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第5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次,路过一座山时,发现山上有几间小屋。师部后勤人员考虑到首长们工作辛苦,便把房子分配给了师部。但当王树声发现有几个病号仍在外面露宿时,便主动把房子让了出来,自己和通信班的几个小鬼挤到了一起……

部队在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中行军,吃饭成了大问题。王树声和战士们一起挖野菜、找野果,聊以充饥。

在严寒和饥饿的双重折磨下,红军队伍中的伤病员愈来愈多。许多战士跋山涉水,腿和脚的裂口都已溃烂化脓,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有的需要坐上担架才能和部队一道前进。而能抬担架的人却越来越少。

王树声的马早让伤病员骑着了。他自己则和其他干部、战士一样,参加了抬担架的队伍。尽管一路上的指挥、组织工作异常繁忙,但一有空,他就抢着为伤病员抬担架。

就这样,经过七天艰苦卓绝的行军,红军指战员相扶相携、患难与共,接连翻过九座海拔二千米以上、最高达三千七百六十七米的大山,于12月9 日,抵达秦岭南麓的小河口镇。

小河口镇。

这是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经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后驻扎的第一个集镇,它位于秦岭南麓,是从秦岭进入汉中的咽喉。

当战士们从雪花飞舞、人迹罕至的几千米高山上盘旋而下,一下子见到平原时,都高兴得欢呼雀跃。有的情不自禁,竟淌下了热泪。

他们追逐着、戏闹着,乐呵呵地笑个不停,那种热烈劲仿佛是生平第一次见到平原。有的欢快地跑到清澈的河水边,一边清洗头脸,一边唱着鄂豫皖根据地的民歌;有的疲惫地躺在大地上,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悠闲。

镇上的居民热情地欢迎红军住进他们的家里,像招待亲人一样迎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部队供给部的战士一下山就忙着采购粮食和衣服、布匹。

王树声和战士们稍微歇息一下后就开起了党小组会。党、团小组会在过秦岭时几乎每天都开一次,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既互相鼓励,又相互提出要求。

在这次小组会上,有的战士给王树声提意见,说他有时遇事不够冷静,容易犯急躁毛病;主观愿望非常好,但方式不当,动不动喜欢训人。

王树声听了战士的发言,非常高兴,连声表扬这位战士,说:“提得对!

提得好!谢谢你,你这是对我王树声的最大帮助哟!“

他一边说,一边把刚才战士的话记到自己的小笔记本上。

就是在这样的小组会上,王树声和其他战友互勉互励,共同提高。师长和战士的距离缩小了,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

红军在小河口稍作休息后,继续开拔,于12月11日,进抵汉中平原的城固地区。

这时,汉中的地下党组织派人来接头,还派来了向导引路。当地人民对红军十分亲切,群众分站在道路两旁,列队对红军表示欢迎。因这个地方回旋余地不大,粮食也不充裕,不可能在此建立根据地,部队遂决定南渡汉水,赴大巴山北麓的西乡、镇巴一带寻找立足点。

汉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源出于陕西米仑山西端,下游在汉口注入长江。

现在虽是枯水季节,但仍有两百多米宽的水面。河水奔流不息,漩涡湍急。

汉水边。王树声勒马伫立。

这么宽的河,怎么过?用船渡,但战士们费尽力气,只在附近找到两只小船,一万几千名战士显然无法迅速通过;徒步涉过,但现在正值隆冬季节,更重要的是不明河水深浅,加之水流较急,万一弄不好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

想到这里,王树声赶紧命令战士到各处收集木料,准备搭起一座浮桥。

方面军总部所在地。

徐向前吸着旱烟正焦急地等待侦察汉水水情的报告。

一会儿,派去勘察河水的同志回来报告说:“汉水水深流急,只能船渡,不能徒涉。”

徐总指挥听到报告后,剑眉紧锁,沉默一段时间后突然说:“城固是汉水上游,我就不信找不到徒涉点!”

说着,他健步走出指挥所,向河滩走去。他挽起裤腿,跳进寒冷刺骨的汉水,警卫人员也跟着跳了下去,经过寻找和勘探,终于探到了一片水深齐胸的浅滩。

汉水边。七十三师所在地。

徐向前看到战士们都在寻找木料,忙问缘故。战士们回答说,师长命令我们收集木料准备搭设一座浮桥。

徐向前面色严峻,马上让战士叫来王树声,说:“现在前有大河横阻,后有追兵逼近,搭浮桥已经来不及。我已经勘测过,可以徒涉,赶快命令部队过河。”

王树声一听,立即组织部队渡河。

王树声把战马让给几个伤势较重的战士,和其他战士一起“扑通”、“扑通”地跳下了水。

战士们将枪支和衣物高高地举过头顶,慢慢地走向河心。河水冰寒刺骨,凉得人血液都快要凝固了。河水的冲力和浮力使战士们一个个摇摇晃晃。

王树声紧紧地抓住两个负有轻伤的战士,防止他们滑倒。他感觉到胸部以下全然麻木了,但还是凭着坚强的意志一步一步地挪动着脚步。

河水在流淌。战士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用接力的办法把一些体弱的同志扶送到对岸。

就这样,一万几千人的队伍终于胜利渡过汉水,进抵上元观。

红军上岸后,经风一吹,浑身上下更是冷得不行,冻得直打哆嗦。但他们在夜晚丝毫没有惊动老百姓,就露宿在村头老百姓的屋檐下。

直到天亮,老百姓才发现这支从没见过的好军队。大家赶忙抱来柴草或把战士请到自己家里,为他们烘衣,请他们烤火。

王树声看着这支铁打的部队,望着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心里热浪翻滚,感慨万千。他不停地和战士们打招呼:“喂,小鬼,冬天洗了个冷水澡,怎么样?”

“麻城老乡,你拖着一双烂脚也徒涉了汉水,真不简单呀!”

“小伙子,你在水中照顾两个伤员,我感谢你!”

“小李,你怎么手里拿这么多东西呀?”

二一七团的战士李志林乐呵呵他说:“我帮两个伤号拿的!”

“来!把东西放到我的马背上,赶快去烘烤一下吧!”王树声说着,接过小李的东西放到马背上。

红军渡过汉水以后,完全摆脱了战略大转移以来的被动局面,开始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的洞天。

王树声回想起还在红军刚进入秦岭地区不久,敌人就幸灾乐祸地摇唇鼓舌,称红军“仅剩五千余人,毫无战斗能力……陕境万山重迭,道路崎岖……

连日天气严寒,匪衣不蔽体,食不得一饱,不死于炮火,即死于冻饿……此股残匪即可完全消灭“的得意叫嚣,情不自禁地笑了。

12月中旬,陕南钟家沟。

红军先头部队一到达这里就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敲锣打鼓,迎接这支穷人自己的队伍。红军到达钟家沟的消息迅速传递到深山密林、深沟幽谷中的每一户穷苦人家里。

方面军总部在这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鉴于陕南当时屡遭兵匪蹂躏,加之连年干旱歉收,粮食缺乏,群众又少,大军无法久驻等不利条件,会议决定进军四川,准备创建以川北为中心的川陕边革命根据地。

王树声非常高兴,勇敢地承担起开路先锋的光荣任务。

他回到师部,迅速向部队传达了总部进军川北的决定,有的战士一时困感不解,说部队不是准备在镇巴、西乡一带建立根据地吗?怎么突然又改变了呢?

王树声耐心地向大家说明情况,力争使广大干部战士统一认识,他说:“同志们,四川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地势险要,现在,那里的军阀又在狗咬狗,混战成一团,没有余力顾及我们。从敌情、地形条件、粮食供应等方面来看,在那里建立根据地比在镇巴、西乡这个地瘠人稀、回旋余地不大的地方建立根据地对我们的发展壮大更有利。我知道大家都很劳累,渴望早日有一块根据地,但我们必须找到能让我们生存、发展的地方呀!

大家说是不是?“

的确像王树声所说,一些战士一时想不通,主要是由于长期奔波疲劳已极的缘故,他们希望能歇一下脚、休整一下。经王树声这么一讲,心里顿时亮堂了,士气大振。

由陕南入川,有一条经天池寺、核桃树,翻过巴山,进抵两河口的捷径,但“巴山天险”像拦路虎一样挡住了红军的去路。

大巴山脉,雄峙于川陕交界处,气势磅礴,阻断两省交通。红军准备通行的那条捷径,上七十,下七十,山顶七十,共需走二百一十里路程,且路隘山险、人迹罕至,特别是山顶上的七十里路,更是风雪塞路,艰险无比。

而红军战士刚经历长途艰苦征战,早已是人困马乏,加之衣单鞋缺,他们能够通得过么?

听到红军要过大巴山的消息,钟家沟的群众纷纷跑来劝阻,一位老大爷对王树声说:“听说你们要过大巴山,这可不行呀!别的地方都可以过,秦岭、关中都行,在这个季节可千万别过大巴山。”

“为什么呢?大爷!”

“在隆冬腊月,这条路自古以来就没有人敢过。大雪封山,连路的影子也看不见。就是苍鹰要过,恐怕翅膀也会冻僵呀!如果实在要过,那也要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

王树声紧紧握着大爷的手,感激地说:“大爷,谢谢你!红军是铁打的部队,为了帮助穷苦人,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就是火海刀山我们也敢下。大巴山是天险,但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它!”

老大爷啧啧称奇,连说:“好样的!好样的!”

七十三师所在地。

王树声正在给部队作翻越巴山的战前动员。他说:“七十三师的兄弟们,我们马上就要踏上前人从未敢走过的路了,我们有信心战胜这个困难。总部首长信任我们,把登山开路的光荣任务交给我们师二一七团,这是对我们的莫大鼓舞。我们一定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坚决完成首长交给我们的神圣任务!”

王树声一说完,七十三师的干部战士为抢到开山拓路的光荣任务倍感兴奋,二一七团的战士们更是摩拳擦掌,精神百倍,个个士气高昂。

王树声还作了一些具体要求。诸如:每个指战员打两至三双草鞋,带足三天的炒米和铺路、取暖用的稻草;把马匹集中起来供伤病员使用;要开好道路,搭好住棚,为后边的大部队创造方便等等。

1932年门月17日。大巴山。

七十二师二一七团作为先遣队,在王树声的带领下开始登山了。只有到了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到古人所说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况味。先遣团的战士们砍去硝壁上的灌木丛,刈去榛莽荆棘,开辟出一道狭窄的羊肠小道。

山上空气越来越稀薄,狂暴的朔风夹着冰冷的雪粒使劲地吹打着战士们的面孔。脚下的路陡窄滑溜,战士们每走一步都要费尽力气,他们在铺了稻草的岩石上拼命地一步一步地开拓前进。

七十三师负责政治宣传的同志站在山险风口处为大家加油鼓劲,高声喊着问答式的鼓动词。一人问:“这山好陡?”一人答道:“越陡越好走!”

又问:“这路好滑?”又答道:“越滑越好爬!”接着又唱了起来:“风雪啸啸叫啊,脚踩冰雪笑哟!口渴含冰糕啊,夜宿铺稻草哟!”“上山又上山啊,左右光绕弯啊!前面笑哈哈啊!山顶看不见啊!”有人还说起了快板:上巴山,到四川,穷人日夜把我们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