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肯定比那老李头明白事理,你且先说说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绝对会马上知道你所说的困难是什么?”刘老挤兑道。
“切!”李东阳表示不屑。
也是,确实该将事情说与刘老听,否则刘老也会一头雾水,到时还得解释一番。
“我继承了上古之时诸子百家的书籍经典,我的医术、丹药、功法这些本事其实也是学自这些典籍,我设立明家学堂也是倚仗于此。”
“而明家学堂就是我梦想起航的起点,未来我对明家学堂的设想是这样的,任何童子皆可进入学习,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但每半年皆要进行考试,如果通过则继续学习,如果通不过,则会给第二次机会,如果第二次依旧无法通过,则会予以劝退。而教习,也就是先生的束修将由明家统一提供,不再单独收取。”
“学堂学员在学业过程之中,可以到明家任何商铺去作工,赚取基本生活费用。在学业有成之后,明家学堂可以提供一笔创业资金,当然,这笔资金是需要学员提供可行性计划才能申请,而且会设立一个发放标准。而且这笔资金是要还的,学堂会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管,也会设立一个还款周期计划,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园。”
“这,就是我的梦想!”
刘老都听傻了,这明中信的心也太大了,要知道,这个梦想要想实现,得多方协助,绝不仅仅只是学堂那么简单,还涉及到好多的具体问题。
“明小友啊,梦想也是要逐步达成的!刚才我本想劝说一番,但太医们赶到,将此事打了茬子,如今我奉劝你一句。”李东阳语重心长地道。
“您请说。”明中信看看李东阳,刚才就觉得他话未说尽,果然,现在重提旧事了。
“其实,你这个梦想的周期很长,绝非一个人一段时间努力就能够成功,它得经过几代人的积累才有可能成功!”
“所以呢?”明中信满面平静道。
“所以,咱们不可急于求成,得一步步来,先将明家学堂迁到京城,再将生员招够,再经十几二十年培养,成就精英骨干,到时自会有一番气象。”
明中信微微一笑,李老这是不知道自己有逆天书籍,兼归元塔及归元书库,故而有此言,但自己还不能说明,得慢慢显露本事才行。
怎么讲呢?明中信有些头痛,罢了,先谈这迁到京城的困难吧。
“李老,您说的问题,中信有解决之法,但是现在迁址的困难却是当务之急。”
“说!”这明中信一直强调困难,究竟是什么,二老非常好奇。
“其实,说穿了,不值一提,不外乎一个字,钱!”
“钱?”二老面面相觑,这是问题吗?
明中信苦笑一声,对于这二位来说,他们已经习惯背靠宗族,自是不会缺钱,自有宗族之人为他们提供,但自己却是不同,几乎等同于白手起家,二老根本就没有那个概念。
“二老,钱是大问题,要知道,明家的各项生意刚刚步入正轨,无法抽调更多资金。而明家学堂可是每日要消耗无数钱粮的。”
“无妨,我们二老为你提供。”二老异口同声道。
明中信感激不已,但自己不能坑他们啊!
“我在此谢过二老,然而,明家学堂所需乃是一个天文数字。”
“天文数字?不会吧?”二老一脸疑惑。
毕竟术业有专攻,二老虽然位居高位,但毕竟非是户部之人,只知国家的大帐,并不不清楚一个学堂所需。自是不了解明中信所担心之事。
“这样说吧,首先,学堂必须有一个场所。这得用钱置办吧!”
“不用啊,正好我有一个宅院空着,你可以直接用!”刘老接道。
明中信看看刘老,心中叹息一声,继续说吧,最后他就明白了。
“其次,各置办书籍,建立书阁,为学员提供教学用书。”
“这也好办,老夫为你提供一些。”李东阳一抚胡须笑道。
“这还是好的,但李老您有工匠的书籍吗?您有农作物的书籍吗?您有各种技艺书籍吗?”
明中信三问,问得李东阳瞠目结舌,确实,他哪有这些书籍,他有的只是儒家经典啊,但这些对明家学堂根本就没用。
“最重要的是,学堂的日常运转必须有大量金银支撑,如教习先生的束修,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实习场所,最主要的就是明家学堂教授的都是实际知识,必须有试验场所,如技堂,必须得有工坊,令得他们有地方学以致用,熟练工艺。如农堂,必须有大量农田,以备各项作物的种植,令得他们熟悉手艺,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哪能有效果!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金银啊!”
一番话,说得二老目瞪口呆。
此时,他们才知道,明家学堂所需支撑都是用金银堆起来的。而明中信的梦想居然是用钱堆成的,真真是想不到啊!
“故此,明家必须先将生意转到京城,有立椎之地,做好先期准备工作,才能将明家学堂迁到京城。”明中信却不管他们,说出了最终难关。
致此,二老终于了解了明中信的构想是多么庞大!
第三百五十二章 中信游津()
二老面面相觑,有些无语。
你能够提供一时的支持,但你不可能拿本宗族的银钱去帮明中信啊!
果然,明中信的困难真是不小!
明中信看看二老,“二老,还请给中信时间,做好各项准备!”
至此,二老也无法再行相劝。
“也罢,还是你考虑的细致周全,我们都想当然了。”李东阳轻叹道。
“但是,如果你的生意做到京城,得告诉老夫二人,我们怎么也能护你周全。”刘老正色道。
“当然,到时免不了要麻烦二老,只是二老不要嫌中信麻烦就行。”明中信嘻皮笑脸道。
“你呀!”李东阳摇头叹息道。
明中信笑笑,拿起茶继续品茗。
二老对视苦笑,自己二人居然被一个少年说服,说出去都要让人跌破一地眼镜。
但这却是事实!
至此,二老再无心情闲谈,一位败兴而归,一位烦恼而睡。
明中信虽想致歉,但却无从说起,只好回房睡觉。
一夜无话。
翌日清晨,明中信吃过早膳,来到刘老房中一番诊断,当然,免不了要履行昨日的私语。
与太医们一番探讨请教,用了太医们的药方,为刘老治疗。
太医们喜笑颜开,对明中信的态度瞬间变得亲热起来。
要说太医们,昨日听到明中信与李阁老的私语还有些疑惑的话,今日可就坐实了,毕竟明中信用了他们的药方,刘老痊愈的话,对外也会说他们参与了治疗,刘老的痊愈也有他们一份功劳,再不会被明中信压着,自是心情大好,看明中信也顺眼起来。
当然,他们不会忘记要套取明中信的针炙、药方及功法。
明中信也不藏私,尽数相授,但是,功法却无法给他们,因为,那涉及到他的秘密,不过,明中信仍旧找了原来世界的一套养身拳法传授给他们,只需病患坚持练习,自会强身健体,恢复迅速,也算偿了太医们的心愿。
治疗完毕,明中信嘱咐刘老要好好休息,争取早日痊愈,不再打扰于他。
而太医们却也不再打扰于他,拿着刚刚学的针灸之法,药方回去验证。
李兆先则在旁伺候着刘老。
至于李东阳,则与地方官吏应酬,感谢他们的帮忙与招待。
至此,只剩明中信一人在驿站无所事事,心中起意,去瞧瞧这天津卫。
随从们想跟着,但明中信却不让,坚持要自己一人去逛逛。
随从们请示李兆先后,无奈只好任由明中信独自去逛。
天津卫,地处化北平原北部,海河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穿越天津卫蜿蜒入海,素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乃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为纪念靖难之役,亲传谕旨“筑城浚池,赐名天津”,正式建立天津。
这,就是明中信在书库中查找到的天津来历。
设置天津卫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漕运,大明在天津不仅设立了更多的仓廪,而且设立了户部分司,主管仓储收放,成化年间规定,漕船往来可免税拾一定数量的南北土特产口,这样运河又成为了南北物资交流的通道,天津卫也成为了南北商货的集散之地。故而成为了最重要的水运枢纽。
如今,明中信信步由缰走在天津街道之上,兴致盎然地观看着天津的风土人情,别有一番风味。
然而,他一路行来,却并不停下脚步,反而是左右观望,好似在寻找着什么。
突然,明中信脸露微笑,望向街道尽头,停下了脚步。
却见前方,一片嘈杂之声,吆喝声、叫卖声声声传入人耳中。
不错,他来到了一处集市。天津既然是南北物资交流的通道,必然会有具备敏锐嗅觉的商人在此进行货物交易,这就构成了天津独特的交易市场。
南北货物齐集,真可谓是应有尽有,明中信此来自是抱着一丝丝购买的欲望,希望能够淘换到好东西。
明中信步入了这嘈杂之地。
“您看看我这丝绸,实乃正宗的苏绣,看这色彩,绚丽多姿,看这花线,五光士色,真真是精品啊,便宜又实惠,哪有这好事?还是赶紧拿定主意,过时不候了啊!”
“来看看我这皮草,正宗的长白山特产,看这天气马上要到秋冬之季了,寒冬将至,买了回去,简直不要太赚了啊!”
一个个商贩正在推销自己的产品,当然,此地没有零售之人,只有批发之事。
明中信好奇地望着他们,想看看这货物的底价,然而,最终谈成买卖的,却只是将手伸进袖中,暗暗出价,成则交易,不成也就失望而去,旁人尽数不知其中猫腻。
当然,明中信有神识这逆天手段,自是一目了然。
一路行来,却也没有中意的东西,难道今日要空手而回?
“你卖不卖?”
“俺不卖!”
“我出双倍价钱!”
“不卖!”
“三倍!”
“不卖!”
咦,这是怎么回事?明中信无比好奇,抬脚向发声之处行去。
“小子,给你脸不要是不?”一个嚣张的声音传来。
“憨儿,你就卖给他吧!”一个声音劝道。
“俺不能卖给你,老板说了,想要买就得将这些尽数买掉,哪有只买一支的!”一个憨厚的声音怯怯的传来。
啪,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
“你打俺?”
“打你怎么了?打你都是轻的!要是搁在往日,老子得打死你!”
终于,明中信来到近前,却见一个二十余岁年纪,面如冠玉的青年人,正满脸通红的揪着一位憨憨的少年正在理论。
“你到底卖不卖?”
“不卖!”
“五倍价钱!”
“憨儿啊,你就卖了吧!”旁边一位满脸黑瘦,老实巴脚的农户人劝那少年。
“不卖,老板说了,得将这儿的人参尽数买了才能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