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一个国家投降另一国家时,文官往往能就地留用。因为文官手下无兵,人无胆量,不敢造反。文官一得到留用了,他就能代表新政权下道基层去安抚民众。教民众要忠于新的政权,这样的话,他又有私捞的机会了。而武官就不能留在原地的了。因为新的政权就是怕旧的武官造反,所以就要调走武官,不让他留守在原地。他就被调到新的驻地,以前的功劳全都取消,想要晋升的话,就得重新奋斗立功才行。因此。每逢国家在讨论战事时,武官一般都是反对投降。力主对敌开战。
诸葛亮见到孙权当场就任命周瑜为大都督,并把身上象征权力的佩剑交给周瑜。周瑜也当场举起宝剑说:“我奉命带兵抗击曹操,各位将士明天起到江岸的军营来接受任务,如有迟到缺席者,就按军师的七条禁令的五十四斩处罚之!”
散会后,诸葛亮觉得还有一件事需要跟周瑜讲一讲。诸葛亮他也懂得他一跟周瑜说了这件事,那他就是锋芒太露了。周瑜就觉得他诸葛亮看问题比周瑜高明,就遭到周瑜的嫉妒,就招来周瑜对他防范和加害的。但是他不敢说的话,刘孙联盟就搞不成,他想当宰相的理想也就破灭了。
人不大胆,出不了名。诸葛亮决定要跟周瑜讲这件事。
正在诸葛亮在想采取什么办法去跟周瑜讲的时候,周瑜却派人来叫他去商量事情。
诸葛亮去到了周瑜办公的营房,周瑜说:“今天在议事大厅,已经通过了抗曹的决定,现在我就是向你求教破曹的大计。”
诸葛亮说:“吴侯的抗战心还不够稳定。都督你还不能作出决策的。”
周瑜问道:“吴侯为什么心还不稳定的呢?”
诸葛亮说:“主要是他还担忧自己兵少,寡不敌众。都督能以军事的优劣去开导吴侯了,使他明白了自己的优势之后,破曹的大事才能取得成功。”
周瑜问道:“先生怎样知道吴侯心情的呢?”
诸葛亮说:“我就在吴侯正要走入后堂的那一霎间,见到他绉了一下眉头,神情凝重的环视众臣一遍才步进后堂。这就说明了他还是犹豫不决的。”
周瑜觉得诸葛亮说的很对,他也看到主公在看他的时候,神情就带着一些忧虑,不打消主公忧虑害怕的心绪,主公是不批准给他带兵去抗曹兵的。于是他就对诸葛亮说:“如此,我就马上去见吴侯一下。没有时间陪先生说话了。”
诸葛亮为什么能观察出孙权这样的表情呢?因为古代皇帝在退朝时,是规定皇帝先退朝了,下边的大臣才能散朝。孙权就是仿照皇帝的规定来做事,所以他事先回到后堂了,下边的官员才能散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有人想在退朝要谋害皇帝的时候,不敢在众臣还在齐的情况下手的。这个形式就一直沿用到今天。据说现代的某国在一次召开大会,会议结束时,国家元首总是坐在椅子,迟迟不站起来,好吓得有参会者都怕得冒汗,都以为要抓人了,所以元首才迟迟不走开的。但是时间过去了半个钟头,仍不见动静。元首身边的总理才突然想起元首曾对他讲过,元首年迈多病,脚都浮肿了,行走不方便。总理就连忙过去搀扶起元首,扶架元首走进后厅去。那些参会人才松口气散去。
闲话不多说。再说周瑜去见了孙权。孙权问他,为什么这么晚了还来见他的呢?
周瑜说:“几天之后,我们就发兵去跟曹操对抗了,主公心里是否还有顾虑?”
孙权说:“我就是怕我们兵马太少了,敌不过曹操的。”
周瑜想,诸葛亮真的讲对了,吴侯真的怕曹操兵多。那怎么讲了才能叫吴侯不怕的呢?他就说:“主公你只看到曹的来信,就以为曹操他真有百万兵马来打我们东吴,其实他是没有这么多的。现在我们就来核算他的兵马一下吧,曹操在北方原来有的兵马,只不过是十五六万之多,况且他的军队跑了这么远路,早就疲劳极了。新近所得荆州的兵马,也只不过是七八万之多,而且那些兵马有大多数心存怀疑,不服曹操管制的。他曹操用疲劳和多疑之军队来跟我们打仗,虽是占多数,也是不足怕的。我请主公发给我周瑜五万兵马,我就能将曹操打败回北方。请主公不要多虑!”
孙权一听到周瑜讲得那么的信心,就很高兴的抚摸周瑜的背说:“我信心足了,相信你能战胜生曹操的。张昭太让我失望了,独有你和鲁肃才跟我同心的。你可以跟鲁肃、程普带兵出征吧,我在后头再继续发兵,调运足够的军去给你们。要是你觉得前方不如意的话,就给我来信,我就亲自带兵到前线去跟曹操决战!我实在无虑的了。”
周瑜连忙谢孙权对他的信任。他又觉得诸葛亮的智谋还在他周瑜之上。留诸葛亮在世上,是对周瑜极大的危险!要除掉他!
后人有诗云;
不敢脱颖人平庸,
锋芒毕露招祸凶。
孔明出使炫能耐,
险些尸首葬江东。(未完待续)
手机: 电脑:
第217章 诸葛兄弟相会()
野心家诸葛亮;第217章 诸葛兄弟相会
周瑜离开孙权后,他才觉得诸葛亮在观察事物比自己细致,思考事情比自己周到,得出的结果又是那么的准确。濠奿榛尚d,诸葛亮的智谋和观颜察色,比他周瑜高明得多。
他周瑜要是打败曹操了,今后孙刘又要争地盘打起来,那么诸葛亮可是他周瑜的劲敌对手。
周瑜他要是跟诸葛亮兵戎相见的话,也许还让诸葛亮占上风的呀。那是不行!趁着诸葛亮今在东吴,干脆说服他降东吴。
诸葛亮要愿意留在东吴的话,他在有天大的本领,还是在周瑜手下做参谋的,到那时,诸葛亮所想出来的大计方针,全都先呈给周瑜看,然后再由周瑜向孙权汇报。也就是说,周瑜可以把诸葛亮想出来的东西,转化为他周瑜的东西。那样,周瑜就可以无敌于天下的了。
周瑜立即招来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对诸葛谨说:“子瑜,你弟孔明是个辅佐侯王的优秀人才,为何屈身去帮刘备呢?太可惜了。现在,他是奉刘备之命来了东吴。我想麻烦你用点口才,去游说你弟离弃刘备从孙,为东吴服务。这样我们的吴侯就多得一个良才的人,你们兄弟也能相处在一起。这不是很好的吗?你就马上去吧!”
诸葛瑾高兴的说:“我诸葛瑾自从到东吴来,总是深愧未曾立过一寸功。现在都督命我去做这事,我一定竭尽全力去完成。愿得都督的令箭去会二弟。”
周瑜马上给诸葛瑾一支令箭。
原来。诸葛亮刚刚住进宾馆,周瑜就发令,没有他周瑜的令箭。任何人都不能进去跟诸葛亮见面。
诸葛瑾来到了诸葛亮住的宾馆,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非常高兴。他连忙向哥哥道歉讲,他作为弟弟,应该来到东吴就先去看哥哥,可是现在却让哥哥先来看自已,是在非常的惭愧。
诸葛瑾讲他是理解弟弟的处境。因为弟弟到了东吴,就被监视起来。不能路乱走动。在这种情况下怎能下去看大哥的呢?他已是东吴的旧臣子了,他该来看弟弟才对的。
诸葛亮就借口要买东西来招待哥哥。就叫卫士上街去买水果茶叶。
等卫士走了,诸葛亮就问大哥能到这人来,是否领了公务事来的?
诸葛瑾讲他是领周瑜之命来游说弟弟背离刘备,进入东吴集团来做事的任务。
诸葛亮听了这话。反而问大哥,他是该怎么办的呢?是该来东吴还是留在刘备那边的呢?
诸葛瑾分析讲,二弟,你还是留在刘备那边为好。因为我们父亲曾有遗嘱,兄弟几人绝对不能扎堆做官。你来东吴也像我一样,没有什么好的前途。我来东吴已有十几年了,就我来讲,我是有武艺又有谋的人,完全能带兵打仗的。但是由于我不是本地人,所以我不受到重用,总是当参谋。当参谋是很难晋升的。要是你孔明又来了。我们兄弟两全受人家限制,永远难出头。
诸葛亮讲,大哥你讲得很对,我们几兄弟还是分散在的各诸侯为好。我还是认为,将来的天下,必定是形成三足鼎立。那样的话我们三兄弟就是分别在曹魏、在东吴、在江南三地做官。不论哪个王侯夺得天下,都有我们诸葛家的人在其中做官。倒是有能互相扶持过去做官。只是我现在是最艰苦的了。
诸葛瑾讲,二弟你讲你是最艰苦,我也承认,但是你是选择得最好的出路。因为你选择很穷的君主刘备,你是高明的一着。刘备认为你很尊重他,很看得起他,所以你一到他那儿,就马上得到了他的信任,封你当军师。这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呀。要是将来刘备时来运转了,争得了一大块的地盘,也能成王当侯的,到了那时候,你就能摇身一变成丞相宰相的了。而我和公休(即诸葛诞)就没有你那样的幸运了。我们两个投奔的君主,当初都认为找到了极好的归宿,前途无量的了。谁知已到了那儿,才知道他那儿已是文武官云集。出于笼络文人雅士的心,曹操孙权都封给我们职位,但是都没有重用我们。我们很想表现自己,也曾想出好的计谋策略,但是一讲出来,君主就讲你的主张正与我所想的一样。就是君主的轻描谈写的一句话,就把我们的智慧化为他的东西了。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两人很难出得头的。公休处在的环境环比我好一点,因为曹操年纪已老了,公休年龄还很年轻,一等曹操死了,新主就启用年轻的臣子,这样的话,也许公休就有了出头之日了。而我年龄比孙权大,我是挨不到孙权的死,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后一代的了。
诸葛瑾讲的话,后来就得到了灵验,他的儿子诸葛恪果然当了东吴的大将军,统领东吴的军权,可惜他还是被孙权的儿子所杀。诸葛诞后来也掌管魏国的军权,但是诸葛诞野心大,谋反不成公,才招到灭族之灾。
诸葛亮听了大哥的一番话后。说:“哥,人常说,人心知足,才能长寿。你和公休两人也找到了不错的职位,跟一般人来比,你们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了。对于我来说,我是比你们处在很危险的呀。你看我跟刘备,刘备兵不过千,将近有关张赵三员。现在对外讲有兵马有两万,那只不过把刘琦的兵马拉来充数的。要是刘备被他人所灭了,我就连带的被杀头。但是我不投奔刘备,谁又肯收留我的呢?你羡慕我。我更羡慕你的呀。”
诸葛瑾说:“二弟,你的确处境是很危险的。但是人不冒险,难出名堂。只有从枪林箭雨挨过来的人,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也。只要你处处要谨慎,事事加小心。你就能化险为夷。你现在东吴,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我看周瑜他对你也有不服和嫉妒之心,要不然周瑜怎么派我来游说你叛刘投孙的呢?你当然不能投孙,那你就要多加小心!”
诸葛亮说:“大哥不讲,我也懂得我在东吴有危险。因为周瑜派人来看管我的很紧,我想去拜访友人,他也不批准,我现在能与外界接触的只有鲁肃一人的单线联系。周瑜已经把我看成了囚徒了。但是我不怕,我常想,我虽居虎口,但是我却稳如泰山。”
诸葛瑾说:“二弟,你千万不要麻痹!在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