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的资料,然后对照着过去的资料,来指导这一次构建贸易渠道。
而随着哥尼格塔贸易的兴起,再次打破了波旁的海现有局面,哈迪斯又郁闷的发现,自己不能照着原定计划行动。
每一次崭新的贸易,都会造成现有局面变动,变动的直接起因,就是能充当中介商的势力,将会因为这一次贸易而暴富。
那么谁有资格参与哥尼格塔贸易呢?首先是哥尼格塔,哥德罗思在更遥远的南方,只能望洋兴叹,虽然哥尼格塔转卖当地货物时,会被波旁的海商人狠狠砍价,但是哥尼格塔可以通过将波旁的海贸易商品卖给哥德罗思,从而以此获取利润。
距离哥尼格塔最近的印安地,也有着极为便利的条件,不管是驱使并不熟练的海商去贸易,还是沿途开放港口收取入港费,都是一笔好买卖,因此次印安地与来德禄特区也难得的享受到中介的好处。
然后是波特卢与波旁,得益于与印安地或来德禄特权区良好的关系,还有出色的海船,尽管距离离得较远,但是两国依旧可以将海船开去哥尼格塔,从哥尼格塔贸易中分到自己的一杯羹。
然而波里斯就糟糕了,他的统治中心已经刚刚随着首都搬迁移到更西方,现在在搬回去是不可能的,并且波里斯离哥尼格塔的路途也过于遥远。
更不用提波特卢还在1845年时,以波里斯商人经过本国港口时坑蒙拐骗、言而无信惹怒国人,为了和谐波特卢港口秩序为由,颁布了清退无信者公告,其实叫他反波里斯参与哥尼格塔贸易禁令更为合适。
反波里斯参与哥尼格塔贸易禁令的主要内容,是对参与哥尼格塔贸易的波里斯商船下达去的路上下达封港令,波特卢等到港口一律不开放。如果能绕过波特卢的港口返程,行,让你入港,但是入港需要缴纳高额的入港费。
并且波特卢还买通了来德禄特权区,让来德禄特权区加入这一禁令,对波里斯商船征收惩罚性入港费。波里斯的商人被这个禁令搞得痛不欲生,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修恩多航道。
波特卢不怀好意的在禁令中开了后门,宣布凡是修恩多航道出发的波里斯船只,该项禁令一律取消。这既让修恩多航道可以参与进哥尼格塔贸易,又让修恩多航道从那些冒充自己航道的商船中征收了好大一笔“伪装费”,可谓是两头赚钱。
在这一片红红火火的赚钱中,修恩多航道一些共和派起义的念头就这么消散了,觉得还是维持现状要好,然而哈迪斯对此情况完全不乐观:“神界有云,小儿持金于闹市,必有大祸,准备提前发动起义吧。”
哈迪斯所预言的大祸确实来的很快,仅仅过了一年半,到1847年的时候,全波里斯的风声就很不对劲了,从费尔马王朝到下层平民,全都对两头收钱的修恩多航道恨得直咬牙,修恩多航道居民都不敢去南部航道那边了。
在这紧张的气氛当中,对修恩多航道提税的风声透露了出来,从卡多许宫中传出的消息,这一次是要提很高的税收,高到让修恩多航道这几年赚的钱全部吐出来。并且还有小道消息,说卡多许宫准备对修恩多航道官员大换血,换上他们的人。
“干那帮衰仔!靠本事赚钱凭什么要纳税!卡多许宫那帮衰仔要是敢这么做,我们就要起义!”在哈迪斯的面前,自从哥尼格塔贸易兴起以后消失许久米斯,随着风声不对又再次出现在哈迪斯面前,义愤填膺的要哈迪斯帮兄弟一把。
哈迪斯不紧不慢的点头:“我们都是共和的支持者,为了恢复消失的共和,自然是站在同一战线的。”
果然,在1847年时,卡多许宫以全票通过了现任海王,卡多许一世的孙子卢尔十七世,关于提高修恩多航道税收的提议。这次提高税收的幅度比传言中的还要丧心病狂,几乎等于是要把修恩多航道这几年赚的钱全部抽走。
修恩多航道用了一天时间就做出了回应——没听到,当然那些共和派还不想把事情搞大,让战争打破愉快的收钱,于是按照往年正常的税额给卡多许宫上贡。上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修恩多航道也开始紧急动员,准备即将到来的冲突。
面对修恩多航道想要息事宁人的妄想,哈迪斯嗤之以鼻:“卡多许宫就是冲着修恩多航道这几年暴利来的,妄想避开这一点把事情解决,无疑是最蠢的决定。”
正如哈迪斯所预料的那样,大历1848年,卢尔十七世以修恩多航道贡税不足为由,“暂时罢免”了现任修恩多航道所有高层的职务,并“巡查官”去“调查修恩多航道所拖欠的税款。”
哦,顺便说一句,护送那些“巡查官”前来调查的随从,有波里斯最精锐的军团与最精锐的舰队。
这特么根本不是来调查的,是要来把修恩多航道各位贵族送进冥河的!
因此在1848年时,修恩多航道共和派举行“起义”,“起义领袖”是米斯,2天之内就“夺取”全修恩多航道的政权,“起义”的理由是宣称“要恢复过去共和时代的美好时光,结束费尔马暴政”,天界将其称为“第二次反王权战争”(实际上是第三次,只不过第二次是用第六次埃多楠战争来称呼)。
在“夺取”全修恩多航道政权以后,米斯请出68岁的流亡贵族领袖哈迪斯,这个在全流亡贵族中享有极高威望的人,来当任全起义军名义上的领袖,来表示自己不是意图反叛的地方自治势力。
“一群畏首畏尾,不干人事的鼠辈,哼哼,”在和儿子的谈话中,哈迪斯用挖苦的语气嘲讽了那些将自己请到修恩多航道的贵族们。
“一群五六十岁的人了,没一点当担,居然把一个不到四十岁的小毛孩推出来当领袖,还2天之内全修恩多航道就投降了?他们想干什么?不就是觉得战败以后,可以把米斯推出去当替罪羊,然后自己继续当贵族,不至于去流亡吗?”
末了,哈迪斯做出评语:“未虑胜,先虑败,这确实是为将者的当担,但神界说这句话,是要为将者懂得谨慎,而不是给鼠辈在开打前就找后路,既然已经反叛,居然还妄想失败了能和费尔马王朝和平共处?简直笑话!”
无独有偶,波旁岛这边,眼红哥尼格塔贸易的波里斯对修恩多航道下手,而哥尼格塔那边,眼红贸易的哥德罗思,也对哥尼格塔下手了。
哥德罗思下手的时间,是在1489年,哥德罗思趾高气昂的要求哥尼格塔将贸易交给自己来处理,并且转运贸易时不得提价,这一要求被哥尼格塔拒绝,因此哥德罗思发动了“惩戒战争”。
这是哥德罗思从波旁的海文化中学来的名词,意思是大哥收拾不听话的小弟,据说现任哥德罗思大帝非常满意这个名词。
哥尼格塔一被挨揍,这几年红红火火的哥尼格塔贸易瞬间断流,只能通过走私运来一点,而修恩多航道也如丧考妣的意识到,自己的资金流就这么断了,接下去只能坐吃山空。
于是米斯恭敬的带着哭腔去问此前自己不屑一顾当成雕像的名义上的领袖,流亡贵族哈迪斯,“如之奈何?”
“波里斯发生内战,埃多楠必生乱,且等埃多楠生乱,就是我等的机会。”
米斯大喜:“不愧是哈迪斯阁下!只要埃多楠生乱,我等修恩多航道、不对,我等波里斯的共和大业,就指日可待!”
第四百二十五章:流亡贵族(十四)打个屁,头领都投敌了()
米斯与哈迪斯所等待的生乱,在大历1850年时发生,并且一发生还就是三起,彻底点燃了波旁的海的战火,考虑到波特卢那边的“第二次乌尔奇战争”已经开始,所以可以这么说,这个时代波旁的海没有一处净土。
那么新发生的三起“生乱”是哪三起呢?分别是波利对本国自治的林间卫所发动的“第二次林中战争”,波康对波旁发动的“老航道战争”,以及埃多楠与南波乌图之间爆发的“第七次埃多楠战争”。
“波里斯是和平的弦,在此之前那些国家本来就想发动新的战争了,可是因为被波里斯压着,害怕波里斯的干涉才保持和平,如今波里斯陷入内战之中,和平的弦就这么断了,”哈迪斯这么对子孙们评价道,“然后那件事也可以开始准备了。”
别忘了,哈迪斯是波里斯的英灵,而不是莱博斯家族的英灵,因此哈迪斯需要将内战对波里斯的伤害降低至最小。那么这么降低到最小呢?当然是带着资料直接倒向费尔马王朝了啊!这样不但能让波里斯快速结束内战,还有余力干涉外国的战争。
卡多许一世曾经和莱博斯家族有着深仇大恨,但那都是过去式了,那一辈人都已经先后作古,如今掌权的是新一辈人,应该朝前看。
而对于处于弱势方的哈迪斯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服软,并且带来了足够有诚意的投诚礼物,只要现在的费尔马王朝掌权者还有大局观,那么肯定会接受的。
要知道,哈迪斯如今可是叛军名义上的领袖。什么是名义上?意思就是哈迪斯这个流亡贵族没法决定叛军的决策;什么是领袖?意思就是哈迪斯虽然是个橡皮图章,但是叛军的决策起码要给哈迪斯过眼一遍。
所以虽然哈迪斯没法知道叛军所有的情报,但是那些中低层的情报,哈迪斯这个名义领袖还是可以知道的,而哈迪斯打算用这些作为自己的投诚礼物。
哈迪斯的信件就这么传到费尔马王室决策所在的卡多许宫,然后惊掉了一堆人的下巴,毕竟此时叛军来势汹汹,胜负还未可知。虽然费尔马王朝笃定自己是胜利者,可是开打才2年,还没进入高潮,对方头领就准备投诚了,这是什么鬼?
“不会是假的吧?或许是谁冒充莱博斯族长?”一些谨慎的官员发问道,然而被现任波里斯海王卢尔十七世否决了:“不至于,对方要是想冒充,也不可能以哈迪斯这么高地位的人来冒充。”
讨论了几天,最后费尔马王朝决定先派出个信使与哈迪斯接触,看看这事如何,毕竟天上掉馅饼这种事太过惊悚,不由得费尔马王朝不慎重。
费尔马王朝信使顺利的来到哈迪斯的府上,得到了哈迪斯的承诺,并且将这个承诺带回卡多许宫。
就在费尔马王朝准备派出第二批信使时,哈迪斯的信使却先来了,来这里警告费尔马王朝,如果他们不先处理掉内部的内奸,就别想与哈迪斯进行下一步联络。
哈迪斯为什么派信使这么说?因为费尔马王朝第一批信使走了没多久,米斯就带着人浩浩荡荡的闯入哈迪斯的府邸,面色不善的质问道:“哈迪斯阁下,为什么我从某些渠道中听闻,你想要向暴君服软?”
望着年轻且稚嫩(四十多岁)的米斯,以及米斯带来那些来意不善的士兵,哈迪斯不屑的撇了撇嘴,端坐身子,拿出高龄老者的架势,开始倚老卖老:“米斯阁下,老夫今年贵庚几何?乃何人是也?”
米斯有点懵了,他不明白这个问题和自己问的问题有什么关系,而米斯一处于混乱,他的气势就衰减了下来,场上的局面一时松懈。
“这个,哈迪斯阁下你六七十了对吧?是我等义军的领袖,”米斯逐渐找回状态,于是试图把握谈话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