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记的商船虽小,但装炮并不太少,如何利用数量优势也是杰日涅夫近来考虑很多的重中之重,张瀚的建议给了他相当的灵感,可以说,眼前的这阵列虽然是俄罗斯人一手操练出来,并且负责指挥,但灵魂还是属于张瀚……当然张瀚也不必居功,他只不过是把脑海中的记忆给取用了出来,其实还是这个时代百年之内欧洲人的智慧,华夏子民,思之应当惭愧。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三线()
宋克不是专业的海军军官,对阵列之法更不懂得,不过隐隐间感觉却是不太妙……荷兰舰队这边也在停帆横船下锚,不过舰队船只乱成一团,看似强大,其实由于拥挤在一处,不少侧舷火炮的炮位会不小心打中自己的舰船,只能在慢慢平移,而反而和记的战船已经基本上要调整好了,三条线的战船和商船都是调整的很快,因为原本就是一字纵队过来,所以调整横移都是相当的迅捷。
论起水手的本事,当然是荷兰船为第一,就算是百年之后的海上第一强国英国人,在第一次英荷战争胜利之后,其后第二,三,四,连续三次大型的对荷兰人的海战都是打输了,而且输的相当的惨……两边的舰队进入二里范围之内,在所有火炮的射距之时,和记与荷兰舰船一起调整横帆,下锚准备,和记的舰队有一字纵队之利,就算这样,荷兰人也差不多也是都要调整过来了。
就算这样,领先一步就是领先一步,处于下方的帆浆船最先调好头,帆浆的好处尽显无余,当荷兰船大半还在调整船身时,特别是盖伦船笨拙的船身只调整不到一半时,四艘帆浆战舰早就调整好了,浆手们不停的划动手中的长浆,把船身调整到最合适的位置……
在宋克还在发呆时,炮声响起来了。
每艘帆浆船的侧面都是超过十五门重炮,论火炮的数量不在盖伦大舰之下,论火炮的质量更是优胜一筹,每门火炮最少也是二十四磅炮,满船俱是重炮,同时炮手的动作娴熟老练,打起来相当精准,相隔里许,第一轮炮弹就是大半击中目标。
四周满是火炮打放的沉闷轰响,还有炮弹呼啸而至的尖啸,当然还有炮弹击中木制帆船时发出的砰然巨响……有艘商船被击中了甲板,好几个人被炮弹直接炸飞,与木屑飞向半空,发出阵阵惨叫声。
宋克面色如常,眼前这一点场面对一个殖民地高官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他内心的担忧也不会说出来,到底来说高文律才是舰队指挥……
这时宋克将目光投向巴达维亚号,那艘巨舰才是舰队的灵魂……六百五十吨位的船身,长度是五十六点六米,主桅高达十米以上,拥有三百一十四名船员,现在人数应该是不止,高文律带着一些人上了主舰,人数应该在三百五十人左右。
这艘船的设计炮位并不多,只有二十四门铁炮的两层甲板的炮位,这个时候正是大型风帆战舰开始发展的阶段,到英国的海上君主号开始成型,三层甲板,城堡般的船尾楼,炮位多达过百门,一般的小型战列舰也有数十门炮。
而在十七纪纪初的时候,很多大舰因为要载运货物,导致设计炮位并不很多,后来在大型战舰越来越多,炮位也越来越多之后,很多战舰上又加装火炮,就如巴达维亚号一样,除了原本的二十四门火炮之外,又在主甲板加上护板,加装了十四门火炮,加上船尾加装的火炮,使其火炮超过了四十门。
现在这艘主力舰已经横过一半的船身了,这比商船要慢一些,在巴达维亚的侧前方分别有两艘商船,基本上已经快完成转身了。
可惜他们转身一样不及和记的商船和纵帆船……荷兰战舰的舰队是由十九艘船组成,和记则是二十五艘,最上部份的横队是四艘纵帆船加上四艘商船,已经完成了一字横队,八艘舰队有些偏斜的一字排开,下锚之后舰炮已经开始打放,这个角度,正好是打在左侧方的巴达维亚号附近,宋克看到炮口不停的喷出火花,炮弹飞啸而出,击中已方战船各处。
近中间部份则是一艘盖伦船战舰和八艘小型商船,宋克认得那艘盖伦船,那是在与明国福建水师交战时被俘虏的,结果现在落入了和记的手中。看着这艘船也是一字横队,两两配合的向自己一方开炮,宋克的神色淡然,内心却是有些压制不住的愤怒。
下方则是四艘帆浆船和四艘小型商船,帆浆船完成转身更早,在相隔不到一里的地方四艘船排成了整齐的横队,侧舷火力完全发挥,火力全开,炮弹不停的倾泻在赫克托号和其余几艘商船的头顶之上,碎木横飞,不停传来人的嚎号和呐喊声,军官们拼命督促水手迟快完成转身,炮手们急的咒骂,被人一直按着头打却不能还击,他们的愤怒可想而知。
虽然转身很慢,荷兰船多半还是都完成了这个战术动作。
这一下呈现在常威等人眼中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最伟大的画面,耳中则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小的商船也装配了十余门火炮,战舰则是少的也有二十多门,多则三四十门,四十多艘舰船近千门大炮,这是何等壮观的景像啊!
想象一下吧,最低配给也是九磅炮,近千门火炮如果是用在陆地上,三十六磅炮,二十四磅炮,十八磅炮,九磅炮,一字排开的炮兵阵地简直已经够拿皇时代的主力大会战的炮兵水平了,当然这个时代的火炮威力还小,九磅炮的有效射程不过里许出头甚至不足一里,但如果果真有千门火炮摆在这个时代地球上任何一处战场上,轰击起来地动山摇,绝对没有哪一支陆军可以扛的住,并且能够战而胜之。
这个场景,叫在草原上参战过和去过辽东的人心驰神摇,如果是这么多火炮摆在草原上,或是放在辽东战场,又会是怎么的一种情形呢?
当然现在也只能是想想,和记这两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火器局所铸的所有火器几乎就是火炮,甚至新组建的龙骑兵团的火枪和火炮都没有补充,还派了大量技术人员和所需物资直接送到台湾这边,这才保证了这些舰船有充足的火器。
郑氏水师从来也没有这么多火炮,连和记现在的一半也没有,哪怕是郑芝龙最强盛时的拥众十余万,火炮怕是也没有过百门,而且多半是小炮,只有少量的合格的大炮放在中军舰那样的大舰上。
铸炮也是一门学问,掌握了才谈的上进入强者之林,才有资格在此时与荷兰人打一场象模象样的海战!
要是张瀚在此,恐怕会比常威等人更激动几分。
这是何等壮观绚丽的画面啊,比他看过的几部风帆战舰的海战电影要精采的多。电影又怎么能把实战的感觉拍出哪怕一半呢?
一艘艘木制战船一字排开,形成了整齐的三条横行的战列线,这就是战列舰这个舰种名称的由来了,战列线,这名字也是真的美,一种战争的,暴力的美学之感就在这三个字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三条线,对着一窝蜂般混乱的荷兰舰船,比起三条横行的和记水师,荷兰人当然也是横舷过来了,但他们平时毫无舰队编成的训练,只是各舰知道要留出距离给友舰发挥火力的空间,一舰与另一舰之间需得稍留距离,否则很容易被近侧的友舰火力不小心误中。
然而以荷兰舰船的密集程度,这种事怕还是难免。
在常威等人眼中,居高临下,碧蓝的大海之上真是平生罕见的奇景,一堆是十九艘舰船横在海上,似乎是故意放散乱的,船只错落有致,有前有后,不停的也在开火放炮,火炮一发,火光一闪,然后是大片的白烟从船身一侧冒起来,一艘船便有十几二十门火炮次第打放,火光接连闪烁,船身也一直在晃动,然后是另外一艘,再一艘……荷兰人的十九艘船不停的开火,火光象是过年时的爆竹一直不停的闪烁迸放着火光,然而火炮的威力当然远胜爆竹,给人一种无比震撼的感觉。
和记一边则是整齐的战列线,每艘船火炮炮组打放的时间也是几乎完全一致,每次都是轰的一声,一艘船的十几门或二十余门火炮几乎一起打放,船身晃动的很厉害,然而炮组成员和水手们都是早就习惯了,并不将这种震动放在心上。
两边不停的打放火炮,船身却完全不动,这和人想象中的一追一逃式的打放火炮是不同的……战舰在移动时还互相开火,在真实的海战中那样的情形是相当困难的。
火炮的后座力很强,稍不小心就会伤到炮组成员,如果固定船只,这种可能的损伤会减到最低几率,但还是免不了有炮组成员会被自家火炮的后座力所伤,毕竟这个时代能采取的措施实在有限的很。如果想在移动中开火,那就需要极大的胆魄和极强的训练,只有少数炮组成员敢这么做,并且要冒相当大的风险。
此时的海上,两只舰队不停的向对方倾泻着炮弹,到处都有船只中弹的景像,桅杆,船帆,乱麻一样的索具,船头,船尾,船身正中,甲板,船舷,悬挂在大船一侧的小舟,几乎没有一处地方不被火炮击中,也没有一处地方可以不被损伤。
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放权()
临近战线的荷兰船被打的最惨,因为是鱼群般的过来,转身又慢,中间的荷兰船突前的两艘商船被打的犹其之惨,在上下两条线横过来之后,最少有八艘舰船第一时间轰击那两艘正面相向过来的商船,将其正面打的七零八碎,船头几乎都要打烂了,人员的损伤也是相当的惨重,那两艘船就算荷兰人能打赢也不能就地脱离战场了,需得大修大补之后再慢慢入港,最少要修上三个月时间才能重新入海启航。
和记当然不会关心这事,有两艘商船继续攻击荷人商船,对方横舷过后也是火炮还击,由于荷兰船的人员损失相当的惨重,所以还击的时候显得有气无力。
另外两艘船,一艘镇虏卫号一艘商船,两艘船配合着打巴达维亚号,将这艘大型盖伦船夹在中间打,然而巴达维亚在开始时并没有受损严重,只是船身中了几炮,无伤大雅,还击的时候火力凶猛,一轮轮的火光在其船舷之侧不停的迸发,炮弹不断的打在镇虏卫号和那艘商船之上,将这两艘船打的有些抬不起头来,甲板上已经一片狼藉,颇有船员水手死伤。
四艘纵帆船则是与另外四艘荷兰战舰交火,纵帆船是抢了上风之后横过船身,荷兰人则是处于下风,船身倾斜角度不足,被四艘纵帆船压着打,双方的吨位相差不多,有高有低,纵帆船一般是四百吨位到五百吨位左右,那几艘盖伦船也多半是差不多。
双方炮击之声不绝,几乎下锚之后就是互相不断的轰击,相比之下,局面相当的明显,和记的船队排的很开,又经常是两艘配合,战列线原本就是最大程度发挥舰队侧舷火力,这才是所谓的战列线,而荷兰舰队到此时已经暴露出了严重的缺点……他们一团混乱,各自为战,好象每艘船都面临着整个舰队的攻击一样。
在常威等人的角度来看,海战还处于胶着状态,双方的战线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并没有哪一方有崩溃的迹象,和记是占有一些主动,但距离胜利还相当的遥远。
海战进行到半个小时之后,火炮声渐渐稀疏下来,各船都有相当严重的损伤,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