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顺皇朝-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史上的明太祖朱元璋这么强势,他以为自己已经把子孙当皇帝的框架搭建好了,子孙只需要登上皇位就好了。结果呢,他罢了丞相,内阁首辅出来了;他严惩贪官,结果明代贪官,是历朝历代中最多的;他同情农民,降低税赋,但有明一代,农税却高得吓人,最终导致农民破产……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

    是朱元璋错了吗?不,他很伟大,敢向时代宣战,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他还是没有跳出历史的局限性,也没让历史惯性偏离原有的轨道。毕竟几千年的帝制深入人心,历史惯性太大了,大到不是依靠个人力量能推动的。强如朱元璋,好像也不行。

    所以,当陆承启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便开始物色队友了。目前徐崇光还是一个好帮手,现在又多了一个李诫。再加上唐勋苏颂沈括等人,陆承启前进的道路上,并不孤单。

    听了李诫的话,陆承启感慨良多,接过话头说道:“是啊,若做到这一步,哪怕朕花费再多心思,也是值得的。当然,此事就得拜托李卿了。朕早已把棉花一事,全权授予于你。朕想三年之内,大顺的百姓,都能穿得上棉衣!”

    李诫听得陆承启画下的大饼,心中也激情澎湃。他不过二十多岁,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之时,富有激情而又奋勇前进,当即躬身而拜说道:“陛下重托,臣定当尽心去办!”

    陆承启连忙起身把他扶起来,说道:“李卿,不可如此!朕也考虑过,你年纪太轻,便身居高位,恐有人不服。若再无一番政绩,不足以服众。棉花一事,便是你大展身手之时!”(。)

第二百五十一章:异想天开() 
听得陆承启如此推心置腹,如此为自己着想,李诫即便是一根木头,此刻也该有所触动了。 。更何况人非草木,李诫虽然性情木讷,老实巴交,智商却是很高,也分辨得出,陆承启是真正己。

    换了一个人,得圣眷如此,出得东华门,头都要昂到天上去了。往往这种持宠而骄的人,最后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皇帝能容忍一个臣子,是因为他的才干。但性情太过于乖张跋扈,帝王是不会欣喜的。时日一久,才干再大,也会被性格所拖累,渐渐丧失皇帝的信任。如此一来,权臣也失去了圣眷,沦为人人皆可唾骂之辈了。

    性格决定人生,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李诫若是一个飞扬跋扈之人,陆承启定然不敢如此重用他。反倒是极其那种兢兢业业做事的官员,不贪功,不求名的。陆承启作为大顺所有官员的老板,有权决定升迁贬谪,当你已经不把其他官员放在眼里,作为一个皇帝,还会养着这样一个臣子,放纵他祸害官场不成?恐怕没有一个皇帝这么做吧,宁愿舍弃他的才干,也要把他贬出长安,担任一个府尹了。

    李诫感受到浓厚圣眷之下,激动地说道:“陛下不该如此,臣不过庸才一个,哪里担得起陛下这么重用?”

    李诫说的是实话,受观念影响,李诫自己都觉得自己的兴趣,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先前在将作监,已经把自己打上了工匠的标签了,进入了工部,担任工部尚书,更是脱不下工匠的帽子了。这个时代对工匠的也让李诫自己觉得,自己的技能,不过尔尔罢了。

    陆承启却好言安慰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李卿既然有如此天分,怎么就不能成为大顺的公输班?公输班尚且被世人敬仰。李卿为何妄自菲薄?”

    李诫闻言,颇有触动。可他生性木讷,张口不知所言。陆承启笑道:“李卿,你的技能或许在其余官员并没有什么。可在朕整个大顺境内,唯你李卿一人啊!遍寻大顺官员。有哪个如李卿这样,建筑。屯田,水利,道路,治河皆精通的人物?若李卿能找出半个来,朕无话可说!”

    李诫闻言,第一次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有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是啊,都是货与帝王家,有货卖就行了。或许李诫的文采不够好。但他的建筑,屯田,水利等方面,却是一等一的高手!

    可听闻陆承启说到治河,李诫还是有点不自信。大禹治水,李冰治水的事迹,李诫自是知道的。《史记》中的河渠篇,他也读过。可这就好像纸上谈兵,光书,却没有任何实践,能不能成,还得两说!

    基于此。李诫立即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了陆承启。

    陆承启闻言,哈哈大笑道:“大禹治水,也要花费十三年才成;李冰治水,亦要花费五年之久。李卿若想一步到位,也太小觑这天地之威了。朕知道,黄河弊处,由来已久。沿岸百姓。每每大水泛滥之际,生灵涂炭,财产一空。李卿就不想,为黎民,为子孙后代,做一件利在千秋之事?朕知道,或许世间有天才,但是很少。大多数都是根据前人经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能继续发展。治河也是一样的道理,李卿你说没有把握,哪里有人第一次便有十成十的把握的?大禹不也是失败了许多次,才得以成功的吗!不要小,在实践中,找到办法,朕相信,李卿绝对能行的!”

    李诫听了此言,心中触动。鼓励他不要气馁的,除了授业恩师之外,就是眼前的小皇帝了。这个小皇帝,政绩暂且不说,鼓励人倒是很有一套。李诫如此木讷老实的性子,都被陆承启说得跃跃欲试。

    到底还是有点稳重的人,李诫把他早已准备好的治河方案,递给陆承启。这原本是陆承启给他三日时间来策划的,没想到他仅仅两日时间,便弄出来了,效率可见一斑。

    把十数张工程图纸摊开到陆承启面前,由陆承启过目。

    图作业如此潦草的工程图纸,陆承启觉得一阵头大。毕竟古代的地图都很简略,标注出山川河流都算是精确地图了。更何况是李诫查找了众多书籍地图,绘制而成的这工程图纸,已经算得上是很精确了。奈何陆承启对此实在无感,会,实在,便让李诫前来解释。

    听了李诫的方法,陆承启觉得并不实用。他的方法,还是没有脱离堵住决口引水东流复河道开六塔河沿河修建堤坝等等,都是前人论述过,有一定成效的办法。

    陆承启对治河一道不懂,但也知道,这些方法,想在没有水泥的古代,取得的治河效果,肯定是不佳的。大禹治水的典故都告诉后人,堵不如疏。由于上游的树木一直被砍伐,泥沙不固冲入河水之中,黄河之水夹杂着大量泥沙,冲向中下游,河床被抬高了,形成地上悬河。加之下游多呈弯曲状,加强了水流的流速,也加强了对河岸的冲击力。黄河决口大多是因为这样,再碰到雨季,河水暴涨,不决口都是怪事了。

    大顺立朝以来,黄河大小决口已经不下几十次,每每帑币千万,却毫无成效。关键在于,古代实在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理得顺这条地上巨龙。

    陆承启耐心地把李诫的工程图纸,突然开口说道:“李卿,你说若开辟一条连接洛黄汴泗诸水达于淮河的运河,能缓解黄河水灾么?”

    李诫为了治河,早就把黄河流域的水系,长江流域的水系牢记于心。陆承启这么一说,他便立即在脑子里出现了这条大运河的规模来。这一想不打紧,有了直观的形象之后,李诫被陆承启“异想天开”的想法给惊呆了:“陛下,这……这般大的挖掘运河,劳民伤财,恐生不测啊!”(。)

第二百五十二章:运河设想() 
这个道理,陆承启又何尝不知道?大运河的开凿,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算计。≤李诫凭着这么一点,便竭力反对,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可对于运河的好处,所有明眼人都哼看得到。可开凿大运河,总是阻力重重,每一个官员不跳出来反对一下,好像就不是认真办事的臣子一样。或许也有像李诫这样从大局考虑的官员,但大多数人都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以至于历代君王想要开凿运河都寸步难行。若不是有魄力的帝王,恐怕这个念头一起,就偃旗息鼓了。

    当然了,陆承启不会这么轻易放弃的。大运河在他的布局之中,地位仅次于驰道和海贸。海贸还好说,毕竟先前早已有商人凭借着海贸,捞到了第一桶金。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然会有第二个。大顺的海贸历来都是自发形成的,规模也不小。陆承启设置船舶司,也不过是让海贸变得更加规范罢了。

    驰道一事,也已经有了眉目。好东西不怕没有人赏识,陆承启坚信,不久之后,这些个商人,恐怕得求他铺设更长的驰道了。

    可大运河,这是文官们最敏感的神经,陆承启一向不敢贸然抛出这个炸弹,不然的话,一次例朝,便能使得这些文官集体炸锅,讨伐之声肯定能把陆承启给淹没了。所以这个想法,只能拿出来与算是心腹李诫分享。但不出意料的,李诫坚决反对了。

    陆承启心中叹了一声,嘴上却说道:“李卿不要忙着否定。朕只想问你。若能凿通这条运河。可是利国利民之举?”

    李诫一愣,他仔细地思索了一番,良久才说道:“回陛下,此举确实利国利民,不仅能运送粮草至边境,也能运送兵力,确保幽云十六州安然无恙,实乃大功一件。”

    陆承启笑道:“李卿果然大才。不过在朕看来。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运河之利,尚在调运各地物资,不至于北边饥荒,南边稻谷满仓。”

    李诫也不是傻子,陆承启想做什么,他也是知道一点的。说了这么多,还不是为了商业铺路吗!这个小皇帝一旦亲自掌权之后,不遗余力地推动商业的发展,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起码岁入三千万贯的国库,现在已经逼近九千万贯了。商税开启。算得上是小皇帝眼光卓绝,神来之笔。自此。大顺再无财政之忧。

    可商人对社会的破坏性,却是李诫这个传统的儒士所不能接受的。毕竟历朝历代都极力扭曲商人的形象,好似把经商之人说得十恶不赦那样。首先商人重利轻别离,在古代,朋友分别也不知道下一次再见是什么时候,或许再也见不到面了。在通讯很是落后的古人,往往只能靠着鸿雁传讯,稍慰音讯而已。可商人说走就走,追逐钱财利益,难免会被其他行业所瞧不起。

    而这时候,统治者往往采取愚民策略,希望百姓在固定的范围内生活,最好至死都不要离开。商人却要行遍千山万水,这在统治者看来,是一种不稳定因素,坚决不能褒扬,否则就会人人效仿。甚至于在春秋以后,商人们被看作是“礼崩乐坏”的部分原因,社会思想就此定型。从此,商人在舆论上就没有翻身过,因为掌握舆论的,往往是读书人,他们用笔做刀,狠狠地削了一番商人的名声。因为这些做了高官的读书人,便完成了阶级的转变,从贫苦人士摇身一变成了地主。地主最怕什么?就是商业对小农经济的破坏!这两者从来都是敌对关系,要是能互相通融了,那才是怪事哩!

    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李诫自然对商人没什么好感。虽然对大运河的反对,是出于公心,可也明白,陆承启这么做,是为了提升经济。所以即便陆承启的道理再大,李诫也还是持反对意见:“陛下,臣还是不能苟同。运河开凿,所费民力甚巨,我大顺百姓尚不能饱食,若强征徭役,恐生异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