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盔内部有毛毡内衬,内衬下延一直到肩部,像是带帽子的斗篷。长出来的部分外侧缝合一层软牛皮,佩戴的时候就披在肩膀上,既能保护颈部,又对肩部有一定防护作用。这个东西还有个单独的名字,叫做顿项。
头盔是用一根带子系在下巴上,和后世的摩托头盔固定方式也差不多。这个档次的兜鍪一般都是将官戴的,比如沈括这个级别。
重量嘛,七斤多!洪涛只戴了一会儿脖子就有点酸。按照这个厚度,弓箭肯定是射不穿,刀剑也很难砍动。如果再带上金属面具的话,整个脑袋基本就无忧了。不过要是碰上钝器击打,头盔能防住脖子也受不了。
莲沿铜盔很像后世越南军队的头盔,上面布满了纹饰,也有顿项和缨饰,中下级军官都可佩戴。
不过随着宋朝炼铁技术越来越发达,采用铜制作的盔甲就越来越少了。毕竟铜是货币,哪怕合金铜造价也偏高。
笠子准确的说不算头盔,还记得豹子头林冲戴的那顶宽檐帽嘛,没错,那个就叫笠子,是毡子或者皮子做的,没有太强的防御功能,防晒防雨倒是不错。
以林冲的身份本不该戴笠子的,这是禁军普通步兵的标准装备。至于说他为什么选择了笠子而不戴兜鍪,要不就是艺高人胆大玩的就是心跳,要不就是施耐庵写错了。
和头盔相比宋军的甲胄要复杂的多,也沉重的多,还分成了好多个部位,是一块一块拼上的。
两肩是一块叫做披膊,长到肘部,内衬为皮,外面缝制了一层铁甲片。
全身是一条吊带皮裙子,外面也缝着一层铁甲片,前襟一直到小腿,中间开缝,后襟就像双开气的西服,中间短半截,方便坐下或者骑马。
在身甲外面还有一块护胸片,长度到小腹,通常有个金属兽首,既可以起到防护作用,又方便腰间皮带固定。
穿了这么多还不算完,小腿得绑个胫甲、小臂上还得来个护臂、腰间再弄个袍肚、脚蹬高腰皮靴……
“我滴娘嘞……”还没拿武器呢洪涛就先坐下了,这套甲胄加身就和扛着一袋子面差不多,腰都直不起来了,还打个毛仗。
“此甲覆1650块精铁甲片,重42斤,到阵前还需添加甲片百枚不等。”对于驸马的反应王冠早有所料,还又加了点料。
合算这只是标准重量,上前线时为了加强防御还得再增加甲片数量,最少也得好几斤。洪涛大概算了算,比一袋面还重,加上兜鍪已经60多斤了。普通士兵的甲胄也差不了多少,无非就是少个头盔、铁胫甲换成了步绑腿而已。
“这哪儿是打仗啊,这是铁人三项赛!”平均负重30公斤,这还是什么武器装备都没拿的水平,如果再拿上就得奔着40公斤去了。
试想一下,一个人背着40公斤重量行军打仗,先不说敌人强悍不强悍吧,光是自身的消耗就够受的,一场仗打下来还不得掉20斤肉啊。
相比宋军的甲胄西夏军的稍微轻一点,主要是短,就到膝盖位置。这和他们经常骑马作战有关,拖着及踝的一堆铁片子上马下马不方便。其实他们的甲胄重一点到无所谓,反正不是骑马就是骑骆驼,多十斤少十斤根本不在乎。
至于说那种比较牛逼的瘊子甲沈括手里没货,王冠告诉洪涛,那玩意都是西夏大将才能穿的,就算普通甲胄西夏士兵也不是人人都有,很多就是一身皮甲上阵。倒是宋朝的禁军出战,从军官到士兵人人穿甲。
为什么会这样洪涛明白,想用步兵克制骑兵唯一的办法就是重装长矛列阵。重甲是为了防备骑射、长矛能最大化的限制骑兵冲锋,这也是被逼的。
125 虫潮()
那能不能设计一种既轻便防护力又高的甲胄呢?比如说欧洲的全身甲,穿起来像个机器人似的,从头发梢到脚趾头都被铁皮包裹,不仅看上去吓人,防护能力也不弱,尤其是对劈砍简直就无敌了。
答案是不能,欧洲的全身铠甲有几个重大缺点,放到欧洲可能不显眼,但挪到古代中国就非常麻烦。
首先就是造价,就算洪涛能弄出冷锻钢板再冲压成型,这一身铠甲的造价也会很高,弄几十万副……想一想就头疼,宋朝再富也不可能玩得起。
欧洲人的全身铠甲是骑士的装备,换句话讲只有极少部分高级军官才穿的起,士兵们凑合弄顶铁皮帽子和锁甲就不错了,他们自己也无法大面积普及。
其次就是这种铠甲对穿刺攻击的防御力并不比山纹甲强多少,当时欧洲的战争规模相对较小,弓箭手的数量更少。
换到宋军和西夏军队,双方动不动就几万人上阵,成千上万的弓箭手、雨点一样的箭矢下来,这种铁皮一扎就是一个洞。想要防御弩箭攻击,里面就还得穿上一层链甲,重量又上去了。
最后还是成本问题,山纹甲之类的中国甲胄坏了很好修,换几个甲片缝缝补补就够了。欧洲全身甲修起来可就太费劲了,得动用钣金工连敲带铆,一场大战下来能把工匠们累死也修不完。
“我有办法,但现在没材料,以后再说吧!”又仔仔细细的研究了两天,让士兵们用各种制式弓弩在不同距离攻击这几件甲胄,查看完防御效果之后洪涛有办法了,但依旧是啥也不能干。
因为他的办法需要中碳钢做为甲片的材料,冷锻的中碳钢片重量要比山纹甲上的热锻厚熟铁片轻好几倍,防御力却不减反增。
用这种甲片制作的新式山纹甲肯定要轻不少,然后再给每个士兵配上一顶冲压成型的尖顶钢板帽子,做成斗笠摸样,既能防御劈砍又能防御弓箭抛射,就比较完美了。
“这兜鍪真丑,好歹也以画技闻名,怎可如此糟蹋兵将!”
洪涛扔下一句话就走了,但没带走桌上的稿纸。王冠这次小人了一次,带着浓重的好奇心偷偷看了看,然后就把稿纸撕了。
上面画的是个穿着山纹甲、戴着尖顶斗笠的士兵。先不说画技如何,这幅打扮严重不符合宋代的审美,士兵不像士兵,农民不像农民。
自打一开春,洪涛就像个小蜜蜂般的忙碌了起来,几乎每天都在琼林苑、金明池和驸马府之间乱窜。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苗圃里的小苗也一天天发芽抽枝,在花匠们精心的照料下几天不见就变个样子。
由于有了土化肥的助阵,花匠们说这里的花苗明显比别处茁壮,只要不出现大的气候灾害和虫害,大丰收是没跑了。
那些白蜡树苗就更不用说了,它们本来就挺皮实的,这一个多月以来,朱八斤又发动了徒弟们到开封周边的各州县一顿划拉,只要发现了白蜡树,不管大小一律连根挖起,全都移栽到了琼林苑中,以满足那些小虫的胃口。
要说秦虎的媳妇还真不愧为养蚕世家,尽管嫁过来之后再没侍弄过蚕虫,但养起白腊虫来依旧雌风不减当年。
现在那几屋子白腊虫茧都已经破壳,先孵出来的白腊虫长到了小米粒大小,褐色,但它们所在的笸箩里已经是白花花一片。
两旬,仅仅20天左右白腊虫就已经开始分泌蜡丝了,这比洪涛预计的要早十多天。
白腊虫分雌雄,据秦虎的老婆讲,只有那些成群爬在树枝上的虫子才会分泌蜡丝,而待在叶面上的虫子极少分泌,想来就是分公母的。至于说哪种是公、哪种是母她也不清楚,还需要继续观察,待到虫子转换形态时就能一目了然。
“明年再说明年的,到时候官人自有办法!”按照这个速度繁殖下去,还得买更多的笸箩以供腊虫居住。
这些小玩意太多了,一个茧子里不是一只而是一群,差不多一个卵包里孵化出来的虫子就要占据一个笸箩。
秦虎老婆说琼林苑里这些白蜡树可能供养不起明年的腊虫,因为这玩意产卵太多,又有人保护没有天敌的祸害,数量会呈现几何量级攀升。
洪涛自然不怕虫子多,不多怎么赚钱啊。这还远远不够,不用等到明年,今年入秋自己就要开拓更多的白腊虫养殖场。
依旧还用预收购模式,让那些地不够种的农户去不适合种庄稼的荒地种树养虫,再由自己统一收购。双方都赚钱,谁也不亏,还能绿化。十多年后又有木材可以砍伐,真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其实现在洪涛已经不缺钱了,自打乌金行正式投产之后,乌金的名字就灵验了。开封百姓对这种没什么烟但火力旺盛还耐烧的蜂窝炭接受得很快,然后带动着新式蜂窝炉也一起走进了各家各户。
胡二手下的工匠已经不够用了,但焦炭窑的工程还不能耽误,无奈之下只好找到驸马求助,总不能眼看着到手的钱不挣。
洪涛也变不出熟练工匠,但他有一肚子坑人的坏水儿。看在胡二父子这些日子对焦炭窑尽心尽力的份儿上,稍微挤出一点来就够他们父子吃喝一辈子的。
“加盟!”这就是洪涛的坏主意。
“去找你的同行,和他们讲清楚,盘炕和蜂窝炉的手艺可以教授,但每盘一具炕、一具炉灶,都要上交十分之一的工钱当学费。他们多了活计可以赚到钱,你省了人手依旧赚钱,蜂窝炭销量还会大增更会赚钱。算一算,你亏吗?”
当看到胡二还不太情愿把手艺教给别人时,洪涛又给他上了一堂经济课。当赚钱的手段太多时,与其自己去一点一点赚,不如拉着大家一起干。规模的扩大不仅不会吃亏,还能大赚特赚,眼光要放长远一点。
“……那总有亏的人吧?”胡二听明白了一点,就是大家都赚钱,但又不明白了,怎么会有大家都赚钱没人亏的事儿呢?
“我这张炊饼咱俩分着吃,每人可得多少?”胡二来的时候洪涛正在吃饭,他可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讲究,端着饭碗就跑到正堂会客去了,此时正好用上。
126 第一张牌()
“……小人怎敢和官人分食……”胡二还真实诚,以为驸马让他留在府上吃饭。
“别废话,让你吃就吃,先回答官人问题!”
洪涛早就让这些有时候聪明有时候糊涂的古代人折磨疲沓了,干脆掰了半个炊饼扔在胡二怀里。和他们就不能客气,瞪着眼说话反倒更省事儿。
“半个……”胡二闻了闻手里的炊饼,发现了不同,驸马府的炊饼又白又软,还带着一股子甜香味道。
“别琢磨,你学了也吃不起。我这里面放了蜂蜜和牛奶,面粉也是吹过的精面,半个炊饼能吃饱吗?”
洪涛一直自诩是对吃没什么要求的人,可到了北宋才发现自己对吃突然讲究了起来,很多东西都吃不惯,尤其是还带着麸皮的面粉,吃几次算新鲜,天天吃就有点拉嗓子了。
“……小人不饿,拿回去给阿丑尝尝,他肯定没吃过如此精美的炊饼。”
有时候胡二会让洪涛想起自己的姥爷,这个老头嘴上天天骂自己儿子,可一遇到事情就千方百计护着,有点什么好东西也得留给儿子先吃。
总说儿子体力活干得多,他自己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双麻鞋补了又补,自打见他第一面到现在愣是没换过。
“假如官人我把炊饼做这么大个儿,半个炊饼可够你和阿丑吃的?”洪涛干脆把另外半个炊饼也塞给了胡二,还能活几天啊,赶紧尝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