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小官员-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埋头苦读时文的祝允明抬起头,“原来是唐贤弟,你稍等等,我看完了这篇文章,在与你分说。”

    然后继续埋头看书,唐寅见这对主仆今日都有些反常,他又随便惯了,就凑到跟前一看,简直是大失所望,原来祝允明看得竟然是八股时文。

    唐寅天资聪颖,十六岁就中了秀才,立刻闻名了整个苏州,但是他天性洒脱不羁,即使今年刚刚新婚,也有宿妓喝酒,放浪形骸之举。

    在家事如此,在八股时文上面投入这时候就更是少的出奇,整日里写诗作画,游玩作乐。

    他见祝允明去了一趟南京,竟然变了一个人,身边的侍女少了,然后又开始拿起了八股,这也太奇怪了些吧。

    祝允明放下文章,唐寅就憋不住了,试探的问道,“祝兄,你去了一趟南京之后,怎么变化如此之大,实在让我有些吃惊呀。”

    祝允明叹了一口气,“我南京一行,却是受教颇深,你可知种痘秀才张超?”

    唐寅当然知道,点点头,理所当然的说道,“这个人有些不务正业,身为秀才竟然因为种痘和神药闻名,只是不知道他的诗文书画如何?”

    祝允明苦笑着说道,“不务正业的是你我才是呀!”

    说完就开始介绍自己的南京之行,唐寅听到祝允明说起张超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只通了一样,顿时噗嗤笑了出来,

    “这也算是我们读书人?这样的钝秀才也是少有呀!”

    祝允明看了一眼唐寅,“我当日也是如伯虎一般认识,可惜呀,人家根本就不在乎这些。”

    祝允明就把丁秀才说的那番话告诉了唐寅,唐寅听完很不以为然的说道,

    “祝兄你今日种种改变就是因为此言吧,在我看来,那只不过是张超才学不够的说词而已,你何必当真。”

    祝允明沉思了一会,摇摇头,“伯虎,你没有去过南京,不知道张超现如今是何等的声望,无论是官场,还是士林,亦或是民间,都对他赞许有加。他是确确实实做到了所说的,而且还这般努力,要不然不会有此美誉。

    我仔细想想这些年确实有些懈怠了。所以这一回家就遣散了诸多侍女,一心读书,梅香不乐也正是为此。你当以我为戒,不要浪费了大好的时光呀!”

第170章 开工() 
祝允明见唐寅还是有些不以为然,他先是顿了一下,然后念出了一首词,却是张超当日在长江上唱出的那首临江仙。

    这是丁淳告诉祝允明的,原来张超当日随口说是在南京的书店看到的,丁淳却留意起来,到了南京就在书店中寻找这首词,后来书社生意好了,很多书店过来进货,丁淳也问过,都没有人得知。

    另外张超写给小妹的那些经典之作,小妹经常阅读研究,她身边的丫环当然会知道,然后丁淳也有耳闻,只不过大家都不愿意说开。

    因此丁淳理所当然的认为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张超,但是他为什么死活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作者呢?丁淳脑补,张超更看重的是为国为民,不认为写诗作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所以也就不愿意公开。

    但是作为好友兼下属,丁淳有理由有义务在祝允明这些人面前展现张超的高大上,所以这首词也就偷偷的告诉了祝允明,当然特别叮嘱不要让人知道奥。

    再说唐寅,听完这首词之后,立刻鼓掌,“祝兄,这首词通篇点化了不少苏轼的赤壁赋,虽然达不到前人的高度,但也是一首绝世好词,不知道作者是谁?”

    祝允明肃声道,“正是张超。”

    唐寅也沉默了,他知道这首词的分量,也猜到了祝允明的意思。能写出这样作品的张超,却对外宣称自己不通辞赋,一心读书,又潜心研究医药,就是为了实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理想。

    那么他唐寅呢?论名气只是在苏州府小有名气,与天下闻名的张超想比远远不如,但却整日里不务正业,游玩作乐,是不是该感到羞愧呢?

    小年轻唐寅这种羞愧的感觉来得快,但是消逝的也快。但是祝允明和唐寅的谈话很快就在苏州的文人圈流传开来。

    因此就在年后,祝允明再次赴南京之时,他的另外两位好友文徵明和都穆也要求一同前往,要见识一下大名士张超的风采。

    这两位为人要更加严肃,所以更能理解祝允明的做法,不像唐寅还是有点浑浑噩噩,自恃才高。唐寅见好友都跟去了,自己一个人呆在苏州也没什么意思,也跟着过去看一看。

    这四人沿着水路来到南京,已经是弘治二年的二月初了,这个时候张超的印书局已经是万事俱备,只等着印刷了。

    张超很懂得宣传,从年后济世报再版,他就把购买全套永乐大典的人士定期公布出来,并且公开宣称这些人是士林的英雄,天下学子的楷模。

    要知道这些人中不乏有商人地主之流,他这样的说法让人很不理解,甚至是嗤之以鼻。但是张超有自己的一套解释,因为他早就在民间开始灌输万贯家私不如万卷图书的道理,而这些商人地主往往都是被他说服,参与购书的。

    他的说法是,一个人很有钱,如果他的后代争气,那这个钱不如花在藏书上,让后人好好学习,更加争气;

    如果后代不争气,那留着钱只会被浪费,甚至会遗祸子孙,与其如此,还不如藏书建立一个图书馆让读书人免费阅读,获得一个好名声,也可以让后人有个依仗。

    在这个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此他成功的引导了一大批人参与进来。

    他们购书回去就准备建立大大小小的图书馆,让自己家乡的读书人可以免费阅读。从而不必如丘濬当年一般到处借书,那么这些人就应该是士林的英雄,天下学子的楷模。

    张超的说法让人瞠目结舌,但确实有道理,又对推广文教很有帮助,所以士林和官场中人也不好随便反对,最后只好捏着鼻子承认这些人的贡献。

    如此一来,这些商人地主就更有动力了,而这些人又是比较有远见的,张超自己不方便接触过多,身边的大哥二哥,孙老板,郑三却全力发动起来,与这些人密切保持联络。

    因此到了弘治二年的春天,印书局预售永乐大典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合计将近两千万卷的空前订阅量也创造了大明朝的出版奇迹,那还等什么,赶紧准备动手吧。

    符合要求的纸张厂投标的结果也已经出来了,因为所用的纸张来自于皖南,张超亲自跑了不少家,实地检查了厂家的情况,最后挑选了几家作为纸张专供商。

    蒋琮,陈豹和一些打招呼的官员的纸厂也在其列,为了让他们达到要求,张超可是花了不少心思,让一些规模小的但是管理出色,又没有关系的小纸商跟他们合作,让这些小纸商管理,他们只要分成就好。

    而为了说服这些小纸商,张超甚至不得不担保,也是他现在名气很大,大家都给他面子,所以才勉强实现了他的想法。

    油墨用的却是华家的,也有让他们减少一些损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玩活字印刷的人确实太少,合用的油墨只这么一家。

    对于活字印刷而言,排字捡字和检查实际是最困难的,因为都是需要识字的人,而这个时代的识字率十分感人,所以张超加上华燧父子的人也远远不够,这个时候大批的监生和读书人就被动员起来了。

    每一天都需要几百人帮忙捡字排字,现在印书局已经是国家行为,张超定金收的多,当然也舍得花钱,让这些人每天开开心心工作,高高兴兴回去。

    这些监生大老爷脾气好的当然一切好办,遇到脾气怪异的也只能谢祭酒出马了,各种手段都用上了,印书局是磕磕碰碰的不断前进,但也算是有条不紊。

    永乐大典不仅仅都是文字,还有很多图片,张华两家的雕版师傅们也忙的不亦乐乎,这还不够,后来又不断的添加人手。

    由于雕版技术在唐宋时期已经成熟,所以相应的工匠就比较多,倒没有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也算是一桩幸事。

    张超进行了一下计算,考虑到纸张生产,活字制作,机器生产,然后排字捡字,他们印书局用到的人力达到了几千人之多。

    那么消耗的物力也更是夸张,好在明朝建国百余年的积累,民间财富众多,张超收集到的银子不断的转换成物资,甚至带动了北城繁华起来,连店铺都多了不少。

    苏州四大才子来到南京,正好遇到印书局开工,这是一件文坛盛事,参与进来的人也会专门有一卷记载下名字籍贯,让他们永世流传。所以四大才子也不好意思干看,也没办法讲究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只得老老实实的排字捡字吧。

    每一台印刷机每一天都分配好任务,参与人员按照捡字组,排字组,检查组,印刷组,后勤组分工,穿戴不同颜色的衣服,按照流水线作业,经过几天的磨合,参与的人就熟练起来,速度也快了起来。

    但是每一天做事的人就比较枯燥了,没几天唐寅就借口不过来了,祝允明差一点被唐寅说动,但是见文徵明和都穆都老老实实的干活,最后咬咬牙,也坚持了下来。

    实际上印书局也不可能让同一批人干非常久,他们一般是一个月一轮换,等这三位才子干了一个月,终于解脱时,甚至有一种庆幸的感觉,但是三人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自己有些变化,但却说不上来。

    唐寅这些天却待在国子监会所,有些乐不思蜀,他的书画诗词此时已经在南京流传开来,原来大明朝的苏州府继吴状元王探花之后又诞生了一位大才子,真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呀!

第171章 考核() 
得意洋洋的唐寅看着累的灰头土脸的三人,很为他们不值。南都是个好地方,只用了一个月,他风流才子的名声已经是众人皆知,不仅仅是秦淮河和会所,甚至一些官员教官都有耳闻。

    唐寅也不知道他们是哪个筋抽的,一定要在印书局排字捡字,哪有他这样流连会所,秦淮河,名声广播来的潇洒自在?

    但是唐寅并不知道他们这些人在印书局是否认真干活,态度怎么样,都有人一五一十的向国子监的博士教官们报告,而士林的消息传播一向很快,因此各地的提学官也会知道这些报告。

    印书局现在参与的人有很多是秀才,有机会参加今年的乡试,乡试之前还有一个选拔考试叫录科,而他们在印书局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印象分。

    但凡是态度严谨,认真工作的监生秀才,都被这些大人物关注,更何况是苏州四大才子这样的名人,他们早就被有心人盯住了。

    这段时间在印书局,工作枯燥无味,祝允明真正是捏着鼻子干完的,要不是文徵明和都穆几番劝说,他也熬不下来。

    文徵明个性内敛低调,为人严肃,在去年的岁考中因为字写的差,被考官定为第三等,这一次来南京一方面是为了见见张超,另一方面则是想拜见李应祯,想着跟他好好学学书法。

    谁知道一到南京,就被拉来排字,这么多监生秀才一起忙活,有的人扛不住就想办法请假,有的人则坚持下来。他是后面那种,也是因为他的性格使然,参与这样的文坛盛世,能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