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帅奏折里还说了,游击单荩忠反正,游击朱明反正,辽东不下十万百姓再回大明。”魏忠贤再次通报了一个惊天的消息。
这更让天启皇帝不由得喜极而泣,辽东变乱以来,只有投降的明军,没有反正的将士,现在这两个将军,十万百姓反正,正说明大明大明军心未失,民心未失啊。
“还有,这次建奴出兵正白正蓝两旗精锐,想要夺回旅顺,但在南关碰壁,守备张盘先行半渡而击,阵斩建奴一千,淹死无算,毁炮二百,杀固山一人,后火烧联营,让建奴剪羽而归,旅顺算是彻底的保住啦。”
这才是真正完美的大捷,这样的大捷让天启激动的不由得浑身发抖。
霍然起身,天启皇帝下旨:“击鼓鸣钟,升朝庆贺。”
魏忠贤立刻高兴的答应一声,转身跑出去鸣鼓撞钟去了。
皇城中的龙凤鼓景阳钟非大事不得触碰击打,但就在大臣们刚刚在朝堂上面对一个空空的椅子很是争吵了一阵,最终轰然散去不久,竟然钟鼓齐鸣。
这是一个及其反常的事情,这让许多官员一时间感觉到手足无措。大事,绝对出了大事了。
于是皇城内各个衙门立刻一阵鸡飞狗跳,有上朝资格的文武立刻再穿朝服,急匆匆向午门奔跑。
第401章 归来该杀()
内阁首辅叶向高,刚刚对着大殿上的空椅子和自己的一帮同僚争吵了一番回到值班房不久,进了内屋自己的独间,将一摞子今日想要上奏皇帝而不成的折子丢在了炕桌上,看来,就得等皇上平台召对时候再说了。
可时日都到了晌午,也不见小太监出来招呼,看来今个是没指望了。
苦笑着摇头,茶还没来得及喝一口呢,闻听钟鼓之声,也是大惊,一口茶差点噎死自己。
难道又出了什么大乱子吗?自己却为什么不知道呢?于是赶紧整理了一下官服急匆匆往外走,正走到门口,迎头就撞上了一个急匆匆跑来的一个小太监,叶向高当时就黑了脸:“这里也是你们可以来的地方吗?这成何体统,还不给我滚出去。”
文人对太监天生就是有一种抵触的,在这班房重地,太监们也是轻易不愿意来的,这时候急冲冲跑来的这个太监被叶向高没来由的一顿呵斥,原本兴冲冲的心情立刻就冷了,退后一步,跟这位高高在上的首辅大人拉开了一点距离,然后就皮笑肉不笑的道:“咱家也不愿意来跑这里有的没的找一堆嫌弃,不过魏公公好心,想要提前将今天这样的大事通报你一声,让您老有个准备,结果我好心弄了一个驴肝肺,那就算了。”说完了,这个太监连这次来通报什么都懒得说了,就竟然真的扬长而去。
现在魏忠贤的势力在不断的膨胀,虽然还没做到,再过几个月的权倾朝野,但已经足可以内外抗衡。不过这个时候的魏忠贤还没有后来几个月发生的那件事情让他的野心膨胀,他还在努力的修好着内外之间的关系,尽量的和文臣们靠拢。但是一向眼高于顶的文臣,尤其以标榜自己清名的东林为主,正在努力的和太监们交恶,东临正在往找死的道路上,烟尘滚滚的飞奔着而不自知呢。
看着扬长而去的小太监,叶向高气得牙根痒痒,这时候很后悔自己刚刚轰走了他而没事先得到消息,但是想招手将他叫回来,又落不下了这个面子,最终只能跺跺脚,走到哪里说哪里吧。
刚刚散去的中极殿大殿这时候再次变得热闹起来,文武分列,鱼贯而入,在皇上没到来的时候,互相交头接耳,打探着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大家全是一头雾水,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正在大家茫然失措的时候,一声悠扬的:“皇上驾到”的声音从大殿外传了进来,叶向高立刻站出来,威严的咳嗽了一声,整个大殿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大家一起端着笏板目不斜视躬身静候皇帝的驾临。
这一次,皇帝并没有从后面转过来,而是从大殿外面直接昂然而入,就在文武之间,一阵囔囔的靴声响亮,明黄的龙靴就在大家眼角的余光里脚步轻快的走向了那个高高的御案龙台。
看到皇帝轻快的脚步,叶向高的心头不由得一松,看来今天的景阳钟龙凤鼓的击打鸣响不是什么坏事,反倒是一件好事,那么究竟是什么好事呢?这些并不重要,只要不是坏事就成。
等到皇帝在宝座上坐下,负责礼仪的御史带头山呼万岁,于是文武百官行三拜九叩,舞拜如仪。
诸位大臣按照早就习惯的规矩动作,一丝不苟的做完了这些之后,随着上面一声清越的声音:“诸位爱卿平身。”
诸位大臣一起高呼:“谢主隆恩。”然后站起来,各按文武品级分班站立。
今日不同往日,没有往日刚刚站起来就有大臣跳出来说事的事情发生,所有的人都紧紧的盯着手中的笏板,等待皇帝的发言。
天启就在上面咳嗽一声,然后抖了抖手中的奏折,兴奋的说道:“之所以击鼓鸣钟,将诸位臣工再次麻烦过来,是因为朕刚刚接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我想在这里宣布,我想和诸位臣工一起庆贺。”
好消息,而且还是天大的好消息,这样的事情的确出乎了诸位臣僚的意料,最近几年,整个大明王朝,天灾人祸不断,每每上朝议政,都是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大家连粉饰太平,虚报一下好消息的机会都没有了,这怎么就突然间弄出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于是所有的人都支起了耳朵,仔细的聆听,生怕漏掉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一方面是自己也跟着欢喜欢喜,最主要的是关乎大家的利益,最起码,皇帝要发一个庆贺的使费不是?这也是诸位的一点福利吧。
“就在刚刚,朕接到了东江镇毛帅的报捷文书,单荩忠和朱明反正,重归大明,10万辽东百姓,重回大明治下。”天启皇帝说到这的时候,小身板挺得笔直,故意的顿住了,不再说话,等待着底下的一群大臣三呼祝贺。
然而,下面的状况让他有些尴尬,因为所有的文武大臣,没有一个站出来欢呼庆贺,反倒是交头接耳一番议论。正在天启皇帝尴尬着的时候,御史台里一个清流大臣昂扬走出队列,冲着天启皇帝深施一礼:“是非可喜可贺之事,何来大喜之言?单荩忠和朱明,身为大明朝臣,当初受到朝廷重托,守卫复州旅顺,然而这两个胆小怕事的混蛋,面对后金的进攻,竟然不思守土有责,不思皇恩浩荡,不能在后金进攻时死战殉国,却举城投降后金,让国朝蒙羞,如此叛逆定是投机取巧之辈,这次回归,正好请皇上将他拿下当场正法,以儆效尤。”
听到这样的言论,天启皇帝彻底的震惊在了座位上,这是什么理论?怎么听着似是而非的特别别扭呢。
于是天启皇帝就不由自主的替这两个人辩解了一句:“当时后金势大,两位将军也有难言之隐,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
结果又一个大臣立刻站了出来反驳道:“万岁此言论不可说,如果都有一个情有可原,都以一个难言之隐为借口,就投降敌国,那么全天下的将领全可投敌,如此先例一开,便将是国将不国,因此,此二贼子必杀之。”
天启皇帝就张张嘴,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第402章 归民该杀()
对于单荩忠和朱明的反正处置,朝堂上一边倒的要杀要剐,一时间口诛笔伐。
这就是现在清流们的理论,他们在政治上的洁癖,这件事情在这一段时间,不过是还算小事,造成的恶果也并不大,做得最绝的是南明朝廷,东林党把持了南明朝廷之后,对于那些从后金占领区南归的明朝大臣,那是抓一个杀一个,杀的是血流滚滚,最终寒了所有还想投靠南明文武之心,那就是一个自掘坟墓,成为了南明政权快速垮台的直接原因之一。
“万岁,至于那10万重新投入大明治下的辽东百姓也该杀。”一个大臣站出来,掷地有声的下了一个决断。
天启皇帝就坐在那里,艰难的咽了一口唾沫:“这又是什么道理?”
这个大臣立刻侃侃而谈:“建奴占据辽东,便是大明的反贼,面对反贼人人得而诛之,辽东的百姓,本来是大明的臣民,就应该有杀贼报国之心,然而他们却做了建奴的顺民,这就是自绝祖宗,自绝于国朝,如此反复小人,怎可相信?辽人不可信,这已经是事实,想一想辽东多少城堡就,就是因为这些辽东之民,响应建奴里应外合才让我们丢失的,这是血淋淋的教训,所以,对于这些反复小人,当杀之。”
这时候又一个大臣站出来,给出了又一个正当的理由:“10万辽民反正,却是一个巨大的祸患,万岁请想一想,他们深无恒产,便无恒心,10万之众,我们需要多少钱来安抚?我们又哪里有那么多土地供给他们耕作,一旦他们所需不得,心怀不满,进而心存怨恨,那么就必然转眼间啸聚山林,起来闹事,如此将天下大乱,所以,还请万岁从长久考虑,拒绝他们的投诚,反正,如果敢于踏进大明国土一步,杀之以绝后患。”
这样的论调,当时让坐在上面的天启皇帝彻底的懵了,这不是逼着辽东百姓坚定的站在后金的一方,和大明朝作对吗?但是天启年幼的思维,内向的性格,还真不知道从何处反驳。
但真的将这两个反正回来的将军杀了,也就断了以后继续想反正人的想法,真要是拒绝了十万百姓的归附,那就等于加强了后金实力,这是非常明显的错误做法,这是绝对不可取的,这一点,天启皇帝知道。当然,首辅叶向高也明白,看到吵成一团的文武重臣,最终叶向高不得不站出来,阻止住了继续争吵的大臣们,说出了一句公道话:“单荩忠和朱明两个人的反正,前后原委我们还不得详情,却也不能太过武断,还是等他们两个的自辩折子上来之后再做定夺吧。”
这样的说法,其实就是一个冷处理,先放一放再说。叶向高如此说,最主要是还是给坐在上面的皇上一个台阶。今日皇帝满心欢喜的上朝,结果大臣们却是一顿冷水,这实在是有点不合适。
“而对于重新归到大明治下的10万难民百姓,确实需要安置安抚,小民何辜,不过是一些逆来顺受的绵羊,能够继续回到大明来,也算是不忘故国。”
听到首辅这样的评断,天启皇帝总算是舒了一口气,这才是公允之言。
叶向高打住了一个还要争辩的同僚,继续说道:“当然,刚刚王大人和几位大人所说的困难也的确存在,10万民生无恒产,嗷嗷待哺,国朝不能置之不理。”然后转回身,冲着天启皇帝躬身请求:“既然这些百姓心怀皇上,重归大明,皇上就应该显示宽厚仁德之心,请拨内帑赈济抚恤才是。”
天启皇上就自然的点点头,但转而又感觉到不对,这事情应该是礼部户部去办,怎么突然间又转到了自己的脑袋上?
然而叶向高根本就不给他反驳的机会,继续说着自己的安排:“十万百姓,若是都引进中原,确实不太现实的,因为中原已经天下无闲田,真的没有地方安置,既然如此,就按以往的惯例,将这十万百姓安置到毛文龙掌握的各个岛屿上,既不让这些辽东百姓远离故土,又能开发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