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渠道:“愿闻之。”
燕丹郑重说道:“其一,稳定燕国政局,不能有一丝偏差,此为关键时刻,须用雷霆手段,无论何人,一旦有异心,直接诛杀之。”
将渠毫不犹豫应道:“此一可。”
燕丹又道:“其二,征调兵马、工匠、民夫齐聚下都,工匠、民夫越多越好,兵三十万,马十万。”
将渠面有难色,回道:“工匠、民夫好办,兵马却有难度。燕国现有兵卒二十万,北方拒守七万,各郡守二、三万,只余十万可用,三十万无处可寻。另,举国之马不过七八万,调下都只能五万,尚缺五万。”
燕丹了然,又问道:“工匠有多少?”
将渠答道:“不足两万。”
燕丹叹声道:“数量太少了,至少五万方可。”再向将渠问道:“吾有二策可使圆满,不知相国能否办到?”
将渠答道:“愿闻之。”
燕丹道:“一者,开刑狱,释罪犯,令其戴罪立功,二者,向各权贵索要。”
燕丹知道,全国各刑狱中至少能提出五万精壮男子,有这帮人加入,兵力可缓解不少。最大头自然是权贵,他们手中不仅有大量的奴农和私兵,还有大量的马匹和工匠,就是粮食和物资也囤积海量,若能从其中手夺取一些,定能解决一时之困。
只是取之有些困难,毕竟权贵势大,若强取豪夺,势必惹怒所有权贵,那时燕国将不战自乱。
听闻此策,将渠果然为难,答道。“一者容易,二者难办。”
第6章 妙策连连定大计()
燕丹面容含笑道:“此不难矣。”
将渠疑惑,问道:“何不难矣?”
燕丹压低声音说道:“相国可向他们相借,写下借据,言战后必还,彼定然能给。”其意表明,就算不给也无关系,正好有理由收拾他们,这样就不会抱团闹事了。
将渠会意,先现惊喜,后又忧闷道:“战败好说,大家俱亡,无人催债,战胜如何偿还?”
燕丹自信道:“战胜更易,那时燕国将取大片土地,以地抵债,自不会让相国失信。”
将渠听完大喜,方知燕丹心智远胜自己,于是心服道:“愿闻其三。”
燕丹说道:“其三亦为相国份内之事,征军粮、备军械、全物资,以为军用。”
将渠应道:“此乃应当,渠定尽力。”
嘱完将渠,燕丹又向秦幕道:“将军责任重大,不可大意。”
秦幕答道:“请太子吩咐。”
燕丹肃然说道:“先贤秦将军勇谋无双,其名令北方诸国闻风胆寒,吾深敬之。”
燕丹说的先贤正是燕国名将秦开。秦开原为鲁国宗室后裔,早年在东胡做人质,很受东胡信任,通晓民情风俗。燕昭王即位,秦开逃归燕国。后来领兵大破东胡,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其又渡过辽水进攻箕氏朝鲜,直达满番汗,取地两千余里收复东北,于是燕国据有辽宁全境及朝鲜半岛部分地区,随后燕国于东北修筑长城,后方算是安定下来。
秦开做出如此大贡献,作为其子,秦幕自然面上有光,燕丹提起此事却不仅仅为叙家常,他又道:“将军之威名不亚于先辈,因而北方诸国依然闻秦而惧,为此,将军可修书一封,派人送至东胡、匈奴、朝鲜,令其不敢乱动,同时送去大量钱财、粮食和衣物,以安其心。”
“对北方诸国震慑即可,为何要送钱物?”秦幕不解问道。
燕丹望了望将渠与鞠武,见其同样不解,便解释道:“天气渐寒,诸国无以为计,只能靠抢掠为生,其目标必瞄向毗邻的燕国,将军震慑虽可,却不起根本作用,只有恩威并施方可见成效。再者,钱物不能空给,需用马匹、皮具等物交换,如此,燕国既可保后方安定,又可得大量急需物资,为两全其美之法矣。”
秦幕听闻,不由颔首。将渠却问道:“燕国钱物本就不多,若分一笔出去,国内如何为计?”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处理不好,燕国本国就要受害,燕丹却笑道:“此事好办,可向齐国换取。”
齐国富饶,换取这些自然轻松,只是将渠还有疑问,又问道:“以何物去换?”其意表明,既然要换,当然是用齐国急需之物,否则齐国可以不理,如今最好之物就是马匹,然而燕国本就缺马,若拿马去换,岂不是空忙一场,为他国做嫁衣?
燕丹明白将渠之意,神秘说道:“兵器。”
兵器?将渠依然疑惑,本想再问,见燕丹不想续谈此事,只得悻然不提。
燕丹再次对秦幕说道:“将军即刻整顿军马,训兵练兵,不过军中可能要做些调整,我自会前往安排,将军只管按要求去做即可。”
秦幕起身应诺。燕丹又转头望向鞠武道:“太傅,外政之事烦劳操心。”
鞠武答道:“愿尽绵薄之力。”
燕丹问道:“吾欲派人前往代、齐、楚、魏等地结盟,可有合适人选?”
鞠武应道:“代本是同盟,此事简单,魏孤立待援,亦可说动,只有齐、楚难以动摇,须一善辩之士方可,如此,我推大夫蔡鸟前往。”
蔡鸟,燕丹闻之差点笑喷,他想起后世所说菜鸟,不过,他却知此蔡鸟并非一菜鸟,那可是一雄辩之士,其能不亚于苏秦等人,选他出使齐、楚正是良士。
“如此就选蔡大夫前往齐、楚。”燕丹应允道。
看燕丹应允,鞠武继续说道:“代可选上大夫公孙阑。”
公孙阑?燕丹不解起来,鞠武怎会推荐此人?
对于公孙家人,燕丹并不感兴趣,或者说有些痛恨,主要是因为当年公孙操弑王杀君,给他留下了莫大的阴影,他更怕此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还有一方面,他本身对公孙阑也很反感,在宫中,第一个质问自己的就是公孙阑,其意已然表明,其不是自己阵营中人,如此之人怎能派去代国?
与代结盟本是水到渠成之事,这种功劳简单即可获得,派公孙阑前去,无疑是送一大功劳给他,这种好事燕丹岂愿轻易送之?
似看出燕丹之疑惑,鞠武继续说道:“与代结盟为共同抗战,两国应各派使官,负责督促双方尽力,公孙大夫地位高贵,督导自然有力。”
听到这里,燕丹终于明白了,地位高贵、督导有力都是其次,把公孙阑调离燕王身边才是主要目的。
眼下抗秦关键时刻,燕王授权他为监国,其余诸人都不在话下,唯有燕王无法制衡,若是中途燕王反复,势必为战争增添不确定因素,那将比秦人来攻更为可怕。
燕王身边最大谗臣就是公孙阑,若能借机把他调往代国,燕王便会失去一臂,无形中为战争胜利增添一个筹码。
这简直是绝妙之策,燕丹不由得为鞠武的安排佩服,姜果然是老的辣,他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想通这点,燕丹说道:“就按大傅之意,派公孙上大夫前往代国联盟和督战。至于魏国嘛,派粟曷大夫前去即可。”
燕丹说的轻松,鞠武却大感欣慰,此子知道变通,抗秦大计定成。鞠武明了,燕王身边两大谗臣,即公孙阑和粟曷,如今尽数调离,燕王将安稳一段时日,等二人归来,或许早已另番景象。
几人大事说定,表明抗秦的大旗已经举起,此时再没有了回旋余地,无论生死,在此一役。
于是燕丹慨然讲道:“秦军大兵即至,即刻下一道诏令,令全民齐心,驱暴秦,保燕国,血战到底,绝不屈服。同时颁发军功奖罚制,号令人人杀敌报国,赢取无上荣耀。”
“诺。”三人齐声应道。
第7章 举国为战遣二使()
诏令一下,整个燕国为之行动起来。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好一派紧张而繁忙的景象。
燕国居东北一隅,常年与赵、齐及北方诸国交战,因而国内年年为备战而行动,然而这一次,燕人感觉到与以往不同,那份号令力度、动员广度、需求量度都远远大于之前,这确实是一种置死地而后生的做法。这种做法让燕国人感受到,一旦战争失败,大家都没有活路。
燕国十几个郡县皆为之忙碌起来,征调武卒、匠人、民夫,准备粮草、器械、物资,齐齐运往一个地方,下都武阳城一带。
不过,这一次的调度与以往又是不同,大多参与者与供给者都有自愿的成份,其自愿的主要原因便是来自那个军功赏罚令。
军功赏罚令规定,凡是参与行动的人员,无论武卒、匠人和民夫,都以贡献大小视情奖励军功,并给予适当的物资奖赏,对于逃战、怠战、误工、怠工等行为,一经查实,亦将按律定罪。
同时对供给者也有规定,免费提供物资者,按军功计,有偿提供物资者,官府将开具借条,事后以物偿债或以地偿债。
军功赏罚令借鉴了秦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但又有较大不同。首先,它不对现有爵位进行限制,这也是燕丹出于稳住国内形势而采取的一种举措,至于将来,肯定会改,但现在,他只能采取这种以奖为主,以罚为辅的策略。
其次,军功赏罚令的范围更为宽广,它不仅涉及到士卒,还涉及到匠人和民夫,这也有效的提高了作战的保障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燕丹清楚,作战既要打士卒的勇武,还要打武器装具及后勤保障,没有好的保障,仅靠武卒在前方拼命,战争一旦僵持,面临的将是全面溃散。
无论怎么说,军功赏罚令一出台便深受民众喜爱,特别是那些下层民众,这是他们脱身奴籍和民籍的机会,岂能不把握住?所以,诏令一下,众人立马士气高昂,纷纷参战和提供作战需求,使得燕国的备战效率比以往提高了一大截。
那边调兵迁将,这边燕丹也没闲着,他在与几位出使它国的使者进行面谈。
首先面谈的便是公孙阑。
“多谢太子给阑一次立功的机会,阑一定不辱使命。”不用说,公孙阑也看出这个功劳是白捡的,他唯一没想到的是燕丹会让给他。
燕丹却很严肃地说道:“上大夫此行责任重大,不可大意,这次前去需办三件事,若成,给你记一大功劳。”
燕丹说的越严肃,公孙阑越发感到自己的荣耀,说道:“愿听太子安排。”
燕丹道:“其一上大夫已知,那就是联盟和督战,此不累述,其二,原赵国有不少贤臣良将,赵亡而他们不知所踪,汝此番定要派人前往寻访,并劝其为燕国所用。”
说到这里,燕丹递给公孙阑一张锦布,上面列举了一长串名字,都是当年赵国相当当的人物,就是乐间也列于其中。
公孙阑接过锦布,应道:“定当尽力。”
燕丹继续道:“其三,燕国急需一批工匠和马匹,上大夫此行勿必向代王提出诉求,吾想作为联军,代王定然允诺,数量上就需要上大夫周旋了,当然,汝可适当答应其一些交换条件,完成此事,汝乃大功一件。”
原赵国的工匠和马匹都是天下闻名的,特别是胡服骑射之后,更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虽然赵国灭亡了,但代依然保留着这个好的传统,而且其境内牧场宽大,马匹多多,燕丹这才决定把手伸向那里。
公孙阑再次应道:“阑绝不负太子厚望。”
交待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