思想。
而《窃明》的黄石;又何尝不是如此的孤独?他看到了鞑虏破关、神州陆沉的黑暗未来;想要改变这个噩梦;但却总是那么的力不从心。从皇帝到同僚;仿佛都在不停地帮倒忙。没有人理解他的忧虑;即使是最忠实的追随者;也不明白他的内心压力;但他最终还是踏上了战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壮烈的篇章。
最后;当露梁海战爆发的时候;当时丰臣秀吉已经病死;日军其实是在准备撤退;甚至还愿意向李舜臣献上一大笔买路钱。就像《窃明》里黄石的最后一战;即使不打;抢够了的八旗兵也会撤军回师一样。但李舜臣拒绝妥协让路;也劝说明军将领不要妥协;无论如何也一定要给这些侵略者一个最惨痛的教训丨让他们不敢再踏上侵略异邦之路;否则一旦让他们食髓知味;谁知道现在走了;过几年会不会再卷土重来?
——在《窃明》一书的末尾;黄石大概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情;决然挥师冲向遵化城下的后金大军的吧。
于是;轰轰烈烈的露梁海战爆发了;两万精锐日军葬身大海。作为胜利的祭品;李舜臣也中弹壮烈战死;留下了那句“战方急;慎勿言我死;毋令惊军”的著名遗言;迄今每个韩国小学生都会背诵他的这句话。而他的灵魂则从此成了这片海域乃至于朝鲜半岛的守护神。在三百多年之后;日俄战争的最后一场大战役——对马海战前夕;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还祭奠过李舜臣这位抗日英雄;祈求他保佑自己赢得海战的胜利:按照当时日本人的宣传;日俄战争是黄种人对抗白种人的种族之战;任何黄种人都应该站在日本这一边;朝鲜人自然也不例外……不知李舜臣若是泉下有知;该会对此露出怎样一副固固有神的表情。
巴顿将军曾经说过;对一名战士而言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对李舜臣来说;能够在最后的露梁海战时战死;未必不是一种幸运。否则的话;以他的耿直个性和朝鲜李朝的党争劣根性;假如活到了战争结束后;很难说最终下场如何。但随着他的战死;“李舜臣”这个名字却从此晋升神座;再也不容任何屑小之辈随意玷污了——所以说;一个天才;既要生而逢时;也要死而逢时。
同样的道理;一本好书不仅要在合适的地方开场;也应当在合适的时候结束;才能避免画蛇添足——《窃明》之所以在最壮烈的遵化战役戛然而止;结束在最璀璨的一幕;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吧。
第一章,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一)()
第一章;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一)(羊年第一更;新年不断更;求票票鼓励)
第一个瞬间:崇祯皇帝的忧郁
崇祯四年十一月;北京;紫禁城;深夜
十一月份的北京城;已是到了一年中极寒冷的的时节了;本来已是极冷了;这些年天象又不好;夏日里连月不雨也属寻常;这冬天自然就更加寒冷了;滴水成冰也不是说说的。全城街道上一片冷清寂静——北京城是有夜禁的;初更后一般人就不可在街头出行了;否则被五城兵马司的差役给捉了去是要挨罚的。
而作为大明帝国的核心中枢所在。紫禁城内的规矩更是森严;各处宫室的大门一律紧闭不说;就是火烛也大都熄灭;紫禁城中黑压压一片;唯有乾清宫一带依然灯火通明——这里便是明朝皇帝日常办公和起居的地方;当今天子朱由检极其勤政;像这样批阅奏折工作到深更半夜乃是常事。外面虽是深夜苦寒、冷风刺骨;却仍有许多太监侍卫昂首站立于宫室外廊两侧;随时等待里面一声呼唤;就能马上为之四处奔走。
此时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虚岁刚刚过二十二岁;登基即位已有四年;虽然在后世的历史书中他是个悲剧人物;但在当时;尤其是刚刚登基为帝那几年;朱由检在朝堂和民间的声望还是非常高的;以至于被吹捧为“圣人出”——想想看;从他的曾祖父嘉靖……甚至更早一点的正德开始;明帝国连续若于代皇帝;按照东林党一于文人的记载;居然没一个是精神正常的:要么是酷爱游山玩水外带封自己做大将军;要么一心修道求长生;要么就是几十年不上朝;还专门跟大臣对着于;再或者就是个吃丹药吃死了的短命鬼;到上一代的天启皇帝则还要更夸张:居然不管朝政;把一切政事委于亲信太监之手;自己专爱做木匠
相比之下;当今的崇祯天子朱由检不好色;不懈怠;每每处理国事到深夜;虽然成效具体如何;在短时间内似乎还看不出来;可光是这份勤勉姿态;也足以⊥受够了懒惰皇帝的大臣们激动不已了——他们这些“贤良忠臣”们熬了好几十年;总算摊着一个“敬业”的皇帝啦
更何况;这位年轻的崇祯皇帝在上台之后不久;便无声无息解决掉了权势滔天的九千岁魏忠贤;手段于净利落;给满朝士大夫出了一口恶气;怎么看都像是个有能力;有魄力的中兴之主。
扫清邪恶的阉党之后;这位少年天子又组建了一个全新的东林党内阁;让朝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众正盈朝”之景象。还撤销掉了东厂这个特务机构;以此来表示对东林君子的道德操守的全方位信任。一时间赢得士林一片赞誉;称其为尧舜再世……虽然“众正盈朝”的大明朝廷这两年似乎没出现什么盛世景象;反倒是天灾不断、边防崩溃;连续被东虏打到北京城下;陕西、山西一带的流寇也是越闹越凶;给皇帝的声望稍微带来一定影响。但靠着士林的竭力吹捧;这位皇帝的“英主”光环暂时还没有完全褪色。
不过;即便如此;眼下的崇祯皇帝也已经过得十分愁苦;虽然还是一个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他的鬓角边上竟然已经出现了几丝白发。但总体而言;此时的崇祯皇帝至少还有继续勤政的动力;对大明王朝的未来还没有失去信心——此刻;朱由检才刚刚在灯下批阅完一叠奏折;示意旁边小太监抱下去;明日一早就要发往内阁让阁员们副署。他本人则有些轻松的伸了个懒腰;喝了一口茶水。
“……皇上;已经丑时了;该歇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