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绞追轿玻膊砍龇紧梗沓ぬ蹇矶冶狻U捎谏炒哂锌怼⒋蟆⒈狻⑶车奶卣鳎运哂幸韵抡庑┯诺悖浩湟唬慰泶螅嵋〗嵌刃 J孜簿惴剑衷銮苛丝棺菀〉淖枇Α4肀馇常怪匦慕档停簧喜悴辗可伲故芊缑婊跣。蚨灰浊愀病T偌由洗狭讲嘧坝信濉⒐K尽⑻嚼旱劝踩璞福陨炒奈榷ㄐ跃又畲椭住T谄呒洞蠓缦拢渌偷拇郾芊纾ㄓ猩炒梢杂肟穹缇蘩瞬鳎跃珊叫形拮琛K院笫烙腥嗽薜溃骸爸畲ù松炒钗取泵鳌侗肌贰F涠蚴瞧降祝运常灰赘榍常仁室嗽谇程采闲惺唬笆焉承校约牟矗虻灼缴俑槲薨鼻濉度罩技汀贰R虼宋夜睾5那澈K蚬阄褂蒙炒乇鹗窃诮阋淮钗餍小F淙运趁植沽朔酵吩黾幼枇φ庖蝗毕荩陨炒剿俳峡欤菔黄鹄辞岜懔榛睢F渌模蹇泶螅啥嘀梦Ψ浞掷梅缌ΑF涫屎叫郧浚坏撤缒娣缈珊叫校踔聊娣缍ニ材芎叫小U蛭炒哂姓庑┯诺悖圆院螅愫芸煳俜胶兔窦涔惴翰捎茫唤鲇米鞲魇娇汀⒒趺裼么乙渤涞备骼嗑谜酱晌扑卧髑甯鞔诤印⒔!⒃堆蟠爸械闹饕椭弧I炒谔拼ㄐ停纬啤胺郎称降状保捌降状保骷尉赋跄暌淹ǔ啤吧炒薄T魇逼谑撬⒄沟亩κ⑹逼凇M172。设置水密舱将船舱用隔舱板隔成数间,并予以密封,这种被隔开的舱称为水密舱。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一直认为“中国水密隔舱的建造始于宋代”。但JS扬州(38)和如皋(39)唐船的出土则纠正了这一说法。扬州唐船的船体用木板隔成了五个大舱和若干小舱。如皋唐船则分九个舱。船舱和船底用铁钉钉牢,缝间用石灰、桐油填塞。设置水密舱具有许多优越性:其一,在发生触礁的意外事故中,即便有一、二个船舱破裂漏水,其他船舱也不致进水。这样船仍有浮力,不会沉没,从而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大大增加了船舶航行的安全保险系数。其二,隔舱板和船体紧密钉合,从横向支撑船体,增强了船体的抗压能力。另外船上分舱,也便于货物的装卸和保管。正因为水密舱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同时期的外国船只在触礁船体破裂的意外事故中,很快葬身海底。而同样情况下,中国的海船却能够航行,安全返港维修。所以说,水密舱的出现也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一大贡献。世界其他国家直到18世纪末,才吸收了我国这一先进技术,开始在船上设置水密舱。
五、宋元时期的海船
宋元是我国古代历史SH上交通最繁盛、海外贸易最发达的时期。“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这脍炙人口的宋诗正是对当时海上贸易盛况的真实写照。一条条通往海外各国的航线被称为“陶瓷之路”,成为中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主要通道。由于海上贸易成为当时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宋、元两朝鼓励海上贸易,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造船史上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
宋元时期,无论是运输货物、商业贸易,还是旅客往来、官员赴任,凡有水可通的地区,大都依靠船舶运载。如往来于长江的航船,每年可达二、三十万艘,(40)在黄河中行驶的木船每年也超过15000只,(41)再加上航海用船,因此这一时期对船只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代。为满足这种需要,当时在各个靠湖傍河、临江依海的城市,如现在的开封、杭州、宁波、温州、广州、泉州、苏州、扬州等地均设官办造船场,称船务或船坊。其制造能力,一年内可承造605艘各类船只。又据《宋史?食货志》载:宋太宗至道995—997年时,“诸州岁造运船,……三千二百三十七艘”。
南宋初,江淮四路年造船数可达2700余只。(42)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一次就造船5000艘。(43)可见当时造船数量之多是非常惊人的。宋元船舶有内河船与海船之分。内河船的形象从若干宋画中可见。以《清明上河图》为例,画中绘有不同类型的客船、货船、漕船、游船等20余艘。货船的形制为:圆短船形、平底,首尾稍狭,中部宽,甲板上建有屋棚。船舷用木板交错钉成。整个船体遍布排钉。图18桅、篷、舵、橹、锚、帆、篙以及索具等行船设备一应齐备。舵为能升降的平衡舵,桅座呈人字形,根据需要可以放倒或竖起。橹甚大,有6人摇的,有8人搬的,从橹手们那种竭尽全力的神态看,船的载货量是相当大的。据载,当时已有载重万石以上的货船,“万石船,船形制圆短,如三间大屋。户出其背,中甚华饰,登降以阶梯。非甚大风不行,钱载二十万贯,米载一万二千石”《画墁集》卷8。
近年来发现了八条宋元内河木船实物,其形制、部分设备及船体的联接工艺,均与文献记载以及画中宋船形象相符。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中心为广州、明州和泉州三地。海上交通贸易的发达,必将促进海船制造业的发展。“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海舟以FJ为上”《三朝北盟会编》第176卷上,FJ又以泉州制造的海船最有名。近年来,在泉州湾发现了不少造船遗址,并且出土许多船桅、船板、船钉和索绳等造船材料。特别是1974年和1982年发现了两只南宋海船,(45)进一步证明泉州是当时我国一个的海船制造基地。图19这两只海船之一出于泉州后诸港,现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深1。92米。全船用十二道隔板分为十三个水密舱。其排水量至少在400吨上下,载重量约在200吨以上。这只上部扁阔,两舷下削的尖底船一改沙船的平底形制,可视为我国福船(46)早期船型实物之一。福船首尖尾方,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底尖上阔,呈“V”形,并有贯通首尾的龙骨,吃水深,稳定性好,并且容易转舵改变航向,便于在狭窄或多礁石等水域较为复杂的航道中航行。尖首尖底还利于破浪,受到的阻力小,航速快,并可抵御风浪的冲击,尤其在开顶风船时,更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诚如宋人徐兢所说:福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34福船的不足之处是不适于较浅的水域。《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明州上下浅海去处”适造平底海船,而“FJ、广南海道深阔”,适“造尖底海船”。泉州出土的这只海船,如复原后全船总长可达35米左右,较宋代文献所载,尚属小型海船。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34描绘了宋朝出使高丽的船队情况:船队由两艘“神舟”和6条“客舟”载人的客船组成。其中每条客舟“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相当于载重量120吨。而“神舟之长阔高大、什物器用、人数,皆三倍于客舟”,航行时“巍如山岳,浮动波上”。以至当它驶达高丽国的时候,引起“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可见当时中国海船不仅以其性能优良、结构合理而领先于世界,而且还以体积庞大,负载量多而著称。
宋元时河船与海船上的附属设备,较之前代又有改进,更为完善:
1。竹橐宋元海船在中部两舷侧悬置竹梱,称竹橐。其作用是消浪和减缓船只左右摇摆,以增强航行的稳定性。同时它也是吃水限度的标志。即“水不得过橐,以衡轻重之度”《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34。
2。平衡舵宋元大船都有大小两个主舵,舵可升降,根据水的深浅交替使用。这种平衡舵的舵面呈扁阔状,以增大舵面面积,提高舵控制航向的能力。且又因一部分舵面积分布在舵柱的前方,可以缩短舵压力中心对舵轴的距离,减少转舵力矩,操纵更加灵便。
3。测深砣即水砣,系有长绳供测深用的铅砣。宋元船上已装备,经常测量水深,可防船只搁浅。另外,还可以用测深砣测知海底的情况,确定船舶所处场所能否停泊,以及辨别船舶所处的方位。
4。导航设备宋元时已开始使用仪器导航。“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宋朱彧《萍洲可谈》,引自《说库》第19册“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2指南针或磁罗经针盘是全天候的导航工具,海船使用之后,无论昼夜阴晴,都能沿着正确的航向行驶。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导航标志,以指示船舶安全进港。如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的泉州关锁塔,就是当时进港的导航标志,而且沿用至今。高超的造船技术,先进的导航设施,使宋元时期的造船和航海事业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尤其是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是“航海技艺方面的巨大改革”,它把“原始航海时代推到终点,预示计量航海时代的来临”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六、造船业在明代的发展
明代造船工厂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水平,从而形成了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高峰。其时规模最大的造船工厂有三个:JS龙江、淮南清江和SD的北清河船厂。龙江船厂于洪武初年1380年左右建于南京下关三叉河。该厂主要建造大、小黄船,战巡船,战座船等二十余种船舶,特别以建造大型海船而著称,年产量超过二百艘。郑和下西洋所乘之大宝船就是由该厂承造的。清江船厂专造漕运船舶,有4所总厂,82处分厂,3000多工匠。据《漕船志》统计,自弘治三年至嘉靖二十三年1490—1544年,前后54年间,共造船28534艘,平均每年约造519艘。一个船厂尚且如此,那全国所造船只将有多少?据《明会要?食货四》记载,永乐十年1412年,为扩大漕粮运输,一次所造漕船就多达2000余艘。能够如此大规模地造船,可见明代造船实力之雄厚,技术之高超,非前代所能比拟。最能反映明代造船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当属郑和所乘坐的宝船。郑和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一个太监,明成祖组织船队下西洋时,授予他总兵的职务。从1405年到1433年近30年中,他奉命统率船队先后7次远航西洋,出使亚非30多个国家,写下了人类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壮丽篇章。他所乘坐的船名宝船,即“西洋取宝之船”之意伯希和《郑和下西洋考》。据推测,郑和每次出洋的船舶数量当在一百艘以上,其中大型宝船在40多艘到60多艘之间,另外还有马船运输船、粮船运粮船、坐船运兵船、战船等大小辅助船只。由这些大小船只组成的船队,共载运27000多人。大型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合150米,阔一十八丈约合60米,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郑和家谱?下西洋船舶条》。宝船的船型,属于沙船型,“张十二帆”费信《星槎胜览?占城国》。船上的篷帆锚舵之大,“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巩珍《西洋番国志》自序。1957年在南京明宝船厂故址出土的宝船舵杆长达10。07米,足有三、四层楼高,为铁和木制成。舵板高度估计在6。35米左右,宽约7。04米,面积约为42。5平方米。如此巨舵,要靠绞车来操纵它的升降。这种绞车在南京也有发现,出土的绞关绞车木残长2。21米,620毫米见方,上面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