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腥的盛唐-第2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仗,袁知泰的兵力几乎已是倾巢而出,如今既已遭遇惨败,魏郡是无论如何也保不住了。袁知泰赶紧脚底抹油,一溜烟逃到了汲郡。唐军遂乘胜而进,兵不血刃地克复了魏郡,一时间声威大振。

随后,颜真卿又与北海(今山东青州市)太守贺兰进明联手,出兵克复了信都郡(今河北冀州市)。

至此,曾一度陷入低潮的河北抵抗运动又出现了新的转机。而后,随着李光弼援军的到来和常山的光复,唐军兵威更盛,而燕军在河北的日子则是一天比一天难过了。

自从常山惨败后,史思明就龟缩在九门,不敢再有什么大的军事行动;而李光弼兵力有限,也不敢贸然攻打史思明。于是,双方就这样对峙了四十多天。一直到天宝十五年四月初,史思明才想出了一个对付李光弼的办法。

他不敢与李光弼正面交锋,而是利用燕军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屡屡派出小股部队袭击唐军的运输队,到最后竟然完全切断了常山的后勤补给线。

常山城内的粮草日渐匮乏,将士们都吃不饱,而战马则只能吃草席和草垫。李光弼知道这么下去不是办法,随即派出五百辆车前往距离最近的石邑县(今河北石家庄市)运粮,以解燃眉之急。石邑是常山下辖的一个县,此时由李光弼部将张奉璋驻守。

为了防备燕军偷袭,李光弼特意让车夫全都穿上铠甲,另派一千弓弩手随行,一路结成方阵保护车队。

唐军的弓弩手是燕军骑兵的克星。奉命前来劫粮的燕军远远望见,一个也不敢靠近。史思明只好命蔡希德率兵攻打石邑,却又被张奉璋击退。最后,五百车粮草终于顺利运抵常山。

但是,这只是一时救急之策,要想保住常山并扩大战果,就必须彻底打败史思明。为此,李光弼立刻遣使向朔方的郭子仪告急,请他率主力驰援河北。

这一年四月九日,郭子仪在征得朝廷的同意后,率蕃、汉步骑兵团共十万余人进抵常山。

史思明的噩梦就此降临。

四月十一日,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思明、蔡希德在九门城南展开会战。

自安禄山反叛以来,这是官军与叛军在河北展开的最大规模的会战。此战,唐军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朔方军是一支百战之师,与河北当地的团练和义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一战的结果可想而知。唐军大获全胜,中郎将浑谡蕉分猩渖绷搜嗑蠼盍⒔冢匪济鞔挪胁刻颖颊钥ぃń窈颖闭韵兀滔5略蛞豢谄拥搅司蘼梗ń窈颖毙咸ㄊ校�

赵郡和巨鹿都在九门的南面,史思明和蔡希德南逃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逃回燕军大本营洛阳。可跑到赵郡时,史思明忽然改变了主意。因为逃到洛阳就等于放弃河北,而放弃河北就等于承认失败,这不仅意味着他在河北将近半年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而且安禄山肯定也不会轻饶了他。

思虑及此,史思明只好掉头北上,逃往博陵(今河北定州市)。当时博陵已经反正,但是守军不多,史思明攻入城中后,为了泄愤,一下子把全城的官吏诛杀殆尽。

史思明的暴行激起了河北诸郡的义愤,于是各地的老百姓纷纷组织义勇军,群起抗暴,多则二万人,少则一万人,各自修筑营寨堡垒,处处狙击燕军。

河北的燕军一下子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与之相反的是,凡郭子仪、李光弼军所到之处,各地义勇军无不争相效命。

四月十七日,郭、李军团进抵赵郡,只用了一天时间,便轻而易举地将其攻克。朔方军涌入赵郡后,相当一部分士兵无视军纪,开始劫掠财物,李光弼大为光火,亲自坐到城门口,见一个抓一个,把他们抢劫的财物悉数没收,然后一一发还给百姓。

唐军克复赵郡时,俘虏了四千名燕军士兵,郭子仪下令全部释放,只斩杀了安禄山任命的赵郡太守郭献璆。

毫无疑问,郭、李二人的宽仁之举极大地赢得了民心。

郭子仪和李光弼之所以会成为备受后人称颂的千古名将,不仅是因为他们能征善战,也不仅是因为他们通过八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同时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体恤百姓,尊重生命。

无论在任何时代,军人都不应该成为嗜血的屠夫。因为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止杀。所以,一个真正优秀的军人,应该在坚硬的铠甲下面,包藏一颗悲悯之心。

郭、李军团在赵郡稍作休整之后,随即北上围攻博陵。史思明率众死守,唐军连攻十天未能得手,军中开始缺粮,郭子仪和李光弼不得不撤回常山。

就在唐军南撤的时候,史思明自以为反击的机会来了,立刻率部尾随。郭子仪一边不慌不忙地撤退,一边不断派出精锐骑兵回头阻击,史思明丝毫捞不到便宜。

燕军就这样尾随唐军走了三天三夜。到达行唐(今河北行唐县)附近时,史思明看见士兵们一个个疲惫不堪,再也无力追击,只好命部队掉头返回博陵。

稍后,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史思明以为唐军早已南撤,完全放松了警惕。可是,当他们刚刚走到沙河(滹沱河支流),郭子仪却突然率部出现在了他们的身后。

原本是燕军追击唐军,现在反而是唐军在追击燕军。史思明猝不及防,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九门会战惨败后,蔡希德一口气逃回了洛阳,向安禄山禀报了河北的战况。

安禄山大为震骇,对于河北的局势顿时忧心忡忡。

值此用人之际,安禄山也顾不上追究蔡希德的战败之责了,赶紧又拨给他步骑两万人,命他即刻返回河北,与史思明会合。同时,安禄山又向留守范阳的牛廷玠发出紧急命令,让他再派一万多人,火速南下驰援史思明。

到了这一年五月,几次被打得溃不成军的史思明又抖擞起来了。因为南北两路援兵到达后,他麾下的兵力总计已经超过了五万人。

当时,唐军仍然保持着进攻态势,郭、李兵团已经攻占了博陵西北的恒阳(今河北曲阳县)。史思明随即出动大军,把恒阳团团包围。郭子仪采取了深沟高垒、避实就虚的战术,白天只命士兵坚守城池,拒不出战,等晚上燕军睡觉时,再出动奇兵偷袭。

唐军天天这么搞,把燕军士兵搞得一个个神经衰弱,痛苦不堪。

数日后,郭子仪和李光弼知道燕军军心已然不稳,遂大举反攻。

五月二十九日,唐军与燕军在嘉山(曲阳县东北)进行决战。由于燕军官兵早已被郭子仪的疲劳战术弄得头昏脑胀、四肢无力,连走路和骑马都没精神,更不用说上阵打仗了,所以这一战,燕军再度惨败,被斩首四万余级,被俘千余,几乎全军覆没。

史思明也很惨。他的坐骑被射死,头盔被打掉,连靴子都不知道丢哪里去了,只好披头散发,光着脚丫,拄着一杆短枪落荒而逃。

安禄山煞费苦心替史思明攒足的本钱,就这样又一次被他打了水漂。史思明感到了耻辱。

嘉山会战,是史思明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场奇耻大辱!

一直要到四年后,在洛阳城北的邙山脚下,史思明利用唐军将领仆固怀恩犯下的错误,才终于击败了李光弼,洗刷了嘉山脚下的这场奇耻大辱。

嘉山大捷之后,郭子仪和李光弼乘胜进围博陵。史思明始终龟缩在城中,只剩下招架之功,再无还手之力。

随着唐军在河北的节节胜利,各地民众纷纷起义,诛杀了安禄山任命的太守,十几个郡宣布光复。

至此,燕赵大地又重新回到了李唐朝廷手中,范阳与洛阳的联系彻底断绝。往日,在官道上纵横驰骋的燕军骑兵都消失了,只有时不时看见一两个信使偷偷摸摸地从小路疾驰而过,但其中的大多数还是被各地官兵截获斩杀,能溜过的漏网之鱼少之又少。

驻守在洛阳的燕军将士顿时人心惶惶。

因为他们的家人都在范阳,而今南北路绝,连一封家书都递不到,又岂能不让他们愁肠百结?

一种无可救药的思乡病顿时像瘟疫一样,开始在洛阳的燕军中迅速蔓延。

而燕朝皇帝安禄山此时的心境,也不比士兵们好多少。

仿佛在一夜之间,安禄山那称霸天下的雄心就悄然萎缩了。

因为这些日子,来自四面八方的战报实在是让他寝食难安。

西面,他的兵锋受阻于潼关,不能向关中前进半步;西北,他的党羽高秀岩从一开始就没打过胜仗,根本无法有效牵制唐军;西南,唐军层层设防,屡破燕军,使他“下南阳,取武关,经蓝田绕袭长安”的计划始终未能得逞;南面和东南,他的部队也遭到了各路唐军的顽强抵抗,无法顺利进军荆楚和江淮,使他占据江,淮一带财赋重镇的希望化成了泡影;而最惨的当然就是河北了,自从郭子仪和李光弼进入河北后,史思明就成了一只无头苍蝇,一次次被打得晕头转向、满地找牙,不但把起兵初期打下的地盘全丢光了,而且让老巢范阳彻底暴露在了唐军的眼皮底下……

什么叫四面楚歌?

这就叫四面楚歌!

安禄山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才当了几天皇帝,为什么形势就坏到了这般地步呢?!

早知道这样,老子还不如一辈子在范阳当土皇帝,也不至于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到了阴曹地府还要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

安禄山后悔了。

自从起兵以来,他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后悔过。

被恐惧、忧愁和悔意折磨得坐立不安的安禄山无计可施,只好把这些年来一直撺掇他造反的高尚和严庄叫到面前,指着他们的鼻子破口大骂:“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资治通鉴》卷二一八)

高尚和严庄吓得面无人色,一连好几天都不敢入朝。

随后,安禄山不得不开始考虑一件事情——撤军。

如果局势始终未能好转,安禄山只能放弃洛阳,回保范阳。也就是说,只有躲进经营多年的老巢范阳,他才能避免兵败身死的命运。

假如安禄山真的实施了这个撤军计划,那么“安史之乱”也许就不存在了。

只可惜,计划并未实施。

因为短短十天之后,安禄山的所有恐惧和忧愁便都一扫而光了,取而代之的是比此前更为强烈的自信。

究竟是什么挽救了安禄山?

答案很简单——潼关被燕军攻克了。

【哥舒翰:生死潼关】

自从高仙芝和封常清率唐军退入潼关,安禄山便命大将崔乾祐进驻陕郡,牢牢盯着这座关中门户。哥舒翰接手潼关防务后,只一意修筑工事,深沟高垒,严防死守,从不出战。安禄山屡命崔乾祐出击,其中一次还派了次子安庆绪亲自到前线督战,可潼关不愧是一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燕军的数次进攻都被据险固守的哥舒翰一一击退。面对这道铜墙铁壁,崔乾祐只能干瞪眼,“数月不能进”,与哥舒翰形成了对峙相持的态势。

在此情况下,只要哥舒翰始终坚壁清野,保证潼关不失,河北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又乘胜北上、直捣范阳,燕军军心就会瞬间瓦解,安禄山的末日也就到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唐朝廷内部却出现了一个致命危机。

危机源于杨国忠和哥舒翰的相互猜忌。

众所周知,安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